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的教学反思
1、九年级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巩固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的知识,熟悉了制备、收集、净化常见气体的药品、装置以及选择的依据,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运用小组合作形式,在合作中培养探究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中:
一、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出示两套装置,让学生总结出装置的特点,并说出适用于那些气体的制备,锻炼了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通过三种常见收集气体的方法的比较,来完成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二,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气体的净化和收集,出示净化和干燥装置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来完成探究活动三、探究活动四,这两个探究活动综合性强,难度较大,需要同学们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2、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经典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 →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 →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 →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对比②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3、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经典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 →浓硫酸的腐蚀性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 →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 →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
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
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
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
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
②通过对比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
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4、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让一让,学堂变课堂”捧着这样的宗旨,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出酸的三点通性。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的认识事物方法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利用酸的性质来解析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现象,最终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整节课,知识的内容面广、量多,如果教不得法,学生常感它易学难记、易懂难用,学生的思维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激发不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探究与直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了情感的渗透,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具体操作与特点如下:
一、结合教材,创设情景,培养思维。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体,在教学设计时,我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中间过程,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设一些与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叙酸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两个知识点时,我设计出一个“免费加工金银首饰”的情景故事,根据情景故事提出了:
①如何清洁首饰?
②如何回收银?
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由“要我学”转变“我要学”。把握契机,适当给予启迪,例:从溶液中提取银,是否可结合“湿法炼铜”来思考呢?教师的启迪有助于学生提出正确假设,避免了学生盲目地思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从理论或实践是验证假设,最终达到化矛盾为共识形成正确结论。从以上步骤不难看出,这创设情景—引导设疑——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教学流程,符合了学生认识发现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或者实验、假设再实验论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加入了蛋壳成份的检验;Fe和Cu金属性验证等学生实验。这些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以较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选择多媒体时,我认为应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就行。因此,我只把情景故事和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分别制成了动画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直观性,实验的真实性,又利于学生实验观察,同时提高了课堂密度,还避免了选择媒体过多过杂,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注重情感渗透,营造宽松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激趣,设问质疑,师生讨论这种尝试探讨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并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消除教学中“一言堂”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得以培养。
当然,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创新尝试中,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望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5、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酸和碱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直是个难点,学生一学到此知识都会产生畏惧心理。本节课将教材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整,重点是介绍常见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特性,将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内容放在酸的化学性质那一节课,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难度不大。此节课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体现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酸和碱的知识打好基础。
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生活中常见的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亲自观察和动手实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和和教师的分析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强调注意它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做实验探究三稀释浓硫酸时,考虑到有一定的危险性,由教师亲自演示实验。
通过这样的设计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归纳酸的化学式特点,为下一节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6、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是初中化学知识的重中之重。设计本节课我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酸和碱是化学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类物质。但此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而且本节课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困难的“酸碱盐”的入门课,所以本节课我在教法上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解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学习化学知识;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将好奇转变为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四点指导:
1、对学生实验方案的指导。
2、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的方法和观察现象的角度。
3、注重引导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规范、准确、全面的描述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4、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探索活动中,应及时对学生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给予鼓励或指导。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将三个活动按情境进行处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故事《巫婆的骗术》设置悬念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创设情境,引入酸和碱的知识。学生发表观看骗术后的见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在学习教材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采用游戏方式)探究物质的酸碱性探究活动采用小游戏方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通过实验揭穿“巫婆的骗术”,激起学习欲望。对实验10—1进行改造,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在此实验基础上得出了指示剂的变化规律。
从实验室的条件与学生安全考虑,对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通过教师演示来进行,因天气比较寒冷,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的现象要学生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对浓硫酸的特性,课件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被腐蚀的画面→浓硫酸的腐蚀性→提出问题:如何合理利用酸→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情景→提问:如何处理不良后果→展示: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从化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无处不在。
对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认识,首先是通过学生小组开展探究性实验来认识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现象,感性地去体验稀盐酸、稀硫酸的一些化学性质,同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这样使学生对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形成,只是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知识的归纳、理解,并完成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本内容中金属与酸的反应设计成两种类型的对比实验:
①三种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对比实验。
②同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
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比:
①学生能知道不同金属在同一种酸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表现的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对比。
②学生能知道稀硫酸和稀盐酸化学性质有共同之处。
在过程与方法中能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中的交流,如“哎,这支试管很热呢!”,让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进而体验合作所带来的认同、赞许。在情感与态度上,学生通过在两种类型对比实验中真实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接受“化学实验是与客观事实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的熏陶,更体验“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艺与技巧,当前学生思维和信息来源广泛,这既是需要教师注意与研究比以往更为生动与丰富多彩的全新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以积极态度加以指导。
7、九年级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巩固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和收集的知识,熟悉了制备、收集、净化常见气体的药品、装置以及选择的依据,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运用小组合作形式,在合作中培养探究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中:
一、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出示两套装置,让学生总结出装置的特点,并说出适用于那些气体的制备,锻炼了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通过三种常见收集气体的方法的比较,来完成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二,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气体的净化和收集,出示净化和干燥装置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来完成探究活动三、探究活动四,这两个探究活动综合性强,难度较大,需要同学们合作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8、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基于惠荫园的科学研究课程,需要和惠荫园紧密相连,所以我设计了《水的净化》这一节课。课后有一些心得,归纳如下:
一、《水的净化》基本设计思路:
水的净化是学生刚学过的课本内容,通过模拟自来水厂的净化程序,取得较纯净的水,需要的基本操作是沉降、吸附、过滤、蒸发,所以该节课设计成了实验课。
惠荫园的水源有2处,一处是池塘水,一处是与地下水相连的泉水,刚好可以做对比实验,定为样品1和样品2。课分为4段,第一段:取水,测量温度,解释水的温度为何不同;第二段:观察样品1和样品2的外观特点;第三段:对样品1处理,加明矾吸附沉降;第四段:对样品1过滤,得到滤液;第五段:对滤液加热蒸发,得到固体,证实得到的是混合物。
二、得与失
通过该课,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对碾磨的操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大部分同学的过滤和蒸发操作得到了巩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的结尾增加了设计家用简易净水器,提升了课堂品质。
该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①学生做实验时比较兴奋,课堂秩序有点乱;②学生在碾磨明矾的时候操作不太正确,有些来不及纠正;③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比较混乱,七嘴八舌;④没有最后让学生归纳本课的教学重点,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