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数学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

2023-08-17 19:41:29

  数学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

数学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

1、数学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2、数学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练习中注重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简便的价值,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是在学生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内容,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新知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说教学程序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网_www.xxJXSJ.cn=}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

  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 比一比,谁算得快。38+76+24 (88+45)+12

  4、 游戏:找朋友。

  (1) 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 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3、数学教学一等奖说课稿《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 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4、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48+36= 75-29=  21×3=  52÷6= )88÷4=

  60+70= 150-90= 4000÷5= 3000+140= 60×8×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现在有多少棵果树?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 创设情境,引入例1。

  2. 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4. 创设情境,引入例2。

  5. 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

  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 +147)

  (23+47)+56=23+(□ + □)

  654+(97+a)=( 654 + □ )+□

5、《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材29页例2,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二、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四、堂清检测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6、四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及P58的“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教材中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安排了学生生活中最喜欢的活动项目跳绳和踢毽子,求参加活动的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观察、发现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推导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的构建知识。同时也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得渗透和铺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入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加法运算律。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以前我们进行过许多加法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学习加法,去探求加法中的其他秘密。

  2.多媒体出示例题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3.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③、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4.总结:我们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进行过好多加法计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运算律)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学生观察例题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

  ①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②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③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④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⑥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这些算式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b+a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提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学生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方法的算式。

  ②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③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指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两个算式中相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相加。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

  2.出示下面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索其中的规律。

  (30+10)+50○30+(10+50) (27+23)+47○27+(23+47)

  讨论:

  ①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③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c=a+(b+c)

  提问:这里的`a表示什么?b表示什么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概括出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的结合律。】

  四、巩固运用运算律

  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填写,并说说每题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后,要让他们说说这样填应用了加法的哪条运算律。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①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②比较每组中的两题,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练习后让学生思考:这种形式的练习有什么作用?从而为后面学习简便计算作准备。

  【设计意图 :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同学们能一起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吗?

  六、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17+28          (28+17)+23=28+(17+23)

  a+b=b+a             (a+b)+c=a+(b+c)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