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电势差教学反思

2023-07-15 10:22:16

  电势差教学反思

电势差教学反思

1、电势差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以电势的概念为起点,再次运用类比的方法,把电势差与高度差进行类比引入电势差的概念。同时,得出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择无关。在物理学中,特别是在技术应用方面常用到的是电势差的概念,电势差往往比电势更有意义。首先投影出本节的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电势差的概念、定义式与应用。2、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3 、结合电势、电势能、静电力做功,通过对比深入理解电势差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重难点:理解掌握电势差的概念、定义式;根据电势差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教材上提到了很多次重力场中重力做功的特点,对于重力,学生是了解的比较多的。于是,我打算从类比重力做功的方式引入这节课,首先提出问题:1、静电力做功是什么特点与哪个力做功类似?2、电势能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3、电势的定义式4、电势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能量相类似?从而引出重力场与电场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重力场将电场对应物理量一一引出,让学生知道了电势差与高度差类似。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书并提示学生注意UAB与UBA的区别并有学生自由讨论三个问题1、电势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2、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电势差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吗?这与力学中学过的哪个概念相似?3、某点的高度可以理解为该点到零参考点的高度差,那么某一点的电势应该如何理解?学生通过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够通过类比法加深对电势电势差的理解。

  在讲解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时,引导学生推导具体的关系,并自由讨论三个问题1、UAB由什么决定?跟WAB、q有关吗?2、WAB跟q、UAB有关吗? 3、WAB、q、UAB取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学生通过讨论结合老师的讲解及例题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最后由涵盖了本节知识的.两道选择题结束本课,学生通过这两道选择题达到了练习与总结本课的目的,最后由教师指出本节不但学习了这些知识还应用了类比法希望学生加以理解。 通过本节的教学深深地体会到1 电学中的物理量多而抽象,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是否积极非常关键,本节课学生的参度较高,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讨论相关问题, 但能够增加学生讨论小组的评价机制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在今后教学中还需逐步实践。 2 教学中将抽象的概念用熟悉的事物对比。例如:电势---高度,电势差---高度差,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类比。学生通过类比较容易接受新知,也提供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3 本节借助多媒体教具,演示,表述,重复,留空。教学中时间的留空,让学生有空隙消化,让概念有停留和接受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做题习惯加以指导,例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等,这是在本课教学中我忽视的部分,今后还需注意。

2、电势差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以电势的概念为起点,再次运用类比的方法,把电势差与高度差进行类比引入电势差的概念。同时,得出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择无关。在物理学中,特别是在技术应用方面常用到的是电势差的概念,电势差往往比电势更有意义。首先投影出本节的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电势差的概念、定义式与应用。2、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3 、结合电势、电势能、静电力做功,通过对比深入理解电势差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重难点:理解掌握电势差的概念、定义式;根据电势差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教材上提到了很多次重力场中重力做功的特点,对于重力,学生是了解的比较多的。于是,我打算从类比重力做功的方式引入这节课,首先提出问题:1、静电力做功是什么特点与哪个力做功类似?2、电势能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3、电势的定义式4、电势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能量相类似?从而引出重力场与电场有很多类似之处,类比重力场将电场对应物理量一一引出,让学生知道了电势差与高度差类似。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书并提示学生注意UAB与UBA的区别并有学生自由讨论三个问题1、电势差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什么意义?2、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电势差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吗?这与力学中学过的哪个概念相似?3、某点的高度可以理解为该点到零参考点的高度差,那么某一点的电势应该如何理解?学生通过讨论加上教师的引导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够通过类比法加深对电势电势差的理解。

  在讲解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时,引导学生推导具体的关系,并自由讨论三个问题1、UAB由什么决定?跟WAB、q有关吗?2、WAB跟q、UAB有关吗? 3、WAB、q、UAB取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学生通过讨论结合老师的讲解及例题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最后由涵盖了本节知识的.两道选择题结束本课,学生通过这两道选择题达到了练习与总结本课的目的,最后由教师指出本节不但学习了这些知识还应用了类比法希望学生加以理解。 通过本节的教学深深地体会到1 电学中的物理量多而抽象,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是否积极非常关键,本节课学生的参度较高,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讨论相关问题, 但能够增加学生讨论小组的评价机制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在今后教学中还需逐步实践。 2 教学中将抽象的概念用熟悉的事物对比。例如:电势---高度,电势差---高度差,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类比。学生通过类比较容易接受新知,也提供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3 本节借助多媒体教具,演示,表述,重复,留空。教学中时间的留空,让学生有空隙消化,让概念有停留和接受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做题习惯加以指导,例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等,这是在本课教学中我忽视的部分,今后还需注意。

3、电势差教学反思

  这几天该给同学们上电势差这节课了,其实早在半期考试之前,我们组上就一起讨论了这节课该怎么上,听其他教师们说这课上好很不容易,学生对于电势的概念从来没有接触过,如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成为我们讨论的主要问题。其他老师建议说这节课先上后面的电势能,让学生了解了电场力做功对电势能的变化的影响,再回头讲电场力做功的特点,进而引入电势差的概念。原本我也打算采用这样的思路的,前几天备课的时候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让学生听明白呢?

  教材上提到了很多次重力场中重力做功的特点,对于重力,学生是了解的比较多的。于是,我打算从类比重力做功的方式引入这节课,首先提出问题: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说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呵呵,看来我的学生背这个还是挺熟悉的,可惜不是我要的答案,表扬他们说“记得不错,那是说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很好,那重力做功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们开始思考了,我一旁提示:重力做功只与什么有关,又与什么无关呢?这下他们终于开窍了,答出是与始末高度有关,与路径无关。然后我再介绍说电场力对电荷做功与重力做功类似,那么电场力做功是否也与路径无关呢?在黑板上画了一匀强电场,开始讨论电场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经过一番推理,再来几个公式,终于把这个问题给他们讲清楚了。

  这堂课在上的过程中,确实发现很难上,主要是学生对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太陌生了,我主要是想他们类比着重力里面的高度和高度差的概念去理解。

4、方差与标准差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两数和与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叫做平方差公式。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方差与标准差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

  2.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卉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

  3.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二.要点梳理

  1.我们知道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 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2.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采用先求这组数据的 ,再求这组数据与 的差的 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性大小

  3.设在一组数据X1,X2,X3,X4,X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 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 )2,(X2- )2,(X3- )2,,(Xn- )2,,那么我们求它们的平均数,即用S2= .

  4.一组数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 。

  5.方差是描述一组数据 的特征数,可通过比较其大小判断波动的大小,方差 说明数据越稳定,

  6.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

  7.为什么要除以数据的个数n?

  8.标准差与方差的区别和联系?

  三.问题探究

  知识点1. 探究计算数据方差和标准差的必要性

  例1.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A厂: 40.0 , 39.9 , 40.0 , 40.1 , 40.2 , 39.8 , 40.0 , 39.9 , 40.0 , 40.1

  B厂: 39.8 , 40.2 , 39.8 , 40.2 , 39.9 ,40.1 , 39.8 , 40.2 , 39.8 , 40.2

  思考探索: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根据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你能断定这两个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吗?

  3、观察根据上面数据绘制成的下图,你能发现哪组数据较稳定吗?

  直径/mm 直径/mm

  A厂 B厂

  知识点2.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例2.在一组数据中x1、x2、x3xn中,它们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是(x1- )2, (x2- )2 , (x3- )2 , , (xn- )2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S2=1N [(x1- )2+(x2- )2 +(x3- )2+(xn- )2 ]来描述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 .

  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即 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变式】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知识点3.

  例3.已知,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是10,方差是2,

  ①数据x1+3,x2+3,,xn+3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②数据2x1,2x2,,2xn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③数据2x1+3,2x2+3,,2xn+3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你能找出数据的变化与平均数、方差的关系吗?

  四.课堂操练

  1、一组数据: , ,0, ,1的平均数是0,则 = .方差 .

  2、如果样本方差 ,

  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样本容量为 .

  3、已知 的平均数 10,方差 3,则 的平均数为 ,方差为 .

  4、样本方差的作用是 ( )

  A、估计总体的`平均水平 B、表示样本的平均水平

  C、表示总体的波动大小 D、表示样本的波动大小,从而估计总体的波动大小

  5、小明和小兵10次100m跑测试的成绩(单位:s)如下: ( )

  小明:14.8 , 15.5 , 13.9 , 14.4 , 14.1 , 14.7 , 15.0 , 14.2 , 14.9 , 14.5

  小兵:14.3 , 15.1 ,15.0 ,13.2 ,14.2 ,14.3 , 13.5 , 16.1 , 14.4 , 14.8

  如果要从他们两人中选一人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那么应该派谁去参加比赛?

  6、甲、乙两人进行射击比赛,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的平均成绩均为7环,10次射击的方差分别分别是3和1.2。设问射击成绩较为稳定的是谁?

  五.课外拓展

  一、填空题

  1、随机从甲、乙两块试验田中各抽取100株麦苗测量高度,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结果为: , , , ,则小麦长势比较整齐的试验田是 .

  2、样本数据3,6, , 4,2的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

  3、 数据 , , , 的平均数为 ,标准差为5,那么各个数据与 之差的平方和为_________.

  4、 已知数据1,2,3,4,5的方差为2,则11,12,13,14,15的方差为_________ ,标准差为_______ 。

  5、已知一组数据-1、x、0、1、-2的平均数为0,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6、若一组数据的方差是1,则这组数据的标准差是 。若另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是2,则方差是 。

  7、一组数据的方差是0,这组数据的特点是 ;方差能为负数吗?

  二、选择题

  8、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他们的环数的方差是S甲2=2.4,S乙2=3.2,则射击稳定性是( )

  A.甲高 B.乙高 C.两人一样多 D.不能确定

  9、若一组数据 , ,, 的方差是5,则一组新数据 , ,, 的方差是 ( )

  A.5 B.10 C.20 D.50

  10.在统计中,样本的标准差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 ( )

  A.平均状态 B.分布规律 C.离散程度 D.数值大小

  11、已知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 , ,方差分别是 , ,比较这两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组数据较好 B.乙组数据较好 C.甲组数据的极差较大 D.乙组数据的波动较小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组数据的极差相等,则方差也相等 B.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小

  C.数据的标准差越小,说明数据越稳定 D.数据的平均数越大,则数据的方差越大

  13、对甲、乙两同学100米短跑进行5次测试,他们的成绩通过计算得; 甲= 乙,S2甲=0.025,S2乙=0.0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短跑成绩比乙好 B、乙短跑成绩比甲好

  C、甲比乙短跑成绩稳定 D、乙比甲短跑成绩稳定

  14、数据70、71、72、73、74的标准差是 ( )

  A、 B、2 C、 D、

  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6、若一组数据 , , , 的平均数是2,方差为9,则数据 , ,, 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各是多少?

  17、在一次投篮比赛中,甲、乙两人共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各投10个球,他们每轮投中的球数如下表:

  轮次 一 二 三 四 五

  甲投中(个) 6 8 7 5 9

  乙投中(个) 7 8 6 7 7

  (1)甲在五轮比赛中投中球数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2)乙在五轮比赛中投中球数的平均数是 ,方差是 ;

  (3)通过以上计算,你认为在比赛中甲、乙两人谁的发挥更稳定些

5、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笔记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小数的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之后的内容,这一课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整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为主线,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以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进行动手尝试、探究,应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小数的性质。不仅重视知识教学,重视结论,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反思《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三个小数相等。他们的单位都一样,所以我们把数字抽出来。板书(0.1=0.10=0.100)。由原来的解决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一组小数0.3和0.30的大小的比较,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教学设计把学生限制在了准备的两个学具里,其实这个环节可以完全放手与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方法探究,可以用刚才比较0.1、0.10、0.100的方法,也可以用学具,这个地方不给学生设限更好。讲课时没有给学生强调正方形看做1,强调是把1平均分,这个1可以使1米,是1吨,1分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强调0.3和0.30他们的大小相同,意义是不相同的。

  在练习的设计上保证有层次。既有知识的巩固,又有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还有拔高练习。讲授练习不但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告诉学生这样解决的道理,但课时安排太紧,导致练习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6、方差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教材背景分析:“方差”属于数学中的概率统计范畴,它的特点是与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是由国家射击队选拔运动员的问题引入的。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和统计知识的背景。当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时,就会思考该如何从其他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好处的。

  2.学生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已经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对它们可以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有所体会。对统计含义有了一定了解。极差和方差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特征数。研究一组数据,通常研究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在这个背景下,复习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对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

  本节课沿着实际问题的提出——产生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导——方差公式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练习——总结反思,这样的主线设计的。在探索方差概念之前,创设问题情境,回忆相关概念,明确新的学习方向,提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在探索过程中,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等活动,始终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体,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过程中还穿插了一组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及时评价和落实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解决引例问题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引出矛盾。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重点是方差公式的推导。当平均水平相同时,就要分析数据的稳定性。而画折线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能直观的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因此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画图实践,锻炼了学生画图的能力,从中体会画折线图是描述数据波动大小的一种方法,进而引出如何用数值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再推到过程中关键是怎么解决“正负抵消”的问题。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方法。我向学生完整地展示了利用平均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用平方的方法解决非负的问题。层层设疑,步步推进,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确定知识点,使学生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中体会方差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在教学处理中层层设疑,步步推进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成功,给学生搭建了比较广阔的思维平台。在推导方差公式时,将问题细化,设置了四个问题:

  1.用数值怎样表示一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2.怎样表示10次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3.平均水平之上的数减去平均数是正数,平均水平以下的数减去平均数是负数。直接相加就会“正负抵消”,和为0.为了避免“正负抵消”的问题怎么办?

  4.如果两组数据不一样多,怎么解决数据个数的影响?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利用媒体解决大量的计算问题,为推导公式,解决重点赢得了时间,感觉效果也不错。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7、方差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用方差和标准差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程度的合理性,并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学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同学懒于动脑,不愿动手,只是在盲从其他同学的思路,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特别关注,给予激励。

  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我们认为:适合的就是有效的;参与度高的就是有效的;有序的就是有效的。从这三个角度我们来审视本节课,我们会有这样一些启发和借鉴:

  1、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均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与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学生的参与度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地恰当、到位。

  2、本节课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操作和独立思考为主,()从概念的建立形成到,总是将学生自主的思想与操作贯穿始终,重视学生自我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把方差概念的形成作一步步引导,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又可以把学生存在的疑问解决到位。这种学习方式和节奏,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

  3、在合作探索中体现了一个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而且利用变式,知识有一定的梯度性。

  另外在探讨方差的过程中,对于求差后出现有正有负的情况,有些同学首先想到求这些差的绝对值,对此在教学中虽然给予了肯定,但对于这种方法与平方相比的劣势解释不够清楚,需要思考分析,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解释。

  但在教学过程中计算的过程可以时间节省些,在最后的环节的处理上还不够到位,学生的反映不够积极,课堂的活跃程度不够。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加强锻炼。电能教学反思地理教学反思案例低年级识字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