音乐《溜溜山歌》教师教学反思
1、音乐《溜溜山歌》教师教学反思
《溜溜山歌》是一首安徽民歌,在教学中,我从民歌入手。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让学生知道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然后自然导入到新授的'歌曲。
教学中学生发现歌词多次出现衬词“溜溜”,从而知道歌名由此而来。全曲由两个加入衬词的乐句组成。宫调式,一段体结构,二四拍,音域为一个八度。歌词富有劳动生活的气息,它以“独木不成材,单线难搓绳”的生动比喻,告诉人们团结起来力量大,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歌中的衬词是汉族民歌特别是劳动号子的特点。
《溜溜山歌》的旋律、节奏虽然比较简单,但滑音、切分音以及同字不同音高的掌握对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难,因此,我采用辅导——拍击节奏——视唱——哼唱——齐唱——一领众和等教学方法来教授歌曲。为了让学生能够领悟到劳动号子中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在歌曲教学中我不断地用接龙演唱的形式让学生感受。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按民歌的题材可以分为小调、劳动号子、山歌,于是我还找来具有其鲜明特点的三首歌曲《茉莉花》《打麦号子》《对山歌》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歌的魅力。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感知、理解、操作多种手段,以教师示范、引导相互合作,力争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理解山歌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
2、《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我在教授《放牛山歌》时,我遵循了以下几点:情景想结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主动参与学习:
先让学声朗读歌词,在朗读的时候最好把这种民歌的风味读出来了。把不认识的字进行教学。特别是要把方言唱出来。欣赏《小放牛》的时候,先把歌词抄出来,利用动画音乐,让学生跟音乐哼唱。在聆听器乐《小放牛》,先整体听全曲,让学生感受一下,再分段听,让其回答问题。最后在复听一遍。
二、情景结合:
因为这首曲子是民歌,有地方特色。所以我们先复习了第二课的草原,这也是有地方特色的作为这首新曲子的导入。听完后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曲子。在欣赏《小放牛》放动画给学生看,这样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兴趣。
在次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情景导入中让学生随音乐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应该要做好课件,让学生先看了,在自己实践,这样效果会更好。我应该作为一种游戏,分组比赛,这样学生的课堂纪律会更好,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在歌曲对比的时候,讲的不够生动,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3、《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歌曲《放牛山歌》是三年级《放牧》这一单元所要掌握的歌曲,《放牛山歌》是一首四川儿歌,歌中有许多“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所以引导学生唱出山歌那种高亢嘹亮的声音是本课的重点。在趣味导入这一环节,我从以前学过的《草原上》这首歌曲入手,《草原上》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歌唱性,歌曲的情绪是甜美地,仿佛一下子使我们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中,紧接着聆听《放牛山歌》通过这两首歌的对比聆听,使学生们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放牛山歌》的欢快。通过朗读歌词,使学生了解到了“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四川儿歌《放牛山歌》。在学唱这一环节我基本用的是听唱法是学生掌握旋律,在这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演唱歌曲的习惯没有很好的掌握出现喊叫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我运用请学生们用母音“LU”来模唱旋律来是学生更好的掌握演唱方式,而且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歌曲旋律。在学生演唱“哥儿呦喂”时引导学生做出到山上喊歌的动作,是学生了解唱到这时声音要高亢些,表现山歌的高亢豪迈的特点。在“表现歌曲”这一环节中,请学生们根据歌词的描述和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有的孩子模仿牧童骑牛的动作,有的孩子模仿耕地的动作,孩子们用自己的动作充分表现音乐。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基本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孩子们的课堂的纪律不容乐观,可能是我上课不够严厉所导致的,所以今后应努力做到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这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4、《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山歌《放牛山歌》。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体验四川方言“哟啥、哟喂”、“哥儿啰喂”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4、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5、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
教学重点:
1、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四川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难点:
1、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
2、音乐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山歌,让学生找出歌曲中歌词的特点。如歌词中的“罗儿、朗朗采光采、朗罗”等衬词。解释衬词的作用:它一般多用于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中,用上衬词,可以抒发人的情绪、协调劳动时的节奏、烘托气氛。刚才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人们在砍柴时唱的山歌。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的)对,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
下次的劳动课,我们可要积极的劳动,因为劳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二、新课
1、初听、发声练习
2、打开畅言资源,初听《放牛山歌》旋律(伴奏)。生随老师律动。
师:那这些动作都是跟什么有关系啊?抽生答。
师:跟农村劳动有关系。虽然现在是冬天了,但是春天和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农村,好不好?
师一边讲解,一边粘贴一些图片(太阳、牧童、牛儿、花朵、青草)同学们看一看,多美啊!其实小牧童啊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儿呢!你们听听是什么歌儿?
师弹琴唱:哥儿罗喂,哥儿罗喂。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半度上行、下行)师:(指黑板)春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这让老师想起一首儿歌:太阳出来照北岩,赶着牛儿上山来,背上背个大背篼,又放牛儿又捡柴。太阳伯伯西山落,牛儿吃得肥又壮,背上背篼挑担柴赶着牛儿回村庄。同学们,其实沈老师念的这首儿歌和我们刚才的律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名字叫做《放牛山歌》。师板书:放牛山歌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2、复听歌曲并认识四川盘子抽生说说歌曲与沈老师念的儿歌有什么区别。(有哟,啥什么的)师课件出示歌词(注:衬词,衬句用红颜色的字标出):这些红颜色的字就是刚上课时老师说的衬词、衬句。师用四川话唱一遍(畅言伴奏)提问:沈老师唱的和刚刚一体机上唱的有什么区别?生:不是普通话。师:说得真好。沈老师唱的是四川话。这是一首四川儿歌。它属于四川民歌中的一种,它的字句很精练,节奏很短小。这首歌当中有些字音有了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解说村cen、啥sei、哥guo、岩ai这四个字在字音上的`变化。师带生读)师:下面沈老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师带生读整首儿歌师:其实四川的民族民间的音乐里更是丰富多彩。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很民族民间的,
在四川曲艺里经常用到伴奏乐器,(出示四川盘子)这叫四川盘子。我们看一看,用两个指头夹住盘子的底部,小指翘起来。(师演示)
3师生一起手持盘子,敲打节奏读歌词。(一、二、三、四,太阳出来哟喂)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是左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还是右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左边的同学读前半句,右边的读后半句(左边:太阳出来哟喂,右边:照北哟岩,左边:赶着那个牛儿啥,右边;上山来)
3、跟琴学唱歌曲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
课件出示乐谱:
(1)跟节奏再念一遍歌词,想想小牧童都做了什么?这样容易记住歌词。
(2)跟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歌曲。提出要求:背挺直,脸上带着笑容。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3)教唱一遍,生再齐唱一遍。
对唱。师生对唱,男女生对唱。师:太阳出来了,山坡上长满了青草,牧童赶着他心爱的牛儿,你们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啊?(高兴)那同学们得唱出这高兴的心情啊。好,下面请同学们用高兴的心情再对唱一遍。
三、创编活动同学们,下面老师想把这首歌唱给同学们听一听。
不带伴奏的哦!请你们听一听,我唱的和同学们唱的有什么不同。师唱第一段(山歌风味)抽生说:前面慢,后面快。师:同学们说是不是啊。这首歌曲就是带了那么点儿山歌的味道,
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它的节奏很自由,旋律很悠长。又因为山歌是在户外演唱的,所以它的声音特点是很高亢的,很明亮的,只有这样,它的声音才会在山间传得很远。下面,我们就把它改成山歌形式。老师就不伴奏了,看着老师的手。
师指挥,生唱(前四句即可)一遍。师:下面我呀把同学们分成两部分,假设这是山谷,左右两边都是两座大山。周末了,同学们作业都做完了,太阳出来了,山这边的小伙伴要找山那边的小伙伴一起放牛,怎么办?(喊)怎么喊?(如: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左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那山这边的小伙伴怎么办?(如:哦,来4啰)右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哦,来啰)。师:在山上放完牛,捡好了柴,太阳也要下山了,孩子们是不是该赶着牛儿回家了。那你们说最后一句,孩子们的声音怎样啊?在强弱上有什么变化?(弱一点)那我们试一试。连唱三遍,声音音量越来越小。师:接下来,我们把刚刚喊小伙伴的,加上我们改编过的,加上结尾的一起完整的来一遍。
师:牧童越来越远了,回家了。今天我们学唱了放牛山歌,并且创造性的表演了歌曲。同时,咱们在一起充分的感受到了有四川风味的山歌韵味儿,其实在我们中国大家庭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而且都很有特色,以后有机会老师再跟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学祖国各地的民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
四、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放牛山歌》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放牧里的一首农村题材的歌曲。在教学中,我用《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新课,知道衬词的作用,并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再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农村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因为这是一首四川儿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有节奏的朗读儿歌歌词,为后面的四川方言演唱歌曲做好铺垫,再用民族乐器四川盘子为歌曲伴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
5、《唱山歌》教学反思
《唱山歌》是四年级下册,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节课。梦霞老师和我都曾经上过这在教学这一堂课时,在自己上和听课的过程中,感到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莫让乱花迷人眼——关于最有用的素材选择
《唱山歌》一课教学内容选自《刘三姐》,脱胎于广西民歌,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故事是遥远的、旋律是拗口的。可以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音乐贮备很少。同时我们发现,这堂课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很丰富。从电影《刘三姐》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可以用的素材也比比皆是。不光教学素材的安排与取舍,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欣赏教学中,由浅到深。从尽量贴近原生态的歌曲欣赏(教师的演唱)到经过整理配器的版本的欣赏,在到现代音乐方式对他的改编;在新歌教学中,有聆听(听)到部分的参与(一领众和)在到摹仿在到独立演唱最后在启发创作不同的歌词。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力求作到抓住内核与本质,素材很多,很丰富,莫让乱花迷人眼。弱水三千,我只要最有用的那一瓢。
二、相和山水间——关于最有效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一个课堂环节设置了。无论学科,无论课型,被广泛使用。但什么样的情境最有效?贴切、简洁、系统,这是笔者在本课的一次次设计中感受到的几点。
说起情境的创设,最常用的一招,便是风光的导入。本课所对应的广西、桂林山水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一开始,我精心设计制作电子幻灯片从风光到民俗涉及到人文历史特产等等。在试上时发现反映不是很好。走马观花的浏览使学生心浮气燥。注意点太多之后反而什么都没有注意到。后来我也沉下心了问自己,这里的情境到底要起什么作用。其实这里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心理上地理位置的暂时性转换。感受一个适合于“山歌”产生特定的音乐地理环境。(山的开阔使广西山歌悠远,水的柔和又让广西山歌不失细腻)。能起到这个作用,那就够了。所以我们马上进行了调整,用简单的几幅最富代表性的图片、配上寥寥数语的解说简洁明快的切入了正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情境的'创设不应只体现在多媒体等表面的导入上。更不能应景似的在开头处出现了一下就不见了踪影,那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在我看来,情境创设而更应该是一个系统,从头到尾延续在整堂课中。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发挥作用。这堂课,从一开始与老师的“唱和山水间”到参加“漓江边的对歌会”再到学完后师生两大阵营的对歌、学生之间的对歌,都是在创设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其中“对歌”这一环节,还加入了送绣球等具有民俗特色的鼓励方式,成功的将学生代入了特定的情境。我们还在课堂上设计了“口耳相传”。即由老师带领学生哼唱和接唱。最大范围发挥了民歌“模仿”的本质。这本身也是对民歌产生的原生态的一种情境再现。最后的环节中,老师用稍作改编后歌声感谢同学的参与和学习,这一切都没有离开我们创设的情境,那就是相和山水间!
三、 学生总是给我最多——关于最真实的预设与生成
每上一堂课,孩子们总能给我最多。我们的生成出发点,应该是学生最真实的需要。就如这堂课中由老师带领学生哼唱和接唱的“口耳相传”部分,其实就是一种模仿,是几个音几个音分开来?还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完整学,在设计时,我们曾经犹豫过。割裂开来一音一音的模仿虽然教学速度快,但割裂了音乐的整体性,犹如庖丁解牛,却味如嚼蜡。而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整体听赏过后的模仿。虽然需要多花几遍时间,却一气呵成。这种设计不仅是从音乐本身最真实的特点出发,更是从养成学生音乐素养最真实的需要出发。我们要完成的不是一堂课上的环节流畅,更应该是最初最真的梦想。
每上一堂课,孩子们总能给我最多。感谢我所有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生成的真实往往是突现的灵感,能为课堂增加灵动。上课中有很多孩子精彩的表现,我最珍惜的却是这样一个细节,在“你唱我和对山歌”的互相帮腔环节中,很多孩子都投入的只演出自己的那句,只有一个孩子捣乱似的一会粗声一会细声。一边唱还一边做怪样。因为被同学检举说做鬼脸,我在课堂上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一人分饰多角,一会是老汉、一会是地主、一会是酸秀才、一会是老大妈。当然要一会粗声一会细声的挑来跳去啦”他的回答让我们忍俊不禁,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投入和创造。我送给他大大表扬,借此更把歌曲背景结合了人物的音色向其他孩子做了介绍,看着他感激的眼神,其实我更想对这个会思考敢表演的孩子说声谢谢!
不记得是谁曾说过,一个作品中,使我们真正感到愉快的是作品音乐上的美。我甚为认同。在音乐课堂上,最能打动师与生,最后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的也应该是音乐本身的魅力。在音乐教育中,最后要达到的最终的梦想,也应该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音乐旋律的热爱、追求、感受、表现。愿我们的老师选择最有用的素材,创设最有效的情境,在真实的预设与生成体验师生的共同成长,求真、求善、求美。让这千百年来流淌在在山水间的歌声,流进孩子们的生命,一步一步的靠近那最初的梦想。
6、《放牛山歌》教学反思
歌曲《放牛山歌》是三年级《放牧》这一单元所要掌握的歌曲,《放牛山歌》是一首四川儿歌,歌中有许多“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所以引导学生唱出山歌那种高亢嘹亮的声音是本课的重点。在导入这一环节,我从以前学过的《草原上》这首歌曲入手,《草原上》这首歌曲,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歌唱性,歌曲的情绪是甜美地,仿佛一下子使我们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中,能更好的.学习《放牛山歌》这首歌曲,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山歌的欢快。通过朗读歌词,使学生了解到了“那个”“呦喂”等四川本地的语言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四川儿歌《放牛山歌》。在学唱这一环节我基本用的是听唱法是学生掌握旋律,在这几个月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演唱歌曲的习惯没有很好的掌握出现喊叫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我应让学生们用母音“LU”来模唱旋律来是学生更好的掌握演唱方式,学生能潜移默化中掌握歌曲旋律,这样效果会更好。在学生演唱“哥儿呦喂”时引导学生做出到山上喊歌的动作,是学生了解唱到这时声音要高亢些,表现山歌的高亢豪迈的特点。在“表现歌曲”这一环节中,请学生们根据歌词的描述和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用舞蹈动作表现音乐,有的孩子模仿牧童骑牛的动作,有的孩子模仿耕地的动作,孩子们用自己的动作充分表现音乐。在编创游戏“对山歌”这一环节中,学生们能以嘹亮的声音对出歌曲,能唱出山歌的高亢豪迈的特点。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但课前我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导致电子琴的声音没有调对,这点我以后一定注意;然后这堂课整体内容较多,导入时间过长,导致拖堂,今后会调整好课堂时间,争取在短的时间内讲出精华的内容。今后会更加努力,上好每堂音乐课。
7、音乐《溜溜山歌》教师教学反思
《溜溜山歌》是一首安徽民歌,在教学中,我从民歌入手。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让学生知道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然后自然导入到新授的'歌曲。
教学中学生发现歌词多次出现衬词“溜溜”,从而知道歌名由此而来。全曲由两个加入衬词的乐句组成。宫调式,一段体结构,二四拍,音域为一个八度。歌词富有劳动生活的气息,它以“独木不成材,单线难搓绳”的生动比喻,告诉人们团结起来力量大,大家拧成一股绳,没有办不到的事情。歌中的衬词是汉族民歌特别是劳动号子的特点。
《溜溜山歌》的旋律、节奏虽然比较简单,但滑音、切分音以及同字不同音高的掌握对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难,因此,我采用辅导——拍击节奏——视唱——哼唱——齐唱——一领众和等教学方法来教授歌曲。为了让学生能够领悟到劳动号子中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在歌曲教学中我不断地用接龙演唱的形式让学生感受。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按民歌的题材可以分为小调、劳动号子、山歌,于是我还找来具有其鲜明特点的三首歌曲《茉莉花》《打麦号子》《对山歌》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歌的魅力。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感知、理解、操作多种手段,以教师示范、引导相互合作,力争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在理解山歌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