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复习教学反思
1、浮力复习教学反思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浮力课的教学反思。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教学反思《浮力课的教学反思》。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2、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
浮力是初中阶段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与合成等知识,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力学部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多同学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浮力,但是对于各种变化的题型总有下不了手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浮力复习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第二个利用反作用力来求解浮力,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对比于比较简单、学生掌握比较好的重力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力的定义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的存在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1、研究重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强调浮力也是一种力,要研究一种力研究的就是力的产生原因及三要素。对比重力研究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方向。
第二部分:画力的示意图,为后面的力的平衡做铺垫。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理解浮力的方向),画船漂浮在长江和大海里手里示意图(为了引入力的平衡),学生训练画力的示意图,其中包括了密度计和潜水艇,为力的平衡及浮力大小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
利用力的平衡知识列出平衡方程组,对比船、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浮力大小不变,可以利用力的平衡知识来求解浮力的大小,解决密度计原理及船在不同水域受到浮力不变的要点。利用潜水艇的浮力变化来巩固力的平衡解决浮力问题。
小结:
1、分析力学题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关键)
2、根据力的平衡列出平衡方程
3、浮力变化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从而解决浮力问题。
第四部分:力的测量,利用重力和浮力测量的异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利用了力的平衡知识,测量浮力利用了力的平衡与合成知识。利用天平或台秤测量重力利用了反作用力知识,从而引入台秤或天平上测量浮力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台秤或天平增加的压力。
第五部分:利用反作用力求解浮力。这是历年中考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部分,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先讲解固体在台秤或天平上称量时为什么压力等于重力,利用到了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知识,那么在原来固体上再加上一个物体后台秤或天平变化的量等于物体重力,从而引入当在液体中加上一个漂浮物体时,增加的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也即等于物体所受浮力,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规则容器底增加的液体压力,可以利用液体压力的求法来解决浮力大小问题。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内容较多,听课教师反映内容偏难学生难以接受,是有道理的。但是学生经过类比得出浮力等于压力后求解浮力变得简单,很有成就感,而且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自己困惑很久的问题受到很大鼓舞,整节课每个同学都很投入。今天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这节课不仅解决的浮力的问题,其实也解决很多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分析不严谨的问题,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3、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
浮力是初中阶段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与合成等知识,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力学部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多同学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浮力,但是对于各种变化的题型总有下不了手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浮力复习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第二个利用反作用力来求解浮力,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对比于比较简单、学生掌握比较好的重力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力的定义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的存在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1.研究重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强调浮力也是一种力,要研究一种力研究的就是力的产生原因及三要素。对比重力研究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方向。
第二部分:画力的示意图,为后面的力的平衡做铺垫。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理解浮力的方向),画船漂浮在长江和大海里手里示意图(为了引入力的平衡),学生训练画力的示意图,其中包括了密度计和潜水艇,为力的平衡及浮力大小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
利用力的平衡知识列出平衡方程组,对比船、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浮力大小不变,可以利用力的平衡知识来求解浮力的大小,解决密度计原理及船在不同水域受到浮力不变的要点。利用潜水艇的浮力变化来巩固力的平衡解决浮力问题。
小结:
1.分析力学题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关键)
2.根据力的平衡列出平衡方程。
3.浮力变化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从而解决浮力问题。
第四部分:力的测量。
利用重力和浮力测量的异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利用了力的平衡知识,测量浮力利用了力的平衡与合成知识。利用天平或台秤测量重力利用了反作用力知识,从而引入台秤或天平上测量浮力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台秤或天平增加的压力。
第五部分:利用反作用力求解浮力。
这是历年中考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部分,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先讲解固体在台秤或天平上称量时为什么压力等于重力,利用到了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知识,那么在原来固体上再加上一个物体后台秤或天平变化的量等于物体重力,从而引入当在液体中加上一个漂浮物体时,增加的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也即等于物体所受浮力,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规则容器底增加的液体压力,可以利用液体压力的求法来解决浮力大小问题。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内容较多,听课教师反映内容偏难学生难以接受,是有道理的。但是学生经过类比得出浮力等于压力后求解浮力变得简单,很有成就感,而且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自己困惑很久的问题受到很大鼓舞,整节课每个同学都很投入。今天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这节课不仅解决的浮力的问题,其实也解决很多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分析不严谨的问题,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浮力复习教学反思
回想上课之初,虽然时间很短,我还是认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前一天临时通知我,人数比较多还包括家长。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和最终的评比结果来看,效果很满意。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好在哪些方面?哪些环节处理得恰当?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改进的?为今后的公开课留下一点值得借鉴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在引入环节,我做了一个小魔术:听话的小鱼。这是魔术表演常用的一个道具,其实魔术很多用到物理知识的,播放或演示一个魔术,然后又能用物理知识解释其原理,学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我并没有过多解释原理,设置了一个悬念,其实后面课程有潜水艇模型,和这个很类似,我只是把它调到这里来演示。)一开始,就把学生和大多数听课者的兴趣激发了起来。(下课后,还有家长向我了解原理呢。)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习知识后能立刻解决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这节课我安排了一个活动:生活中的浮力。学生不仅要说出浮力的应用,并要思考其原理、原因。通过这一个环节,我不仅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大致了解了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掌握程度,确立最佳反应区。整节课的效果后来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都有很好的反馈,如:印象非常深刻……,不由自主上网查原理……,自己回去也动手也做一个……,做得比老师的还要漂亮……,把自己的父母也问住了……等等。
3、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通过浮力的举例,我了解到这个班级学生对浮力知识已有的较深认识,我做了临时调整,对称重法不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把时间放在为什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把浮力测出来。时间还是原来的计划时长,效果却比我预料的还要好。我觉得要做到积极的应变,一定要准备充分,事先准备的素材一定要充分,那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课后小结。这个环节我并没有做教师总结,预留的时间也不是下课前2、3分钟,而是留出了十二分钟,仅仅在投影上打出两个问题:(1)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内课外不限);(2)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最好举例并说明理由)再留出3分钟考虑时间,我走下去和学生单独交流,聊这节课的收获。由于有了前面活动环节的积极回答,加上我在单独交流时的一些提点,这个环节成为我最为满意的地方。实践证明学生的小结:知识更完整、气氛更热烈、拓展更具体、效果更明显。
二、不足之处
过后通过回放录像,我还是发现了存在一些值得改进之处。
1、由于是临时变为对外开放,所以听课人数超出原计划很多,不仅教室里面显得拥挤,外面走廊都站满人。学生的课桌都连成了个整体,我只能走到第一排的几桌位置,在单独交流的环节,只能顾及到为数不多的几位学生,导致后面的小结时段,前排同学的小结效果比中后排同学好得多。在演示实验时,也无法走下去让后排的同学观察清楚。
2、在引入环节之后,学生提出要求老师说明这个魔术的原理。原计划是设置悬念的,而且学生也还没有学到气压知识,在这节课暂时讲不清楚原理的。在下课前禁不住学生的再次请求,说明了一下,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过后想想,知识还没有达到,说了也不理解,还是不说的为好。
3、没有考虑到实验观察的效果。本来以为演示的实验,可以走下去,顾及后排学生的观察角度,但是临时听课人数有变,无法走下去,准备的器材无法保证后排同学也能看清楚。以后的公开课,要考虑这种情况,最好还是安排在实验室,位置足够宽,实验器材临时更换也方便。
4、有个环节被临时取消。本来在小结之后,我还安排了一个环节:思考题。本意也是准备在学生小结不充分的情况下,作为一个补充。但是后来发现学生小结已经超出我的准备的.内容,就临时取消了,把时间都放在小结去了。后来觉得,我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也低估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几点收获
1、时间不足还能临时调整,空间不足则无法临时解决。
2、准备的问题要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3、不要低估学生积极性,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热情超出你的想象。
4、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你会有惊喜的。
5、浮力复习教学反思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浮力课的教学反思。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教学反思《浮力课的教学反思》。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6、浮力复习课教学反思
浮力是初中阶段综合性最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密度、压强、力的平衡与合成等知识,可以说包括了整个力学部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很多同学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会计算浮力,但是对于各种变化的题型总有下不了手的感觉,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浮力复习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利用平衡力求解浮力,第二个利用反作用力来求解浮力,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力的分析、力的平衡,用浮力对比于比较简单、学生掌握比较好的重力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力的定义是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力的存在一定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1.研究重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强调浮力也是一种力,要研究一种力研究的就是力的产生原因及三要素。对比重力研究浮力。
2.浮力: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大小计算公式;方向。
第二部分:画力的示意图,为后面的力的平衡做铺垫。
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示意图(理解浮力的方向),画船漂浮在长江和大海里手里示意图(为了引入力的`平衡),学生训练画力的示意图,其中包括了密度计和潜水艇,为力的平衡及浮力大小分析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力的平衡
利用力的平衡知识列出平衡方程组,对比船、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浮力大小不变,可以利用力的平衡知识来求解浮力的大小,解决密度计原理及船在不同水域受到浮力不变的要点。利用潜水艇的浮力变化来巩固力的平衡解决浮力问题。
小结:
1.分析力学题先画出受力示意图(关键)
2.根据力的平衡列出平衡方程
3.浮力变化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从而解决浮力问题。
第四部分:力的测量,利用重力和浮力测量的异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利用了力的平衡知识,测量浮力利用了力的平衡与合成知识。利用天平或台秤测量重力利用了反作用力知识,从而引入台秤或天平上测量浮力的方法,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台秤或天平增加的压力。
第五部分:利用反作用力求解浮力。这是历年中考题中得分率最低的部分,也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先讲解固体在台秤或天平上称量时为什么压力等于重力,利用到了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知识,那么在原来固体上再加上一个物体后台秤或天平变化的量等于物体重力,从而引入当在液体中加上一个漂浮物体时,增加的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也即等于物体所受浮力,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得出浮力的反作用力是物体对液体的压力,等于规则容器底增加的液体压力,可以利用液体压力的求法来解决浮力大小问题。
本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内容较多,听课教师反映内容偏难学生难以接受,是有道理的。但是学生经过类比得出浮力等于压力后求解浮力变得简单,很有成就感,而且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自己困惑很久的问题受到很大鼓舞,整节课每个同学都很投入。今天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这节课不仅解决的浮力的问题,其实也解决很多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分析不严谨的问题,收到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