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1、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教学反思《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我本期新接的,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2、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开始通过找规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然后通过比较简单的不等式的变化,探究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3.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接下来的问题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选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面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上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
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在使学生体会类比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时,也可以通过问题设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但是怕学生接受不了高难度的题目,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没有选择类似的题目。终究是不放心学生。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3、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这周我讲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讲《不等式的性质》这一节课,一开始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而进行不等式的3个性质教学,在学完3个性质后马上讲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才进行巩固练习。但我在第一个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因此,我马上调整教学思路,在下个班让学生先复习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然后进行不等式的3个性质教学,讲完3个性质后马上让学生做3个性质的运用的相关练习,最后再讲不等式的解集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通过这样调整教学思路,我发现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理解了不等式的3个性质并会运用这3个性质去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不等式的解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通过练习学生能理解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因为不等式的解集是由学生自己解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的解集的认识,为下一节解不等式做铺垫。
我的反思和经验是:
1、课前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
2、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我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这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3、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其实在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4、上课多注意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4、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认识方程的第二、三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学期我们学习等式的两个性质,因此把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时,通过课件演示,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层次,问: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得出两个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课件演示进行结合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五年级数学下《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是等式的另一个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零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并利用这一性质解只含乘除法的简单方程。
在教学这一性质时,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图,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这一性质。并且能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获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由扶到放,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等式的性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练习设计上,体现层次性、针对性,从练习的效果上,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准确的解简单的方程,教学效果很好。
6、等式与方程的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事物息息相关,都是有联系的。知识是人类已经认识的世界,知识与世界“互映”。形象地说,知识也像一张大网,所有的知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每次学习的新知识只是网上的几个“结”,它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也就是不仅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源头在哪里?还要清楚这些知识会流向哪里。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在《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上也有过这么一段观点:“源”,就是知识的源头,这个知识从哪里来,现在处在什么的位置;“流”就是这一知识有哪些应用,将来要“流”向哪里。
众所周知,教师需要一方面对知识的“源”与“流”进行梳理,即所谓的备教材;另一方面,更要清楚在学生脑海中这些知识的“源”与“流”会呈现怎样的精彩,即所谓的备学生。这是每个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前需要做的功课。
那么,学生呢?学生在课堂学习前需要做些什么呢?他们是不是也需要进行对知识“源”与“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猜想与质疑呢?下面笔者就自己这几年的实践研究,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近三年,我在“协同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小学数学绿树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其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准备学习(后面谓之备学)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既然大家都认为学生不是如一张白纸来到我们的课堂,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已有经验、个性色彩站立在课堂里的。那么,我认为,不仅教师需要备课,学生也需要备学。在我实验的初期,经常有老师问我一些问题,比如,备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提前学习?备学需要做些什么呢?
新知识是网上的一小部分,那么学生完全有能力找到与新知识有关系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这些都是脑中的已有的信息,完全可以在课前搜集,哪些知识与新知学习是相关的,新知中的哪些问题是感到疑惑的。搜集已知,捕捉问题,看似简单的两个步骤,其实正是学生为新知的学习进行着“网游”,这种主动的行为就是一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仅积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教师的备学生了解学情提供了极大的的支撑。
举一个实例吧!五年级下册第一章节学习《方程》,我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备学:
1、搜集天平的知识(可以问家长,可以查资料。)
2、阅读书P1—2,有哪些知识是你已经学过的?一一列举出来。
3、阅读书本后,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一一列举出来。
4、阅读范老师博客上的《关于方程的资料(1)》。
备学中,孩子们的真实思考最可贵,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1、孩子们认为自己懂的地方有:
陆瑶:方程这一单元,里面有一个等式是我学过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未知数。
天奕:把一个没有余数的算式,加、减、乘、除都可以,把一个数变成“x”,这就是方程。
李好:我发现用x表示一个未知数,是我们低年级下学期学过的知识。(用字母表示数)可那学期学的字母是求不出来的,可这里的字母却是求出来的。
小睿:像2+1=3、3-1=2这样的式子叫等式,其实我们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认识了等式。
萱萱:我知道有一些数量关系式可以让我们求出未知数:减数+差=被减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积÷乘数=乘数、乘数×乘数=积、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小立:比如8+○=19,那么求○是多少,只需要用19减8,○是11,在这里是一样的,只不过把○换成了x。
我无法想象我独立备课或与其他老师集体备课是否会有这么具体生动的教学资源,反正在我课前浏览的那么多教育网站中,没有搜索到这些鲜活的内容。这些来自孩子真实的`“最近学习工作区”的声音,不正是课堂教学之“源”吗!
2、孩子们认为不懂的地方有:
秦秦:如果x+3<100,那x是多少?
戴戴:方程为什么含有未知数?
小雯:x可以表示未知数,那么abc可以表示未知数吗?
干干:方程一定要有等式才可以成立吗?范老师,我妈妈有时看到我一些难题不会,就写什么x的,我终于知道了方程。
小雨:方程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面积问题,数量关系……
我很欣赏小雨的问题,这正是知识之“流”呀!因为它道出了学习方程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学习它,到底用它来解决哪类问题?小雨的问题,提醒我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一定要让孩子们学完这个知识后,拥有这样的判断力,思考力。
清儿:等式和方程有什么不同,那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炜炜:不明白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区别。
不少孩子问这个问题,说明对于式子、等式和方程的逻辑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
晓哲:怎样才能算出未知数?
呵呵,小家伙们总是思维敏捷,总是透过窗户,看到更远的风景。
小楠:方程可以有大于号、小于号吗?
课上交流以后,相信孩子们会有正确的认识。
小叠:有没有乘法方程式?
通过翻阅孩子们的备学,我发现,不仅老师需要知道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学生也有能力发现数学知识的“源”与“流”。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回想,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同时思维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备学以后的讨论更有意思:
小璜益:方程不是一个完整的等式,因为有一个数是多少还不知道。
萱萱:我爸爸在教我做一些课外题时,他用的就是方程。
小叠:方程里用x来替代数字。
孩子们聊到兴头上的时候,有个孩子问,怎么才能知道方程里的未知数是多少?我说,你们随便考考我,我都知道。
小岩:x+100>120。
小欣:这个不是方程,方程必须是等式,这个不是等式。
小恺:x+110=210。
小欣把110听成了120,就说,x等于90。
孩子们一片疾呼:x等于100呀!!!
还有几个孩子站起来振振有词的解释x等于100的原因。
呵呵,意外的听错数字,却让我看到了孩子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还没有教,其实他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这些现象,又将成为下一场备学的起点。
每节课的开始,找到一些结点,让孩子们动起身心,铺一些知识小路,老师顺着孩子的思维去引导他们创造,探究,发现,总结,体会数学的简洁与抽象,发展自己思考的能力,那样的学习交流,是我所追逐的样子。
听听孩子们对备学的感性体会:
小欣:备学就像是吃饭前的开胃菜,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吃饭,吸收菜里的营养;备学就像是砍柴前磨了的刀,使砍柴更加轻而易举,更方便;备学就像是活动前的热身,使活动更加安全、快乐。备学给了我们一篇倾诉的天地,备学给了我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我爱备学。
小涵:我觉得备学就像一颗知识的种子,当我们开始新一学期的备学旅途,就是在给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让它快快长大。当我们结束了一学期的备学后,这颗种子就长大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树上的果实非常多,各有千秋。这些果实,就是我们每天记下的备学,备学后的与同伴交流所得的收获,就是我们努力后的回报。
奕奕:对我来说,备学就像是老师的备课,为了明天的课程而做准备,就像海棠花,冬天积蓄力量,到春天抽出枝条,绽放美丽。
备学,点击着孩子数学世界的“源”与“流”,更点击了一份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乐趣,孩子们享受备学,享受数学。
7、数学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
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教学反思《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我本期新接的,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