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2023-07-31 11:42:18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1、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导语:《爸爸和书》是1996年人教版和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爸爸”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给“我”和“姐姐”买书的经过,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两篇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一)

  作为二类课文,只有一课时,教材可训练的点很多,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文本最有价值的学习点,让教师驾驭课堂显得相对轻松,让学生的学习精力相对集中,提高课堂的效率,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还是有所收获的。

  一、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保证课堂效率。

  许多教师忽视教什么的钻研:忽视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忽视对文本的价值取舍,简单地把教材与教学内容划等号,简单地把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等同于自己的目标;过于注重怎样教:讲究花样,注重展示才艺,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种时髦,本末倒置,不求实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了解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立志做个热爱学习的人;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而这三者在实际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就把课堂有限的时空集中在一个点上,保证了学习的高效。

  二、找准课眼,统领全文,形散神不散。

  语文教学可以在许多时候以一个“问题(话题、主题)”为核心,以显性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带动隐性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不能把问题(话题、主题)设计的跨度大一些,由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讨论、咨询,通过归纳思考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述和展示呢?本课教学紧扣“珍贵”、“父爱”,让学生自学课文,寻找表现书珍贵的语句,感悟珍贵的深层次原因,并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层的父爱。

  我们现在的课堂缺的就是这样有思维广度、深度,能突出、突破文章重点的问题(话题、主题),或放任自流,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或设计巧妙,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发言踊跃,却流于肤浅。如果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努力从中解读出能统领全文的课眼,教师就可以退居二线,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轻松自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何乐而不为?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二)

  《爸爸和书》这篇课文关键是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爸爸买书的艰辛及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感受一家人对书的热爱。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关键。

  1、抓预习。

  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预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而且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抓提问。

  通过预习,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提问读读议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买书的艰辛。

  3、抓板书。

  在课上,充分利用好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板书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一个辅助手段。

2、图画书《我爸爸》课堂教学反思

  关于讲述父亲与孩子的书籍,我平时看过很多,但是当我初次读到《我爸爸》这本图画书时,一下被它吸引,并深深地记在了脑海中。绘本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儿童的眼光,用儿童的口吻,描绘了一位即强壮又温柔的爸爸,描绘了一位万事不能的爸爸,如太阳一样温暖的父亲形象树立在眼前,让我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热爱与崇拜。

  深深打动着我的绘本,我如何通过课堂的形式,让孩子们体会到,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一份温暖呢?我想西方人的表达方式,越是爱得深刻,就越用轻松快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定下了“轻松愉快”的基调,尽量做到节奏明快,逻辑清晰,情感丰富,引领的孩子在通过看图讲述上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阅读图画书的兴趣。

  首先,我从图画书的封面入手,通过学生观察后的表达,与作者“我爸爸真的很棒!”形成反差,激发孩子们阅读的'欲望。接着,我将绘本讲述分为三节,层层深入,引导观察,鼓励孩子们发表观点,慢慢将父亲形象勾勒出来,如:勇敢、强壮、快乐、灵活等。相机,我抓住作者的语言特点,即排比句式,进行语言训练。再次,通过质疑“爸爸真的是能飞过月亮吗?爸爸真的能跑赢世界冠军吗?”体会作者对爸爸深深地爱。

  最后,迁移到学生们的生活中,“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爸爸爱你的细节与情境,用画笔画下来,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孩子们去体验、发现、表达真实的生活世界。当我看着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认真地绘画着自己心目中爸爸时,真的非常感动!

3、《生气的爸爸妈妈》的教学反思

  “生气的爸爸妈妈”是语言活动:故事。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一家人不能分开,即使在有误解、有隔阂的时候。活动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准备好了图片,还准备了材料包:有妈妈和爸爸的形象图,有开心的,有生气的,妈妈头发有点乱,好像剌猬,爸爸怒瞪双眼,好像狮子。我逐一出示故事挂图,边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孩子们听得可仔细了。特别是出示高兴的爸爸妈妈和生气的爸爸妈妈图片进行对照比较时,都大声说喜欢高兴的爸爸妈妈。故事形象地描述爸爸妈妈呕气吵架的情形。故事的转折处是“我”不小心磕了一下,爸爸妈妈由于心疼孩子,关心孩子,自然而然的消消气,故事描述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教育的目的则是要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一几个问题:

  1、不能过于渲染宝宝的头撞得怎么疼,而应该描述为只是碰了一下。

  2、活动的最后环节,应该引导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爸爸妈妈别吵架,而自己又不发生意外情况。整个活动孩子们都挺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活动最后环节上引导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爸爸妈妈别吵架时,孩子们没想出什么好办法。经过我的引导之后,孩子们有个别人回答的还不错。

4、好学的爸爸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对话占了较大篇幅,但总的来说,可以由几个大问题统领全篇,理解文意。即“什么是充电?”“为什么充电?”“为什么称为‘电脑高手 ?”教学时,我也是通过这三条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的。抓住重点词“一……就……”了解爸爸积极学习的态度,并适时对这一关联词进行拓展使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造句。通过问“高手”一词,把握住爸爸操作键盘这一重点段落,结合话语和插图理解爸爸是对电脑技术熟练的人。(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引入课文时,我在教学第二段才提出“什么叫充电”?就显得比较唐突。如果能把它作为一个过渡提出“什么叫充电?你从哪句话看出?”就能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另外,课堂结尾时,还得回到“好学的爸爸”这一主题上,讨论:向爸爸学什么?怎样学?说说自己在某方面是怎样好学的?

5、《爸爸和书》教学反思

  作为二类课文,只有一课时,教材可训练的点很多,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文本最有价值的学习点,让教师驾驭课堂显得相对轻松,让学生的学习精力相对集中,提高课堂的效率,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还是有所收获的。

  一、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保证课堂效率。

  许多教师忽视教什么的钻研:忽视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忽视对文本的价值取舍,简单地把教材与教学内容划等号,简单地把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等同于自己的目标;过于注重怎样教:讲究花样,注重展示才艺,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种时髦,本末倒置,不求实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了解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立志做个热爱学习的人;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而这三者在实际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就把课堂有限的时空集中在一个点上,保证了学习的高效。

  二、找准课眼,统领全文,形散神不散。

  语文教学可以在许多时候以一个“问题(话题、主题)”为核心,以显性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带动隐性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不能把问题(话题、主题)设计的跨度大一些,由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讨论、咨询,通过归纳思考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述和展示呢?本课教学紧扣“珍贵”、“父爱”,让学生自学课文,寻找表现书珍贵的语句,感悟珍贵的深层次原因,并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层的父爱。

  我们现在的课堂缺的就是这样有思维广度、深度,能突出、突破文章重点的问题(话题、主题),或放任自流,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或设计巧妙,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发言踊跃,却流于肤浅。如果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努力从中解读出能统领全文的.课眼,教师就可以退居二线,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轻松自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何乐而不为?

6、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导语:《爸爸和书》是1996年人教版和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爸爸”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给“我”和“姐姐”买书的经过,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两篇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一)

  作为二类课文,只有一课时,教材可训练的点很多,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文本最有价值的学习点,让教师驾驭课堂显得相对轻松,让学生的学习精力相对集中,提高课堂的效率,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还是有所收获的。

  一、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保证课堂效率。

  许多教师忽视教什么的钻研:忽视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忽视对文本的价值取舍,简单地把教材与教学内容划等号,简单地把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等同于自己的目标;过于注重怎样教:讲究花样,注重展示才艺,追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各种时髦,本末倒置,不求实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了解爸爸对子女的关怀和期望,立志做个热爱学习的人;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而这三者在实际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就把课堂有限的时空集中在一个点上,保证了学习的高效。

  二、找准课眼,统领全文,形散神不散。

  语文教学可以在许多时候以一个“问题(话题、主题)”为核心,以显性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带动隐性的语言文字训练。能不能把问题(话题、主题)设计的跨度大一些,由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讨论、咨询,通过归纳思考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述和展示呢?本课教学紧扣“珍贵”、“父爱”,让学生自学课文,寻找表现书珍贵的语句,感悟珍贵的深层次原因,并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层的父爱。

  我们现在的课堂缺的就是这样有思维广度、深度,能突出、突破文章重点的问题(话题、主题),或放任自流,还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或设计巧妙,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发言踊跃,却流于肤浅。如果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能努力从中解读出能统领全文的课眼,教师就可以退居二线,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轻松自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何乐而不为?

  爸爸和书的教学反思(二)

  《爸爸和书》这篇课文关键是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爸爸买书的艰辛及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感受一家人对书的热爱。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关键。

  1、抓预习。

  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预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而且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抓提问。

  通过预习,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提问读读议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买书的艰辛。

  3、抓板书。

  在课上,充分利用好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板书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一个辅助手段。

7、《豆豆和爸爸去旅游》教学分析反思

  教材分析:《豆豆和爸爸去旅游》这一教学内容是我们中班下学期建构式课程中《我对你说》这一主题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豆豆和爸爸去旅游》这一故事的情节发展为线索,让幼儿了解现代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体验现代信息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那么怎样让幼儿能体验到现代交流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是这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因此,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当今社会中,现代信息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多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机、传真机、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已经家喻户晓,在这么多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中,手机是幼儿都非常熟悉的交流方式,但是对于传真机、互联网(Email)孩子们还是比较陌生的,设想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件的引领下,在实物的实际操作中,体验到现代交流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把重点定位在发挥想象,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把难点定位在了解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学反思:

  《豆豆和爸爸去旅游》的教学结束了,我也从教案的设计、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这么一步步地走了过来,在此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汲取的经验。从整个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自己还是觉得设计的还是比较紧扣的,每一个环节过渡还是比较自然、清晰的。重点、难点的解决也能让幼儿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

  一、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都去过旅游吗?是跟谁一起去的呢?因为每一个幼儿都去过旅游,所以课堂上幼儿的小手如林,都想告诉老师自己跟谁去旅游了。然后告诉幼儿豆豆和爸爸也去旅游了,他们去旅游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把幼儿的兴趣集中了过来,他们都想知道豆豆和爸爸一起去旅游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所以尽管在播放课件时电脑给我们演出了一个小插曲,小朋友在这个时候也能安静地等待。

  二、通过课件的演示以及实物的具体操作,让幼儿从观察到实践,体验现代信息交流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

  手机是小朋友比较熟悉的通讯工具,每一位小朋友都接触过手机,都知道手机的功能,手机可以跟在远方的爸爸妈妈说话,这是小朋友都亲身体验过的,但是当我提问到:妈妈能听到大海的波浪声吗?离得那么远,妈妈是怎么听到的呢?难道她有一双“顺风耳”吗?这一问题时,好多的小朋友都说“用照相机把他拍下来”他们的回答明显出了一个问题: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是没有声音的,所以用照相机拍照让妈妈听到波浪声,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后来在解释后终于小朋友回答说“可以用手机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听到波浪声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给妈妈打电话,来体验手机真的象妈妈的“顺风耳”。

  三、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

  对于传真机和互联网是幼儿所陌生的,但是单单靠图片和课件的引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这两个环节上,我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幼儿观察传真机和互联网是怎样把图片和照片发送给妈妈,让妈妈马上就能看到的。接着我又跟家长进行了联系,让家长为我的教学提供帮助,让孩子们能真正地体验到传真机和互联网的神奇和快捷。最后当我把QQ视频与家长连接上后,小朋友们在屏幕上看到了小朋友的爸爸后的那种神情,真是让他们感觉到了传真机和互联网的神奇。又通过小朋友爸爸的对话、看到了刚才用Email发送给他的照片时的那种开心和蹦跳的情形,让他们感受到了现代信息交流的快捷。将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孩子们接触到了除手机之外的另外几种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懂得了这几种信息交流方式的方便和快捷。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

8、《豆豆和爸爸去旅游》教学分析反思

  教材分析:

  《豆豆和爸爸去旅游》这一教学内容是我们中班下学期建构式课程中《我对你说》这一主题下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豆豆和爸爸去旅游》这一故事的情节发展为线索,让幼儿了解现代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体验现代信息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那么怎样让幼儿能体验到现代交流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是这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因此,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当今社会中,现代信息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多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机、传真机、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已经家喻户晓,在这么多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中,手机是幼儿都非常熟悉的交流方式,但是对于传真机、互联网(Email)孩子们还是比较陌生的,设想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件的引领下,在实物的实际操作中,体验到现代交流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把重点定位在发挥想象,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把难点定位在了解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

  教学反思:

  《豆豆和爸爸去旅游》的教学结束了,我也从教案的设计、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这么一步步地走了过来,在此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汲取的经验。从整个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自己还是觉得设计的还是比较紧扣的,每一个环节过渡还是比较自然、清晰的。重点、难点的解决也能让幼儿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

  一、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都去过旅游吗?是跟谁一起去的呢?因为每一个幼儿都去过旅游,所以课堂上幼儿的小手如林,都想告诉老师自己跟谁去旅游了。然后告诉幼儿豆豆和爸爸也去旅游了,他们去旅游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把幼儿的兴趣集中了过来,他们都想知道豆豆和爸爸一起去旅游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所以尽管在播放课件时电脑给我们演出了一个小插曲,小朋友在这个时候也能安静地等待。

  二、通过课件的演示以及实物的具体操作,让幼儿从观察到实践,体验现代信息交流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

  手机是小朋友比较熟悉的通讯工具,每一位小朋友都接触过手机,都知道手机的功能,手机可以跟在远方的爸爸妈妈说话,这是小朋友都亲身体验过的,但是当我提问到:妈妈能听到大海的波浪声吗?离得那么远,妈妈是怎么听到的呢?难道她有一双“顺风耳”吗?这一问题时,好多的小朋友都说“用照相机把他拍下来”他们的回答明显出了一个问题: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是没有声音的,所以用照相机拍照让妈妈听到波浪声,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后来在解释后终于小朋友回答说“可以用手机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听到波浪声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给妈妈打电话,来体验手机真的象妈妈的“顺风耳”。

  三、邀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

  对于传真机和互联网是幼儿所陌生的,但是单单靠图片和课件的引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这两个环节上,我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幼儿观察传真机和互联网是怎样把图片和照片发送给妈妈,让妈妈马上就能看到的。接着我又跟家长进行了联系,让家长为我的教学提供帮助,让孩子们能真正地体验到传真机和互联网的神奇和快捷。最后当我把QQ视频与家长连接上后,小朋友们在屏幕上看到了小朋友的爸爸后的那种神情,真是让他们感觉到了传真机和互联网的神奇。又通过小朋友爸爸的对话、看到了刚才用Email发送给他的照片时的那种开心和蹦跳的情形,让他们感受到了现代信息交流的快捷。将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孩子们接触到了除手机之外的另外几种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懂得了这几种信息交流方式的方便和快捷。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