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1、科学《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进行的。本单元是依据《课标》物质板块中“物体的特征”来建构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尝试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到水面,并讨论其原因;让学生亲历探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知识点为: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基于这些因素,我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采用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我带领学生一同探究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提出问题。我先拿一团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松手那么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教学的下一环节——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这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采用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这一步骤我基本没有参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我只有倾听。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以便实验更加顺利、现象更加明显。(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
在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时,我找来了一个小潜水艇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构造,老师简要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说出潜水艇是怎样进行沉浮改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并把沉浮的原因写在活动记录上。(改变自身重量)
关于死海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学生讲一个传说:就是教参中的《关于死海的传说》,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盯着我,脸上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一会阴、一会晴的……最后随着故事中“奴隶”的获救,而长长出了一口气。“你从中了解了什么?”随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水里加盐)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简单概括本节所学的知识。(由感性到理性,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领悟、理解、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学生畅谈,并帮助渔民把渔网立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生成创新,学习了本课,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
虽然,本课我采用了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但有些环节落得不实,表面上看似探究得很好,但个别同学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探究之中。
总之,本课很适合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学习、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2、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鸡蛋的沉与浮》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鸡蛋的沉与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设计背景
学会交往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进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型的人才。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幼儿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奋斗,从而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所以我班在学习游戏活动中一直注意对孩子进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新添置了玩具“钓鱼”,那些塑料鱼浮在水面上,由于钓竿太少,没有钓竿的孩子在旁边等不及就将手上的小磁铁扔进水里,磁铁沉下去了,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哪些物品在水里浮起来,哪些物品在水里沉下去,结合孩子们的认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沉与浮的小实验,孩子们发现木头、树叶、小碗等在水里会浮上来,而铁丝、玻璃、勺子、砖头等会沉下去。孩子们发现借助于其他材料,沉与浮就会发生变化。如:小碗中放上石块会沉下去,空的瓶子装满水或石子,瓶子也会沉下去,活动中孩子们对让浮的东西沉下去,如何让沉的东西浮上来特别感兴趣,于是我选择了《鸡蛋的沉与浮》这一活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他们在自由平等中交往、学习、商量、讨论、操作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有机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活动中,我除了提供材料外,更多的是关注和引导幼儿商量、合作、交流,让幼儿通过合作、实验,再实验来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来体验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
2、培养幼儿小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3、培养幼儿喜欢做动手操作的活动,对做科学小实验产生浓厚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细心观察能力,喜欢动手做科学小实验,知道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
教学难点:
培养幼儿多观察善思考,勤动脑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鸡蛋、盐、水、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问:你们知道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浮起来吗?(幼儿回答各种答案)
2、请幼儿在准备好装满清水的透明小鱼缸里放进准备好的物品(如:积木、锁子、苹果、石块、鸡蛋等),观察哪些物品在水里浮?哪些物品在水里沉?
二、教学过程
1、“我是魔术师”老师神秘告诉幼儿能让鸡蛋会“游泳”,让它在水里浮起来,淡水中加入食盐(幼儿不知情),边加边搅拌,鸡蛋慢慢的浮起来了。
2、设疑,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原因?
3、教师告诉幼儿加入水中是食盐,能使水的浮力变大,鸡蛋就慢慢浮起来了。
4、小朋友动手做实验,把盐放进水里,小心的搅拌,鸡蛋沉到水底还是有什么变化,是沉还是浮,谁的鸡蛋浮起来了。放盐少鸡蛋浮的起来吗?放多少?请他把这个方法和同伴交流。小朋友在小心、细致做着。并用图画、图示、方法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
5、接着使用课件,“放盐→搅拌→鸡蛋浮起来”。请小朋友在此细心观察。
6、小结:小朋友整理鸡蛋和水罐,把实验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共同分享描述自己“玩中学”感受和成就感。
活动延伸
小朋友家里有什么东西也会溶化的,如:糖、豆粉放进水中用同样的方法,看看有什么效果。和父母一起观察不同的水温鸡蛋浮起来速度一样吗?
教学反思
在小朋友做实验的过程中,一个小朋友偷偷用手指点盐水,眉头一皱说很咸的。嘴巴不舒服,另一个小朋友说,你赶快去漱口,孩子们在取得直接经验,并会帮助伙伴。实验中博博的鸡蛋浮起来了,不小心水泼了,爱水的天性使他又去续水,鸡蛋又沉下去了,又加盐来搅拌。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孩子很快实验成功,过程积极、愉快。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记录能力,在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学习方法,通过图画、图示、手工等方法进性大胆的表达和反馈,有助于个性发展,同时孩子们在实验中互相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从而更还的保证了实验的成功,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准备孩子常见的可溶性物质:茶叶、肥皂、洗衣粉等做对比实验。需要注意水的温度在20°是比较合适的温度,如果是冬天做实验,可以加入适量的热水,帮助盐较快溶解。课后的日子里,有孩子提出人在盐水里会浮起来吗?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我把这问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回去解决,可以查阅书籍,可以上网查,可以问父母,最后孩子们的答案真多呀,延伸到中东死海、四川大英县死海,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去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3、三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4、科学《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进行的。本单元是依据《课标》物质板块中“物体的特征”来建构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尝试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到水面,并讨论其原因;让学生亲历探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知识点为: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基于这些因素,我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采用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我带领学生一同探究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提出问题。我先拿一团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松手那么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教学的下一环节——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这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采用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这一步骤我基本没有参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我只有倾听。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以便实验更加顺利、现象更加明显。(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
在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时,我找来了一个小潜水艇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构造,老师简要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说出潜水艇是怎样进行沉浮改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并把沉浮的原因写在活动记录上。(改变自身重量)
关于死海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学生讲一个传说:就是教参中的《关于死海的传说》,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盯着我,脸上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一会阴、一会晴的……最后随着故事中“奴隶”的获救,而长长出了一口气。“你从中了解了什么?”随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水里加盐)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简单概括本节所学的知识。(由感性到理性,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领悟、理解、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学生畅谈,并帮助渔民把渔网立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生成创新,学习了本课,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
虽然,本课我采用了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但有些环节落得不实,表面上看似探究得很好,但个别同学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探究之中。
总之,本课很适合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学习、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5、科学《改变浮与沉》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内容还是需要巩固的。
首先我提问: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收到水的浮力?班里还有许多的同学说没有收到。我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有亲手进行实验,验证。而我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设计完实验,我只是让学生进行看着老师,和同学合作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实验。虽然实验的效果很好,但是学生们都是只是看到,而没有真正的亲身经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效果还是比较的`差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要为了赶任务,急急忙忙的将课讲完,我想还是从学生的认知的开始,让学生指导孩子一步一步的进行学习,知识和经历是从孩子的心中内化出来的,而不是硬灌输进去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在提出问题,让沉入水底的物体浮上来,有什么方法的时候,我直接让学生动手试试。虽然部分的同学还是能有效果的,但是我发现他们的发现不是很有系统。我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先动脑思考,在动手去验证试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即使不让学生进行全班的汇报,也应该让学生先思考,在交流,然后去实践。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效果。
还有就是学生还有一个怎样让橡皮泥的浮上水来。因为已经快下课了,我因此让学生课下思考研究。可能在课下会有许多的个学生不去做,我怎样激发学生去做呢?这一点需要我去思考。
还有就是实验之后怎样快点收回来,这样是需要训练的地方。
6、《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在探究改变物体沉浮规律的环节,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材料,要求学生针对已经沉到水里的材料或自己需要的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使它们浮起来,并做好记录。
我设计的本课的实验有:
1、往水中加盐,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水中加盐),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纸杯把鸡蛋放入纸杯让鸡蛋浮起来;(借物漂浮)
2、橡皮泥实验:
a、将橡皮泥改成船型,能浮在水面上;(改变形状)
b、小组合作探究,将橡皮泥包在乒乓球上,橡皮泥浮起来(增大空间)
c、将空心球中的橡皮泥取出来,空心球浮上来(改变重量)
3、铁丝浮沉实验,学生每人一块铁丝,预测铁丝沉下去,将插有细管的气球绑在铁丝上,放入水中,铁丝沉下去,往气球中吹气,铁丝随着气球浮到水面(借物漂浮)
4、演示课件潜水艇浮沉演示(改变重量),在死海中人不借助任何物体躺在水里看书沉不下去的原理(水中盐多);煮汤圆,汤圆熟了,体积变大了漂了起来(增大空间)
5、课后作业:浮沉实验的延伸思考题: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住。你想用什么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 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浮沉原理为渔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节课中的实验,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大部分做成功了,并且能在我的提示下总结出漂浮的原理。在这节课我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喜欢做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一个接一个的进行着实验,并及时总结实验的结果,学生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我在本课当中把我的理解和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些尝试还有待于今后改进。
7、《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课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要充分体现《科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评价最优秀的团队的决定权也是在学生手中。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然而学生真正的用好这手中的权利,从探究中获得成功则要以学生间的充分合作为前提。因此,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教师看清了这一点,我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中,将各个探究实验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共同闯关,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师能够引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这节课成功的几率已经大大的提高。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智力闯关的活动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升程度。在本节课教学中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因此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在研究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的环节,教师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研究材料和自行设计的研究方案,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与学生的倾听与争论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反馈中,最终自行探究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重要保证。当前,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才容易引发自主学习。基于以上的问题考虑:我在教学中智力闯关的环节设计及“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挑战问题提出,其目的是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改变“土豆的沉浮”又给他们创设了成功的氛围,这些做法都是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能力基础
注重评价,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形成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将情感态度、科学价值观等诸多因素融入其中。学生在师生评价和学生与学生的
评价中,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线索的捕捉能力等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说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观点,就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问题的可持续研究,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打破教学的时间限制,问题研究不在是一节课、一周的时间,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具有设计问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虽然,我在本节课当中很想把我的理解以及我的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些尝试还有待于商榷。
去除浮躁,让学生平静的坐下来思考与探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智力闯关”的形式来贯穿教学环节。这种智力比拼的教学形式,必然是学生们所乐于接受的。不得不承认,这种教学方式可观赏性强,也确实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成功,身心得到愉悦。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更多的是静下来认真思考,也未必体会成功才是代表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标志,其实在科学的研究活动中更多的时候是失败的。因此,如果让我重新设计这节课,我可能更注重学生的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即使可能一节课中学生的研究任务没有完成,或者说学生在研究当中没有“一语惊人”的表现,但我相信此刻学生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的是他的探究欲望,生成的是他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