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1、《古诗》的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2、《找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从四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设置了“找规律”的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
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实物来摆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又方便了“一个对着一个”的教学操作。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
3、在大量图片的展示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表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和总结。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规律,使学生更加确信规律的一般性,从而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4、对于“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能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这样的说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理解时可能会有困难,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确:电线杆和广告牌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而且两端都是电线杆,这样教学对学生理解下面的习题扫除了障碍。
另外,对于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我并没有停留在用画图或想象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两端物体,每一个锯口都可看作中间物体。这样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3、《找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稍复杂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数列排列本身是有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并且数列中,相邻两数的差也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本堂课我通过创设一个数字乐园的游戏场景,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使学生乐学,并终于努力使学生善学。本节课上,本班学生也表现的较认真。大部分的孩子能找到相邻两数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并能根据找到的规律填出缺少的数字。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掌握今天教授的新知,虽然在课后通过提醒能找到数字规律并填出缺少的数字。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听课和上课习惯上,我的革命道路还是很漫长,同志尚需努力。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是包办的太多,还是应该放手,让更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而不是将目光集中在几个中游至中上游的孩子身上,应该更多的把目光放在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身上。特别是要多关注上课爱开小差,爱影响他人学习或爱做小动作的孩子身上,让这些孩子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反思,自己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学困生只要老师在课后给他们开开小灶补补就好了,其实不然,在课堂上能学习并掌握到的知识,何必累了自己多讲一遍也累了孩子多听一次,既费时又费力,吃力又不讨好。或许自己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们来当小先生,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最后,吸取几位老师的建议,在出示主题图的时候,可以将增加的方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这样能使学生更简单明了的发现不同组的方块数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寻找数列里相邻两数的差存在着的等差数列关系。
4、《找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在家,
我们就捉他。
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同学们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
师和生一起一边读,一边依次指着5个人,当读到最后一个字“他”时,师和生手正好一起指向站着的第5个人。该同学被淘汰出局。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时,老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然后说:“我们继续玩,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叫起来:“不行,不行!”师故作惊讶:“为什么不行?”一同学迫不急待地说:“因为20÷5=4,这样淘汰的总是第5个人。”刚才被淘汰的同学也有点“愤愤不平”地说:“这不公平!老师你总是第一个,占着有利的位置,不会被淘汰。”另一同学也“帮腔”说:“我看这次应该从第2个人开始数读。”许多同学附和道:“对!从××开始读。”师追问:“为什么这次要从这个同学开始读?”同学们异口同声:“把老师给淘汰!”师:“哟!你们胆子真大呀!敢把老师淘汰。”师生开心地笑起来。师高兴地说:“虽然我将被淘汰,但我很开心。因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老师。”
师继续说:“看来5个人玩的秘密已被你们识破,那我们6个人来玩。”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师平静地说:“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又叫起来:“不可以!”师:“又怎么了?”那个排在第2个位置的同学有点“急”了:“我不同意!因为20÷6=3……2这样淘汰的就是我。”
师继续追问:“如果15个人玩呢?”生争先恐后地说:“第5个人不同意!”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其实,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你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反思]
“抓老虎”游戏是学生课后经常玩的游戏,教师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为学生在自主创造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周期”和“余数”的现实意义,建构了牢固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找规律”的拓展练习演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极富游戏精神、集操作性、参与性与一体的数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和老师一起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情境中,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真实参与者表现出的尊重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心理氛围。事实上,学生在游戏中早就“忘乎所以”,专注投入的学生也已忘了“教师”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游戏的伙伴。所以出现了“把老师给淘汰!”的呼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抗议”表现出的尊重更扫除了师生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师生达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境界,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民主意识的萌发.
5、《找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师:刚才,小红是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第18颗是黄色。如果让你来穿,你想这样穿吗?
生:不想。
师:你想怎样穿呢?请你自己设计一种穿法(用图表示),再想一想,你设计的方法第18颗是什么颜色?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汇报。
师:请穿法中第18颗珠子是红色的同学举手。请你们依次汇报,其他同学帮助判断他们的穿法第18颗珠子是不是红色。(以下学生的判断过程略)
生1:我是按黄、绿、红的顺序,3个珠子为一组来穿的。
生2:我是按绿、黄、红3个为一组穿的。
师:这两种穿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3个一组,第3个都是红色。
师:如果每3个一组,要保证第18颗珠子是红色,穿的时候只要注意什么?
生:第3颗是红色,其余两颗随便什么颜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18÷3=6(组),第18颗正好是第6组里的第3个,所以只要一组的第3个是红色就可以了。
生4:我是黄、红、绿、蓝四个为一组串起来的。
生5:我也是四个为一组,我是按蓝、红、绿、黄顺序穿的。
生6:我是按绿、红、黄、蓝的顺序穿的。
师:对这几种穿法,你有什么想法?
生l:我发现它们每组的第2个都是红色。
生2:要让第18颗珠子是红色,每组的4个珠子中只要第2个是红色就行了。
生3:我知道,因为18÷4=4(组)……2(个),第18颗是第5组的第2个,只要每组4个中的第2个是红色,这种穿法第18颗一定是红色。
[反思]“穿珠子”的习题做完并没有直接过渡到下一题,而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穿法”,一下子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不同穿法中所隐藏的规律按“每组个数”重组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充分体现出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驾驭能力。“确是游戏,却是应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层次、水平和意识都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6、《找规律》教学片断及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数字的简单规律”。 “找规律”是根据新课标理念新增加的学习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我今天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主要让学生巩固找规律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数字的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数字的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图形里面的规律。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找规律填数,2、星星后面藏着几?3、你来当当小医生4、找找不一样的一行5、发现图形里面的规律,填写数字。
在第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巩固规律是怎样变化的,特别用箭头表示出来,后一个数和前一个数的关系,让后进生也能够充分明白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本节课我的教学特点是: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无时无刻都在跳跃中,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生动、活泼,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因为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阶段,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都将在这一学段定位。作为一名低年级数学老师,我知道:兴趣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兴趣,喜欢上你,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
通过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受40分钟时间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踊跃举手了,面对着一双双挥动的小手和一声声急切的“老师,请我”,老师我却无法一一满足他们渴望被提问的小小愿望。另外,在各环节的过度上有些快,我的话还是比较多。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7、《古诗》的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8、《古诗》教学片断与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9、《翠鸟》的教学片断及教学反思
片段:
师:老师对翠鸟的翠很感兴趣,不知道这个翠什么意思?小朋友查。(生)
生:翠的意思是绿色。
师:那翠鸟是不是只有一种颜色绿色呢?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生读课文找答案)
[从疑点翠入手,层层解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生:我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知道翠鸟的颜色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是很鲜艳的。
(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鲜艳
师:鲜艳是怎样的?
生1:鲜艳就是有很多种颜色,不是只有一种。
生2:鲜艳就是颜色很显眼,很艳丽。
生3:鲜艳就是别人一看就喜欢的,很吸引别人的颜色。
[营造课堂探讨气氛,让学生动嘴、动脑,主动思考。鲜艳一词引领整段,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
师:对呀,那么,翠鸟身上到底有哪些颜色那么鲜艳呢?把描写颜色的词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生做记号)
讨论后师板书: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
师:翠鸟身上有那么多颜色,为什么人们要叫它翠鸟呢?(生陷入思考)
生1:我知道了,因为翠鸟只有头上有一点橄榄色,腹部有点赤褐色,其他的都是翠绿色和浅绿色,所以叫它翠鸟。
生2:因为翠绿色和浅绿色都是绿色,翠鸟身上绿色最多,所以叫它翠鸟。
师:对呀,翠鸟身上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还有橄榄色和赤褐色,漂亮吗?喜欢它吗?那么把你喜欢翠鸟的语气读出来,试试看。
(生自由读课文后指名朗读、齐读)
[研究翠鸟的颜色主要为激发学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的感情朗读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的写法,读一读学习提示。(生自学)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二自然段是用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板书:先总起后分述
师:请你读一读总起句。(生读)
师:你认为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1:非常
生2:不是非常,应该是鲜艳。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后面的几句话都是写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的。
师:后面的几句话都属于哪个部分?
生:分述部分。
师:请三位小朋友把分述部分的三句话读一读。(三生读)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三句话是写翠鸟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头上、背上和腹部。板书:头上、背上、腹部
生2:我发现作者把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写具体了。
[认识总起与分述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处理这个关键点时看似无意实为匠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慢慢地领悟与思考]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话,想想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读)
生1:我发现锈满这个词用得很好。可以看出翠鸟头上翠绿色的`花纹有很多,所以用锈满这个词。
生2:我发现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这几个词用的好,说明翠鸟身上的颜色很漂亮。
生3:我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
师:真了不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3:这里把翠鸟头上的羽毛比作橄榄色的头巾,把背上的羽毛比作浅绿色的外衣,把腹部的羽毛比作赤褐色的衬衫。
生4:我发现作者把翠鸟当成人来写了,只有人才有头巾、外衣和衬衫。
师: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作者对翠鸟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1:我从这里知道了作者很喜欢翠鸟,才把它当作人来写了。
生2:我感觉作者把翠鸟当成了朋友,他对翠鸟有很深的感情。
师:作者很喜欢翠鸟,你喜欢翠鸟吗?(生齐:喜欢)你把你喜欢它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后读给同桌听再男女生比赛读)
[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合作探究的课堂气氛里,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这些发现从学生口里说出来比教师说出来更有价值.]
师:(过渡)翠鸟除了颜色很可爱外,还有什么也很可爱呢?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觉得翠鸟还有什么也很可爱?
生1:我觉得它小巧玲珑的身子、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细长的嘴很可爱。
生2:我觉得它红色的小爪很可爱。
生3:我觉得紧紧地这个词用的好,因为它怕掉下来,在为捉鱼做准备。
师:它为什么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呢?
生:因为它要捕鱼。
师: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翠鸟小巧玲珑的身子、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细长的嘴都对捉鱼有好处。
师:所以它有一个外号叫钓鱼郎,又叫鱼狗。
师:看图,你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翠鸟吗?(生自由准备后指名说,然后说给同桌听,最后请几生上台作介绍员)
[做介绍员为学生搭起了一个表演和说话的舞台,学生在这样的舞台上能提高对语文的理解、表达和应用的能力]
反思:
(1)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研究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理解、表达、应用语言的时机。在上文的片段教学中,让学生从疑点翠入手,理解鲜艳,理解总分段式的写法,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教师为学生陈设了较好的理解和练习语言的机会。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作一些点拨引导。如你怎么看出来的?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你有没有新的发现?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让学生动脑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见解。
(3)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翠鸟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它的喜爱,如何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和作者一样的感情,就需要老师去激活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如翠鸟身上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还有橄榄色和赤褐色,漂亮吗?喜欢它吗?那么把你喜欢翠鸟的语气读出来,试试看。
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作者对翠鸟有一种怎样的感情?生1:我从这里知道了作者很喜欢翠鸟,才把它当作人来写了。生2:我感觉作者把翠鸟当成了朋友,他对翠鸟有很深的感情。师:作者很喜欢翠鸟,你喜欢翠鸟吗?你把你喜欢它的感觉读出来。
10、《古诗》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