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教学反思
1、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教学反思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体现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想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没和内涵美。例如: 在品读环节中,课文第三段中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到第二个“太迟了”要重读,以此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实这句话中还有对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这句时,学生都重读了“挺”字,像是在喊口号,我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读时虽是重音,但应该轻读。怎样做才是重音轻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我示范朗读一下,读出重音轻读的韵味,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学生作用,更能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在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教学思路: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 ——“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过很多“错过”但我会认真品味它,尽可能的不让它成为“过错”。针对教学情况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1.紧紧突出课堂主题——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突出了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个小专题”,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助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
2.注意切入点选择——
周密,教学思路清晰。
切入点使整个朗读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
3.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朗读,不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让学生有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
4.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2、《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的,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为学生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教材在第九课、第十课的课后以及语文园地前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提示,活动分为3个阶段:①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②小组交流,讨论要怎样进行学习成果展示;③展示分享,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本次习作是最后一个阶段的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因为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所以本次习作教学的课前准备尤为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共安排了两次课内教学。第一次教学,布置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做具体指导;第二次教学,组织学生交流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
在前两次课内教学以及学生课外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本节课教学,课堂上安排了6个简洁的板块,依次是:导入、例文引路、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限时写作、习作点评。力求简简单单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本节课后,还需再安排一节课让学生给习作加上开头与结尾,并对照评价标准修改自己的习作。
从学生完成的习作来看,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还是挺高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学得较轻松,学习的状态是积极的。但是一节课上完以后,总会有很多遗憾。首先,在学生集中交流自己喜欢的节日时,我的点评很不到位。本次交流的目的就是为后面有条理地写做准备,也是给全班同学做一个示范,可是我自己却没有小结好学生说的,这也是我自己的教学智慧还不够,面对学生各种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回答时,不能适时地做出评价与补充。
第二个遗憾,在最后的习作点评环节,一开始我是准备安排展示两个学生的作品,我把写得好一点的放在后面,希望能体现一个梯度,也是为了给其他同学做一个示范,怎样写才有条理、有意思。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一位同学的作品,评价的时候逐条对照评价标准来点评,显得比较生硬。
第三个遗憾,对课堂的把控太紧,学生集中交流之前出示了倾听要求,但是交流过后让其他学生评价时,我总担心学生说不好,所以不停地问孩子,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完成点评,显得比较机械。
第四个遗憾,尽管板书设计的比较简洁,但是书写不够美观,今后要多加练习规范字书写。
对于我来说,本次习作教学是第一次尝试从单元整体上设计,过程很辛苦,收获却很多,课堂上的遗憾也会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3、《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的节日怎么过,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学生们并不清楚,当我将端午节作为例子并且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吃上入手,学生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涨的,端午节不仅可以吃粽子,比如在传统过法中吃大蒜、吃鸡蛋这些习俗孩子们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习俗、每一项习俗所代表的意义等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的焦点。所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关键是让学生怎样去喜欢。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书写对过节中一些风俗习惯的了解。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喜欢并乐于参与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这样的一个个主体,无论是哪种情况,在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原则的基础上,用感情做桥梁,用道理做纽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那份光,那份热。
4、《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的,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的节日怎么过,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学生们并不清楚,当我将端午节作为例子并且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吃上入手,学生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涨的,端午节不仅可以吃粽子,比如在传统过法中吃大蒜、吃鸡蛋这些习俗孩子们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习俗、每一项习俗所代表的意义等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的焦点。所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关键是让学生怎样去喜欢。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书写对过节中一些风俗习惯的了解。
今天的这节钉钉直播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我在这节课中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询问长辈、看影视片、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在学习本单元第一个活动提示时,我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并及时梳理学生所整理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
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线上教学有效整合。
在课前准备时,让孩子搜集资料的同时,我也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钉钉直播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第一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每个孩子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
5、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教学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的节日怎么过,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学生们并不清楚,当我将端午节作为例子并且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吃上入手,学生们的兴趣还是比较高涨的,端午节不仅可以吃粽子,比如在传统过法中吃大蒜、吃鸡蛋这些习俗孩子们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习俗、每一项习俗所代表的意义等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的焦点。所以说学生不是不喜欢中国人自己的节日,关键是让学生怎样去喜欢。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布置学生书写对过节中一些风俗习惯的了解。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三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喜欢并乐于参与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这样的一个个主体,无论是哪种情况,在遵循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原则的基础上,用感情做桥梁,用道理做纽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那份光,那份热。
6、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教学反思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体现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想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没和内涵美。例如: 在品读环节中,课文第三段中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到第二个“太迟了”要重读,以此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实这句话中还有对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这句时,学生都重读了“挺”字,像是在喊口号,我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读时虽是重音,但应该轻读。怎样做才是重音轻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我示范朗读一下,读出重音轻读的韵味,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学生作用,更能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在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教学思路: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 ——“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过很多“错过”但我会认真品味它,尽可能的不让它成为“过错”。针对教学情况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1.紧紧突出课堂主题——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突出了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个小专题”,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助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
2.注意切入点选择——
周密,教学思路清晰。
切入点使整个朗读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
3.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朗读,不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让学生有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
4.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7、《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教学反思
此时,自己的心情,有些战战兢兢了。每一节常态课,都是自己事业生涯的小片段。捧起书,拿起粉笔,看着几十名学生专注的眼神。我敲打着内心:要尊重课堂。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北师大版小四上九单元的一篇课文。
学生大多数还是怀着期待感来上语文课的,但授课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本是一个小问题(环节),结果花了很长时间,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老师的话也随着啰嗦,导致懂点不突出,课堂脱节,学生也没兴趣。本课中,一开始学生兴趣还是高的,就是纠结于“中华民族”和“中国”,耽误了快十五分钟时间。太可惜了。
2、学生说不出来、或讨论不定时,老师直接给个定论,不能任由学生走。尤其是和某一个学生“缠斗”。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被晒在一边,而这个学生也许只是好奇或出于表现,“死守”自己的观点。而他的观点,对于教学目的基本是无用的。所以说,每一节课都让孩子畅所欲言,需要老师提前的充分预设和课堂节奏的临时把握。
3、课前的备课,研读文本永远是第一位的。
8、《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的教学反思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讲的再精细也不如学生的亲身体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能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展现自我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教学氛围。
《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中的内容。书中有几件装饰有民族传统纹样的手工艺品,课前我没有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信息,因为在我的教学参考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可以结合这些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不同民族纹样的呈现形式及其寓意。尽管我滔滔不绝地讲述,还是发现有个别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听,仔细观察纹样。从实践的作品效果看,他们也没有将寓意纳入自己的纹样设计中。
课下反思后,我想到了古诗中的“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没有领会不同民族纹样设计的.寓意,是因为在教学中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我的讲解,缺少自主消化吸收新知的过程。如果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既耗费时间又不一定能够完成好任务。在我手头有充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介绍不同民族纹样的任务交给小组来完成,然后由我读出信息,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认真倾听并尽可能地记录或印在自己的脑海中,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汇报任务。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因理解而记忆,因理解而出口成章,再进行艺术实践就能借鉴民族纹样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了。
9、八年级政治下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导入设计:欣赏MTV爱我中华,并展示各民族的服饰。请学生说一说这首歌主要唱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主要突出了情意目标,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对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组成形成初步印象,这样学生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这时再配合多媒体教学——穿着各民族服饰的人聚在一起欢庆国庆,请学生想一想这段内容突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段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探索,学生可能会根据多媒体内容说出中国是一个由很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并且这些成员关系融洽在一起唱歌、跳舞,这时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出示板书,课题《中华民族大家庭》。
在出示课题后,我请学生自学本课,请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通过自学进行汇报,然后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民族,这些民族的人口分布情况和他们的生活习俗及当地的其它有趣的情况,除了收集的材料外,你还对哪些少数民族感兴趣,可以提出来然后学生根据掌握的资料分组进行讨论,综合资料后进一步请学生回答,通过学生自己自身反馈的'信息来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自学汇报的方式,主要着力于学生预习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出和回答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重难点释疑过程:通过设计活动,突破重难点。在民族知识大比拼这一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但个别同学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没能积极参与到竞赛中。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师本课的难点,应重点处理。但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材料使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没有深层次的分析,没有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在学以致用环节,学生能列举生活中标志物,从而达到的教育的目的。材料选择还需进一步审视,应采用具有典型性,做到少而精。在整节课中,材料不少但都没有分析透彻,只是浮于表层,没有深度和高度。学生活动不少,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
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不能全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语言不到位,没能及时激励学生的兴趣,师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