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制造平衡的教学反思
1、实验课制造平衡的教学反思
四三班的学生静静的坐在实验室里,学生把尺子放在手指上的感受生活中的平衡,一节课从学生的活动中开始了。
师:“尺子在手指上不掉下去说明尺子能保持平衡,如果将钩码挂在杠杆尺上,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杠杆尺左边一格处挂两个钩码,右边一格处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对于这个等臂平衡实验挂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就能猜出来。在动手的验证中学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师:“那换一种方式,你们还能猜对吗?杠杆尺左边两格处挂三个钩码,右边两格处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这两个实验是课本上的等臂平衡的两个案例,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大部分的学生能猜出来,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也能做出来,这两个并不难的实验激发了学生对于这节课的探究欲望。
师:“换一个难一点的考考大家,杠杆尺左边两格处挂两个钩码,右边怎样挂才能平衡。大家先猜猜看。”
生:“左边两格处挂两个。”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也可能在第一格处挂三个。”
生2:“我认为在第三格处挂一个也行。”
学生是大胆的猜测,而这些大胆的猜测出来的结果都很接近正确答案或者是正确答案,这不仅使我的心里一颤,原以为学生都想不出来,或者猜的'也都是没有根据的想象的,可是我发现学生猜的答案从前两次做实验的过程中的经验猜想出来的,不能低估学生们的能力啊。我边听学生的回答,边感叹着。
生3:“在第四格处挂一个。”生4:……
师:“下面大家动手实验验证一下吧,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学生不时的高兴的向我汇报这自己动手成功的好消息。
师:“找同学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1:“在一格处挂四个。”
生2:“在第二格处挂两个。”
生3:“在第四格处挂一个。”
我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很满意,但是……
生4:“在第一格处挂一个,在第三格处挂一个。”
我只考虑到了学生在一处挂的状况,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地方挂的状况,并且这三个实验是探究出等臂杠杆平衡的规律,在不同的地方挂的情况是下一个环节的内容,一时反应不过来的我,或者说自己根本就没想到这个答案。
师:“坐下吧!你再试试。”
我带着对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不开心的心理,让他坐到了位置上。课下的时候老师们对我说,他回答的是多么的精彩,他开动脑筋想到了其他同学没有想到了,你的一句淡淡地还带着批评意味的说,抹杀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啊!
学生的潜能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学生的聪慧也是老师想象不到的,老师要充分的考虑到知识的全面性,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备课内容,教学要时刻的关注到学生,当自己备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情不吻合的时候要计时的纠正教学内容。
回顾这学生的回答,听着老师给我的建议,我重新整理了思路,如果学生能提前学到老师没有想到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对这个学生大加肯定的同时让其他学生也试着这种观点的实验验证,要及时纠正自己原来备课的想法,跟紧学生的步伐,看似在这个环节是浪费了时间,其实这是对本节课的重点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的想法教师是始料不及的,作为教师时刻的要迎接这些始料不及的对策。
2、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及思想情感的培养,要遵循低起点重过程高要求的原则。
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借鲜鲜活活的生物,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起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耳听、动脑思,五官并用。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掀起一个又一个学习高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乐趣(重过程);学无止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思想情感的培养,不是几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高瞻远瞩,从培养21世纪有用之才的角度开展工作,教学内容不拘泥课本,通过联系实际达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课外实验延伸,学生在深入追求生物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热爱生物科学的志趣(高要求)。
这样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就能落到实处,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能逐渐得到升华。教学反思《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反思》一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夜晚的实验》公开课教学反思
根据《夜晚的实验》一课的教学目标清单,第一节课完成第1、2、3、4四个目标:1、自学字词;2、读通课文;3、概括内容;4、理清四次实验的过程。
第1、2这两个目标是预习目标,已经布置学生课前自学。
为了扩大检查反馈范围,我安排了两轮朗读,共18名学生参与。在确定检查名单的时候,学生们都非常检查,因为是“开火车”朗读,所以他们都希望我选择自己这一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因为我对初读课文特别重视,一定要学生们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个目标。由于长时间坚持让学生预习,课上我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学生们已经养成了初读课文的良好习惯。他们遇到了这样的检查,不仅不会怵,还会很积极地要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叶琴朗读第四自然段中“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这一句时,让人感觉怪怪的。我跟着模仿了她的读,学生们都笑了:老师,你这样读下来,还喘得过气来吗?我说,对呀,叶琴,逗号表示停顿呀,你读到这儿的时候稍稍停一下岂不是更好?你再读一遍试试。叶琴重读,果然好多了。
在卢磊读到第九自然段时,他把“矿藏”的“藏”读成了“zànɡ”,这是个多音字,犯错是难免的,不少同学也没听出卢磊读错了。我特地强调在这个词中“藏”字读“cánɡ”,并让孩子们标上正确的音节。
检查字词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拿出本子来听写词语:蝙蝠 障碍物 辨别 奥秘 恩惠。这一课的生词不多,但是学生们还是认真地翻出词典,交流着词语的意思。我指点他们,理解有些词语方法要灵活,要学会抓住重点词,比如本课的重点生词是“洞察”,这个词就跟练习3中的“明察秋毫”意思相近。
对于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我告诉大家,可是有法可循的`哟!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找到了第七自然段中“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这一重点句。
这节课的第4个目标是理清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过程。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并不困难,以往教学这一课,我们不少老师都会根据参考书把这个任务作为教学重点。我认为并不妥当,因此这次就拿到第一课时来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我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详略得当的写法。交流到第三次实验时,我这样问学生:写第三次实验,为什么只用了一句话,能说得清楚吗?
大家陷入思考之中,然后不少学生发言了:这儿一笔带过,是略写。
我追问一句:那么哪儿是详写?学生回答:课文详写了第一次实验。
为什么四次实验不能都写具体呢?结合我们自己的作文来想一想。噢,学生明白了,只需详写第一次,如果后三次也详写的话,那不就重复了?
我说,什么叫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中第二至六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中班科学《有趣的实验课》的教学反思
活动一:会变的颜色
本活动是让幼儿感知三原色的基础上,愿意动手尝试探索颜色的变化,能调出几种简单的混合色,对颜色的变化产生兴趣和好奇。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红、黄、蓝颜料、透明杯、棉签、记录卡等。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红、黄、蓝颜色水,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猜猜其中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孩子们猜出的许多颜色。然后教师实验,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让幼儿观察其变化,与孩子们的猜测结果作一比较。接下来,幼儿分组操作,启发幼儿用语言简单说出两种颜色混合后可以变成哪些颜色。最后通过儿歌《色彩谣》复习巩固。
孩子们对颜色的变化十分感谢兴趣,特别是自己动手操作环节,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只是操作材料提供得不够丰富,以致孩子们耽误了操作时间,没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活动二:有趣的指纹
本活动是让幼儿学会细致地观察自己的指纹,了解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引发幼儿探索指纹的兴趣。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印泥、放大镜、图片、课件、茶杯、纸笔等。
活动以《手指谣》导入,很自然地过渡到观察指纹这一环节,然后,让幼儿通过放大镜仔细看看自己每个手指上的指纹,说一说像什么,激发探索指纹的兴趣。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我提供印泥,让幼儿在纸上印上自己的指纹,带着疑问:“把自己的指纹和同伴的指纹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孩子们特别专注,印下指纹再用放大镜观察再和别的小朋友比较,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得出了“每一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接着借助PPT课件,让幼儿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种指纹的大致特征,展示图片“指纹身份证”、“指纹锁”“指纹考勤机”、“指纹破案”等,拓展知识让幼儿感知指纹在生活动中的应用。最后在延伸环节,让幼儿创作指纹画,让小小的指纹更有生趣。
本活动每一个环节紧紧相连,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与同伴比较,对指纹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警察抓坏人”的活动中,幼儿了解到,手接触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指纹,因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所以警察在抓坏人时,就能根据指纹来找到线索抓到罪犯。延伸部分是兴趣的扩展,孩子们对指纹的探索意犹未尽,创作出的作品特别丰富。
活动三:气垫战车
本活动是让幼儿通过对快餐盒和一次性纸杯的剪、插,自己动手制作气垫战车,在玩气垫战车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作用。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快餐盒、一次性纸杯、剪刀等。
教师首先演示气垫战车的玩法,激发幼儿兴趣。其次,让幼儿观察气垫战车的外形,探索交流做法。孩子们在观察的过程中知道气垫战车是由快餐盒和一次性纸杯组成,接着,教师在介绍完气垫战车的`做法后,与幼儿共同制作:先将一次性纸杯底部剪去,(这个环节由于孩子们力气小,操作起来有点困难,部分幼儿需要老师先剪出一个小口)再在快餐盒上用剪下来的杯底描一个圆,并剪下这个圆(这个环节孩子都知道先在快餐盒上用剪刀扎一个小孔就可以慢慢剪出圆,但是由于快餐盒的材质脆,孩子剪得过程中容易把餐盒碰裂),把杯子插入盒子的洞中,气垫战车便完成了。最后,孩子们和同伴一起比赛自己的气垫战车,在玩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作用,探究气垫战车是怎么样跑起来的。
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在制作过程中特别认真,遇到困难与同伴互助,失败了重新再来,每个人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特别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力去吹,知道了空气的作用使战车跑起来,这一发现,让孩子们快乐无比!
活动四:稳稳的支架
本活动通过幼儿不断尝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感知支架的稳定性,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探索产生兴趣。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橡皮泥、小棒等。
活动分三个探索部分进行,首先是请幼儿尝试用一根小棒看能不能顶起小球,记下结果;其次是探索用多根小棒在一起看能不能顶起小球,记下结果;接着让幼儿探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在一起才能把小球顶起来。三个环节逐层深入,让幼儿动脑筋想出使支架更稳的办法,通过敲桌子、吹气等不同的方法,感知在支撑面大小相同时,重心越低,支架的稳度越高。最后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谈一谈支架在生活中的动用。
孩子们在自己反复的操作中,知道了最少需要三个支撑点才能让物体立起来,但在探索“使支架更稳的办法”这一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在以上几个科学实验活动中,我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坚持"活动在前,认识在后"、"发现在前,结论在后"、"尝试在前,引导在后"的原则,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学习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反复操作自己找到答案。幼儿在活动中乐意与同伴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玩得很主动、很开心,确实有所发现、有所发展,他们既获得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展了探索的思路,激发了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活动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5、实验课制造平衡的教学反思
四三班的学生静静的坐在实验室里,学生把尺子放在手指上的感受生活中的平衡,一节课从学生的活动中开始了。
师:“尺子在手指上不掉下去说明尺子能保持平衡,如果将钩码挂在杠杆尺上,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杠杆尺左边一格处挂两个钩码,右边一格处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对于这个等臂平衡实验挂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就能猜出来。在动手的验证中学生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师:“那换一种方式,你们还能猜对吗?杠杆尺左边两格处挂三个钩码,右边两格处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这两个实验是课本上的等臂平衡的两个案例,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大部分的学生能猜出来,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也能做出来,这两个并不难的实验激发了学生对于这节课的探究欲望。
师:“换一个难一点的考考大家,杠杆尺左边两格处挂两个钩码,右边怎样挂才能平衡。大家先猜猜看。”
生:“左边两格处挂两个。”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也可能在第一格处挂三个。”
生2:“我认为在第三格处挂一个也行。”
学生是大胆的猜测,而这些大胆的猜测出来的结果都很接近正确答案或者是正确答案,这不仅使我的心里一颤,原以为学生都想不出来,或者猜的'也都是没有根据的想象的,可是我发现学生猜的答案从前两次做实验的过程中的经验猜想出来的,不能低估学生们的能力啊。我边听学生的回答,边感叹着。
生3:“在第四格处挂一个。”生4:……
师:“下面大家动手实验验证一下吧,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学生不时的高兴的向我汇报这自己动手成功的好消息。
师:“找同学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1:“在一格处挂四个。”
生2:“在第二格处挂两个。”
生3:“在第四格处挂一个。”
我对学生的正确答案很满意,但是……
生4:“在第一格处挂一个,在第三格处挂一个。”
我只考虑到了学生在一处挂的状况,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地方挂的状况,并且这三个实验是探究出等臂杠杆平衡的规律,在不同的地方挂的情况是下一个环节的内容,一时反应不过来的我,或者说自己根本就没想到这个答案。
师:“坐下吧!你再试试。”
我带着对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不开心的心理,让他坐到了位置上。课下的时候老师们对我说,他回答的是多么的精彩,他开动脑筋想到了其他同学没有想到了,你的一句淡淡地还带着批评意味的说,抹杀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啊!
学生的潜能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学生的聪慧也是老师想象不到的,老师要充分的考虑到知识的全面性,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备课内容,教学要时刻的关注到学生,当自己备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情不吻合的时候要计时的纠正教学内容。
回顾这学生的回答,听着老师给我的建议,我重新整理了思路,如果学生能提前学到老师没有想到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对这个学生大加肯定的同时让其他学生也试着这种观点的实验验证,要及时纠正自己原来备课的想法,跟紧学生的步伐,看似在这个环节是浪费了时间,其实这是对本节课的重点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的想法教师是始料不及的,作为教师时刻的要迎接这些始料不及的对策。
6、《有趣的实验课》教学反思
活动一:会变的颜色
本活动是让幼儿感知三原色的基础上,愿意动手尝试探索颜色的变化,能调出几种简单的混合色,对颜色的变化产生兴趣和好奇。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红、黄、蓝颜料、透明杯、棉签、记录卡等。
活动一开始,我出示红、黄、蓝颜色水,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猜猜其中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孩子们猜出的许多颜色。然后教师实验,将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让幼儿观察其变化,与孩子们的猜测结果作一比较。接下来,幼儿分组操作,启发幼儿用语言简单说出两种颜色混合后可以变成哪些颜色。最后通过儿歌《色彩谣》复习巩固。
孩子们对颜色的变化十分感谢兴趣,特别是自己动手操作环节,自己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只是操作材料提供得不够丰富,以致孩子们耽误了操作时间,没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活动二:有趣的指纹
本活动是让幼儿学会细致地观察自己的指纹,了解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引发幼儿探索指纹的兴趣。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印泥、放大镜、图片、课件、茶杯、纸笔等。
活动以《手指谣》导入,很自然地过渡到观察指纹这一环节,然后,让幼儿通过放大镜仔细看看自己每个手指上的`指纹,说一说像什么,激发探索指纹的兴趣。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我提供印泥,让幼儿在纸上印上自己的指纹,带着疑问:“把自己的指纹和同伴的指纹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孩子们特别专注,印下指纹再用放大镜观察再和别的小朋友比较,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得出了“每一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接着借助PPT课件,让幼儿很直观地了解到各种指纹的大致特征,展示图片“指纹身份证”、“指纹锁”“指纹考勤机”、“指纹破案”等,拓展知识让幼儿感知指纹在生活动中的应用。最后在延伸环节,让幼儿创作指纹画,让小小的指纹更有生趣。
本活动每一个环节紧紧相连,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与同伴比较,对指纹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警察抓坏人”的活动中,幼儿了解到,手接触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指纹,因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所以警察在抓坏人时,就能根据指纹来找到线索抓到罪犯。延伸部分是兴趣的扩展,孩子们对指纹的探索意犹未尽,创作出的作品特别丰富。
7、科学课中演示实验的教学反思
演示实验时目的必须明确。演示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这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怎样演示,突出哪些现象,得出正确结论,这是教师要明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演示实验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分析现象,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演示的目的
重点还应该突出,每一个实验必须要完整。怎样提问题。引导观察,怎样突出重点,在演示过程中要层次分明。才能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应明确现象间的关系。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三个原则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校在积极的教学探索研究中认为:一、要注重“实效性”原则。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
其次,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石 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了新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二、要贯穿“灵活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的事物也繁杂多样,不仅有事物表面的认识,更有对事物本质的探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想小学科学课教学富有成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要“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出发,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加以引导。如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去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其次,教学的手段要“活”。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声音色彩图像等具体形象来感知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挂图、实物、投影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进行直观教学和辅助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再次.科学课堂教学形式要“活”。科学课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书面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自然科学实践活动,如动员学生参加种植、养殖劳动,进行植物标本的手工制作,走出校门进行自然水域的污染调查等等。如在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真实的青蛙和蟾蜍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再通过幻灯了解它们在繁殖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共同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引导学生搞校外调查活动时,学生还根据当地的生活特点提出:鸭粪对自然水域的污染等调查报告。
三、要把握“拓展性”原则。
小学科学涵盖了中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它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现象及规律的启蒙学科。教学中,不能只是就本教本,而是要加以引申,适时地去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表现为:
首先,要拓展思维。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问,勤于思考。要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进行大胆设问,赞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拓展知识面。知识是在认知中产生的,更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表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高有低,知识掌握也有差异,教师可以将课内的探讨延续到课外,在自然活动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面,以解决学生课堂上“吃不饱”的问题。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有关天文、野生动物等方面的器材或实物短缺,要上好这些课,除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天文台、科技馆、野生动物园等。教师还要积极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为教学服务,实在不够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也要让孩子们多观看些录象或图片。
再次,要拓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但自然课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甚至有的实验准备时间长,因而仅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拓展课堂。
拓展科学课堂教学:
(一)要认真上好科学活动课。科学活动课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指南针的制作和应用、组织种植、养殖劳动等活动课都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二)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这也有助于同学们掌握和运用自然知识去探索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长大后以适应先进生产力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宇宙知识时,有学生问“太阳系究竟有几大行星”?我给学生的解释是:“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是九大行星。有些科学家在冥王星以外又找到一些大行星,这些星星是其它行星的卫星,还是太阳的大行星呢?科学家们还在积极地证实,希望同学们也积极地去寻找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回顾科学走过的历程,就如同经历一次次惊险刺激的探险。不亲自参与,你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