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冰灯的教学与反思

2023-07-03 13:55:12

  冰灯的教学与反思

冰灯的教学与反思

1、冰灯的教学与反思

  篇一:《冰灯》教学反思(1428字)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复平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习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篇二:《冰灯》教学反思(1183字)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平常的动作,平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篇三:《冰灯》教学反思(461字)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习“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篇四:《冰灯》教学反思(1058字)

  《冰灯》这一课教学结束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刻反思,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篇五:《冰灯》教学反思(773字)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近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篇六:《冰灯》教学反思(1811字)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近,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习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习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习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篇七:《冰灯》教学反思(763字)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平。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2、《冰灯》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3、《冰灯》教学反思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近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4、《冰灯》教学反思

  《冰灯》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无论是描写还是情感都是一篇引领孩子写作和领悟父子之爱的很好的范文,所以这节课我重在知道孩子在阅读中感悟。

  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我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复平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

  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5、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今年,我担任了三、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以前,由于刚接触这门学科,总习惯一言堂的办法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鉴于这些现象,自己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网学习他人教学经验。通过学习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深刻认识到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那掏出些不文明行为》一课中,我因势利导,除了找出图中的错误做法外,还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文明的时候,从而分清是非,有利于今后规范自己。这样不但学会了观察事物,锻炼了表达能力,又进了文明礼貌教育,同时又培养了交流与合作意识,课堂氛围较活跃。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讲到中国地图一课时,通过对地图,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有待于学生们去开发资源,振兴中华。

  在讲到《可爱的家乡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家乡人的可爱,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作出的贡献,激发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让学生准备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上课时一起体会歌曲的意境。也使用一首古诗开始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家乡的理解,以及对家乡的印象。再说说家乡的一些情况,特产、方言、并用不同的方式夸夸家乡人以及简单了解家乡杰出人物作出的贡献,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真正理解了“家乡哺育了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乡,感受自己的家乡人,体会了家乡人的可爱,激发对家乡人的敬佩和热爱之情。家乡是儿童走出家庭、社区之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圈,家乡人是在这个生活圈中生活的群体。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家乡人大多与亲人相挂钩,关于其他家乡人以及家乡人的可爱之处,学生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用家乡话拉拉家常为着眼点,力求挖掘家乡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再让学生欣赏家乡的风景图、物产图,意在让学生明白家乡所有美好的一切是由家乡人创造的,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在这里,家乡人的可爱,需要用最实质的内涵来让小学生亲自丰满,也只有经历了真正的欣赏、品尝、交流等活动后得到的体验,生发的情感才会是深刻的、由衷的。而“家乡人”是可爱的,但并不等同于“杰出的”。所以在教学时又要注意到平凡的、普通的劳动者,只要有“可爱”之处,那都是值得赞美的。把握了这一点,我在学生明白“家乡人”是一群可爱的人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从身边家乡人做过的平凡事说起,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家乡人的认识,捕捉到家乡人的“可爱”之处,激发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6、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把课堂教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关键。如何让学生好学、乐学、主动学习,是老师的任务。在课堂上,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得到肯定,才能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发他们的好胜心。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优点,然后转换话题,通过具体事例来了解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危害,让学生小组讨论,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最后升华感情,小组合作,完成网络公约的制定,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避免陷入网络陷阱,合理利用网络,让网络能够造福于人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线”的作用,把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串起来,并让他们积极的动脑思考,把资料内容上升到思想上来,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合理利用网络,做到健康上网。

  在本次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思想很灵活,有的问题也许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但是学生提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使得学生围绕本课进行思考讨论。

7、数学统计与广角教学反思《统计与广角》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七单元《统计与广角》的教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意以下四点,收效甚佳。

  一、注意统计图的合理选择

  1.厦门2012年12月上旬10天的气温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

  2.一天当中图书馆,《小说》、《儿童文学》、《科技教育》、《语文学习》借阅情况。用( )统计图

  3. 岳海一个学期6个单元的成绩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

  4.蔬菜基地,白菜、花菜、萝卜、四季豆占总数的百分比。用( )统计图

  二、注意扇形统计图与百分数应用题的.结合P107(扇形统计图)

  兴趣小组,参加足球的人数比参加乒乓球的人数少8人。

  (1)这个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参加跳绳的人数有多少?

  三、注意鸡兔同笼的三种解法(教学重点)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数,有8头,从下数有26脚,问鸡兔各有几只?

  ▲法一:列表法(从中数切入)

  鸡

  4

  3

  兔

  4

  5

  脚

  24

  26

  ▲法二: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

  脚共有:2×8=16(只) 脚少了:26-16=10(只)鸡脚比兔脚少:4-2=2(只)

  兔只数:10÷2=5

  ▲法三:方程解(用大数假设)

  解设:兔有x只,则鸡有(8-x)只

  4x+2×(8-x)=26

  四、注意突破学习难点P116第4题

  智力竞赛,答对一题加10分,答一题扣6分,一号选手抢答10题,最后得36分,他答对多少题?(注意:学生往往会错在相差数)

8、三年级冰灯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

  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9、冰灯的教学与反思

  篇一:《冰灯》教学反思(1428字)

  一、重视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小组分自然段读、默读三种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目的,而不是在同一平面上做反复平推,采用各种形式,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读的投入。特别是指名小组流利地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通过恰当的口头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不但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调动,而且特别注意问题出示的时机,如,在学生通读课文两遍后,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指导以后的阅读实践。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读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听听。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在学生充分读文之后,以课后思考题为重点,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读文充分,理解课文水到渠成,当他们围在一起讨论时,你侧耳倾听,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人云亦云,意见达成了共识。学习思路、文章思路、教学思路三路合一,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且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进行板书,板书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教育

  这篇课文文风朴实,没有大段的抒情,但父子之间的深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教师能够挖掘本文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经历中与父母之间感人的小事。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不足的方面;

  一、在“真情感染,以情激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如,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激情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那纯真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感人。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写下来,是缺憾。并且,在学生讲述、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时,,老师没能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来回报父母的深情厚爱,德育渗透力不够强。

  三、没能把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

  篇二:《冰灯》教学反思(1183字)

  在教授《冰灯》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反复在思考:深沉的父爱在孩子们眼中是怎么样的呢?现在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太大的隔阂,缺乏沟通,以至于导致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这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文章:快过年了,“我”看到别的孩子都有一盏美丽的灯笼,虽然家里很穷,但是“我”还是张口向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在大年三十的清晨,父亲长时间打磨一块冰,正给我做冰灯,父亲冻僵的手不时塞进棉衣里,冰钻心的凉,但父亲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我”鼻子发酸,赶忙让父亲到我的被子里来暖暖手,但是父亲说,他不冷,让“我”别冻着。春节,我提着这盏冰灯,心里很高兴,后来虽然这盏冰灯融化了,但却永远留在了我心中。这故事中的父爱,藏在一些平常的动作,平淡的话语中,对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是那么不起眼,更谈不上震撼,仔细想想这才是父爱不同于母爱的地方啊!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感受、感悟并感动于这父爱,着实让我费心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让学生通过感悟、朗读、体会、想象来理解课文,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教学后有些许反思:

  1、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可以不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不一定要从第一段开始按照顺序再讲第二段、第三段……,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在教学这课时,我先进行了第一、二部分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爸爸答应为我做冰灯,然后再直接跳到第四部分,“父亲为我做的灯怎么样?”最后再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父亲怎样为我做冰灯?”这样做的目的,可以突出重点,加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认识。

  2、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认识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父亲做的灯怎样?”这一部分时,学生说到了“父亲的灯虽然融化了,但它留在了我的心里”。这时我问:“它”为什么留在了我的心里。学生此时说可能是肤浅的表面的,即便是说出了是因为父亲的爱,那也是一个浅层次的理解。此时我再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此时学生再理解,就是对课文深入的理解。这样做,能够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别人从课文中的体会与感悟。比如在教学第二部分“父亲为我做冰灯,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时?”当一位学生谈及自己的感受时,可以引导学生品位他的感受,把感受读到课文当中去,从而引起教学中的共鸣。

  4、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教学第三部分,以课后思考题“我为什么后悔了”自学课文,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对于第二个思考题,学生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感受其朴实的文字所表现的父子间的深情,体味父亲深沉的爱。最后结合生活,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篇三:《冰灯》教学反思(461字)

  《冰灯》一文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讲的是作者看见小伙伴买了一个漂亮的玻璃灯笼,心里很羡慕,就让父亲给他做一个透明的灯笼,家里没有玻璃,父亲就在除夕的早上冻了一块冰,冒着严寒给孩子做冰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但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轻易地买到,所以学生对课文描述的故事感觉会比较遥远,对父爱的体会也比较肤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从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入手,引出伟大无私的父爱。学习“父亲做冰灯”一部分时,以课后思考题“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这个问题统领学生自学、读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感悟和想象,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从而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关心、体谅父母。

  本课课堂教学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时,没能让学生及时地写下来,课后,我将引导学生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写成小作文,将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进一步地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

  篇四:《冰灯》教学反思(1058字)

  《冰灯》这一课教学结束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深刻反思,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教材内容处理不够紧凑。视频声音较小,事先没有处理好。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懂事的初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在校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是比较多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影响也很大,自私自利的孩子大有人在,不懂得关心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也是部分学生身上的特点所以,本课教学中学生似乎感受不到父爱,事先创设情境不够。

  二、朗读体悟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深深的父爱和作者对父亲的爱。首先,我把生自读和生自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再阅读,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其次我更希望学生情感上得到提升,使学生感受到朴素之中真情在,渗透热爱父母的情感教育,父子之间的深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充分。

  三、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够

  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默读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说感受到了父亲做灯很辛苦,我就问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就分别找到了时间很早、天气冷等等。还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父亲很关心我,有人也说我也很关心父亲,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体现,但这一部分进行较为仓促,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

  四、课后拓展不够

  学生认为“冰灯”好玩,我就简单口头讲制作冰灯的方法,让他们课后上网查阅,但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有限,查不到。而我也将此任务抛之脑后。

  还有部分孩子在课堂上不能全面理解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可能和我提问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他们自身情商都有关。我应该在课后把基础这一块做得更好一些,要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引导更细致一些,提问更准确一些,让学生慢慢体悟,不一味追求“拔高”,让每一个孩子在其中都有所收获,有些许的成长。

  五、鼓励评价不够,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中鼓励性评价不够充分,没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个性发展,当众口头评价较少,非语言式评价也很少,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而我由于赶进度,把它也忽略了,没有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六、专业知识及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教高年级和教低年级不一样,我的板书中字迹较为潦草,高年级学生能识别,低年级学生不能识别。个别字的笔顺也不正确,在今后要格外注意。

  以上是我对《冰灯》这一课教学的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篇五:《冰灯》教学反思(773字)

  《冰灯》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中的父亲是一位极普通的劳动者,他淳朴、心灵手巧。他理解孩子,对儿子体贴入微。一年中,穷乡僻壤的孩子们最大的快乐就是提着喜爱的灯笼“招摇”。所以他凭借劳动者的智慧,用深沉的父爱,圆了孩子的梦想。他无言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孩子。

  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同身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在课堂上,我把握住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羡慕的心情。父亲做冰灯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父子二人的言行心理,读出“我”心疼父亲,及父亲疼爱“我”的感情。再把重点放在第三部分:写大年三十的早上“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表演“我”看见父亲给自己做冰灯,通过学生一言一行的表演让生入情入境,感受到父亲的爱。特别是小细节处“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在棉衣里暖一会儿。”“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等语句让学生多演多看多体会,感受父亲做冰灯很辛苦,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天不亮就起来,家里不宽裕,又是接近年根的寒冬,父亲很冷。但他还是认真地做。“磨”显然比用纸糊费劲得多,而且“冰”透骨寒冷。他这样辛苦,只是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从而也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那就是“爱”。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子、母子、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最后的小练笔:写一写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感动故事,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从而达到读中生情、读中感悟的效果。

  但是,这堂课也有缺憾,教学中教师的牵制仍然较多,不敢充分地放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彰显不够。在时间把握上也有所偏颇,以至于最后结合生活,指导学生回忆父母与自己之间的事情,体会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再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就没时间交流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

  篇六:《冰灯》教学反思(1811字)

  短短的一堂课结束了,回顾这堂课,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把课改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回顾这堂课,成功的方面有:

  一、“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张有关冰灯的图片,说:“哈尔滨的冰灯节要到了,最近,老师从网上收集到一些好看的图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立即把握导的方向,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冰灯》这篇课文,课文讲了怎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读了课文大家就明白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和悬念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

  二、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在布置预习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等形式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检查预习中,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在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同桌互说,保证了参与面,为指名说奠基。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引领学生进入阅读学习的第二阶段。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体会重点词句段在课文中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节课老师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父亲寒冷的一句话,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父亲在做冰灯时很寒冷?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自己试着读一读,读出这份感受。

  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磨一阵、停下来、擦擦手、暖一会儿”来理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自由朗读这一句话。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接着,教师三次深情地引读,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读中体会父亲做冰灯很寒冷,“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正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学完这个句子,再小结学习方法:(1)自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3)朗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父亲做冰灯”其他句子时,引导学生用上面学过的方法,通过“划——说——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名读、同桌合作齐读、齐读几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动,儿子心疼父亲、对自己行为后悔的感情。特别是“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 ”这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急忙”、“喊”,再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又指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学生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中,读出了儿子心疼父亲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为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给方法,轻松掌握形声字的特点。

  本课的生字有8个,其中形声字5个,所以充分利用分析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教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识字效果。在教学中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形旁和声旁,并知道一些形旁的意义。

  如:“笼”,上面的“q”是形旁表义,“笼”的本义:用竹条做成的笼子,下面的“龙”是声旁表音。教完第一个生字,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他几个形声字“级”、“吵”、“按”、“碰”。(用“碰”的小篆字体来辅助教学)这样,学生掌握了形旁和声旁,也懂得声旁表读音,形旁表字义,从而提高识字能力。

  不足的方面;

  一、指导朗读力度不够。

  在“真情感染,以情**”方面,教师不能放得开、做得到。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引趣。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声情并茂地诵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传授给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最佳的情感共鸣。

  二、联系生活实际不够。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及时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是缺憾。

  总之,一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能够追求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情节就是一种收获。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篇七:《冰灯》教学反思(763字)

  很喜欢《冰灯》这篇课文,因为文中所蕴含的深厚的父子感情把我深深感动了。为了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父子深情,我设计了一系列很细的问题来引导孩子理解:为什么后来“我”后悔了?做冰灯容易吗?做冰灯如此艰辛,父亲为什么还要做冰灯?“我”看到父亲这样辛苦地做冰灯,“我”是怎么做的?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我”的冰灯是最特别的?提着这盏最特别的冰灯,“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整堂课上下来,孩子们虽然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的深深父爱,对重点词语的意思也理解了。但是,感觉都是我在牵着孩子们走,而没有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自主读文、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在教研组讨论时,李老师说她在班上用的是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来上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孩子们也动起来了。李老师是这样上的:先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带领孩子们把课文读熟,然后问孩子: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并思考,为什么让你感动?整堂课上写来,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文中所蕴含的父子情,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孩子们都乐于自己去读书,然后勾画、谈感受,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不致于把文本讲解得支离破碎。细细想来,是我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理解水平。真的应该像李老师那样,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然后谈体会。就好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如果大人因为害怕孩子摔跤而始终把孩子抱在怀里,那么孩子始终学不会走路。

  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中段了,如果不果断放手,孩子的阅读能力只会在原地踏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更多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读书,然后谈体会,他们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我所充当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导者、启发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孩子思维受阻时,适时启发他们;当孩子的思维偏离正确的航向时,我需要及时矫正,引领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