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

2023-09-22 12:33:25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

1、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高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在七年级下册又出现了三角形的高,这两部分有什么不同呢?

  小学学习了三角形高的画法,所以在七年级时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不再是重点内容,但由于时间隔得比较长,有些学生还不会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所以,我设计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能判断各边上的高。难点是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画三角形的高上了,所以整节课的重点发生了偏差。在备课时,一定要细化课标,分析一节课的`目标,才能上好一节课。

  新授知识需要教师的精雕细琢,对于课后题更需要认真剖析。

  课后有一道题:

  一个缺角的三角形残片如图所示,不恢复这个缺角,请你画出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你是怎么画的?为什么?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看清“不恢复这个缺角”,“画AB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学生将两条边延长,补全了第三个角,然后画出了AB边上的高。我提醒学生再审题,自己思考所画的图是否满足题意,学生审题后恍然大悟,进入了深度思考。结果有些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画出了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然而这道题还没有结束,我又追问:在不恢复缺角的前提下,AB边上的高线能否画出?为什么?学生又陷入了深思。

  一道题让学生两次陷入深思,将学生的易错点通过对比追问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我把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够按三角形的内角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特征,正确识别一个三角形。

  2、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和合作讨论探索新知,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和数学交流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是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在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过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权交给学生。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尝试。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低效。在这一节课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让学生学习更轻松,知识更形象。

  本节课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的多样功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活跃,如:

  1、新课部分利用了白板上的利用了批注功能(黑、红笔、荧光笔等),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感应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同学交流,重难点顺利突破。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原来是这么轻松愉快的;展示和标注功能,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学生和学生之间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在练习部分利用了白板的绘图功能,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在操作完成画三角形后再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三角形的分类的含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使用了交互式白板的拖动功能,在学生观察并把三角形的规律找出来后,老师适时把学生的发现在资源库中拖拉出来,这样,既节省了许多时间,也让学生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学习的积极性就更浓了!

  总之,在使用了电子白板后,能非常有效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用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功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白板非常便捷成就了此课的生成,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3、《三角形的分类》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类,并能根据分类标准正确判断不同三角形的类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点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角的分类导入

  出示一组课本第26页例题中的6个角,给角分类。。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能又对又快地判断吗?

  师:(画线把角变成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中的角。

  二、尝试探究

  1、观察填表。

  这些三角形中各有几个锐角、直角或钝角?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①②③④⑤⑥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引导探究。

  (1)、交流填表情况。

  (2)、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图①和⑥都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生2:图③和⑤都有2个锐角和1个钝角,图②和④三个全都是锐角。

  生3:我发现锐角最少有2个,钝角和直角最多有1个。

  师: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出现2个或3个直角呢?画一画试试,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不可能有2个直角,那样有2条边就不相交了。(生画图说明)更不会有3个直角。

  师:你们想得很好,说得也很有道理。那么能否有2个或3个钝角呢?

  生:(齐声)不可能。

  师: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三角形可以分成几类?按照每一类的角的.特点,试着给它们起个名字,好吗?

  学生交流,分类。

  师:这个三角形的特点是什么?给它起个什么名字最合适?

  生:这个三角形有一个直角,我认为叫它直角三角形比较好。

  师:好极了!特点抓得很准,名字也起得很合适。那么,你们说说什么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这个三角形就叫直角三角形。

  师: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还有两类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看谁取得最好。

  生取名,师根据回答板书。

  师:根据角的特征,我们把三角形分为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用集合图表示。

  游戏:露出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

  想想做做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给你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反思:

  一、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角的分类是三角形按角分类的学习基础,课伊始复习角的分类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作知识铺垫。

  二、观察是思维的起点。

  我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思考的六个三角形图例,要求学生观察每个三角形里有几个锐角、直角和钝角,填写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殿堂,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进而有深层次的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能出现两个或三个直角吗?能出现两个或三个钝角吗?学生通过作图,确信了在一个三角形内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当然这个知识也可以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来解决,但这无疑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多了一个方位,也为三角形的分类作了铺垫。

  三、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我在学生观察不同的三角形后,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首先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随后又启发学生独立归纳了其它两类三角形的含义。在此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小组合作、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4、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三角形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从一年级开始,教材就已经涉及了三角形的某些知识,所以,在上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复习导入法是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学习新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复习导入法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简洁的方法。课始我首先复习了角的分类,复习了三角形的特点,这些内容在知识和方法上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通过问题解决建构知识的理解。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在本课中主要问题有“你能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吗?”等等。学生以问题为线索,以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为渠道,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观察、推理、验证、归纳。学生动手操作,把三角形按角分,再用集合的形式加以总结归纳。教师然后提出问题:还能怎么分?学生提出按边分。通过测量边的长短,学生把三角形分为三类:分别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分类”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与同学之间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

5、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非常重要的线段,学生已经学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新知识的基础,所以我在复习提问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说出上述概念的文字语言,还要求学生说出符号语言,为后面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几何语言做好铺垫。同时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觉得很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在后面又作为例题进行讲解,既解决了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又填补了例题的空缺,同时应用三角形的高、 中线知识进行解决,得出三角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结论。

  本节重点是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难点是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准确理解、作图与正确运用,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运用好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画图入手,获得三种线段的直观形象,进一步架起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每一种线段的获得我都设计了动手操作,尤其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学生在作图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但最终学生还是很好的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虽然在教学中,课程基本内容讲解完毕,也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由于课堂容量大,而且有难点不好突破,所以在时间控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前松后紧了,前边如果能挤出3到5分钟,这节课将很顺利的完成。

6、七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高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在七年级下册又出现了三角形的高,这两部分有什么不同呢?

  小学学习了三角形高的画法,所以在七年级时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不再是重点内容,但由于时间隔得比较长,有些学生还不会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所以,我设计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能判断各边上的高。难点是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画三角形的高上了,所以整节课的重点发生了偏差。在备课时,一定要细化课标,分析一节课的`目标,才能上好一节课。

  新授知识需要教师的精雕细琢,对于课后题更需要认真剖析。

  课后有一道题:

  一个缺角的三角形残片如图所示,不恢复这个缺角,请你画出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你是怎么画的?为什么?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看清“不恢复这个缺角”,“画AB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学生将两条边延长,补全了第三个角,然后画出了AB边上的高。我提醒学生再审题,自己思考所画的图是否满足题意,学生审题后恍然大悟,进入了深度思考。结果有些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画出了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然而这道题还没有结束,我又追问:在不恢复缺角的前提下,AB边上的高线能否画出?为什么?学生又陷入了深思。

  一道题让学生两次陷入深思,将学生的易错点通过对比追问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7、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

  一、在实践与操作中体验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三角形的特点“物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实践中建立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掌握知识。课伊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画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在三角形特性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有“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二、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对于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都较熟悉,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支点等,但是却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沟通,通过让学生自主回忆找寻,并结合课件,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学生经历了数学过程,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学习有用的`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精心备课,以为上课应该很流畅的。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遇到两个难点:(1)在下三角形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当教师根据正确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教师还是应借助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概念的表述,这样,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2)在作三角形高时,从概念入手,由于教学环节忽略了对概念的反复强调和细致理解,结果学生在判断它们是否是一组底和高时,出现了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

8、五年级数学上《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的练习课。在本节课的练习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掌握情况比较好,知道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底和高,也知道要除以2。但在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掌握情况不理想。比如说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具体运用时有一定的困难。从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基本概念还是不够清晰,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另外,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也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强化;二是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加大教学的力度,尤其是在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求三角形的面积,高和底必须是相对应的,这一点,应该作为练习的重点。练习设计得很好,出示了几个三角形,告诉了底和高的数据,其中有一个三角形已知的数据不是对应的底和高,可以让学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最后一个人图形大多得到了答案,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恍然大悟,连称上当。对于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就可以作为底和高。在学生的思维中,斜边才是底,这应该是由于惯性,在这一知识点上,老师也应该设计一些练习,突破难点。

9、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

  引导复习三角形的知识,首先以问题引入:本单元我们还认识了什么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标注上各部分的名称。交流展示,以学生画的三角形作为材料展开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作高复习,培养学生归类的能力。

  全课总结:通过复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根据板书回顾系统的知识,并且提出课下自己复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内角和。

  虽说这节课整体效果还可以,但明显的`还有好多缺憾:如课前工作不细致,总认为这部分知识不难,学生自我整理应该障碍不大,导致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准确,在课中交流时发现学生遗忘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对话形式相对单一,师生一一对话较多,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生生互动不够。特别是在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火花没有燃起;有些环节稍有拖沓,导致教学时间把握不准,草率收场;激励艺术欠缺,激情不够……这些都有待我进一步思考与改进。为了让我们复习课带给学生更多东西,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轻松,那我们就应该努力让旧知不旧;形式巧一些;渗透一点思想与方法,多提供思维拓展与延伸的时空,为孩子们的后续发展尽一份力!

10、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高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在七年级下册又出现了三角形的高,这两部分有什么不同呢?

  小学学习了三角形高的画法,所以在七年级时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不再是重点内容,但由于时间隔得比较长,有些学生还不会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所以,我设计的重点是: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知道三角形三条高交于一点,能判断各边上的高。难点是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画三角形的高上了,所以整节课的重点发生了偏差。在备课时,一定要细化课标,分析一节课的目标,才能上好一节课。

  新授知识需要教师的精雕细琢,对于课后题更需要认真剖析。

  课后有一道题:

  一个缺角的三角形残片如图所示,不恢复这个缺角,请你画出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你是怎么画的?为什么?

  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看清“不恢复这个缺角”,“画AB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学生将两条边延长,补全了第三个角,然后画出了AB边上的高。我提醒学生再审题,自己思考所画的图是否满足题意,学生审题后恍然大悟,进入了深度思考。结果有些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画出了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然而这道题还没有结束,我又追问:在不恢复缺角的前提下,AB边上的高线能否画出?为什么?学生又陷入了深思。

  一道题让学生两次陷入深思,将学生的易错点通过对比追问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