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1、“比大小”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比较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学时,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这时老师及时引出“大鱼”“小鱼”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2、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太多的收获令我感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激情和热情着实令我动容,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将自己完全置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学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引发具有思考行极强的问题“怎样摆让人一眼看清各种水果的数量”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即刻触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在组织了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孩子们自己在动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性,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够缜密,但孩子的潜力着实令我称道,我欣慰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灵动的展现自我,更称道于学生能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我怎么不为之动容。学生能够自然,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吗,静下心细细想来,其实它很简单,其实有时甚至是触手可及,但有时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在自主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
可以说本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并不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样一节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学内容,富有新意与创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较方法之后更能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我将本节课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层面,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我充分利用了课前发给学生的卡片(10以内的数)巧妙地利用这张小小的卡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设计了同桌两人比,四人小组比,随意找同学比,和老师比,甚至全班同学比,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说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学生巩固的不仅仅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
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的调控,教学拿捏的火候与尺度,教师就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的.时机,还需要完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也许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也许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3、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猴子香蕉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以及各自的数量,让图片中几种水果与猴子之间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教授“=”、“>”、“
整节课的结构比较清晰,环节的创设也十分紧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对比大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还运用简单的小口诀(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朝小数)帮助学生很好的运用三种符号,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独自解决比大小这类题型。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缺少情景创设,应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图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符号教授过后,让学生的读写练习进行的还是太少,应该让学生单独叫几个人读一读、同桌读、男女生分开读以及全班读等不同的形式朗读,再让学生多次练习,在空中抒空、同桌的手心里写、书桌上写以及在书中的田字格里写。三个符号每讲完一个之后应该都出示对应的练习题,不要都讲完之后在让学生做练习,这样不如讲一个做一个最后在统一混合练习达到的效果好,讲一个做一个的话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
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 ”,“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5、小学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开始,是铅笔比长短。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且比长短也是对前一节课比较知识的复习,其形式也相似于后面的计算条比长短,所以也是后继学习中学生能力与知识的`起点。
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办法来记忆。我编了一首儿歌来记住这这两个符号“大口对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
整堂课的教学我以课本为基础,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学习过程中有学生会受前面知识的影响,看一幅图画写出两个不等式。这里要和学生讲清一般我们在看图比较时,总是从左往右比。
6、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太多的收获令我感动,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激情和热情着实令我动容,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我将自己完全置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教学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引发具有思考行极强的问题“仔细观察,哪盘鸡蛋多?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一经抛出,即刻触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听听孩子们的回答“只需要比最后一排就可以了,因为前几行都一样多”,“老师,第一个盘子的只空了两个格,第二个盘子空了四个格,所以第一个盘子的鸡蛋多”“老师,我能很快的数出每盘鸡蛋的个数,我5个5个地数,很快”就在这七嘴八舌中,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使其立刻变得鲜活而灵动。同时更从侧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性,学生的语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够缜密,但孩子的潜力着实令我称道,我欣慰于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够灵动的展现自我,更称道于学生能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我怎么不为之动容。学生能够自然,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吗,静下心细细想来,其实它很简单,其实有时甚至是触手可及,但有时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在自主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
可以说本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并不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这样一节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学内容,富有新意与创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在干巴巴的大小比较方法之后更能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我将本节课定位在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层面,宗旨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得到张扬。我充分利用了课前发给学生的卡片(100以内的数)巧妙地利用这张小小的卡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在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后,设计了同桌两人比,四人小组比,随意找同学比,和老师比,甚至全班同学比,难度在不断地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说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学生巩固的不仅仅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更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
有收获,也有遗憾,课堂的调控,教学拿捏的火候与尺度,教师就知识的归纳与总结的时机,还需要完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更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学生。教师看多远,学生就会走多远,我们也许能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也许能做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但更要求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会汲取,不断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完善课堂,追求理想的课堂首要目标是有效,真可谓“任重而道远”。
7、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这次教学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小数有个完整的认识。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我感觉在这次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难点的处理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句话对吗?让学分析判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提问。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总之,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8、“比大小”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比较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学时,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这时老师及时引出“大鱼”“小鱼”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9、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这次教学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之后,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小数有个完整的认识。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效果,我感觉在这次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注重迁移,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整数进行比较,回想整数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其类推到小数的比较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学难点的'处理
“小数的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区别,正因为此,学生受思维定势的 影响容易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针对此难点,在学生总结出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之后,我提出“位数多的小数就一定大”这句话对吗?让学分析判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举例验证的方法,得出“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的结论,学生明确“小数的大小与位数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样学生认识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小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整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在教学问题设计上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将问题设置梯度,分层提问。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其次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总之,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
不足:
1.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们完全可以通过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上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学起来都会感到非常的轻松,对知识点还掌握的比较好,但我还是觉得在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参与。
2.我觉得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太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与学生以鼓励,也就是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不能让学生的激情去染升。
3.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发掘利用教学资源,认真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关注每一个学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10、数学比大小教学反思范文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抓住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动物的心理,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 ”,“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 “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