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抽测后的教学反思
1、七年级语文上册抽测后的教学反思
自9月开学到现在快两个月了,为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校组织了抽测考试。抽测使我对前一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优点有,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更多,现把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语文考试时,我正在监考,在巡视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错别字改错不行,很少能全部改对;给出意思写出成语,成语知道但是字不对;不认真审题,就凭经验答题,结果文不对题;对于名句的填空更是不行,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字却不对,如“老骥伏枥”写成“老鸡福力”、“老鸡服厉”这样的笑话。
二、文言文的掌握似是而非。
解释重要的实词虚词时,不按规则答题,通假字不写通什么直接写意思;还有一些不全面,像现代文一样有意思,但是不标准,不全面。翻译句子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翻译不全面。
三、现代文阅读很多题不会做。
从文中找原句作答的,学生或者找不着句子、或者把一段都答上;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更是不会,只知道把文章内容概括一下,而不知道提升;拓展性的问题、联系自己的问题谈谈,不会联系自己。
四、作文书写成问题,卷面很不整洁;标点符号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都不加标点,有的用点来表示,有的只有到一段的结尾采用一个句号,其他都是逗号。段落学生也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一个自然段,有的两个自然段,分段不合理;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不明确,为了凑足字数,而去拼凑文章;不写自己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很多都是把小学作文选上的文章内容再现,有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重复的;学生的语言是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语言都不通顺,即使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语句又不通顺。
通过总结,我进一步反思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改有形而无质。来到这里学习课改,看见孟老师用的很好,就跟着学,到目前为止,我都只是学习了形,虽然形也没有到位,但是内在的质上根本就没有学到。
其次,小组建设还不行。小组的构建,只是在形上具备了,但是小组内在的建设还没有成型。学生虽然也在合作,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实“机会均等,弱者优先”,学习差的没有完全参与,学习好的也没有带动督促好。再次,小组学习有了表面的热闹,但是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实好。上课回答问题时,小组内都争先恐后的,不会的问会的,暂时学会了,说完就忘了,没有真正掌握好。甚至是仅仅把自己小组的问题掌握了,其他的问题抛弃了。
再次,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好。这一届学生底子本来就不是很好,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虽然到初中后进行了养成教育,但是很多还没有改过来,也有些出现反复,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就不会,也不会主动去学。最后,就是我的检查落实没有到位。很多时候都布置下去了,寄希望与课代表、小组长,没有及时的检查与反馈,以至于学生认识到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当回事了。
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我会先落实上面发现的问题,逐渐解决,有条不紊的继续下去。把课改落实到实处,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2、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的教学反思
《卖油翁》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但面对初一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思前想后,按照常规预设好教学目标,学生一定很厌烦。要是我们一起来参与并研究教学,应该会更有趣味。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目标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于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按常规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关键字词写在很班上,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求目标并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卖油翁》这篇课文就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预习充分,质疑大胆
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尽量扫除文字障碍,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查找作者生平等。由于准备充分,在授课时,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认真听取同学及老师的讲解。课后检测证明,学生对这一课词句理解的记忆是既快又牢。所以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角色朗读,读中有获。
我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翻译自己评价。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学生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如:当我问到“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时,“熟能生巧、不要骄傲自满、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精彩。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根本是提高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效能,进而增加文化底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专研教材,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酝酿这种机会,更要努力创造这种机会。
四、课本剧表演,活跃气氛。
本次课本剧比赛,既促进了学生多方位地汲取文本文化营养,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和生活的深入理解,也为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能力,陶冶淳美心灵,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展示自我才艺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整堂课下来,感觉节奏紧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较高。当然,这堂课也存有不足,因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活跃,出现了多次泛答的情况。也有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但缺少进行简要的鼓励与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
3、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的教学反思
《卖油翁》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通过叙述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说明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不值得骄傲的道理。此文寓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故事之中,手法极为高明。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鲜明,陈尧咨骄傲轻狂,夜郎自大;卖油翁从容稳重,循循善诱。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懂得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从而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中,采用问题讨论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积累的知识解决提出的疑问。
情景表演法模拟情景推荐三位同学表演,两人分别扮演陈尧咨和卖油翁复述课文,请同学发挥大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则小故事,力争生动形象。
教师依次出示小标题:
陈尧咨善射,卖油翁微颔,两人对话,卖油翁酌油,陈尧咨笑而遣之。
课文写了哪两件相关的小事?
康肃公发矢十中八九,以此自矜。
卖油翁酌油而钱不湿,惟手熟尔。
师:很好,这一副对联儿差不多就把人物、事件、结果甚至人物的心理都概括出来了。
大家再想一想:这两人的自我感觉如何。主要体现在这一副对联儿的哪个句子上?
以此自矜、惟手熟尔。
刚才我们主要分析了两位对自己的感觉,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这两个人对对方的态度如何。
都有一点儿瞧不起对方的意思,你看,康肃公说:“汝亦知射乎?”卖油翁睨、颔等动作都可以看出。
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儿,两人对对方的态度主要体现在那四个词语上,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学生找出睨、颔、愤然、遣等。我们就抓住这四个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通过这一细节,可见卖油翁当时的心理活动怎么样,只要言之有理,可以卖油翁的口吻来说。
能够透过“睨”这眼神看到卖油翁的内心,如果说“睨”只表示一种观望心理,那么,“颔”这一动作又表示怎样的心理也尽量想出不同的答案。也可以模仿卖油翁的动作。
“颔”是点头赞许的意思,也许卖油翁想啊:射箭真的不错啊。
要注意是“微颔”,不是使劲儿点头,是微微点了几下头。
甲:应该这样想,马马虎虎还行。
乙:这个点头说不定是悟出了某种道理,譬如练多了手法就熟了,这就是熟能生巧啊。
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可见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是从观望到有限的肯定。
教学中巧妙地交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反复品析揣摩,最后清晰掌握人物形象。文言文教学要扎实,就要通过反复的诵读,以求获得正确的语感,即对字词句篇的透彻理解,又要学的灵活即通过课堂讨论引入现代生活的感悟,并对课文进行内化与拓展,以求更准确的把握人物,深入理解。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由浅入深,抓住细节,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情景表演法模仿情景时用时过多,太过细化,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4、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的教学反思
《卖油翁》是欧阳修的名作,其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饱满鲜明,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历来深受读者喜爱。虽现今的人教版教材未录入此篇,但本着两大目的:一为课题实验作探究,二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人用一节自读课为7年级的孩子上了这一课。课后,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会提问 的探索和思考”这一重要问题,有一些发现和思考,反思如下:
本实验课题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的艺术。本节课针对这一方面的目标,设置了两个环节,培养锻炼学生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为文言文教学的必经阶段——疏通课文字词句。本人设置让学生在原生态阅读(不预习、老师当场下发教材、阅读时老师不作任何有关内容的提示)的基础上,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难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时在小组提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如出现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提出,组组交流解决,最后集体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的价值在于:1.有小部分同学在没有经过老师指点、引导的基础上,能发现很有价值的字词句知识点,甚至可以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所学的一些知识来解决现有问题,为其他同学学会自主学习作出了很好的示范。2、组组交流结束后,组长或者每一组的代表发言人需要总结本小组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小组所使用的疏通字词句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有的小组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某个问题,有的小组则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课下注释,有些小组则是依靠了平日的`学习积累(如对于陈尧咨谥号“康肃公”的理解,对于“睨”这一神态的理解)……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解决部分问题的目的,而且小组和小组之间智慧共享,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愉悦,比纯粹由老师灌输讲解效果好很多。但是,这一环节的尝试还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原生态阅读以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力度该如何把握?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自主疏通字词句尽管课堂氛围活跃效果不错,但是基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活动难以做到非常充分,依旧有不少重要知识点学生无法落实(如关于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浅层次的揣摩与理解),“被迫”带入了下一环节,造成教学板块之间界限模糊不清。
第二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分析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提问。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于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和感知,对于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陈尧咨为什么最后笑着打发卖油翁走?卖油翁为什么在刚开始看陈尧咨射箭时就“睨之,久而不去”?康肃公问卖油翁时心里怎么想?有的学生还提出康肃公是政府官员,在“家圃”射箭,为什么卖油翁可以看到(而且根据情节分析,他们俩的距离还不远)?甚至还有学生从故事的真实性方面提出思考:卖油翁在露倒油的绝活儿时感觉特别淡定从容,心理素质特别好,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一个武官面前,有可能做到么……这些问题的发问层次首先与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思路上是不吻合的,很典型地体现了课堂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其次是问题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孩子的提问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有些孩子根本没有围绕老师在进入这一环节时的要求来提问,提问方向偏离。
面对这一课堂现状,如何在众多参差不齐问题旋窝里跳出来回归问题要旨?我在黑板上临时增加了副板书,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精缩成三言两语,快速板书出来,整理结束后,再次展示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根据教学目标,整理板书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现场进行筛选。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是:较有效的问题留下,相对偏离目标的问题避而不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第一,筛选前的标准尽管明确,但是有效问题的层次性,如何理清?是现场提出一个新标准,还是课前有所预设?第二,对于一小部分提出“偏离目标”问题的学生,如何关照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如何让他们学习别的同学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特别是在一节课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如何让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小积跬步,在思考和发问的能力方面,能稍微体现课堂的生成?至少在本人的这一节实验课中,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若运用“课堂观察”的评课方式,这一部分心理关照较少的孩子,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等灌”的那一群人。
本节课在运用文言文的知识迁移方面,还做了一定的尝试,因这一环节不属于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次反思中不作赘述。
5、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的教学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范例三《蚊子和狮子》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课前的预设和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如何应对。而教者仅从这两个方面去反思是不够的,也许,对教者来说,最得意的莫过于由课前的预设走向动态生成,以及在动态生成中的“机智应对”,这是否是最得意之笔姑且不论,仅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来看,教师的教学言与行有没有值得反思之处?哪些言行有效,哪些言行无效?这倒是直指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6、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的教学反思
《卖油翁》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但面对初一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思前想后,按照常规预设好教学目标,学生一定很厌烦。要是我们一起来参与并研究教学,应该会更有趣味。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目标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于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按常规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关键字词写在很班上,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求目标并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卖油翁》这篇课文就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预习充分,质疑大胆
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尽量扫除文字障碍,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查找作者生平等。由于准备充分,在授课时,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认真听取同学及老师的讲解。课后检测证明,学生对这一课词句理解的记忆是既快又牢。所以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角色朗读,读中有获。
我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翻译自己评价。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学生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如:当我问到“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时,“熟能生巧、不要骄傲自满、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精彩。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根本是提高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效能,进而增加文化底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专研教材,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酝酿这种机会,更要努力创造这种机会。
四、课本剧表演,活跃气氛
本次课本剧比赛,既促进了学生多方位地汲取文本文化营养,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和生活的深入理解,也为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能力,陶冶淳美心灵,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展示自我才艺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整堂课下来,感觉节奏紧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较高。当然,这堂课也存有不足,因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活跃,出现了多次泛答的情况。也有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但缺少进行简要的鼓励与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
7、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的教学反思
《卖油翁》是欧阳修的名作,其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饱满鲜明,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历来深受读者喜爱。虽现今的人教版教材未录入此篇,但本着两大目的:一为课题实验作探究,二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人用一节自读课为7年级的孩子上了这一课。课后,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会提问 的探索和思考”这一重要问题,有一些发现和思考,反思如下:
本实验课题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的艺术。本节课针对这一方面的目标,设置了两个环节,培养锻炼学生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为文言文教学的必经阶段——疏通课文字词句。本人设置让学生在原生态阅读(不预习、老师当场下发教材、阅读时老师不作任何有关内容的提示)的基础上,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难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时在小组提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如出现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提出,组组交流解决,最后集体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的价值在于:1.有小部分同学在没有经过老师指点、引导的基础上,能发现很有价值的字词句知识点,甚至可以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所学的一些知识来解决现有问题,为其他同学学会自主学习作出了很好的示范。2、组组交流结束后,组长或者每一组的代表发言人需要总结本小组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小组所使用的疏通字词句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有的小组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某个问题,有的小组则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课下注释,有些小组则是依靠了平日的学习积累(如对于陈尧咨谥号“康肃公”的理解,对于“睨”这一神态的理解)……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解决部分问题的目的,而且小组和小组之间智慧共享,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愉悦,比纯粹由老师灌输讲解效果好很多。但是,这一环节的尝试还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原生态阅读以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力度该如何把握?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自主疏通字词句尽管课堂氛围活跃效果不错,但是基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活动难以做到非常充分,依旧有不少重要知识点学生无法落实(如关于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浅层次的揣摩与理解),“被迫”带入了下一环节,造成教学板块之间界限模糊不清。
第二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分析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提问。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于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和感知,对于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陈尧咨为什么最后笑着打发卖油翁走?卖油翁为什么在刚开始看陈尧咨射箭时就“睨之,久而不去”?康肃公问卖油翁时心里怎么想?有的学生还提出康肃公是政府官员,在“家圃”射箭,为什么卖油翁可以看到(而且根据情节分析,他们俩的距离还不远)?甚至还有学生从故事的真实性方面提出思考:卖油翁在露倒油的绝活儿时感觉特别淡定从容,心理素质特别好,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一个武官面前,有可能做到么……这些问题的发问层次首先与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思路上是不吻合的,很典型地体现了课堂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其次是问题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孩子的提问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有些孩子根本没有围绕老师在进入这一环节时的要求来提问,提问方向偏离。
面对这一课堂现状,如何在众多参差不齐问题旋窝里跳出来回归问题要旨?我在黑板上临时增加了副板书,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精缩成三言两语,快速板书出来,整理结束后,再次展示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根据教学目标,整理板书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现场进行筛选。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是:较有效的问题留下,相对偏离目标的问题避而不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第一,筛选前的标准尽管明确,但是有效问题的层次性,如何理清?是现场提出一个新标准,还是课前有所预设?第二,对于一小部分提出“偏离目标”问题的学生,如何关照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如何让他们学习别的同学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特别是在一节课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如何让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小积跬步,在思考和发问的能力方面,能稍微体现课堂的生成?至少在本人的这一节实验课中,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若运用“课堂观察”的评课方式,这一部分心理关照较少的孩子,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等灌”的那一群人。
本节课在运用文言文的知识迁移方面,还做了一定的尝试,因这一环节不属于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次反思中不作赘述。
8、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9、七年级语文上册抽测后的教学反思
自9月开学到现在快两个月了,为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校组织了抽测考试。抽测使我对前一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大致的掌握,优点有,但暴露出的问题却更多,现把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在语文考试时,我正在监考,在巡视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错别字改错不行,很少能全部改对;给出意思写出成语,成语知道但是字不对;不认真审题,就凭经验答题,结果文不对题;对于名句的填空更是不行,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字却不对,如“老骥伏枥”写成“老鸡福力”、“老鸡服厉”这样的笑话。
二、文言文的掌握似是而非。
解释重要的实词虚词时,不按规则答题,通假字不写通什么直接写意思;还有一些不全面,像现代文一样有意思,但是不标准,不全面。翻译句子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翻译不全面。
三、现代文阅读很多题不会做。
从文中找原句作答的,学生或者找不着句子、或者把一段都答上;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更是不会,只知道把文章内容概括一下,而不知道提升;拓展性的问题、联系自己的问题谈谈,不会联系自己。
四、作文书写成问题,卷面很不整洁;标点符号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都不加标点,有的用点来表示,有的只有到一段的结尾采用一个句号,其他都是逗号。段落学生也不会用:有的学生通篇一个自然段,有的两个自然段,分段不合理;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不明确,为了凑足字数,而去拼凑文章;不写自己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很多都是把小学作文选上的文章内容再现,有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重复的;学生的语言是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语言都不通顺,即使能把意思表达出来,语句又不通顺。
通过总结,我进一步反思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改有形而无质。来到这里学习课改,看见孟老师用的很好,就跟着学,到目前为止,我都只是学习了形,虽然形也没有到位,但是内在的质上根本就没有学到。
其次,小组建设还不行。小组的构建,只是在形上具备了,但是小组内在的建设还没有成型。学生虽然也在合作,但是并没有完全落实“机会均等,弱者优先”,学习差的没有完全参与,学习好的也没有带动督促好。再次,小组学习有了表面的热闹,但是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实好。上课回答问题时,小组内都争先恐后的,不会的问会的,暂时学会了,说完就忘了,没有真正掌握好。甚至是仅仅把自己小组的问题掌握了,其他的问题抛弃了。
再次,学生的习惯养成不好。这一届学生底子本来就不是很好,从小学到现在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虽然到初中后进行了养成教育,但是很多还没有改过来,也有些出现反复,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就不会,也不会主动去学。最后,就是我的检查落实没有到位。很多时候都布置下去了,寄希望与课代表、小组长,没有及时的检查与反馈,以至于学生认识到什么都无所谓,也就不当回事了。
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问题,我会先落实上面发现的问题,逐渐解决,有条不紊的继续下去。把课改落实到实处,真正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