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对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1、《镜面对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片段一]好奇心带来的问题
上课铃响了,我故作神秘的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
生:(左顾右盼)
师:(出示镜子)从这位朋友的心里找找你自己吧。
接着,我把一张卡片有数字的一面对着镜子,让学生观察正在“照镜子”的数字,这时,
生:老师,怎么镜子里的数和外面的数不一样啊?
我故作糊涂,“是吗?你观察的可真仔细!如果大家都有你这样‘仔细 的眼睛,相信一会儿总会发现更有趣的情况。
[片段二]好动引出已有的印象经验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课堂。
说完,我带着一脸问号的学生,来到了学校的大镜子前。还没站稳,他们就叽叽喳喳,挤眉弄眼,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各种怪模样,一下子兴奋得不得了。
我适时地提醒:看看镜子里边的你和镜子外边的你有什么不一样啊?学生的兴奋不减,大部分学生依旧比比划划,只有个别学生能理智地观察镜子内外人与像的不同,并小声地讨论。我料想到有这样的结果,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控制玩带来的诱惑,当然会有不同的表现,而我这样引导是想造就一些思考上的先行者。
[照镜子的过程,看似混乱,但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儿童,他们首先接受的是具体形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如果硬塞给他抽象的知识,他也可能死记硬背地会了,但体验不到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学能力没有一点益处。这个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照镜子,还引出了头脑中已有的照镜子印象。]当然,照镜子并不是体验的结束,而是把具体印象转变为抽象知识的一个铺垫。由此,引出了我们的游戏。
[片段三]玩中学
学生分成两拨相对站立,以中间的线假作镜子,玩“双胞胎”游戏。整个过程我也参与其中。先由一边同学演,另一边同学学,然后互换角色,让学生充分体验镜子内外物与像的动作相反。这个游戏很好玩,而且有刚才照真镜子作铺垫,学生们几乎是急不可待的做着各种动作。时机成熟,我大声宣布:咱们一起来做机器人吧。于是,我从刚才静静的参与者变成指挥者。我先加入一拨,同学生一起机械地举左手、举右手,另一拨学生做镜子里的动作。然后交换角色。在做动作的时候,我们喊出自己举的是哪只手,学生不难体验镜子里外的左右互换。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而在和学生共同玩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新课标带给我的震撼。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越来越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倡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的运用于生活中去,让数学不再只是书上的数学题,更多地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学习数学变得生动起来。
以往,我们也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是总不敢大胆地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这节课给了我很大启发,也坚定了我的信心,随着新课标在教学工作中的深入影响,我们不妨大胆一些,给自己敢于创新和改革的勇气,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让学生“闹”,让学生“乱”,甚至让学生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而老师则更多地体现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当然,无论怎么动,都应有一个中心点作为核心,以此旋转,学生就动得有分寸,玩得有创新。老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此时,要引得准确、恰当;要组织的合理、到位。我觉得,在“玩中学”,在体验中获取知识,确实是低年级教学的好方法。
2、错了可以再来------《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错了可以再来------《镜面对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书本第69页)。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随堂练习中的一道练习:下面哪一张是小红拿着的?
思考片刻,就让孩子们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选择,一看:1、2、3均有。不忙,听听孩子们的理由吧。生1:刚才我们照过镜子,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所以我选择1(选择同样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们刚才照镜子时是发现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但刚才照的只有一个人(事物),现在有四个图了,我觉得1不对,应该是2。生3:我觉得1是对的,你看,镜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镜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对!对---又是一片附后声),似乎选择1的同学是对的。
课后,回到办公室,心里始终有点疑问:究竟哪个是对的,假如弄错了,这不是要误人子弟吗?犹豫间,拿起纸笔,画了几张视力图片,跑到镜子前,一个一个仔细地对照起来。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果真练习中选择1是错的。原来孩子们在分析时,只考虑了一个物体的左右要发生互换,却忽略了一排物体照镜子时,每个物体的.位置都要改变,假如原来物体的标号是1、2、3、4,镜子中的物体顺序就是4、3、2、1了。因此,对练习中的选择应该是2不是1。怎么办?该怎样向孩子们解释?于是我动手写了几张含有两个、三个、四个及多个的视力表图,在每个视力图下面标上了顺序号,并事先在视力表实物图下画出了对应的镜中视力表。
一切准备就绪,来到教室,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想给同学们道个谦,不过在向大家道谦之前,老师还想带同学们去学校的大镜子前,希望能够在大镜子前让大家弄明白老师犯的是什么错误。孩子们带着好奇,很快地来到了镜子前,场面出奇得安静。望着孩子们真切的目光,我没说什么。而是让孩子们面对大镜子,先叫了两个孩子站在镜子前,让其他孩子观察他们镜中镜外的位置;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视力图,放在镜子前,让孩子们观察;再接着是三个、四个------好多孩子忍不住了:“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让我们再到这里来了”。“我也知道今天早上的选择选错了”。“老师,你不用向我们道谦,我们知道原因了”。“我现在明白该选几了”。“早上xxx同学说的时候我没认真听,仔细一点就好了”。“早上我选2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可是讲不出理由,现在我知道了。”“错了也没关系,现在我们不是更清楚了吗”?------是的,错了没关系,可以再来。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承认错误,从头再来有时会更好。
3、《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和反思
[前言]: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中,教师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构,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新课标(实验稿)指出:“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从新课标颁布后,我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势在必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生活才是数学的源泉,我们应把本该生动的课堂还给他们,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为了实现新课标的新理念,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实验中我上了《轴对称图形》一节课,经过反复修改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概述]:
片断(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我们来欣赏一个画面:(出示情景同时播放婚礼进行曲)
师:看到这中式的喜庆场面,听到这西式的婚礼进行曲,想象一下我们来到了一个怎样的现场?
生: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神圣的婚礼现场。
师:我们看到了哪个特殊的“字”,就让人想到是在办婚事呢?
师:观察刚才的画面,那些部分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画面中的大红双“喜”字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剪喜字是应用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来剪的,看来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引入学生的生活画面:由喜庆场面学生比较好奇,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适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找画面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即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渴望。]
片断(二):“识”对称,体悟特征
1.师谈话: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明白哪些问题呢?
生:我想明白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做对称轴?
生:我想明白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我想明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生:我想明白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生:我想明白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
2.学生进行自学。(边自学边实验)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了自学。接下来,请各位同学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在小组交流一下。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了自学,又把自学的情况在小组交流了一下,各小组讨论的非常激烈,我想: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下面,就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全班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通过自学和交流,明白了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做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你是如何得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结论的?
生:我是通过实验得出的。
师:你能把实验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找来一张纸,对折后,在一边画出图案,然后用剪刀剪下。把剪下的图案展开,就成了一幅轴对称图形了,中间的这条折痕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除了可以剪成松树,还能剪成什么图案呢?
生:五角星、太阳、蝴蝶、双喜等。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左右两边都一样。
生:两边是对称的。
生: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生: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松树、红花、蝴蝶这样的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1、可以用眼睛看;2、可以用手折一折,如果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还有一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课件呈现:下图),你们能找出这些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这8个平面图形,动手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画出对称轴。
生汇报:说清判断的依据以及注意比较同一图形的不同对称轴。
师:指名说说上图中哪些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一般三角形的“非对称性”等腰(边)三角形的“对称性”,并由些类推到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片断(三):“画”对称,感受对称美
(1)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对称图形。自然界中冬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春有竞相开放的鲜花,动物、植物中也都有对称图形,你们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蜜蜂、花、雪花、松树……图。
(2)师:对称是一种美,对称美又是数学美的一种,它能使物体具有饱满、平衡、匀称、圆满的感觉,人们利用事物的对称美,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壮观的奇迹,请看——
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人类创造的埃菲尔铁塔、天安门、东方明珠电视塔、宫殿、隐形飞机、卢沟桥……图。
(3)师:既然轴对称图形是如此美丽,我们何不用它们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呢?想一想,你打算设计怎样的图形来美化教室呢?
[反思]:
1、立足现实,活跃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轴对称图形,我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2、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之美
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并会画对称轴,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乃至精心设计的美化教室……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
3、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4、错了可以再来--《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错了可以再来--《镜面对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书本第69页)。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随堂练习中的一道练习:下面哪一张是小红拿着的?
思考片刻,就让孩子们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选择,一看:1、2、3均有。不忙,听听孩子们的理由吧。生1:刚才我们照过镜子,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所以我选择1(选择同样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们刚才照镜子时是发现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但刚才照的只有一个人(事物),现在有四个图了,我觉得1不对,应该是2。生3:我觉得1是对的,你看,镜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镜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对!对---又是一片附后声),似乎选择1的`同学是对的。
课后,回到办公室,心里始终有点疑问:究竟哪个是对的,假如弄错了,这不是要误人子弟吗?犹豫间,拿起纸笔,画了几张视力图片,跑到镜子前,一个一个仔细地对照起来。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果真练习中选择1是错的。原来孩子们在分析时,只考虑了一个物体的左右要发生互换,却忽略了一排物体照镜子时,每个物体的位置都要改变,假如原来物体的标号是1、2、3、4,镜子中的物体顺序就是4、3、2、1了。因此,对练习中的选择应该是2不是1。怎么办?该怎样向孩子们解释?于是我动手写了几张含有两个、三个、四个及多个的视力表图,在每个视力图下面标上了顺序号,并事先在视力表实物图下画出了对应的镜中视力表。
一切准备就绪,来到教室,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想给同学们道个谦,不过在向大家道谦之前,老师还想带同学们去学校的大镜子前,希望能够在大镜子前让大家弄明白老师犯的是什么错误。孩子们带着好奇,很快地来到了镜子前,场面出奇得安静。望着孩子们真切的目光,我没说什么。而是让孩子们面对大镜子,先叫了两个孩子站在镜子前,让其他孩子观察他们镜中镜外的位置;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视力图,放在镜子前,让孩子们观察;再接着是三个、四个------好多孩子忍不住了:“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让我们再到这里来了”。“我也知道今天早上的选择选错了”。“老师,你不用向我们道谦,我们知道原因了”。“我现在明白该选几了”。“早上xxx同学说的时候我没认真听,仔细一点就好了”。“早上我选2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可是讲不出理由,现在我知道了。”“错了也没关系,现在我们不是更清楚了吗”?------是的,错了没关系,可以再来。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承认错误,从头再来有时会更好。
5、数学《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书本第69页)。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随堂练习中的一道练习:下面哪一张是小红拿着的?
思考片刻,就让孩子们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选择,一看:1、2、3均有。不忙,听听孩子们的理由吧。生1:刚才我们照过镜子,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所以我选择1(选择同样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们刚才照镜子时是发现镜子内外只有左右互换,没有上下互换,但刚才照的只有一个人(事物),现在有四个图了,我觉得1不对,应该是2。生3:我觉得1是对的,你看,镜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镜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对!对---又是一片附后声),似乎选择1的同学是对的。
课后,回到办公室,心里始终有点疑问:究竟哪个是对的,假如弄错了,这不是要误人子弟吗?犹豫间,拿起纸笔,画了几张视力图片,跑到镜子前,一个一个仔细地对照起来。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果真练习中选择1是错的。原来孩子们在分析时,只考虑了一个物体的左右要发生互换,却忽略了一排物体照镜子时,每个物体的位置都要改变,假如原来物体的标号是1、2、3、4,镜子中的物体顺序就是4、3、2、1了。因此,对练习中的选择应该是2不是1。怎么办?该怎样向孩子们解释?于是我动手写了几张含有两个、三个、四个及多个的视力表图,在每个视力图下面标上了顺序号,并事先在视力表实物图下画出了对应的镜中视力表。
一切准备就绪,来到教室,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想给同学们道个谦,不过在向大家道谦之前,老师还想带同学们去学校的大镜子前,希望能够在大镜子前让大家弄明白老师犯的是什么错误。孩子们带着好奇,很快地来到了镜子前,场面出奇得安静。望着孩子们真切的目光,我没说什么。而是让孩子们面对大镜子,先叫了两个孩子站在镜子前,让其他孩子观察他们镜中镜外的位置;接着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视力图,放在镜子前,让孩子们观察;再接着是三个、四个------好多孩子忍不住了:“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让我们再到这里来了”。“我也知道今天早上的选择选错了”。“老师,你不用向我们道谦,我们知道原因了”。“我现在明白该选几了”。“早上xxx同学说的时候我没认真听,仔细一点就好了”。“早上我选2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可是讲不出理由,现在我知道了。”“错了也没关系,现在我们不是更清楚了吗”?------是的,错了没关系,可以再来。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承认错误,从头再来有时会更好。
6、《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的抽象,单说什么是镜面对称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它的特点是什么了。所以教师前,为了避免学生学习起来迷糊,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适合本课的教具,同时让学生准备了相应的教具。教学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因为把抽象的知识通过一些形象的活动分解出来了,如照镜子,让学生自己照照,又让两人模仿照镜子的活动……学生很乐意参与。无形中,学生也明白了照镜子存在的学问,教师此时再引导思考就水到聚成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活动表现出来,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操作中达不到课前预想的效果该如何改进?学生虽然动手操作了但依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讨论——验证——总结的方式进行解决,收到一定的效果。
7、《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8、《镜面对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片段一]好奇心带来的问题
上课铃响了,我故作神秘的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位朋友。
生:(左顾右盼)
师:(出示镜子)从这位朋友的心里找找你自己吧。
接着,我把一张卡片有数字的一面对着镜子,让学生观察正在“照镜子”的数字,这时,
生:老师,怎么镜子里的数和外面的数不一样啊?
我故作糊涂,“是吗?你观察的可真仔细!如果大家都有你这样‘仔细 的眼睛,相信一会儿总会发现更有趣的情况。
[片段二]好动引出已有的印象经验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课堂。
说完,我带着一脸问号的学生,来到了学校的大镜子前。还没站稳,他们就叽叽喳喳,挤眉弄眼,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各种怪模样,一下子兴奋得不得了。
我适时地提醒:看看镜子里边的你和镜子外边的你有什么不一样啊?学生的兴奋不减,大部分学生依旧比比划划,只有个别学生能理智地观察镜子内外人与像的不同,并小声地讨论。我料想到有这样的结果,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的'控制玩带来的诱惑,当然会有不同的表现,而我这样引导是想造就一些思考上的先行者。
[照镜子的过程,看似混乱,但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儿童,他们首先接受的是具体形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如果硬塞给他抽象的知识,他也可能死记硬背地会了,但体验不到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学能力没有一点益处。这个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照镜子,还引出了头脑中已有的照镜子印象。]当然,照镜子并不是体验的结束,而是把具体印象转变为抽象知识的一个铺垫。由此,引出了我们的游戏。
[片段三]玩中学
学生分成两拨相对站立,以中间的线假作镜子,玩“双胞胎”游戏。整个过程我也参与其中。先由一边同学演,另一边同学学,然后互换角色,让学生充分体验镜子内外物与像的动作相反。这个游戏很好玩,而且有刚才照真镜子作铺垫,学生们几乎是急不可待的做着各种动作。时机成熟,我大声宣布:咱们一起来做机器人吧。于是,我从刚才静静的参与者变成指挥者。我先加入一拨,同学生一起机械地举左手、举右手,另一拨学生做镜子里的动作。然后交换角色。在做动作的时候,我们喊出自己举的是哪只手,学生不难体验镜子里外的左右互换。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而在和学生共同玩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新课标带给我的震撼。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越来越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倡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的运用于生活中去,让数学不再只是书上的数学题,更多地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学习数学变得生动起来。
以往,我们也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是总不敢大胆地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这节课给了我很大启发,也坚定了我的信心,随着新课标在教学工作中的深入影响,我们不妨大胆一些,给自己敢于创新和改革的勇气,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让学生“闹”,让学生“乱”,甚至让学生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而老师则更多地体现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当然,无论怎么动,都应有一个中心点作为核心,以此旋转,学生就动得有分寸,玩得有创新。老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此时,要引得准确、恰当;要组织的合理、到位。我觉得,在“玩中学”,在体验中获取知识,确实是低年级教学的好方法。
9、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再后来,我又有了新的疑问:看着学生在游戏中的那份热情,看着他们正确地做出像的样子,看着他们得心应手地解决课堂上的拓展题,学生上完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小测。在小测中,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不错,可是却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还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师生游戏中不是大家都做对了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拍手时人和像都朝同一边了(不能说同一方向),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没办法,小测后,我把学生带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礼仪镜前照照,说说:我拍左边,像朝同一边拍出,拍的是右边。又一次照镜后,学生竟都醒悟了,正确率几乎百分百。也许,课堂上游戏中的反复强调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还是不够吧,或者是学生只会死板的用公式似的搬用“左右相反”来解题?也许学生只有在错误后,更能把理论(左右相反)结合实践(照镜),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许,虽然一年级时已提及左右相对性的概念,但学生还无法建立这样的表象?这一点真值得我再深究其原因。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是呀,教中学,学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设计的课,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10、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本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的抽象,单说什么是镜面对称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它的.特点是什么了。所以教师前,为了避免学生学习起来迷糊,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适合本课的教具,同时让学生准备了相应的教具。
教学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因为把抽象的知识通过一些形象的活动分解出来了,如照镜子,让学生自己照照,又让两人模仿照镜子的活动……学生很乐意参与。无形中,学生也明白了照镜子存在的学问,教师此时再引导思考就水到聚成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活动表现出来,对教师的教学帮助是很大的。但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操作中达不到课前预想的效果该如何改进?学生虽然动手操作了但依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怎么办?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讨论——验证——总结的方式进行解决,收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