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高山流水的教学反思设计

2023-07-01 12:35:14

  高山流水的教学反思设计

高山流水的教学反思设计

1、高山流水的教学反思设计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本来设计了针对教学目标的预习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前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前预习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目,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有效的预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大有益处。平时我们也都曾布置过预习作业,只是那种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也无多大的帮助,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我想在这里提出对预习的重视,也能引起大家的思考。理想的课程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总能去一步步尝试。这节课我设置的预习作业如下:

  1、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认读并书写;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

  (1)“高山流水”的意思是什么?“知音”又是什么意思?

  (2)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3)俞伯牙为什么要碎琴?

  5、根据注释,尝试读懂下面古文,并写一写

  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兮⑤若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⑦:“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⑧,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⑨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⑩鼓。

  ??善:擅长鼓琴:弹琴善:妙,好。④哉:语气助词,啊。⑤兮:语气助词,啊。

  ⑥若:像。⑦曰:说。⑧所念:内心所想。⑨谓:说。⑩不复:不再。

  如果学生真能学会自学,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二、识字教学反思。

  我将识字及朗读定为A类目标,因为正确认读并会写生字词,进而能够通顺流利地进行朗读,这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体会才成为可能。

  本节课我也有意将生字词的教学聚焦在音、形、意上。认读上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带拼音领读,在字形上,我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在字义上,我主要也是从字形、偏旁入手,让学生去联想词义,比如“焚”字,“两根木头下点上一把火,就要?”学生自然联想到“烧”,我想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吧。中国的汉字确实是博大精深,每个字后面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或许我的解释还是有点个人的主观化,但这种尝试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在字词教学上,准备还不够充分,还出现了一些知识上的错误,这是教学的大忌:

  1、“礡”字的“横折”我写成了“横折钩”,最然后来我也进行了纠正,但对学生的影响还很大,以前听过一句话“一个学生最先接触到什么,那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还有“咽”字,当课堂上出现有学生读错时,甚至都懵了,想不起这个多音字有三个音,如果我熟悉了,并及时将这三个音的不同意思,反馈给学生,也就不会出现在我反复正音之后,再次上课还有学生读错的情况了;

  2、教学时,教学语言也不够简练,甚至重复啰嗦,这在第一节课的导入及每个环节的讲授中都有所体会,深思了一下原因,觉得自己(1)有时候,太随心所欲的发挥了,比如导入的时候,非得纠结于学生对“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的感受;(2)对自己所说内容唯恐学生不理解,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感觉自己还是将学生放得不够开。若不是对这节课录像,像这些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个人习惯性问题,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呢?

  三、阅读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感情)的处理,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思考、指导朗读,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体会。设置的问题主要有:1、伯牙琴艺高超,为何遗憾?2、伯牙创作“高山流水”的背景是什么?3、伯牙和子期怎样成为知音的?4、子期为何将坟墓修在江边?5、伯牙为何碎

  琴绝弦?我试图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层层递进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环节看似紧凑,现在来看,似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取代了学生的质疑、剥夺了他们质疑的机会。这样让学生步步紧跟自己的思路,难免有点太自我了,而学生未必就真的能跟上自己的步调。而且我这样似乎是在进行逐段的分析,重点就不够突出了。为何会如此呢?剖析自己内心,或许是

  1、总认为学生的思考力、学习能力不强,于是就讲得太细了;2、对于阅读教学,还是没有想到更加有效的方法。

  或许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多下些功夫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对文本的内容有个深刻的解读吧,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把握文本所表现得主旨或感情,进而更深刻的传达给学生。我在备课的时候,处理“伯牙创作背景”时,我从伯牙当时“畅快”的心情就感受到了他内心的那种“孤独”和“遗憾”,或许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只是强调景的美、琴声的美。但我觉得此时的伯牙内心其实并不真是如此,让学生跟着我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于理解此后两人一见如故也是有帮助的吧。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解读,我在这里也是想呼吁老师们,对一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是他教学素养的一个部分。想想我们的课堂,除了字词、除了所谓高调的主题中心思想之外,学生还能收获更多吗?我们呢?

  关于朗读的指导,就这节课来说,若不走进人物的`内心,那“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文字和话语,又如何让学生体会她们的感情?不走近内心,那所谓的“有感情”指导,也只是作秀罢了。或许我们这些老师不具备多高的朗读水平和指导水平,但真情总能感染学生。这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并努力让自己去感染他们。

  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自认为还是紧紧扣住了目标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慢”似乎成了我的标签,(2个课时,3节课紧巴巴讲完,够汗颜的!)在反思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或许这“慢”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吧,对于问题的回答,可以等待更多的学生,可以等待他们的勇气爆发;有时候也在想,课堂上如果也真过急促,可能效果也并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课堂有自己的个性。 这节课我借助了课件,这在平时基本也是不用的。从另一个层面,我这节课也有点作秀啦!不过,看来我还是秀出了自己的特点--慢。

  我也是通过这节课能呈现出自己教学的一些想法。愿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一、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前提条件。

  二、读准节奏

  即使文中加了标点,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节奏也会走样。因此,断准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例如:《高山流水》中的最后一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当用斜线划分出适当的停顿后,就不仅句意明白晓畅,读来也节奏分明了。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贯。

  三、读懂文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功夫。

  在这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根据经验小结出古文学习的方法,即“借助注释,联系译文,请教字典、同学”等,再以此为学习要求,要求小组自主学习本文中的带点词句。同学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自主学习中,不一会儿,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他们已能初步顺利地了解带点词句的意思,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在此基础上,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便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来把握全文的意思了。

3、《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高山流水》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1、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

  2、知道俞伯牙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我设计的`教案首先是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导入,再让学生抓住有关心情描写的词语再引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俞伯牙,然后把俞伯牙对钟子期的死是如何的痛不欲生,如何长叹一声:“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重点指导学生读这一句,在这节课上,我一共指导学生读了四次这句话,其中有一次是将最后一句“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带到句子中再读的。然而就是这个环节让我意料不到,平时反反复复练习的基础知识“反问句”“设问句”,居然在关键时刻,模糊不清。当我问到孩子们“将这句话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的时候”,孩子们大眼瞪小眼,呆呆地盯着,我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的思维,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的深邃,所以我耐着性子又进行启发,“想想这句话属于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一种句型?”,这下子,答案是千奇百怪,早已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抛到九霄云外了,什么“陈述句”“疑问句”层出不穷,终于有一个孩子说到是“设问句”,心想:有点眉目了,紧接着我又问到“什么是反问句?什么是设问句?”还好同学们都能够回答到“只问不答叫反问句,自问自答叫设问句”,我大松一口气,看来同学们有点回忆起以前的知识了,我暗自庆幸,于是提问“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有回答吗?”“没有”“那是什么句呢?”“设问句”,听到这话,我彻底无语了,但是我作为教师,这是能更显出素质的时候,于是我强迫自己微笑,再一次启发学生,最后终于能变换句型,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了。前前后后所花的时间太多了,可是当初在设计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一笔带过,没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居然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

  这篇课文要让孩子理解知音、知己,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不用过分强调好朋友包括知音,不是所有的好朋友都是知音。因为从我最后设计的拓展训练中,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知音、知己?我班的孩子主要就是抓住“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词语,说了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可是我怎么听怎么觉得全部都是在干坏事情呢?江湖义气很严重。“但是这样的朋友是知心朋友?”“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那怎样的朋友才是知心朋友呢?”孩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高山流水,知音难遇呀!”这是我在上完这节课以后最真实的想法。

4、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一、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前提条件。

  二、读准节奏

  即使文中加了标点,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节奏也会走样。因此,断准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例如:《高山流水》中的最后一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当用斜线划分出适当的停顿后,就不仅句意明白晓畅,读来也节奏分明了。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贯。

  三、读懂文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功夫。

  在这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根据经验小结出古文学习的方法,即“借助注释,联系译文,请教字典、同学”等,再以此为学习要求,要求小组自主学习本文中的带点词句。同学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自主学习中,不一会儿,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他们已能初步顺利地了解带点词句的意思,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在此基础上,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便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来把握全文的意思了。

5、高山流水的教学反思设计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本来设计了针对教学目标的预习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前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前预习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目,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有效的预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大有益处。平时我们也都曾布置过预习作业,只是那种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也无多大的帮助,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我想在这里提出对预习的重视,也能引起大家的思考。理想的课程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总能去一步步尝试。这节课我设置的预习作业如下:

  1、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认读并书写;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

  (1)“高山流水”的意思是什么?“知音”又是什么意思?

  (2)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3)俞伯牙为什么要碎琴?

  5、根据注释,尝试读懂下面古文,并写一写

  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兮⑤若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⑦:“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⑧,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⑨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⑩鼓。

  ??善:擅长鼓琴:弹琴善:妙,好。④哉:语气助词,啊。⑤兮:语气助词,啊。

  ⑥若:像。⑦曰:说。⑧所念:内心所想。⑨谓:说。⑩不复:不再。

  如果学生真能学会自学,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二、识字教学反思。

  我将识字及朗读定为A类目标,因为正确认读并会写生字词,进而能够通顺流利地进行朗读,这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体会才成为可能。

  本节课我也有意将生字词的教学聚焦在音、形、意上。认读上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带拼音领读,在字形上,我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在字义上,我主要也是从字形、偏旁入手,让学生去联想词义,比如“焚”字,“两根木头下点上一把火,就要?”学生自然联想到“烧”,我想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吧。中国的汉字确实是博大精深,每个字后面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或许我的解释还是有点个人的主观化,但这种尝试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在字词教学上,准备还不够充分,还出现了一些知识上的错误,这是教学的大忌:

  1、“礡”字的“横折”我写成了“横折钩”,最然后来我也进行了纠正,但对学生的影响还很大,以前听过一句话“一个学生最先接触到什么,那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还有“咽”字,当课堂上出现有学生读错时,甚至都懵了,想不起这个多音字有三个音,如果我熟悉了,并及时将这三个音的不同意思,反馈给学生,也就不会出现在我反复正音之后,再次上课还有学生读错的情况了;

  2、教学时,教学语言也不够简练,甚至重复啰嗦,这在第一节课的导入及每个环节的讲授中都有所体会,深思了一下原因,觉得自己(1)有时候,太随心所欲的发挥了,比如导入的时候,非得纠结于学生对“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的感受;(2)对自己所说内容唯恐学生不理解,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感觉自己还是将学生放得不够开。若不是对这节课录像,像这些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个人习惯性问题,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呢?

  三、阅读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感情)的处理,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思考、指导朗读,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体会。设置的问题主要有:1、伯牙琴艺高超,为何遗憾?2、伯牙创作“高山流水”的背景是什么?3、伯牙和子期怎样成为知音的?4、子期为何将坟墓修在江边?5、伯牙为何碎

  琴绝弦?我试图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层层递进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环节看似紧凑,现在来看,似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取代了学生的质疑、剥夺了他们质疑的机会。这样让学生步步紧跟自己的思路,难免有点太自我了,而学生未必就真的能跟上自己的步调。而且我这样似乎是在进行逐段的分析,重点就不够突出了。为何会如此呢?剖析自己内心,或许是

  1、总认为学生的思考力、学习能力不强,于是就讲得太细了;2、对于阅读教学,还是没有想到更加有效的方法。

  或许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多下些功夫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对文本的内容有个深刻的解读吧,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把握文本所表现得主旨或感情,进而更深刻的传达给学生。我在备课的时候,处理“伯牙创作背景”时,我从伯牙当时“畅快”的心情就感受到了他内心的那种“孤独”和“遗憾”,或许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只是强调景的美、琴声的美。但我觉得此时的伯牙内心其实并不真是如此,让学生跟着我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于理解此后两人一见如故也是有帮助的吧。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解读,我在这里也是想呼吁老师们,对一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是他教学素养的一个部分。想想我们的课堂,除了字词、除了所谓高调的主题中心思想之外,学生还能收获更多吗?我们呢?

  关于朗读的指导,就这节课来说,若不走进人物的`内心,那“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文字和话语,又如何让学生体会她们的感情?不走近内心,那所谓的“有感情”指导,也只是作秀罢了。或许我们这些老师不具备多高的朗读水平和指导水平,但真情总能感染学生。这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并努力让自己去感染他们。

  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自认为还是紧紧扣住了目标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慢”似乎成了我的标签,(2个课时,3节课紧巴巴讲完,够汗颜的!)在反思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或许这“慢”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吧,对于问题的回答,可以等待更多的学生,可以等待他们的勇气爆发;有时候也在想,课堂上如果也真过急促,可能效果也并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课堂有自己的个性。 这节课我借助了课件,这在平时基本也是不用的。从另一个层面,我这节课也有点作秀啦!不过,看来我还是秀出了自己的特点--慢。

  我也是通过这节课能呈现出自己教学的一些想法。愿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6、《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新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欣赏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在参与中鉴赏,在参与中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结合欣赏古琴曲介绍有关古琴的`知识,并围绕古琴曲和古琴文化,适当拓展到其他古代乐曲和民族乐器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古琴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我采用“边听、边讲、边看”的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感受古代文人情致和人文精神内涵,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课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安排设计等方面比较合理,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老师点拨适时到位,多媒体使用背景的选配都恰到好处,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辅助了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拓展性学习的内容注意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生的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表现,说明这节课的基本目的已达到。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功能,学生音乐情绪调动得不够好,讲的还是比较多,引导启发学生总结较少。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平淡、无味”尤其是较长的音乐,大多难以坚持下去,以后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甚至请校内外古琴爱好者现场表演,力求把古琴这堂课上的生动活泼,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