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1、《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说课题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二) 课时分配: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只是学生认为定义“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随意,应该将“主动力”叫作用力,“被动力”叫做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拔河比赛”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之说。并在比赛中改变比赛条件,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并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对牛顿第三定律静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得出;但对动态条件下,特别是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条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对气态和液态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还成立吗?学生是不能确定的,设计学生实验来验证显然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数据传感器用计算机显示动态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液体、气体中的牛顿第三定律采用演示实验使学生体会这种作用。
2、教法及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对比方法;观察实例分析法;
3、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互助;
(五)说教学过程
包括体例设计、策略、内容及时间分配等,突出教学特色。
1.本节教学结构:
①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探寻其关系;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2.教学策略:
①引入:为什么要学?(3分钟)
②拔河比赛实验(5分钟):认识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力不决定作用效果;
③规律探究(20分钟):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导探究总是吗?
④规律辨析与应用(10分钟):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请你来当法官;视频1、2动力的获得;
(六)说教学总结
知识:学科内容-“总是”指什么?
情感升华:学识、做人、科学。
(七)说板书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赛设计,意义深刻;(3)自主探究学生主体;(4)演示实验知识拓展;(5)应用辨析:课堂延伸;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个别教学设计体现不足。
3、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共同学习者的角度,尊重学生,学习氛围民主,互动;
4、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反思
(1)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规律总结需要勇气和胆量;
(2)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体味到科学过程;
2、《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
本节课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再利用DIS实验系统进一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观察屏幕上图线(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由此进一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结论更有说服力。
二、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参与课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和点拨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三、不足之处:
因时间关系板书得较为简洁,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出来。板书的字也是我需要再进行练习的。
这些不足之处均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的。
3、《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在力学分析中起到一个转换研究对象的作用,即通过求反作用力来得到作用力。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教材总体设计思路:由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探究,再到对相互作用力的性质的深入探究,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认识。
基于这一点,本节课采用引导式的分层探究教学。即通过实验、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出结论和规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一种对科学知识探究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组合。本节课设计的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本次教学活动,谈一谈几点感受。
本节课成功之处:
1.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代替以前的演示实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3.在学法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分析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尤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并较好地进行利用,运用评价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结合于教学实际中。
4、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组合,动员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如用多媒体演示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形象直观,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突破难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中,我播放了“神舟”火箭升空的视频,配以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我看到了学生在看录象时的激动表情,一是对我们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飞跃感到自豪,二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课后作业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目的:
(1)第一题证明题主要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第二题设置了上网查询“拔河比赛中的力学问题及取胜诀窍”。具有以下几个目的:
①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力学问题的复杂性;
②让学生知道在实际受力分析中常常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即要把问题理想化。而且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站在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结果可能不同。
(3)第一题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第二题注重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业量不大,但训练效果明显。
(4)课后作业和练习简单但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集中精神可在40分钟之内完成,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又起到了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本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时间把握不好,拖堂两分钟,而且许多想让学生讲的或归纳的还是由老师讲了出来,有些该由学生来完成的都由老师包办了。有些问题想展开的但是担心不能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所以知识点到为止。以后还是要视具体情况做灵活处理。
2、边讲牛顿第三定律应用的同时就应该播放“神舟”火箭的发射视频,我是在应用讲完了之后才播放,耽误了时间。
3、本节课探究活动较多,学生的巩固性练习较少,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应用的熟练程度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下次上课必须解决好这一矛盾。
4、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衔接上以后还需加强。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我会认真地听取各位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更进一步。
4、《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1、探究性实验设计。
本节课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再利用DIS实验系统进一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观察屏幕上图线(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由此进一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结论更有说服力。
2、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参与课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和点拨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3、不足之处:
因时间关系板书得较为简洁,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出来。板书的字也是我需要再进行练习的。这些不足之处均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的。
5、《牛顿第三定律》优秀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拍手这一物理现象出发,从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出发,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缺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自主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及知识。但在分析,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与车之间拉力谁大谁小?在拉力一样大时,为什么车还能向前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时,部分学生还不能分清物体间之间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区别,虽然这一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但是部分学生基本功太差,又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产生了混淆,在课上做题和训练时体现出来了。
6、《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 说课题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二) 课时分配: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只是学生认为定义“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随意,应该将“主动力”叫作用力,“被动力”叫做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拔河比赛”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之说。并在比赛中改变比赛条件,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并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对牛顿第三定律静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得出;但对动态条件下,特别是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条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对气态和液态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还成立吗?学生是不能确定的,设计学生实验来验证显然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数据传感器用计算机显示动态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液体、气体中的牛顿第三定律采用演示实验使学生体会这种作用。
2、教法及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对比方法;观察实例分析法;
3、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互助;
(五)说教学过程
包括体例设计、策略、内容及时间分配等,突出教学特色。
1.本节教学结构:
①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探寻其关系;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2.教学策略:
①引入:为什么要学?(3分钟)
②拔河比赛实验(5分钟):认识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力不决定作用效果;
③规律探究(20分钟):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导探究总是吗?
④规律辨析与应用(10分钟):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请你来当法官;视频1、2动力的获得;
(六)说教学总结
知识:学科内容-“总是”指什么?
情感升华:学识、做人、科学。
(七)说板书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赛设计,意义深刻;(3)自主探究学生主体;(4)演示实验知识拓展;(5)应用辨析:课堂延伸;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个别教学设计体现不足。
3、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共同学习者的角度,尊重学生,学习氛围民主,互动;
4、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反思
(1)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规律总结需要勇气和胆量;
(2)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体味到科学过程;
7、《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1、探究性实验设计。
本节课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再利用DIS实验系统进一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观察屏幕上图线(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由此进一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结论更有说服力。
2、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参与课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和点拨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3、不足之处:
因时间关系板书得较为简洁,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出来。板书的字也是我需要再进行练习的。这些不足之处均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的。
8、《牛顿第三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下亮点。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
本节课涉及到两个实验,一个探究性实验,一个演示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自主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再利用DIS实验系统进一步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同学们注意观察屏幕上图线(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的变化情况,并由此进一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样结论更有说服力。
二、导学案的编写。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参与课堂的部分拓展,由教师提供相关器材和点拨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
三、不足之处:
因时间关系板书得较为简洁,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没有在黑板上完整板书出来。板书的字也是我需要再进行练习的。
这些不足之处均是我在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去改进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