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学反思

2023-09-14 15:02:23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学反思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学反思

1、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学反思

  根据“读写结合”的主题确定的这篇文章,得到了黄永敏老师的赞同,称赞是一篇读写结合的好范本。试教的第四次,我已全然没了激情,本来就不大美味的课此时觉得纯属“清汤一碗”,但在磨课的过程中还是不断地收获着,就此罗列以下:

  一、教学目标应集中、明确。俗话说:多则惑,少则得。从最初设定的三四个目标到现在仅存的一个目标: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正确理解动作形象,并能最大程度准确运用动词来迁移表达,单一目标明确指示性会让学生更有方向。

  二、倡导“读写结合,得意得言”的语文教学理念。只重思想内容,忽视表达方法不是大语文的本旨所在。要写好,必须先读好,必须认认真真地读,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这包括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准确理解各种不同的动作形象等等。熟读、理解是基础。其次才是结合借助文本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着眼于解决学生习作“无米之炊”的“瓶颈”。

  但如何才算是扎实有效地落实了习得方法和尝试表达运用,却不是“鱼与熊掌”可以马上兼得的。知识有理解、消化、积累的一个过程,不断地咀嚼进新方法,达到质变,方能慢慢学会表达。

  三、摆正教师引导者的位置,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有所得是评价一堂好课的唯一标准。

2、对我的一堂教学比赛课的总结和反思

  前不久我参加了区政治教师教学比赛,课题是九年级《思想政治》第二单元第四课《强化爱国意识》第三框——《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一框的教学我尝试采用了师生角色置换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一些平时只由教师主导下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虽然成绩不是太理想,但我觉得它仍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总结和反思。

  一、师生角色置换教学的方式是一种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的教学方式

  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了习惯看现有教材,照试卷答题,机械地模仿,等老师评卷、判分定论。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等、靠、要”被动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其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师生角色置换,让学生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能走出“瞎”教、“盲”教的误区。它不仅遵循了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教学方式。

  二、这次课中一些好的做法及带来的积极效应

  几年前我发现我校一位语文老教师采用了这种师生角色置换的教学方式,令我耳目一新。后来,我又陆续发现封浜中学、李园中学等兄弟学校的一些教师也运用了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不错,我也在《中学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杂志中读到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我吸收了他们的经验,联系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做法中我觉得有些做法比较好:

  1、 请课代表把全班同学分成6组,并各选一名组长和主持人(教学组织者)。要求各组组员搭配适当,同一组里不能全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不能全是口才好,组织能力强的同学。

  2、每一组都承担一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我根据教材内容,将整框内容分成6个部分,每一小组承担一部分。要求每一组在通篇预习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如何完成本组所承担内容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要整理成文。

  3、对每组都提出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教学时,要对该部分内容说清楚,最好是说服其他同学。

  4、我自己也做了充分准备,认真备课。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事先做好准备,对本节课总结讲评做了精心设计和策划。

  这些做法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潜能。在学生准备过程中,大家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兴趣和热情,如积极搜集资料、热烈讨论、认真准备教案、精心策划教学过程。学生的组织能力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有一种内在的成就感。

  2、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各种能力。师生角色置换。让学生走上讲台,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讲课前,各组同学都要全面理解、把握、分析所讲的内容,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就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课过程中,组里推荐的主讲人讲解知识,引导同学完成一定的思维过程,说服其他同学接受教材观点,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促进了师生的教学相长,实现双向发展。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知困然后能自强。”教师通过学生走上讲台可得知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可知学生学习中的得与失,从而有利于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感触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的欠缺,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所讲的内容要选择适当。从当前普通中学学生情形看,在政治课上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选材以时政热点、一框中某一部分内容、某个教学环节为宜。我注意到,几位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取得成功的教师,选材都集中在“时政热点”上,几篇有关的论

  文也都提到了这一点。如果选择教材中的内容,则最好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的内容,或是学生完全可凭借已有知识,通过归纳分析,直接可得出结论的较浅显的内容。一般来说,一堂课中的时政演讲、复习知识、检查预习情况等教学环节完全可由学生主持。

  2、教学组织者最好多样化,使其各尽所长,形成“合力”。一个班级中,有些学生组织能力强,有些学生口才好,有些学生历史知识面宽,有些学生地理学科有优势,有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不错,而有些学生感性思维能力强。教师则要根据所讲内容来确定教学组织者。切忌将教学组织者集中在几个主要班干部或成绩拔尖的同学身上。否则,这些学生身上的'“权威”极容易迁移到教学中去,教学时学生不容易发生思维碰撞,迸发不出智慧的火花。

  3、对教学组织者要进行教学形式的辅导。教师平时教学,一般都运用讲解式、讨论式,而又以讲解式为主。学生耳濡目染,极容易简单模仿。如果进行辅导和引导,学生讲课则极可能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外,有必要的话,对学生还应进行投影、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导。我所开的这节课,只有一组同学运用了投影,没有一位同学运用电脑制作幻灯片,原因是都不会操作PowerPoint或网络技术。

  4、对教学组织者的教案要适当调整。这节课讲课前,我曾想对好几组同学的教案进行调整,但考虑到怕打乱他们的思维,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最终没有这样做,结果表明这是一个失误。对学生的教案进行调整,可使之中心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当然也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思维。

  5、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更好地准备教案。师生角色置换,并不否认甚至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学生走上讲台后,主讲的效果最终如何与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答疑、讲评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师的点拨要收放自如,答疑要及时准确,讲评要有拓展性,这些都有赖于教师的认真备课。因此,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

  

3、五年级语文下册《和太阳比赛早起》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诗歌着意描绘日出时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抒发出作者磅礴的激情,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诗中流泻出对生命成长饱含激情的赞美,记录着作者感受生命的心灵呼唤。这一首诗,文字简洁而富有亲和力,韵味悠长而不失节奏感,用丰富的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用深情的文字激发读者的共鸣。作者用笔端倾泻而出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诗中。这首诗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让语文课堂书写幸福的音符。

  诗歌篇幅比较长,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激情澎湃、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1、2节,写的是日出以前。“森林和大地还在沉睡”“小鸟和白兔还在梦里”表明时间还早,表现出诗人迫切激动的心情。这一句与后面的“密密的森林”“清清的溪水”“弯弯曲曲的小路”相呼应,给我们勾画出日出之前大地安详的情景。“别怕,我们不会打扰你,我们是和太阳比赛早起!”点明题目,又富有童趣。

  第3节,诗人用富有童心的眼睛看日出,用富有童趣的笔墨写日出。在诗人的笔下,日出是那样有趣、那样亲切。这里,诗人的热情更是喷涌而出,紧紧抓住读者。诗歌的节奏一节比一节更紧凑,诗人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更热烈:从花草、小鸟的欢乐写日出时的美好景象,活泼可爱的诗句让人不忍释卷。

  第4节是直抒胸臆,表达“我们”对美好一天的向往。诗人在这里赞美太阳、欢呼祖国的黎明、迎接美好的一天。诗歌中的`句子像一阵微风吹拂着读者的心灵,像明媚的阳光激越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像一声号角唤起读者灵魂中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在童话般美好的世界中徜徉,用笔宣泄着他对自然、对祖国深沉的爱。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充满激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怀。所以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朗读方式来体会诗歌内涵。第一二节用轻快的语调,舒缓的语速,第三四节用激昂的语调,澎湃的激情,抒发奋发向上的激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教学反思

  根据“读写结合”的主题确定的这篇文章,得到了黄永敏老师的赞同,称赞是一篇读写结合的好范本。试教的第四次,我已全然没了激情,本来就不大美味的课此时觉得纯属“清汤一碗”,但在磨课的过程中还是不断地收获着,就此罗列以下:

  一、教学目标应集中、明确。俗话说:多则惑,少则得。从最初设定的三四个目标到现在仅存的一个目标: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正确理解动作形象,并能最大程度准确运用动词来迁移表达,单一目标明确指示性会让学生更有方向。

  二、倡导“读写结合,得意得言”的语文教学理念。只重思想内容,忽视表达方法不是大语文的本旨所在。要写好,必须先读好,必须认认真真地读,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这包括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及准确理解各种不同的动作形象等等。熟读、理解是基础。其次才是结合借助文本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着眼于解决学生习作“无米之炊”的“瓶颈”。

  但如何才算是扎实有效地落实了习得方法和尝试表达运用,却不是“鱼与熊掌”可以马上兼得的。知识有理解、消化、积累的一个过程,不断地咀嚼进新方法,达到质变,方能慢慢学会表达。

  三、摆正教师引导者的位置,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有所得是评价一堂好课的唯一标准。

5、我和小树来比赛中班音乐教学设计及反思

  重点:能用坚定自豪的情感唱准歌曲旋律,并理解歌词内容。

  难点:歌曲中附点及音音的跨度掌握。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比拟手法引导幼儿掌握音音的跨度,另反复哼唱重点小节。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感受长大的自豪,增强自信心。

  2.能用坚定、自豪的情感唱歌。

  工具及材料:

  挂图、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歌曲主旋律

  (一)示图片,理解歌词内容

  1.春天到了,小朋友们种下小树苗,小树在成长,小朋友们也在成长。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和小树比一比,看看谁长得高、长得快。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二)掌握歌词

  1.教师朗诵歌词,幼儿欣赏。

  2.带领幼儿用坚定、自豪的情感跟念歌词。

  (三)学唱歌曲

  1.哼唱歌曲旋律,随音乐拍手。

  2.带唱的方式,带幼儿学唱歌曲二三遍。

  3.幼儿自由结伴歌表演。

  二、环节改革:

  在开展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首先练习节奏,由最基础的节奏到歌曲的节奏,有手击打xx xx xx /xxx xxx xx x— 。熟悉了节拍后,用发声la哼唱歌曲旋律,强调重点、难点部分。最后一步就是填歌词,一首歌曲就在这样的发声练习中自然学会了。

  三、观察所得: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氛围好,学习热情高。

  自身反思:

  一贯的教学模式匡住了,孩子的.思维,同样也匡住了教师的思维,使教学单一化、机械化、老套化,在教学中我们该思考的是:以怎样的心态、方式、思维去教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见识,不断地寻找孩子所喜悦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每一个活动。

6、西师大版《和太阳比赛早起》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选择的是一首现代诗,诗歌着意描绘日出时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抒发出作者磅礴的激情,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诗中流泻出对生命成长饱含激情的赞美,记录着作者感受生命的心灵呼唤。这一首诗,文字简洁而富有亲和力,韵味悠长而不失节奏感,用丰富的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用深情的文字激发读者的共鸣。作者用笔端倾泻而出的'文字,带领读者走进诗中。这首诗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让语文课堂书写幸福的音符。

  诗歌篇幅比较长,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激情澎湃、富有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1、2节,写的是日出以前。“森林和大地还在沉睡”“小鸟和白兔还在梦里”表明时间还早,表现出诗人迫切激动的心情。这一句与后面的“密密的森林”“清清的溪水”“弯弯曲曲的小路”相呼应,给我们勾画出日出之前大地安详的情景。“别怕,我们不会打扰你,我们是和太阳比赛早起!”点明题目,又富有童趣。

  第3节,诗人用富有童心的眼睛看日出,用富有童趣的笔墨写日出。在诗人的笔下,日出是那样有趣、那样亲切。这里,诗人的热情更是喷涌而出,紧紧抓住读者。诗歌的节奏一节比一节更紧凑,诗人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更热烈:从花草、小鸟的欢乐写日出时的美好景象,活泼可爱的诗句让人不忍释卷。

  第4节是直抒胸臆,表达“我们”对美好一天的向往。诗人在这里赞美太阳、欢呼祖国的黎明、迎接美好的一天。诗歌中的句子像一阵微风吹拂着读者的心灵,像明媚的阳光激越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像一声号角唤起读者灵魂中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在童话般美好的世界中徜徉,用笔宣泄着他对自然、对祖国深沉的爱。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充满激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怀。

7、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来教学: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人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如何使学生“乐学”,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快乐的殿堂?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能不断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生成的问题被逐层解决时,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学生所流露的快乐是无可言语的。因而,课堂上教师应努力树立服务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被激活,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8、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平,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通过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9、语文五年级下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学习目标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篇课文语言很生动有趣,把俩人摔跤的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反思这节课,有以下感想。

  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运用的生动形象,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学生品读“虎势儿”一词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走近小嘎子,用眼睛去发现,去观察,结合表演,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嘎子,我在教学设计时,把与小嘎子动作神态相关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让学生从中找出能表现小嘎子性格的词语。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找到这些词语,我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放到它所在的那句话中去,一边细细品读,认真品味。“虎势儿一站”就是作者运用的很准确的一个词语。学生从字面中的“虎”,看到了气势汹汹。

  二、演出人物形象

  在让学生读后,我更多的是让学生表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读,再演。小嘎子的自信与好胜,胖墩儿的憨厚老实,学生在表演中能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表演还让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

  三、学以致用

  在分析描写人物方法时,应穿插适当的“学以致用”练习,让学生试写。我选取学生平时爱玩的“斗牛”游戏,让两个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写一个人物的小片段,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对运用人物描写(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方法的同学加以表扬,这样的效果很不错。

10、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学反思

  在鲜花盛开的五月,在名师工作室牛街小学的第九次活动中,我执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写读结合”阅读课研讨,结合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我是这样来构思设计的。

  首先课前出示本组课文习作要求,以写促读。让学生明白本组课文习作就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那么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刻画出来的?顺势切入课文。这样以写为驱动的阅读教学就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影响更明显。其次紧扣人物的动作描写进行教学。作家徐光耀在课文中抓住人物二十多个连续性的动作,准确生动的再现了二人摔跤的过程,也把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展露出来。教学时,我把二人摔跤的过程分解为四个环节,抓住人物关键性动作,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在摔跤赛前的准备,我引导学生品读“嘎子虎势儿一站”,品读出这是一个气势逼人的嘎子;第一回合的较量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嘎子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明白这是一个机警敏捷、富有心计的嘎子;抓住动作“塌、合、鼓”品出这是一个沉稳老练、憨厚老实的胖墩儿;在第二回合的僵持时,引导学生抓住“推拉拽顶”,理解嘎子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从而品读嘎子的求胜心切;在决胜局中,抓住“勾”读出嘎子的沉不住气,争强好胜。在品读揣摩中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然后在摔跤过程的精彩回放中总结出本课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连续性动词的准确运用刻画了嘎子、胖墩儿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但是一堂课上下来,有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的还不够恰当,通过认真的课后反思,我觉得以下几点需要努力改进:

  1、课前的准备和课中生成的预设还不够充分。课前学生在描叙我时,用到了“魁梧、风度翩翩”这些和我个人特点不符的词,出乎我的预设,就不会相机引导学生观察我的衣着、外貌,使学生明白认真观察才能抓住人物特点。在品读嘎子的富有心计时,把嘎子摔跤凭借手疾眼快这环节忘了,板书也忘了一部分。

  2、课堂中引导性的语言不够简练,应该再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借班上课,在师生不熟悉的情况下,怎样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学生,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在这一方面还需努力。

  3、在摔跤过程精彩回放时,为了增加课堂气氛,我让学生模仿,上台表演。这个表演的过程对学生理解动作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没有多少帮助,甚至是无效。所以今后课中在设计表演环节时要慎用,以免落入表面热闹实则无效的尴尬局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