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1、《解比例》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谁能举出一个比例?
生:2∶3=4∶6
师:谁能用已学的知识,判断一下?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2∶3=4∶6=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生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2×6=3×4,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个比赛,30秒内,看谁写出的比例最多?
……
生1:1∶2=2∶43∶7=1.5∶3.5
生2:3∶2=9∶4=4.5∶2
生3:2∶3=6∶92∶3=8∶122∶3=10∶152∶3=20∶302∶3=0.2∶0.3……
师:(适时打断。)还有没有?
生:我大约写出了十几个比例。
师:(假装一脸迷惑,面向全班学生。)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呢?
(一阵自发议论,有人举手,继尔大部分同学茅塞顿开。)
生:他是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
师:真不错,学过这么久的知识你们也能记起来。
同桌校对练习情况。
教师巡视,随机拿起一位同学的作业本看了一会,与那位学生小声嘀咕后,板书:3∶8=15∶()
师:后面的数老师实在看不清,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用x代替。
师:这个x的值是多少呢?
(情绪高涨,小手如林。)
生1:x=40。因为3到15扩大5倍,所以8扩大5倍应是40。
生2:3∶8=,x=15÷=40
生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3x=8×15x=8×15÷3x=40
教师手拿那位同学的本子,说:“其实他写的就是40,而且很清楚,老师刚才和他商量了一下,征得他的同意,设下了这个‘骗局 ,你们有没有意见?”
同学们都笑了。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
[反思]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教授认为: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
经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接知如接枝”,强调“接枝”必须接在原来的树枝上,这里的树枝就相当于“接知”中原有的“经验”。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本课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师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时采取的策略不是单纯让学生复述有关文字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举出实实在在的比例式,并通过判断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如此,通过限时写比例式,还引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经验的激活,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成为可能,这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有效学习就是要激励学生勤于,乐于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本课通过“在相同时间内,为什么有同学能写出十几个比例式”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了学习时间相对较久的“比的基本性质”的同时,也使学生有效建构了“比的基本性质”与“解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猜想-验证”的途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究x的值,这样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同时,肯定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活动──活动是心理体验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讲解,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活动,通过“限时练习”即比赛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巧妙设疑,在引出比例中的未知项x的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相互帮助的品德也能得到培养;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
2、《找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从四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设置了“找规律”的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
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实物来摆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又方便了“一个对着一个”的教学操作。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3、在大量图片的展示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表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和总结。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规律,使学生更加确信规律的一般性,从而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4、对于“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能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这样的说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理解时可能会有困难,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确:电线杆和广告牌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而且两端都是电线杆,这样教学对学生理解下面的习题扫除了障碍。
另外,对于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我并没有停留在用画图或想象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两端物体,每一个锯口都可看作中间物体。这样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3、《找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4、《找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数字的简单规律”。 “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主要让学生巩固找规律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数字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数字的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图形里面的规律。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找规律填数,2、星星后面藏着几?3、你来当当小医生4、找找不一样的一行5、发现图形里面的规律,填写数字。
在第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巩固规律是怎样变化的,特别用箭头表示出来,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的关系,让后进生也能够充分明白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跳跃中,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兴趣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兴趣,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我的话还是比较多。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5、解比例教学片断及反思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谁能举出一个比例?
生:2∶3=4∶6
师:谁能用已学的知识,判断一下?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2∶3=4∶6=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生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2×6=3×4,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个比赛,30秒内,看谁写出的比例最多?
……
生1:1∶2=2∶43∶7=1.5∶3.5
生2:3∶2=9∶4=4.5∶2
生3:2∶3=6∶92∶3=8∶122∶3=10∶152∶3=20∶302∶3=0.2∶0.3……
师:(适时打断。)还有没有?
生:我大约写出了十几个比例。
师:(假装一脸迷惑,面向全班学生。)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呢?
(一阵自发议论,有人举手,继尔大部分同学茅塞顿开。)
生:他是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
师:真不错,学过这么久的知识你们也能记起来。
同桌校对练习情况。
教师巡视,随机拿起一位同学的作业本看了一会,与那位学生小声嘀咕后,板书:3∶8=15∶()
师:后面的数老师实在看不清,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用x代替。
师:这个x的值是多少呢?
(情绪高涨,小手如林。)
生1:x=40。因为3到15扩大5倍,所以8扩大5倍应是40。
生2:3∶8=,x=15÷=40
生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3x=8×15x=8×15÷3x=40
教师手拿那位同学的本子,说:“其实他写的就是40,而且很清楚,老师刚才和他商量了一下,征得他的同意,设下了这个‘骗局 ,你们有没有意见?”
同学们都笑了。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
[反思]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教授认为: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
经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接知如接枝”,强调“接枝”必须接在原来的树枝上,这里的树枝就相当于“接知”中原有的“经验”。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本课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师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时采取的策略不是单纯让学生复述有关文字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举出实实在在的比例式,并通过判断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如此,通过限时写比例式,还引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经验的激活,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成为可能,这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
有效学习就是要激励学生勤于,乐于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本课通过“在相同时间内,为什么有同学能写出十几个比例式”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了学习时间相对较久的“比的基本性质”的同时,也使学生有效建构了“比的基本性质”与“解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猜想-验证”的途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究x的值,这样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同时,肯定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活动──
活动是心理体验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讲解,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活动,通过“限时练习”即比赛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巧妙设疑,在引出比例中的未知项x的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相互帮助的品德也能得到培养;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
6、《解比例》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谁能举出一个比例?
生:2∶3=4∶6
师:谁能用已学的知识,判断一下?
生1:根据比例的意义,2∶3=4∶6=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生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2×6=3×4,所以2∶3和4∶6能组成比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我们来个比赛,30秒内,看谁写出的比例最多?
……
生1:1∶2=2∶43∶7=1.5∶3.5
生2:3∶2=9∶4=4.5∶2
生3:2∶3=6∶92∶3=8∶122∶3=10∶152∶3=20∶302∶3=0.2∶0.3……
师:(适时打断。)还有没有?
生:我大约写出了十几个比例。
师:(假装一脸迷惑,面向全班学生。)他怎么能写出这么多呢?
(一阵自发议论,有人举手,继尔大部分同学茅塞顿开。)
生:他是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
师:真不错,学过这么久的知识你们也能记起来。
同桌校对练习情况。
教师巡视,随机拿起一位同学的作业本看了一会,与那位学生小声嘀咕后,板书:3∶8=15∶()
师:后面的数老师实在看不清,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用x代替。
师:这个x的值是多少呢?
(情绪高涨,小手如林。)
生1:x=40。因为3到15扩大5倍,所以8扩大5倍应是40。
生2:3∶8=,x=15÷=40
生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3x=8×15x=8×15÷3x=40
教师手拿那位同学的本子,说:“其实他写的就是40,而且很清楚,老师刚才和他商量了一下,征得他的同意,设下了这个‘骗局 ,你们有没有意见?”
同学们都笑了。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
[反思]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孔企平教授认为: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经验”、“思考”、“活动”、“再创造”。
经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接知如接枝”,强调“接枝”必须接在原来的树枝上,这里的树枝就相当于“接知”中原有的“经验”。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不仅有利于意义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本课学习内容的知识基础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师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时采取的策略不是单纯让学生复述有关文字概念,而是通过让学生举出实实在在的比例式,并通过判断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不仅如此,通过限时写比例式,还引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经验的激活,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成为可能,这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有效学习就是要激励学生勤于,乐于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本课通过“在相同时间内,为什么有同学能写出十几个比例式”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了学习时间相对较久的“比的基本性质”的同时,也使学生有效建构了“比的基本性质”与“解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猜想-验证”的途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究x的值,这样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同时,肯定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活动──活动是心理体验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讲解,而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活动,通过“限时练习”即比赛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巧妙设疑,在引出比例中的未知项x的同时,引导学生猜测、讨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相互帮助的品德也能得到培养;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