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下雪的早晨》教学反思
1、北京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下雪的早晨》教学反思
艾青这首《下雪的早晨》是描写在一个下雪的清晨,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从字里行间无不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想起了童年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热切希冀。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 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走近艾青”的实践活动
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
(二)营造氛围,引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而又不乏学生自主选择
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且引导选择,让学生思维个性飞扬。在阅读教学中,我让为学生身临其境自读感悟。如: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三)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渗透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创作或诗歌欣赏当中都是很重要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入浅出地渗透了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如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
(四)视听并重,开拓思维,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在第1小节中,启发学生想像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生入境。读第2小节时出示浓密的树林图片,让学生感受那郁郁苍苍、树影斑驳的环境美,想像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活泼、无忧无虑。读第3小节时,通过图画引导,请他们想像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像,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课程讲完了,静下来慢慢思考,思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中学生的反应,思考学生在课上对文章的理解和针对这种情况我需要把握的方向,进一步思考文中的意境和学生理解需要把握的要点。我想,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1.一、二小节表面看语言明快,但自始自终都在表露着诗人忧郁、压抑,渴望从烦恼中解脱获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学生并未完全体会出来。
2.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
2、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1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4、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在教学时,我把阅读训练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和体会作者对这所学校的自豪、赞美之情。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引领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的少数民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然后让孩子们再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加深对少数民族的认识的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随后深入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最后自然段引入整篇课文的感情朗读,体会了作者对这所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使得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清晰,重点较突出。
不足之处:由于这是开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班级有部分同学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不参与学习活动。以后还需加强引导,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5、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这是我当老师的第一节课,虽然前几天已经拿到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也已经写好了教案,但是我依旧很忐忑。我已经很久都不接触小学的课堂了,内心充满了疑惑,我怎么讲才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怎么样才能把课堂有效的利用起来,怎么讲才能让孩子明白......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我来到了我的课堂。
孩子们异常的热情,激昂的问好声开始了我们三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可是好景不长,我刚引入新课时,问题出现了,曾经畅想了无数遍的课堂荡然无存,习惯了写一些绕笔字的我竟然不会一笔一画的写字了,就一个“的”我写了擦,擦了写,三遍之后我才写下了一个让学生们全都能认识的字。接下来就问题百出了,就练习生字一项,孩子们就各种问题。我更是感觉忙的焦头烂额的。不过课堂上还有一些精彩的地方,比如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孩子们就能知道我们班里也有少数民族,还说出了自己身边的少数民族和知道的少数民族。并且在读课文的时候他们也能感觉到语言的优美,更能感受到民族小学的美。
就这样紧紧张张的结束了我的第一节课,我的问题不仅仅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另外,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6、四年级上册语文《下雪的早晨》的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我掩卷沉思:当文本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时,我们该怎么办?
一、让心灵走进文本,用教师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
作为承载着文化知识,传统文明的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试想,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个美丽的传说,哪个不具有情感呢?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首先要让自己的心灵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而这种体验、交流,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对生活的感悟,对学生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上例教学中,由于城市孩子对农村孩子的生活缺乏了解,课堂出现了偏离教学主线的“擦边球”。这时,我赶快现身说法,凭着自己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思维引出课本的小圈子里,打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去感悟、去理解,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紧接着再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获得共鸣。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就能触发的,需要教师满怀激情的感染。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己所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目睹的事情,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同理可证,学生亦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的教学就是运用恰当的`手段缩短时空上的距离,使学生犹如有亲临其境之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有不读不快,欲罢不能之感。当然,如果我能再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的心灵要先走进文本。
二、通过介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时,必须做好“知人”和“论世”这两项工作。作家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作品,如果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文本的理解就不全面,不深入。另外,任何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作品。如果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文本的理解也会大打折扣。上述案例中,由于受生活阅历的影响,要学生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读懂诗人的心,有一定难度。学生对 “这个小孩会是谁”这层意思理解得较好,但很难感悟到作者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之情。当学生一脸茫然,理解不能深入时,我及时以简练的语言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学生课前已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艾青,所以此时简单的点拨马上使学生恍然大悟,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与诗人的心贴得更近了,理解更深入了,终于能确切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这样的情与心通,心与神驰,进而感悟丰盈,滋润心灵,诗歌的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学生想象会不断放飞,灵感会不断涌现,课堂充满着生长的律动。
7、北京师大版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上册《下雪的早晨》教学反思
艾青这首《下雪的早晨》是描写在一个下雪的清晨,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从字里行间无不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想起了童年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热切希冀。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 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走近艾青”的实践活动
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
(二)营造氛围,引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而又不乏学生自主选择
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且引导选择,让学生思维个性飞扬。在阅读教学中,我让为学生身临其境自读感悟。如: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三)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渗透对意象的解读
意象和意境是诗歌创作或诗歌欣赏当中都是很重要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入浅出地渗透了这两个概念的教学。如在学习第2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
(四)视听并重,开拓思维,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在第1小节中,启发学生想像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生入境。读第2小节时出示浓密的树林图片,让学生感受那郁郁苍苍、树影斑驳的环境美,想像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活泼、无忧无虑。读第3小节时,通过图画引导,请他们想像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像,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课程讲完了,静下来慢慢思考,思考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中学生的反应,思考学生在课上对文章的理解和针对这种情况我需要把握的方向,进一步思考文中的意境和学生理解需要把握的要点。我想,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1.一、二小节表面看语言明快,但自始自终都在表露着诗人忧郁、压抑,渴望从烦恼中解脱获得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感情,学生并未完全体会出来。
2.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
8、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快乐的暑假》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所传授的知识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因为,语文知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打个比方说,语文教学是禾苗,而社会生活便是雨露,是阳光。没有了雨露、阳光,禾苗就会枯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把学校教育中的小课堂与社会这个大课堂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经验。我在教学《快乐的暑假》一课时,就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资源。先播放我班张庆宇同学参加卫辉电视台举办的“夏日的我”少儿才艺展示的歌唱表演录像。因为就在同学们身边,大家较熟悉,所以觉得真实、亲切。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我趁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暑假是怎么度过的。这样,在同学们兴高采烈的发言中便轻松、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应以朗诵为主。我经过悉心指导后,把我女儿的范读录音在班上播放。因为我女儿上五年级,和学生是同龄人,而且部分学生认识我女儿。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看到他们身边的人竟能把诗歌读得这样好,感到读好诗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增强学生读好诗歌的自信。在播放范读录音的同时,我又配上《快乐星球》的主题音乐。并且及时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精美图片。让学生充分得到视觉和听觉的美感享受,从而大大激发起朗诵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我发现,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听完范读录音再朗读,比老师讲解应怎样读,效果要好得多。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将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欣赏精美课件,了解同龄人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如: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参加军训,强健身体,锻炼意志;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参加舞蹈、器乐、绘画等辅导班,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有的同学在暑假里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还有的`同学参加暑假夏令营,到《快乐星球》的拍摄现场参观。当同学们看到《快乐星球》的拍摄基地的图片时,兴奋异常,竟然天真地说:“老师,快乐星球到底在哪里呀?我们也想去,你带我们去吧!”我借此机会,及时渗透“以崇尚科学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在学完课文后,我又将同学们的优秀暑假作业——如优秀作文集、手抄报、以及学生在暑假里练的字在班上进行展览,让学生明白:积极认真地完成各项暑假作业,应该是快乐暑假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另外,我还将自己与家人去旅游的一些照片制成课件让同学们欣赏,让他们了解老师丰富多采的暑假生活。如:今年七月份,我们河南安阳殷墟,被定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特在暑假里免费对外开放一个月。我不失时机地将这一生活知识引入课堂,并把我和家人到殷墟和比干庙旅游的照片制成课件,让同学们欣赏,并且及时渗透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样立足课堂,向课外延伸。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临下课,我又将课文中的部分内容用学生所熟悉的歌曲的曲调演唱出来,让学生在快乐地欣赏中结束学习。
不过,课内时间毕竟有限,期望在40分钟涉及一篇课文的方方面面,不仅徒劳无功,而且没有必要。教师应遵循“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的课堂原则,深入挖掘教材,凭借有限课堂开展无限学习,让教学贴近生活。
从《快乐的暑假》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要让语文课堂贴近生活,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节课,我在两个班都讲过,效果却不太一样。相比之下,一班的学生更容易受感染,表现出的快乐更多一些。现在想想,我课件中所用的教学资源,更贴近城里孩子的生活,为一班学生所熟悉。而距离二班多数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另外,由于两班学生性格特点等的差异。所以造成了二班学生课堂上气氛不太活跃的现象。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更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嘴巴动起来,身体动起来。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去要求学生机械的记住那些知识点,而让学生在快乐中,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
9、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年级上册《风是一位画家》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整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教学生字时“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过程看,几个环节彼此衔接,识字和朗读的环节重点突出,引领作用明显,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教学中不足之处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对诸如“白霜、冰山”一些自然景物还不甚了解,应对此加以说明,最好通过媒体的直观效果,将这些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画面,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词语加深了理解。
合作学习是主体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先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自己识字的好方法,然后再以“你说我猜”的.游戏形式组织全班交流。“猜”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它强化了识字环境,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也使他们相互增强了学生字的自信,识字过程成为学生间愉快的学习分享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