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论文
1、浅析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论文
摘要:信息化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难点。尽管信息化课堂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仍存在许多弊端,从而导致信息化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本文通过对目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并讨论了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引言
当前由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步被信息化课堂教学所替代,这是由于一方面反映社会对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课堂教学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这就使得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人甚至开始对此产生了怀疑,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及其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化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教师是主导。教师作为导学者、督学者,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为学生创设具有个性化的、有效促进学习的教学情境。
(2)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不再是静默的知识接收器。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将进行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在学习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3)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当然这里的应用是指适应性的、有效的使用,并不强调一味地牵强使用技术。
(4)教学内容形式多样化。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使用各种有联系的、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是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
二、当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关于目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和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文章很多,作者参考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当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①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信息化等同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设轻应用;②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认识教育信息化;③教学观念仍没有改变,没有认识到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武断地将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归咎于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不足。
(2)教学资源建设滞后。①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的支持,但当前资源大多质量不高,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推广性。盲目追求资源的数量,资源的表面形式,不注重资源本身的内容;②资源重复建设,没有共享。在资源开发上,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往往各自为政;③缺乏协调合作。资源建设过程中完全遵照教师个体的意愿和想法,没有进行多方协调、合作,开发的资源质量不高,不易推广。
(3)教学设计不合理。文字信息的电子化使信息容量增大,课堂教学“满堂灌”,没有根据信息化课堂教学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资源简单堆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不科学,呈现方式不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1]教学素材资源选择针对性不高。
(4)注重形式,忽视效果。①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但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变化,仍然是“知识灌输”型。由于使用了信息技术,知识容量变大了,教师灌输知识的效率提高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下降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理解;②注重动作思维的训练,忽视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进行个性化学习,但教师却没有很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学生的自主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动作思维;③片面追求华丽的效果,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资源,资源本身做得很华丽,但内容却没有精心组织,往往比较松散、简单和牵强,容易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利于进行思考。
(5)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依旧。很多信息化课堂教学仍旧是“换汤不换药”。教师仍主宰课堂,作为教学中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虽然通过信息化课堂教学培养了“信息素养”,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信息素养是不健全的,创造性的信息素养没有根本性的发展。
(6)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相反,由于灌输的信息量加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打击。
三、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机制建设是保障,信息化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中,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但终究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主体,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学科教学的作用。
(2)加强教学交流,共建教学资源。信息化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专业学科间教师加强教学内容及信息技术应用的交流,对资源的建设共同设计、开发,尤其要注意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要为了建设而建设。资源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①与相关学科教材配套,按照各学科知识的特点进行资源分类建设;②教学资源要有针对性,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也要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的维持;③规范资源开发行为,加强资源数据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④根据教学实践对教学资源进行不断更新。
(3)改变师生间的地位,改进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辅助者、监管者。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学习创设个性化的、促进学习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教师不再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避免将信息技术作为“机灌”的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资源,使其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心和自主性。
(4)注重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在信息技术的功能上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将“人灌”变“机灌”。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创造信息资源的能力。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小组协作学习的开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
(5)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的总结性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素质教育应更加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应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课前评价(诊断性评价)、课中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课后评价(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四、结束语
大力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涉及软硬件资源、教学人才队伍、信息技术、学校组织和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如何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作者认为通过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信息化资源的创建、教学设计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丹.浅谈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6.
[2]罗辉,陈松涛,安川林.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452-455.
[3]齐宗平.反思信息化教学弊端[J].基础教育参考,2007(4):78-79.
[4]徐仁坤.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网络科技时代,2008(10):102-103.
[5]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蒋国珍.寻求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根本性突破[J].中国电化教育,2008(3):218.
2、浅析高一数学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及其反思教育论文
摘要:结合一名刚入职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见的一些不好习惯,并进行较好的反思,希望可以对刚入职的教师提供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新教师 教学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
作为今年刚入职的老师,通过几个月的高一数学教学,我得到了一些很深的体会,其中主要是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好的习惯,并进行反思。
一、上课时直接进去就上课,不喊“上课。起立”
反思:很多老师认为高中生都已经接近成年人,感觉没有必要向教小学生一样去强调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其实就我自己的体会,上课之前行上课礼最大的作用倒不是提升学生尊敬师长的意识,尊敬师长需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慢慢地渗透,而不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我觉得它的最大作用在于给学生一种震撼,让学生转变下课休息时那种散漫的.状态,让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不用课本上出现的数学符号
反思:就数学学科来说,符号作为一种代号,用哪个符号对处理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莱布尼茨说过:“我们利用符号的目标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需要阐述的含义,而不至于产生逻辑上的混乱。”所以用什么样的符号只在于如何表达简单。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对课本进行了简单的预习,最先进入他们脑海的是课本中的符号,如果在上课时用一个其他符号来阐述问题,就会让学生浪费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精力。另一方面,课本中的符号一般都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在长期的学习和练习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课本中的符号,这也为以后的学习省了很多事。
三、对于在上课时出现的预期之外的难题轻描淡写地带过
反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又不能立刻解决,一般的常见做法是:这个涉及我们以后学习到的知识,今天不讨论。其实,我觉得这样很容易扼杀学生求知的动力。既然这个问题在课堂中被提出来,说明它的产生是合理的。如果确实要用到以后的知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指出用到以后的哪方面知识,可以查询哪方面的资料等等。另外,如果老师压根对这个难题没有足够的了解,那完全可以向学生指明:备课不充分,以后再解释等等,这样做并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
四、不按课本布置作业
反思: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反馈其接受知识的程度。一般来说,课本上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内容,仅仅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和练习课本上的作业是完全不够的,但是学生要同时掌握多门功课,并不是只学习数学,其中分配在练习数学习题上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应该在课堂结束时出题练习,巩固知识。而课本中的习题融众多教师的经验,应该属于效率最高的一类习题,所以以课本为纲的练习是效率最高的,老师让学生多学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并一定不对学生都有利。
五、讲课时对内容太多的展开
反思:现在教材里面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一些数学思想、基本运算都包含在内,如果老师展开得太多,虽然会让学生练习时比较轻松,短时间内可能会提高分数,但从长远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因为从课本到练习,实际上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即使刚开始不太适应,但从长远看,应该对学生帮助更大。
六、写解答过程时太草率
反思:高中内容相对初中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跳跃,同样学习写解题过程也应该从头开始。解题过程反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老师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自然觉得很轻松,但是学生初学时很生疏的,老师应该有耐心,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快。
在新课程的教学体系下,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因此教师更多的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尤其是刚入职的数学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力还不够完善,有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样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自己更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智慧,教学习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J].江苏教学研究,2001(5).
[2]常自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几种教学习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5).
[3]姚金铃.玲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J].新课程,2007(1).
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由于学科不同,教学方法自然有差异,我仅谈谈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一点感悟。
一、 因材施教是关键。
这里的“材”包括学生和教材。首先我们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性地备课。其次我们说说教材,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造成教材内容经常跟实际使用脱节,而信息技术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根据我们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教材。
二、 情境引入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比较感兴趣,但要想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平铺直叙的引入往往使学生刚上课就开小差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例如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提一个能引起学生思考、回忆的问题,播放一段新颖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引入方式,当然这些故事、问题、动画等都必须切合本堂课的主题,要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引起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情景引入的效果,有一次的课堂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在《走近因特网》这课,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学习的'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整个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一眼不眨地盯着电脑屏幕,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最终整堂课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三、 任务设计要合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常用方法,通常是将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如果任务设计合理,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最好采用分层任务教学的方法,设置符合各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使信息素养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完成封闭型任务产生成就感,避免因完不成相同任务而出现挫折感。而认知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封闭型任务的基础上再继续完成开放型任务,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而提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组织要有序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避免教师坐着操作讲解,更忌讳有气无力地平淡讲述。
五、总结评价要恰当
总结评价作为信息素养的一部分,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高潮。评价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在学生互评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学生评价作品时大都只看作品本身,而很少关注同学完成作品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偏颇,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利。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亮点和长处,尤其是在完成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作为对学生评价的补充和总结一定要恰当,应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即使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不够理想,也应鼓励其继续努力,并适当指出改进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就感。对于老师评价的作用我深有感悟:我班上有位同学上课很专心,完成任务时也非常认真,就是完成的作品不理想,他自己对此很苦恼。为了鼓舞他学习的热情,我每次对他作品的评价总是给高分,并帮他分析问题所在。通过多次锻炼,他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得到了保护,课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创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最精彩的课堂首先主角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激发下,思维火花四射!
4、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这学期有一个新接班,是六年级,虽然学生之间已经彼此熟悉,我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兴趣所在等却缺乏了解。第一节课当然要彼此熟悉一下,可是显然传统的互相介绍或者老师提出各项要求等并不太合适。如何能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同时了解他们目前的科学学习状况呢?
我想起了以前教过的学生很喜欢把自己的话写在便签纸贴在黑板上然后随机抽取公布,六年级的第一课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我想。对于已经进行了三年科学学习的学生来说,目前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是什么?大家的理解一样吗?他们是不是认可了科学以求真为目的,以探究为手段呢?好吧,第一课就只了解这些内容,操作方法嘛,要有个人表达,有小组启发,有班级交流。
这个班的学生热心活泼,是我喜欢的类型。我问他们:“你认为科学是什么?提到科学,在你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什么?把你想到的用最简短的话,最好是一个词,记下来。”同时我要求目前不允许互相说,只能自己想。然后我让他们同桌互换便签,写下由同桌那个词所想到的,之后又前后互换,记下由这两个词所联想到的两个新词,第三轮再次同桌互换,记下新联想到的四个新词。这时,看到周围同学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理解,不少学生已经开始活跃起来。之后,我让每个人把写了自己名字的便签贴在黑板的任意位置,我随机抽取一张,念出便签上的.内容,又让被抽到的同学接着上来随机抽取并读出来,这样依次下去,……他们既关心下一个被抽到的会是谁,又常常因便签上的内容而发笑。几个同学读过之后,我随机采访了一个学生,让他就刚才同学所念的谈谈自己的看法,提示他们不但要听,还要分析和思考,这样,每隔几个人,我就提些新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到这节课快结束时,我问他们:“你们每个人对科学的理解一样吗?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你现在对科学的看法有所改变吗?”他们基本上还坚持各自原来对科学的理解——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使生活便利,寻找真理、解决难题等等。看来,即使经过了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社会宣传的层面,可以看到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之巨大。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我知道了他们目前对科学理解的状况,他们也在活动过程中初步了解了我对他们上科学课的期望,这节课我重视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全班交流的机会,并让他们做到倾听、尝试理解、尊重同伴的想法,同时,我不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某种观点,给每个人选择自己所接受观点的自由。我期望在通过教与学的行为让学生逐渐明白科学是在开放、合作、互相尊重的氛围下,以实证的方式符合逻辑地探寻真理的过程。
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方式来组织课堂的话,学生对我想了解问题的关注度应该没这么高,毕竟传统上学生总认为回答问题是给老师听的,而且部分被动回答的学生会有被考试、被为难的感觉。而采取每个人都写下自己想法并随机抽取的方式,他们会认为更公平,很多同学都期望自己能够被抽中,自发地推动活动不断持续。在宣读便签上内容初期,我发现不少学生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在听,只是觉得好耍,因此我及时提问,让他们总结已宣读的同学对科学的看法,并让他们评价这些看法,在整个随机抽取-宣读的过程中,我的数次提问其实就是在告诉他们应该应该怎样倾听和交流。
其实,提高学生交流的有效性,就是要做到:A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B营造开放、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使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不会被嘲笑,给学生以交流的安全感;C引导学生有目的、带着思想去倾听,比较每种观点的异同、分析可能原因、总结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分享。
Ps:经过这样的交流过程,我以为学生对科学的理解会比交流前要开阔、深刻些,但是绝大多数同学仍表示他们依然坚持自己原来对科学的看法。对于这一点,我想,只要他们在今天去认真了解了别人的观点,这些别人的观点就会在他们头脑中留下印象,并影响他们今后的观念的形成和改变。而且毕竟今天重点是陈述表达,评判分析、逻辑辩证等科学思维过程和实证检验、去伪存真的科学探究过程并没有参与进来,因此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看法非常正常。
5、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的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课件园"提供的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著名的孙启民老师曾经在《说反思》一文中这样说道: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成功的课堂教学在的重要性。
什么是教学反思?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途径。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
从反思的时间上来说:分为教学后的即时反思和阶段反思。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有这样一个导入的情景:
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我们不喜欢(异口同声)
(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老师惊讶,于老师也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
师:不喜欢?那就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针对这一教学中出现的“语文事件”,于漪老师在教后记中进行了反思:“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会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学的即时反思,在自己上完一节课后,处理一个教学情况后,随即进行一种反思,在时间上强调这种即时效应,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学主张,从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还有一种反思就是阶段性反思。
笔者经常在执教一个专题性教学后进行一种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是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事实,依据这一个阶段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提出比较合理的修改措施,从而使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近来,笔者正在进行作文专题训练,在练—改----评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化,这种模式化既有利又有弊,利表现在功利的教学下,能见到一些教学实效,而弊在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于是,在经过了一阶段的作文教学后,笔者写下了如下的教学反思:“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解除心灵枷锁,抒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情意心智,而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恰恰异化了这种写作的真正意义,使其成为一个纯技术,纯功利的写作教学的模式,要多动脑,采取多样的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写作方面一定要多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知道学生关心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困惑等。”
从反思的内容上来说,笔者认为可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是对经验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训的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对实际教学过程的反思,对学生实际情况预估的反思,对备课的反思,对教师自身把握课堂的反思,对课堂实效的反思等等。
拿以上列举的于漪老师对自己的《记一辆纺车》教学的反思中可以看出:于老师在她的教后记中也写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备课的反思,认为自己备课欠考虑,未考虑到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差异,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三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继续提高驾课堂教学的能力,不但激励自己。这就是于老师自觉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反思中,反思的内容是比较灵活的,如: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无动于衷,教师就要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学生的落实情况不好,老师就要想: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落实。
从反思的态度上来说,这应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的行为,如今许多学校的备课本上都设有“教后记”这一内容,然而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教后记”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酝酿,思考,琢磨的结晶,绝不能只是肤浅地笼统地随意待之,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桑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反思是要求教师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6、浅析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论文
摘要:信息化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核心,也是目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难点。尽管信息化课堂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仍存在许多弊端,从而导致信息化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本文通过对目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并讨论了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引言
当前由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步被信息化课堂教学所替代,这是由于一方面反映社会对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课堂教学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信息化课堂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这就使得信息化课堂教学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人甚至开始对此产生了怀疑,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信息化课堂教学及其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化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教师是主导。教师作为导学者、督学者,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服务,为学生创设具有个性化的、有效促进学习的教学情境。
(2)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学生不再是静默的知识接收器。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将进行主动地、个性化的学习,在学习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3)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当然这里的应用是指适应性的、有效的使用,并不强调一味地牵强使用技术。
(4)教学内容形式多样化。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使用各种有联系的、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是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
二、当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关于目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和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文章很多,作者参考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当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①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为教育信息化等同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设轻应用;②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认识教育信息化;③教学观念仍没有改变,没有认识到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武断地将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归咎于信息化课堂教学的不足。
(2)教学资源建设滞后。①开展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的支持,但当前资源大多质量不高,资源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推广性。盲目追求资源的数量,资源的表面形式,不注重资源本身的内容;②资源重复建设,没有共享。在资源开发上,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往往各自为政;③缺乏协调合作。资源建设过程中完全遵照教师个体的意愿和想法,没有进行多方协调、合作,开发的资源质量不高,不易推广。
(3)教学设计不合理。文字信息的电子化使信息容量增大,课堂教学“满堂灌”,没有根据信息化课堂教学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资源简单堆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不科学,呈现方式不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1]教学素材资源选择针对性不高。
(4)注重形式,忽视效果。①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但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变化,仍然是“知识灌输”型。由于使用了信息技术,知识容量变大了,教师灌输知识的效率提高了,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下降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理解;②注重动作思维的训练,忽视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进行个性化学习,但教师却没有很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学生的自主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动作思维;③片面追求华丽的效果,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资源,资源本身做得很华丽,但内容却没有精心组织,往往比较松散、简单和牵强,容易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不利于进行思考。
(5)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依旧。很多信息化课堂教学仍旧是“换汤不换药”。教师仍主宰课堂,作为教学中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虽然通过信息化课堂教学培养了“信息素养”,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信息素养是不健全的,创造性的信息素养没有根本性的发展。
(6)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相反,由于灌输的信息量加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打击。
三、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机制建设是保障,信息化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中,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但终究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主体,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学科教学的作用。
(2)加强教学交流,共建教学资源。信息化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专业学科间教师加强教学内容及信息技术应用的交流,对资源的建设共同设计、开发,尤其要注意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要为了建设而建设。资源建设要遵循一定的原则:①与相关学科教材配套,按照各学科知识的特点进行资源分类建设;②教学资源要有针对性,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也要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的维持;③规范资源开发行为,加强资源数据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教育资源整合管理;④根据教学实践对教学资源进行不断更新。
(3)改变师生间的地位,改进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辅助者、监管者。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学习创设个性化的、促进学习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教师不再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避免将信息技术作为“机灌”的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资源,使其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心和自主性。
(4)注重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在信息技术的功能上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将“人灌”变“机灌”。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创造信息资源的能力。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小组协作学习的开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
(5)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只看教育的结果而不问教育的过程的总结性评价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素质教育应更加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应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课前评价(诊断性评价)、课中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课后评价(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四、结束语
大力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涉及软硬件资源、教学人才队伍、信息技术、学校组织和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如何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作者认为通过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信息化资源的创建、教学设计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丹.浅谈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6.
[2]罗辉,陈松涛,安川林.信息化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452-455.
[3]齐宗平.反思信息化教学弊端[J].基础教育参考,2007(4):78-79.
[4]徐仁坤.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网络科技时代,2008(10):102-103.
[5]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蒋国珍.寻求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根本性突破[J].中国电化教育,2008(3):218.
7、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可行性和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针对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传播反思策略和注重反思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探索,旨在提高当前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反思性;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3011)3-051-001
由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指导不足,高中物理教学任务繁重,虽然物理教师已经意识到进行反思教学的重要性,但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停留在课后思考的初级阶段,在实践操作上存在差距,仅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行为,没有把反思性教学正规化、系统化。笔者通过寻找反思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实践,以具有操作性的过程从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传播反思策略和注重反思评价四个方面探索适合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反思方式。
一、强化反思意识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强化自我反思意识,思索各个环节中的不足,将其贯穿教学始终,获取反思信息。
首先,反思教材。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加入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仅存在于课本,还存在于生活。讲解气体压强时,除了介绍离心式水泵,还加入了压水井,即活塞式抽水机,这是许多同学都见过的实物,让同学明白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还可启发学生在抽水机漏水时,用加水的方式排出空气,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其次,反思教法。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潜移默化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反思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丰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二、培养反思习惯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理论支持-解决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持续思考,是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培养反思学习的习惯,是对认识过程的自我强化、监控和调节,能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反思审题,在解题后及时回顾思考过程,如重新考虑已知条件、掌握题干和问题间的内在联系、挖掘隐藏条件、排除干扰项等;
2.反思规律,解题后反思思考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方法,探索解题方法是否存在某些规律,把学习放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
3.反思归类,把解题过程中零散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知识与方法的规律,找出解答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技巧,继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传授反思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
1.反思变通。如在分析带电摆球在含磁场的复合场中的单摆运动时,学生易受到重力场中单摆模型的干扰,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次分析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磁场中的受力特点,分清形似物理模型中的本质差异,摆脱知识迁移引起的负面影响,教给学生反思策略,通过变通,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掘现象本质的能力。
2.反思多解。近年高考多次出现了测量电阻这类很有操作价值的题目,笔者结合课本介绍的方法,安排学生自主设计测量电阻的其它方案,收获颇丰,包括:教材中介绍的半偏法、电学中测定电阻最常用的伏安法、在电流表位置并入可调电阻的替代法、电流差值法、安培表并联法等等,极大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
3.反思总结。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成功点,供以后学习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对教材实验装置的改进等。
其次,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挫折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主客观寻找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进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试验中,成功率较低,通过反复思考,调节光源离遮光筒的'距离,实验效果明显改善。
再次,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成长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论文写作的形式,总结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如正交分解法解决小船渡河问题,以及等效法、图像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等。
四、注重反思评价
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在反思性教学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从自身做起,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可借助教育博客写随笔式反思日记、案例式教学札记等,对于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使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发展。此外,还可采取访谈法、问卷法、主题备课等形式与学生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方面的反思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和进步,采取观察法,及时记录比较,采取档案记录的方式,收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包括:成功点、挫折点、进步点、测验信息和活动情况等,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结语
通过上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但一些不足和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如缺少时间和空间,难以长期坚持;
反思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落实;缺少必需的理论支撑,不易操作等,这需要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模式,为新课改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心军.反思型教师困惑与创建[J].教育科学论坛,2008(4).
[2]郭晓娜,靳玉乐.反思教学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6(19)[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申继亮,张彩云,张志祯.专业引领下的教师反思能力发展———以一位小学教师的反思日记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8、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反思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对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恰 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 出色、越新颖 ,课堂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越显著。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 内容、教学 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活动,使原本较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因为实物最能吸引学生视线,实人情景更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教师还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他们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中学阶段形成英语概念,一种是在大量英语现象 的基础上归纳 、总结得出来的,即实验型概念;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即推理型概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 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 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英语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才能真正体现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趣味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 ,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