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1、《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教师的情绪也比较平淡,没有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使得前半部分的课堂有点沉闷,敢于大胆发言的学生也比较少。由此可知:教师进入课堂就要立刻调动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有轻松活泼的感觉,学生才会调动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也才会有活力。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猜测的教学方法,因为平时训练的少,教师突然放手,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学生还习惯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掌握新知,巩固新知,然后学会解题。即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加强。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层次,有坡度,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有目标,一步一个台阶,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愣神时,及时将问题简单清晰化是明智的。这个现象在含加法的方程中也出现过,如:75+x=150,有学生写:75+x-x=150—75,x=75。分析原因在于:教学中的例题,多数是X在运算符号的前面,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左边只剩下X时,都是左边加几,等式两边就同时减几,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只看左边运算符号后面的数,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不透彻,解方程时是“照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薄弱。
2、《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今天所教的《等式的性质2和解方程》是在《等式的性质1》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通过对教参的学习,我认为本课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例5和例3的结构基本相同,也是从天平图表示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性质。
2.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例6的解法。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完成,再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并理解相关条件寻找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3.应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方程的能力。通过学生尝试,交流,教师适当的评析,使学生明白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都应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
4.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
课中围绕这些想法展开,效果不错,就是有点前紧后松。
3、《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并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基础。
由于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同加的性质上,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验。
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第二层次,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结论。第一个层次的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就会保持平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通过测量,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实验过后,有些学生会形成思维的定势,只是认为在天平两边加同样的物品,天平才会平衡。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设计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
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
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实验进行结合,两个实验之后,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4、《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以前的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的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在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初中学习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作准备。
教授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小组互说操作,完成设计好的导学。最后我再课件操作验证学生的结论,一步步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始终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课上学生们紧跟我的思路,认真思考,积极的参加小组活动,学生表现很积极。
1、等式的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中让学生在15分钟时间内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观性,让学生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这种现象,突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获得关于等式性质的知识,并养成认真观察的学习态度。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感悟怎样才能使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引导学生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这样设计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论;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动手实验操作的形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了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等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
2、猜想入手,激发学习兴趣。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3、学生展示环节非常好,不仅仅展示了实验过程、现象,总结了规律,在展示过程中,能积极补充、质疑,个别同学质疑的问题很有价值。
但在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放”得还不太够,其实可以尝试老师不演示,只提出实验要求,学生直接动手分组活动——利用天平游戏来探索等式的性质,教师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时的引导,这样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5、《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阳光明媚,心情疏朗!
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弯弯的,满含着欢喜。
【课前小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等式的性质》。
课前最纠结的是“为何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记得我小时候学习的是传统做法——用算式中各部分关系解方程。为什么现在要用等式的性质解呢?就为了和初中衔接?孩子们在备学中也有此疑问,还用了一个成语形容:明明可以用以前知识解决,而且也很简单,为何要多此一举!
课前,我询问了好多人,但总不能很好的理解。
昨天下午,再次修改教案时,问大树老师,他说,其实小学阶段学习的很多知识,学的是一种思想方法,老师不能就为了某个知识点而教。并且也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了某种思想方法,那么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到了社会上都能够灵活的解决问题。
下午的时候,李大也给我举了例子,他说到六年级有了复杂的应用题,解方程时,等式的性质还是很管用的。摘录了聊天记录如下:
绿水:为什么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李:为了和初中接轨。
绿水:还有呢?学生认为这样解答不如算术方法简单。而且,他们看不出等式的性质有何深意,我也看不出。
李海东:主要就是这一点,其实没有用数量关系解方便
李海东:是的,我也不喜欢
绿水:请问等式的性质,以后有没有什么深远意义?我想来想去,都不理解。
李:为初中用的,为列方程解复杂应用题服务。
绿水:哦,现在的简单,以后的复杂,现在学习方法,为了后面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是吗?
李:六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些难度比较大
绿水:你能举个例子给我看吗?凸显等式的性质。
李: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从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做做看,用等式性质好解绿水:两边同时减去X,就好做了,是吗?
李:你列个方程做做看就能凸显等式的性质优越性
绿水:3x-28=x+4,如果用算式方法,比较缠绕,但是两边同时减去X,就方便了,是吗?
李:是呀。
通过不同的交流,我终于有了底了,等式的性质,我来啦!
【课中点滴与思考】
1、从已经经验处,顺藤摸瓜引新知;
今天这节课,本来一开始,我是准备从书本例三的四幅天平图开始的,直接让他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发现等式的性质。这样开始的弊端是,刁钻的小孩总是喜欢有挑战,有趣的、能发挥出自己能耐问题。昨天备学他们已经看了书本,现在上课又是先看书本的四组天平图,有重复的嫌疑。孩子们不见的感兴趣,我这样寻思着。
后来欣赏了备学,想到了更适合孩子们的一招。
师:昨天,小雨在备学中说,大树,方程这个单元好像我们很容易“吸收”呀!天时也说,我感觉方程这个单元好简单呀!那范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请看图(出示教材例四),谁能列出方程?并能说出这里X是多少?
(孩子们听着,兴致高涨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高了手。)
一生列出方程,并说出X等于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小恺:50-10=40,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罗罗:x+10-10=50-10,x=40。
(罗罗是备学比较充分的孩子,她看到问题,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了。)
师:对罗罗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孩子请举手!(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
师:对这个方法有一些自己观点的孩子请来说一说!(一部分孩子依然举着手。)
小岩: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还是成立的。
小彧:其实罗罗的方法就是用了等式的性质。
师:有预见力的孩子,也许听出来了,刚才陆岩说的就是等式的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学完后,相信大家都会用罗罗的方法来解方程。
(本节课学习的等式的性质,就是为了第二个目标学会解方程服务的,从备学中我了解学生对于解方程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何不调用他们的已有经验,顺藤摸瓜,引出等式的性质呢!
看似简单的将例题调一调位置,但是此中体现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更信服地去探究表达总结了。)
2、好玩的课堂,展现个性化的魅力
(1)等式性质的另类理解:
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宇杰说:我还有一种关于图形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一个轴对称图形在相同位置减去相同图形,得到的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师:宇杰真会联想,能够从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
(2)个性化理解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小彧:应用等式的性质,其实就是,如果左边是+25,右边可以抄下来还是+25;左边是-18,右边还是抄下来-18。
小凯:要使等式左边只剩下一个x,就要看它原来是加上多少,还是减去多少。如果它是加上多少,你就减去多少,它原来是减去多少,你就加上多少。
师:真会观察。
小彧:其实这就是相互抵消了。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小凯:为什么不直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呢?而要这样加加减减。
我正想解释,可是底下还有一两个小手高举着,炜怡: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习到很复杂的方程,那时候就会用到等式的性质。所以现在要学习。
小彧:而且我认为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正确率更高了。
小立:如果把加号变成乘号,要使左边只剩下X,我们是不是就要除以相同的数了?
(3)全课小结时的联想
天豪: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我想到了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感觉它们也是有联系的。
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不管是等式的性质,还是商不变的规律,其实都是研究不变中一些变化的规律,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千变万化的数字符号间,还有着不变的规律!
冲冲:我的收获是昨天学习了等式与方程,我知道了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性质,正好用来解方程。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
听冲冲这样说,我特别激动,带领底下孩子鼓掌!因为在备学中,冲冲提出的问题是:“方程有性质吗?”学完这节课,冲冲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我感到“备学——课堂”犹如相伴孩子思维成长的一段旅程,孩子们思索着,收获着。多好呀!
课堂中,孩子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这样的理解就是一种个性化学习的体现。如果能把这样的体验说出来,与全班分享,课堂就精彩纷呈了。再次看这节课中一些精彩的话语,感觉自己很快乐,像是一个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姑娘,而孩子们的精彩,正是我找寻的闪光的贝壳。感谢孩子们,大胆表达,成就了绿树课堂个性化的色彩,愿每日守候。
6、《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教师的情绪也比较平淡,没有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使得前半部分的课堂有点沉闷,敢于大胆发言的学生也比较少。由此可知:教师进入课堂就要立刻调动自己的情绪,使学生有轻松活泼的感觉,学生才会调动自己的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也才会有活力。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提出问题让学生先猜测的教学方法,因为平时训练的少,教师突然放手,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学生还习惯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掌握新知,巩固新知,然后学会解题。即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需要加强。
同时也提醒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层次,有坡度,使学生的思考有方向,有目标,一步一个台阶,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愣神时,及时将问题简单清晰化是明智的。这个现象在含加法的方程中也出现过,如:75+x=150,有学生写:75+x-x=150—75,x=75。分析原因在于:教学中的例题,多数是X在运算符号的前面,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左边只剩下X时,都是左边加几,等式两边就同时减几,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只看左边运算符号后面的数,说明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不透彻,解方程时是“照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薄弱。
7、《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五年级第二学期认识方程的第二、三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学期我们学习等式的两个性质,因此把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另一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的性质一时,通过课件演示,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并用等式表示(50=50)。第二层次,问: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得出两个等式50+10=50+10;50+20=50+20;……50+a=50+a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也就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样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课件演示进行结合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