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1、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在上《时间与数学(二)》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对教材内的处理比较恰当。
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三个环节用故事串联到一起,结合成一个整体,即小红作迎客准备(统筹时间)——与客人喝茶聊天(喝水问题)——讨论漏水的水龙头(小实验)这三个环节。既使本节课结构更加紧凑,教学过程更加连贯,也体现了统筹安排时间的思想。
二、在教学设计上力图创新,课上出现了不少亮点。
1.统筹时间这一环节,我深入思考,课前我预料学生能提出的几种可能的答案:23分,18分,15分和13分,但如何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操作的实物呢?最后我想到了用时间条,我制作了与时间长度一致的长方形KT板,上面标有要做的事情和所要花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载体,也能通过边摆边说的形式,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也为今后画线段图解题奠定了基础。
2、重视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比较重视的部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一个月,半年和一年喝的水,显然有难度,本节课的意图也不是旨在计算技能的培养。于是我适当引导学生一个月按30天算,半年就按200天算,一年按360天算,大大节省了本节课计算的时间。3、在设计小实验环节时,我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教学工具的使用问题。教材中的实验是要求先让学生自己用大头
针给纸杯扎洞,然后再进行实验。这就存在大头针扎洞的大小直接影响水的滴漏速度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有的小组滴漏速度很快,1分就可以漏完一杯,有的又滴不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事先扎好的纸杯进行实验,这样实验省去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扎洞的过程,但实验的节奏比较统一,学生比较容易通过实验结论来进行推测和思考。实验意图贯彻较好。我原来也尝试了让学生自己扎洞进行实验,尽管尊重了实验程序的完整性,但因为实验节奏参差不齐,导致不能很好地贯彻实验意图,使小实验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效果。另外,测量水的重量时,我原本采用了让水漏进以毫升做单位的量杯,可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过毫升这一体积单位,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并且教材中是采用克做计量单位,所以我大胆地给量杯贴上了新的标签,即以克做单位,并标好刻度线,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本节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1、应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不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2、在引导学生探究意识方面要多下功夫,学生主动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太少,略显学习有点被动,教师要多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2、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圆的标准方程,这节内容我安排了两节课的时间,这节课主要是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和一些简单的运用。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我认为这节内容很重要,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为以后学习圆锥曲线提供了一个基础模式,如果学生掌握得好,后面的学习会轻松许多。
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初中数学基础不是很好,所以提前复习了旧知识,之后我引入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引发学生的疑问,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学习的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圆的标准方程是求曲线方程的一个具体表现,但学生对圆的标准方程还是很陌生,难以将圆与圆的标准方程紧密联系起来。基于此,我想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发现圆的决定要素,让学生明确一个圆对应一个方程,在此基础上借助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由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出以(2,3)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再由特殊到一般,利用化归的思想归纳出以(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心的标准方程。并引导学生找出方程的特征,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及时掌握。
例题教学的设计,还是紧密围绕圆的标准方程这一目标展开,主要加深对圆的标准方程的理解及一些简单的应用。例题安排不多,但变式较多,变式的设计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入深,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提高,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课堂练习,是对本节课目标落实情况的检测,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该到达什么样的目标,题不多,很基础,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自信。
整个教学设计,我的希望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很多问题都由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完成,教师仅仅是一个引路人,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注重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并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中。
总的来说,这节课几乎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进行,而且顺利地完成了。应该说在学生动手,双基落实方面还不错,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充分,教师仅是及时的引导和
点评,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另外,在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思维得到提升。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变式练习时,未写出切线的方程,缺乏解题和板书的完整性;另外,后面的课堂练习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是较遗憾的。
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对我在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3、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这课,我把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作为学习的重点。为什么呢?因为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这是圆柱表面积的学习基础。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相同的底面和一个侧面构成的,计算圆柱底面面积就是计算圆面积,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是新知识了。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探索过程,以及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有关量的关系这两个环节来体现。下面就我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和自己教学的得与失简单说一说。
一、操作与思考、想象相融合,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先想象圆柱展开后的形状,然后用自己的办法加以说明,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发现圆柱展开后的形状,并和同学进行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想象、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变化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圆柱表面积的需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创设设计制作饮料罐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圆柱表面积的需要。
三、在教学时对时间没有把握好,探索圆柱侧面展开时耗时过多,影响后面教学环节的达成。
4、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乐学数学。
我在讲授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24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圆》时,以圆的定义和相关概念为主线,创设了畅游数学乐园的动画情景。通过动画演示圆的形成过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很顺利的探究出定义一。定义二的探究我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圆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圆上,突破了用集合定义圆的难点。在学习圆的相关概念—弦的时候,借助《几何画板》直观地表现了圆中有无数条弦,而且可以让学生来演示,画出直径,从感官上区别了弦与直径。对于弧的教学打乱了课本的顺序,认识了弧后没有揭示表示方法,而是认识半圆,再认识优弧和劣弧及记法,有效的区分了优弧和劣弧的不同表示方法。
在探究园揭示了圆的两个定义后,通过到游乐场体验奇怪的卡丁车,解决生活中为什么车轮一般设计成圆形的数学道理?设计时通过动画演示两种不同不同车轮的卡丁车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驶的状态,让学生找到感觉。然后小组讨论出这样设计的依据。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挑战台进行自主检测,可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并将部分同学的作业展示评析,归纳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在博物馆谈古论今,理解古人对圆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通过反思评价谈收获体会。最后通过对赵州桥的认识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本课在设计上因为自己的技术水平有限,动画效果还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在教学机智上,还要不断地提炼和提高。《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p><
5、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听了张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张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的展示让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高度的集中,图片的世界让学生来观察里面的人像的个数,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为接下去的上课做好了准备。
二、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张老师就从学校到家的距离,让学生自己来找一找家在哪里,从而让学生发现了圆。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也慢慢的了解到了圆的半径,直径和原点。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张老师没有花很多的时间是强调,学生对于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清晰的,只要适当的指导就可以了,张老师处理的很到位。张老师让学生指出这些之后,又回归到了小明家和学校,让学生来找一找,说一说,从来加深学生对于圆的认识。
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三、练习选取锦上添花。
张老师在练习的选取中,对于一个题目,一个图形,几个点展开这个习题,让学生通过一个题目的不能变法,巩固圆的知识,圆的直径,半径在不知不觉中就渗透进去了,而不是死板的教学,直径是多少,半径是多少,枯燥乏味的课堂就不存在了。几个点变形的题目,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想象的空间更大了。
同时,张老师还引出了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由这句话,又让学生想,为了篮球场的中间是一个圆形的,怎么样来画好这个圆形。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整个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也在这中间对于圆的知识更加的了解和明白。
张老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让整堂课更加的有趣和形象。
6、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圆的面积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圆的面积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 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一开课我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行),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中,无论是新课的导入,还是新知的巩固应用,我都十分注重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如:装饰老师家的一张旧圆桌要买的铝合金的长,玻璃桌面的大小,公园里的圆形喷水池的占地面积,怎样测量学校水井的占地面积等问题,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将自主探索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索的机会,使每一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正有效地参与活动,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落实。
7、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高年级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认为的:概念能通过定义,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得到。当一个人能区别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时,就学会了概念。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订出的这一切实可行的目标正是新课标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不少的缺点:
1.由于教师的遗忘,板书未能写完。在让学生观察圆的半径、直径的特点后,没有进行相应的对比练习。
2.没有应势利导。在折圆、画折痕时,就可以让学生标出圆心、直径、半径。没有必要到后面再去表示,从而浪费了教学时间。
3.没有准确把握好时间。由于前面个别环节不够紧凑,如:学生关于圆的特征讨论发言的时间过多,致使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造成了本课最大遗憾。
4.只讲解了画圆要注意的地方,没有进行画圆练习。
5、学生小组讨论的气氛不活跃。
6、教学语言还不够严密。
8、九年级数学上册《圆》教学反思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在课堂上学生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下面浅谈一下感想。
整节课我围绕圆在做练习从慢跑开始就是一个圆,在实心球投掷练习时是向外放射的圆。在教师做示范时,我只面对了一半的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没有考虑周到做的不够完善。在学生练习中,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投机心里,有的学生在投实心球时怕跑很远捡球就把球投的很近,在这时我没能适时的表扬投的远而捡球慢了点的同学来变向的批评那几个投机的同学。在教师与学生互动这一块,整节课中我参与到学生练习中去的时间不多,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练习技术这块要求不到位,给学生在以后的课的设计中我要注重这些。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实验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错误带有普遍性等,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今后一定要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
9、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反思
在上《时间与数学(二)》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对教材内的处理比较恰当。
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三个环节用故事串联到一起,结合成一个整体,即小红作迎客准备(统筹时间)——与客人喝茶聊天(喝水问题)——讨论漏水的水龙头(小实验)这三个环节。既使本节课结构更加紧凑,教学过程更加连贯,也体现了统筹安排时间的思想。
二、在教学设计上力图创新,课上出现了不少亮点。
1.统筹时间这一环节,我深入思考,课前我预料学生能提出的几种可能的答案:23分,18分,15分和13分,但如何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可操作的实物呢?最后我想到了用时间条,我制作了与时间长度一致的长方形KT板,上面标有要做的事情和所要花的时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载体,也能通过边摆边说的形式,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也为今后画线段图解题奠定了基础。
2、重视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比较重视的部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一个月,半年和一年喝的水,显然有难度,本节课的意图也不是旨在计算技能的培养。于是我适当引导学生一个月按30天算,半年就按200天算,一年按360天算,大大节省了本节课计算的时间。3、在设计小实验环节时,我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教学工具的使用问题。教材中的实验是要求先让学生自己用大头
针给纸杯扎洞,然后再进行实验。这就存在大头针扎洞的大小直接影响水的滴漏速度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有的小组滴漏速度很快,1分就可以漏完一杯,有的又滴不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事先扎好的纸杯进行实验,这样实验省去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扎洞的过程,但实验的节奏比较统一,学生比较容易通过实验结论来进行推测和思考。实验意图贯彻较好。我原来也尝试了让学生自己扎洞进行实验,尽管尊重了实验程序的完整性,但因为实验节奏参差不齐,导致不能很好地贯彻实验意图,使小实验成了一个形式主义的活动过程,没有活动效果。另外,测量水的重量时,我原本采用了让水漏进以毫升做单位的量杯,可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过毫升这一体积单位,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并且教材中是采用克做计量单位,所以我大胆地给量杯贴上了新的标签,即以克做单位,并标好刻度线,实验结果一目了然。
本节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1、应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不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2、在引导学生探究意识方面要多下功夫,学生主动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太少,略显学习有点被动,教师要多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0、三年级上册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都比较靠前,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等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至于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有以下几点困惑:
1、 “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P62上的2时=( )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
3、 “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 4:20~5:00、 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我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