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1、一年级语文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因为学生对农村的生活不了解,虽然通过讲解,学生对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领悟其内在。学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早早地就把课文读了下来,字也都认识了。可有的同学却慢吞吞地读不下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一边教,一边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照顾到全体学生。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生成,我有处理得很好的地方,也有不当的地方。
例如:我问小朋友:你们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呢?当孩子们说在校园里有高高飘扬的红旗、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时,我以为他们远离题意不知我说什么,就赶紧打断了孩子的说法,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孩子说的这些就是想说学校是最漂亮的。不一定要按课文上的去说。于是,我又赶紧到回头,表扬孩子的观察能力。只是这么一说,学生就兴奋地跃跃欲试,都想争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的家比学校漂亮,甚至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可是我怕学生说远了,就打断了学生的说话,然后自己总结一下就学完了课文。
由此可见,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教学底蕴还不够厚实,面对课堂的生成的处理能力还尚未成熟,所以在课堂上产生了许多的遗憾。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当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很多时候,机会失去了便不会再来。
2、语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这次上的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四篇课文,鉴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浅显易懂,机械记忆比较多(如生字、笔画、偏旁),理解感悟的内容比较少;鉴于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缺乏;又鉴于因为提早上,这成了学生学习的第2篇课文,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理解一篇课文还茫然不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的总设计思路就是屏弃深入挖掘,以简单为主。回想这一堂课,优劣参半。先来陈述一下优点吧。
一、步骤清晰。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通过叠词感悟学校的美、拓展延伸、写字6个部分,后来通过师傅的细心指点和其他平行班老师的热情帮助,我又将这5个部分进行了精简和融合,使教学流程更加地简单明了。导入部分由一个问题和看图说话构成,先问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农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二来让学生自己也对新农村有了一次情感体验。朗读和学习生字合为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对一人读一句的方式非常生疏,效果较差,所以我就将它改为个别读,学生认为自己哪一句读得美就读哪一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而且因为自由选择,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朗读水平表现出来,学生投入的热情非常高。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来烦琐的分析结构偏旁的教法,先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让学生带读,然后只留下生字,挂在苹果树上,开火车认读。这样我就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分成了三个小点:①读新词②“摘苹果”游戏③个别朗读。接下来进入了教学的重点部分:感受新农村小学堂的美。我以“青青的瓦”为突破口:①了解什么是青色②在图上找“青青的瓦”③体会“青青的瓦”美在哪里④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的美⑤找“青青”的事物,感受他们的美。然后以此为射点,散到“白白的”散到“宽宽的”散到“大大的”体会他们的美。然后进行了一个句式的练习:学会将课文的句子倒过来说。最后拓展延伸有2个部分组成:①用叠词的形式说说学堂周围的树、山等景色,并能倒过来说。②展示本学校的图片,模仿课文编儿歌。最后学写“了”和“子”。这清晰的步骤,既让我可以顺利地实施我的教学计划,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并且学有所得。
二、重点突破。
这一课的重点是第一句“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而这一句的重点又是对叠词的体会,知道叠能将所写事物写得更美。经过师傅的点拨指导,我将“青青的瓦”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他们的视野里包容的内容有限,学习范围太宽,他们会顾此失彼,将学习内容只放在一处,他们比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没有,如何添砖加瓦呢?所以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色,课文里“青青的瓦”在哪里。再通过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青青”本身的美,通过这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今后的说话和笔头训练中,能够将叠词无意识地挥洒而出,让语言和文章显得更美。然后让学生说说“青青的瓦”美在哪里,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青青”的,并由我用课件呈列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然后我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枯萎的小草有点变绿了”,“变得更绿了”,“感到满眼都是绿了”。这些评价语的背后是学生越来越富有感情地朗读,把“青青的”读得更美,并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中,学生对如何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读起课文来更是有板有眼了。当学生对“青青”的事物美在哪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将它表现出来之后,我又将此延伸到“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有效。
学生在课本上所学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两字内涵丰富,它不是指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也要通过运用,语言的运用。所以我设计了( )的树,树( )的这样类似的几个句子,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够让他们以后能用不同的句式更清楚地表情达意,二是延长他们的视线,不要因为课文主要是赞美新农村学堂的美而把视线定格在那里,放宽视野,能发现更美的。之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学校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场所,并在我的提示下为我们自己美丽的校园写一首小诗,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小手林立,而且语言也用得非常贴切。通过编小诗,学生不仅能将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也通过对自己学校不同角度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这里拓展部分的两个内容,学生都完成的不错,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也顺利地实现了《课标》里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
不过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其中分量较重的有两个内容。首先识字教学部分,进程太快,不适合低年级的学习水平,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后在上公开课时,也不能轻视对识字的教学,可以通过猜迷、编儿歌或直接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让学生在认识生字和感悟课文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是重点突破部分,因为太过于注重对“青青”的朗读和理解,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这部分,以后还可以精简一些。
鉴于本人不是耳聪目明之人,所以请年长有经验、年轻有新意的老师今后能多多、耐心地指导。
3、语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上完了《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细心回想整节课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我针对这节课的得与失做个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以为较好的.方面有:
一是利用远程教育下载的图片,展示了学校的房子最俏丽、宽敞,通过让学生察看图片,并说说图中有几座房子,进而引入新课。《哪座房子最漂亮》。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学校房子的俏丽、宽敞,以及校园的俏丽景色。再加上老师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好象把学生带进了俏丽的景色之中,使人身临其境。
二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教学生朗读时,我采用多种情势的读法。如:开火车—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男女赛读,使学生更好地控制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热爱学习之情。
三是利用“慢动作”领导学生书写。在领导学生书写时,我利用远程教育下载的“慢动作”写法,重复播放,并让学生边看边书空,然后在课文上描写,使学生进一步控制生字的精确书写。
不足之处有:
一、在学习第一、二句时,我让学生借助拼音来读课文。重要是想训练学生自主自学能力。但是,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观地以为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拼音读好的,却疏忽了他们对二拼、三拼的困难,成果导致全部的学生不能把这一句话精确、流利地读出来。
二、在让学生画一所小学堂时,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小学堂画出来。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带颜料,大部分学生的作品没有上彩,没有把俏丽的房子、俏丽的景色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也是我在课前筹备工作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4、语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因为学生对农村的生活不了解,虽然通过讲解,学生对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领悟其内在。学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早早地就把课文读了下来,字也都认识了。可有的同学却慢吞吞地读不下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一边教,一边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照顾到全体学生。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生成,我有处理得很好的地方,也有不当的地方。
例如:我问小朋友:你们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呢?当孩子们说在校园里有高高飘扬的红旗、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时,我以为他们远离题意不知我说什么,就赶紧打断了孩子的说法,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孩子说的这些就是想说学校是最漂亮的。不一定要按课文上的去说。于是,我又赶紧到回头,表扬孩子的观察能力。只是这么一说,学生就兴奋地跃跃欲试,都想争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的家比学校漂亮,甚至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可是我怕学生说远了,就打断了学生的说话,然后自己总结一下就学完了课文。
由此可见,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教学底蕴还不够厚实,面对课堂的生成的处理能力还尚未成熟,所以在课堂上产生了许多的遗憾。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当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很多时候,机会失去了便不会再来。
5、语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鉴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浅显易懂,机械记忆比较多(如生字、笔画、偏旁),理解感悟的内容比较少;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特点,我们班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缺乏;又鉴于因为提前上课,这成了学生学习的第2篇课文,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理解一篇课文还茫然不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特别设计了“喜洋洋乡村大冒险”的游戏形式,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生字、学习课文的兴趣。
一、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游戏闯关部分,分别为:寻找生字娃娃、阅读大闯关、偏旁大闯关、迷宫阵,生字大闯关导入,其中游戏容纳了生字学习、课文朗读、通过叠词感悟学校的美、拓展延伸、写字这几部分。导入部分由一个问题和看图说话构成,先问小朋友想不想和喜洋洋乡村大冒险,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二来让学生自己也对新农村有了一次情感体验。朗读和学习生字合为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对一人读一句的方式非常生疏,效果较差,所以我就将它改为个别读,学生认为自己哪一句读得美就读哪一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而且因为自由选择,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朗读水平表现出来,学生投入的热情非常高。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来烦琐的分析结构偏旁的教法,先是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生字娃娃,告诉学生生字娃娃可以帮助我们去冒险,这样学生对学习生字就很感兴趣了,然后认读,最后帮助生字娃娃取下魔力宝剑,这些宝剑我设计成了去掉拼音的生字,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接下来进入了教学的重点部分:感受新农村小学堂的美。我以“青青的瓦”为突破口:①了解什么是青色②在图上找“青青的瓦”③体会“青青的瓦”美在哪里④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的美⑤找“青青”的事物,感受他们的美。然后以此为射点,散到“白白的”散到“宽宽的”散到“大大的”体会他们的美。然后进行了一个句式的练习:学会将课文的句子倒过来说。最后拓展延伸有2个部分组成:①用叠词的形式说说学堂周围的树、山等景色,并能倒过来说。②展示本学校的图片,模仿课文编儿歌。最后学写“了”和“子”。这清晰的步骤,既让我可以顺利地实施我的教学计划,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并且学有所得。
二、重点突破。
这一课的重点是第一句“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而这一句的重点又是对叠词的体会,知道叠能将所写事物写得更美。经过其他老师的点拨指导,我将“青青的瓦”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他们的视野里包容的内容有限,学习范围太宽,他们会顾此失彼,将学习内容只放在一处,他们比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没有,如何添砖加瓦呢?所以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色,课文里“青青的瓦”在哪里。再通过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青青”本身的美,通过这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今后的说话和笔头训练中,能够将叠词无意识地挥洒而出,让语言和文章显得更美。然后让学生说说“青青的瓦”美在哪里,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青青”的,并由我用课件呈列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然后我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枯萎的小草有点变绿了”,“变得更绿了”,“感到满眼都是绿了”。这些评价语的背后是学生越来越富有感情地朗读,把“青青的”读得更美,并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中,学生对如何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读起课文来更是有板有眼了。当学生对“青青”的事物美在哪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将它表现出来之后,我又将此延伸到“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有效。
学生在课本上所学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两字内涵丰富,它不是指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也要通过运用,语言的运用。所以我设计了( )的树,树( )的这样类似的几个句子,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够让他们以后能用不同的句式更清楚地表情达意,二是延长他们的视线,不要因为课文主要是赞美新农村学堂的美而把视线定格在那里,放宽视野,能发现更美的。之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学校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场所,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而且语言也用得非常贴切。
不过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首先识字教学部分,进程太慢,影响学生后面的课文学习,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在这一环节里我没有真正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而是老师代替,学完一个生字贴一个生字,这就无形的浪费掉了很多时间,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没有完成,以后在上公开课时,也不能轻视对识字的教学,可以通过猜迷、编儿歌或直接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让学生在认识生字和感悟课文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是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到位,比如学生在找生字娃娃时,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告诉学生哪些是生字,所以就有学生找出了不是生字的生字,我却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知所措。再者是重点突破部分,因为太过于注重对“青青”的朗读和理解,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这部分,在实际运用方面还是有点少,以后还可以精简一些。最后是写字部分,由于时间不够的原因,所以写字学习得还不够透彻,很多学生还不知道按笔画写字,而且写字姿势不端正,写的字不工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刻注意这一点,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及时地把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改掉。
由此可见,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教学底蕴还不够厚实,面对课堂生成的处理能力还尚未成熟。所以,在这堂课里产生许多遗憾。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很多时候机会失去了便不再来。鉴于本人不是耳聪目明之人,所以请年长有经验、年轻有新意的老师今后能多多、耐心地指导。
6、一年级语文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因为学生对农村的生活不了解,虽然通过讲解,学生对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领悟其内在。学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早早地就把课文读了下来,字也都认识了。可有的同学却慢吞吞地读不下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一边教,一边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照顾到全体学生。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生成,我有处理得很好的地方,也有不当的地方。
例如:我问小朋友:你们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呢?当孩子们说在校园里有高高飘扬的红旗、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时,我以为他们远离题意不知我说什么,就赶紧打断了孩子的说法,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孩子说的这些就是想说学校是最漂亮的。不一定要按课文上的去说。于是,我又赶紧到回头,表扬孩子的观察能力。只是这么一说,学生就兴奋地跃跃欲试,都想争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的家比学校漂亮,甚至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可是我怕学生说远了,就打断了学生的说话,然后自己总结一下就学完了课文。
由此可见,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教学底蕴还不够厚实,面对课堂的生成的处理能力还尚未成熟,所以在课堂上产生了许多的遗憾。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当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很多时候,机会失去了便不会再来。
7、小学一年级《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案例及反思
【设计理念】
一、注重儿童身心发展,倡导体验学习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创设新旧农村大对比、在表演中朗读、我们也来做诗人,夸夸我们的校园美、绘制心目中最漂亮的小学堂、为儿歌谱曲等有趣的内容及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到儿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同时达到调节儿童单调、紧张、厌烦的学习情绪,又巩固知识的目的。
二、注重自主发展,倡导探究学习
新的课标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首儿歌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读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难,再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环节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带着疑难在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活动,探究,发现问题,找到答案,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之目的,体验到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激发全体学生潜意识地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让同桌、四人小组、师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案例片断】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看图交流: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
生: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生:我以前去过一个农村亲属家,那里根本没有楼房,而这幅图上有一座漂亮的大楼,所以不应该是农村,应该是市郊。
师:这个孩子很会思考。那孩子们你们说说,这儿到底是农村还是市郊呢?
生:积极争论,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师:让学生把旧农村与新农村进行了对比,与同桌交流体会,使学生体会到农村的变化。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自由地朗读了这首小诗。请问你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
么疑难问题或者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
生:质疑──在这座美丽的小村庄里,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诗中的小学堂指什么?这是一座怎样的小学堂?这座小学堂与我们身边的小学堂有什么区别?
师:请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读读书、观察插图,结合自己课前收听的广播,收看的电视或者访问附近农村的情况,了解农村的变化),进行四人小组自由研究。
〖交流汇报
师:自由读第一句,读了这句后,你觉得这些房子什么地方最漂亮?为什么?
生: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
师:指名学生上台指着图说一说,并用红笔画出以上重点词。
师:如果把青青的瓦 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 大大的窗换成青的瓦 白的墙 宽的门 大的窗,你读了有什么感觉呢?
生:读谈体会。
师:像这样的有两个同样的字组成的词就叫叠词。谁能说说还有什么词也能这样说?
生:找朋友搭配,如:弯弯的月儿,红红的苹果。
师:你们看小同学们学习、生活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多么幸福,多么愉快呀!他们数着全村的新房,就数自己的学校最漂亮,他们多么自豪呀!
师:反复范读;生:模仿读。
师:请孩子们看到画面,想象孩子们当时的愉快心情,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读出对学校的喜爱来。
生:分四人小组入情入境地朗读。
〖师布置实践题
1、课前,布置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或访问附近的农村,了解农村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社区、村庄等,说说这些地方的变化。通过参观、访问,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在班会上说一说。
2、 堂上,举办夸校园擂台赛。
3、 课中,画一所漂亮的小学堂,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4、 课后,布置一道选做题:我们也来做诗人,夸夸我们的校园美。
5、为课文儿歌谱曲,也为自己的儿歌谱曲,唱出自己的心声。
【教学反思】
一、以看促说
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课文有些语句表述的事物直观性强,教师可以将文字描述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紧密地与语言联系起来,使学生头脑里出现二者合一的形象。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画面,然后对着画面描述,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理解了词句,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例如:在学习《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时,在让学生看图交流: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这一问题时,一个学生对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农村这一说法发生了异议,他说以前他去过一个农村亲属家,那里根本没有楼房,而这幅图上有一座漂亮的大楼,所以不应该是农村,应该是市郊。对学生发现的这一问题,我没有简单地给予答复,而是表扬了这个有着求异思维的孩子,并把问题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来争论,自由探究,同时教师因势利导将旧农村与新农村进行了对比,通过同桌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了农村的变化。在争论、探究、交流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以疑促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如果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被调动起来,他们将会有效、深入地进行探索活动。要怎样激发这种欲望和勇力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质疑,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如:儿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中,在学生初读了课文之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找出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四人小组内自由探究、交流,并通过合作,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最后展示学习小组自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抱以热情的期望,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索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人人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以演助读
一年级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去体验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我反复示范,不断启发,让孩子们融入画面,想象和体验孩子们当时的愉快心情,同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扮演画面中的小朋友,从而在体验学习中提高了朗读质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孩子们的朗读有层次,有个性。
四、以仿代练
教材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 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诗中,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叠词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课下,孩子们合作创作了这样的诗:南坪小学真漂亮/红红的跑道,绿绿的草坪/还有桂花香/南坪小学真漂亮/高高的楼,白白的墙/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语言,虽然稚嫩,却也童趣横生。仿一仿,不仅让他们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体验到了自己成为一名小诗人的乐趣,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的语言也得到发展,在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五、以唱促创
实验教材的课文大多要求背诵,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要背下来,谈何容易。如果将课文变成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那么,孩子们也会像喜欢唱歌一样去唱语文的课文了。如:学完《哪座房子最漂亮》,我要求学生将儿歌谱曲。孩子们将《哪座房子最漂亮》配上了他们熟悉的《小燕子》《同一首歌》等旋律,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时,既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语言,思维、情操、审美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以画促思
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孩子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学习了《哪座房子最漂亮》,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心中最漂亮的小学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对世界的感受与认识。有的画出了课文中的漂亮的乡村小学校,有的画的是自己就读的校园孩子们的画有工笔细描的,有勾画轮廓的,有用彩笔浓妆艳抹的,有用铅笔淡淡素描的绘画的过程,实际也是对课文的再理解,再体验的过程,同时孩子的个性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8、一年级上册语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反思
这次上的这篇课文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四篇课文,鉴于教材本身的特点:浅显易懂,机械记忆比较多(如生字、笔画、偏旁),理解感悟的内容比较少;鉴于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缺乏;又鉴于因为提早上,这成了学生学习的第2篇课文,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理解一篇课文还茫然不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的总设计思路就是屏弃深入挖掘,以简单为主。回想这一堂课,优劣参半。先来陈述一下优点吧。
一、步骤清晰。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朗读课文、学习生字、通过叠词感悟学校的美、拓展延伸、写字6个部分,后来通过师傅的细心指点和其他平行班老师的热情帮助,我又将这5个部分进行了精简和融合,使教学流程更加地简单明了。导入部分由一个问题和看图说话构成,先问小朋友有没有去过农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二来让学生自己也对新农村有了一次情感体验。朗读和学习生字合为一个部分。因为学生对一人读一句的方式非常生疏,效果较差,所以我就将它改为个别读,学生认为自己哪一句读得美就读哪一句,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而且因为自由选择,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朗读水平表现出来,学生投入的热情非常高。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放弃了原来烦琐的分析结构偏旁的教法,先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让学生带读,然后只留下生字,挂在苹果树上,开火车认读。这样我就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分成了三个小点:①读新词②“摘苹果”游戏③个别朗读。接下来进入了教学的重点部分:感受新农村小学堂的美。我以“青青的瓦”为突破口:①了解什么是青色②在图上找“青青的瓦”③体会“青青的瓦”美在哪里④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的美⑤找“青青”的事物,感受他们的美。然后以此为射点,散到“白白的”散到“宽宽的”散到“大大的”体会他们的美。然后进行了一个句式的练习:学会将课文的句子倒过来说。最后拓展延伸有2个部分组成:①用叠词的形式说说学堂周围的树、山等景色,并能倒过来说。②展示本学校的图片,模仿课文编儿歌。最后学写“了”和“子”。这清晰的步骤,既让我可以顺利地实施我的'教学计划,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清楚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并且学有所得。
二、重点突破。
这一课的重点是第一句“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而这一句的重点又是对叠词的体会,知道叠能将所写事物写得更美。经过师傅的点拨指导,我将“青青的瓦”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他们的视野里包容的内容有限,学习范围太宽,他们会顾此失彼,将学习内容只放在一处,他们比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知识,基础都没有,如何添砖加瓦呢?所以我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色,课文里“青青的瓦”在哪里。再通过比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体会叠词“青青”本身的美,通过这有意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今后的说话和笔头训练中,能够将叠词无意识地挥洒而出,让语言和文章显得更美。然后让学生说说“青青的瓦”美在哪里,并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青青”的,并由我用课件呈列几个例子,让学生知道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然后我通过不同程度的引导,如“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枯萎的小草有点变绿了”,“变得更绿了”,“感到满眼都是绿了”。这些评价语的背后是学生越来越富有感情地朗读,把“青青的”读得更美,并且在以后的几节课中,学生对如何将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读起课文来更是有板有眼了。当学生对“青青”的事物美在哪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有感情的朗读将它表现出来之后,我又将此延伸到“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三、拓展有效。
学生在课本上所学并不是他们学习的全部内容,“语文”两字内涵丰富,它不是指语言的堆砌,而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也要通过运用,语言的运用。所以我设计了( )的树,树( )的这样类似的几个句子,一是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够让他们以后能用不同的句式更清楚地表情达意,二是延长他们的视线,不要因为课文主要是赞美新农村学堂的美而把视线定格在那里,放宽视野,能发现更美的。之后我让学生观看了自己学校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场所,并在我的提示下为我们自己美丽的校园写一首小诗,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小手林立,而且语言也用得非常贴切。通过编小诗,学生不仅能将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也通过对自己学校不同角度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这里拓展部分的两个内容,学生都完成的不错,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也顺利地实现了《课标》里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
不过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其中分量较重的有两个内容。首先识字教学部分,进程太快,不适合低年级的学习水平,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以后在上公开课时,也不能轻视对识字的教学,可以通过猜迷、编儿歌或直接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识记生字,让学生在认识生字和感悟课文都能学有所得。其次是重点突破部分,因为太过于注重对“青青”的朗读和理解,花了过多的时间在这部分,以后还可以精简一些。
鉴于本人不是耳聪目明之人,所以请年长有经验、年轻有新意的老师今后能多多、耐心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