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鸟的天堂的教学片段反思
1、对鸟的天堂的教学片段反思
【教学片断】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像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
【教学反思】
创设视听情境是我们用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课堂上,我借助于音乐这种手段,创设新颖的视听环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感、亲切感,通过受到的感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在特定情境下对语感的体会,从而达到言传与意会的统一。
在语文学习中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我创设上面的这种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巧妙的设计情境会使你的教学更加精彩,会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会起到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创设更多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阿德的梦》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想象就是创造。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儿童是富于想象的,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孩子们在幻想的世界当中,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学生的想象发展起来,很可能写出或说出令我们吃惊的东西来。
在《阿德的梦》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生:(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心中的未来世界讲给大家听?
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到火星上建一座学校,这所学校的环境非常优美,教室里的设备非常先进,全都是机器人给我们上课。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你就是未来的校长。请你也来说一说。
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要到月球上去修建一座“渡假村”,那里的房子造型很奇特,窗子是用一种特殊材料做的,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而且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任何东西,也听不见里面的任何声音。
师:你真是个爱幻想的孩子,老师预祝你成为一名大建筑师!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我有一个机器人保姆。早晨,机器人会准时叫我起床,给我准备好早餐;中午,机器人会给我送来可口美味的饭菜;放学了,机器人会开着汽车来接我回家。
师:你们心中的梦想真是太奇妙了!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生:同桌交流。
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各个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我以:“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为切入口,从而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阿德的梦”这篇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文, 得到了应有的升华。
原来想象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怎样去引领孩子走进想象的空间,让孩子的想象尽情发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想象也许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翔天空的现实。
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下通过3、4自然段的对比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生活的贫乏和20世纪生活的精彩纷呈,体会到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理解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出示句式: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生: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微波炉。
生:那时没有动画片,没有泡泡糖,没有电动玩具,也没有游乐场。
生:那时没有潜水艇,没有远洋轮船,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宇宙飞船。
生:那时没有高大的楼房,没有宽阔的马路,没有五彩的霓虹灯,也没有热闹的超市。
……
师: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
(课件出示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介绍现代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我知道20世纪人类可以用机器人来代替人的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生:20世纪,人们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生:我知道医生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很小的细菌,用激光刀做手术可以减少出血量。
生:20世纪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像无土栽培技术,钠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等,在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生:我通过上网,查找到中国科学院的网址。在成果博览里,共统计了不同行业的科学成果8千多项。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其次,抓住训练点,生发开出,扎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的有关资料后,又要求他们继续说下去,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师: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生:科学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精彩,我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而自豪。
生:美好的神话能纷纷变成现实,是科学知识创造了这些奇迹!
生:我觉得人类太了不起了!他们所创造的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
生:我想说,我们生活在这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发明更多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师:如此多的科学发明创造竞相涌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象一下,过去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
生:他会说,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居然真的能够实现啊!
生:他会高兴地说,太了不起了!我们那么多年没有实现的梦想,你们竟然在短短的一百年内就做到了。
生:他会惊奇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没想到,我的子孙们这么争气。
生:他会遗憾地说,我还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想不到他们的生活才真的像神仙一样啊!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本段教学,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变化之快,并由衷地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接着,我又启发学生用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拓展思维的空间。“假如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学生又换了一个角度去感受现代生活的精彩,体会科学技术的神奇。这样,从自己到他人,从感受到想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感悟,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给了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正如这位教师所说的那样,这篇教学案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拓展了语文课堂教学,把学生从书本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使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其次是有层次性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从简单地模仿“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的句式说话,到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介绍20世纪人类还拥有什么,再到创造性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体现了以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为目的语文学科特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最后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超越文本的想象说话,既是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也是文本再创造的体现,这样的教学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本案例最大的亮点是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文字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的积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4、对鸟的天堂的教学片段反思
【教学片断】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像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
【教学反思】
创设视听情境是我们用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课堂上,我借助于音乐这种手段,创设新颖的视听环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感、亲切感,通过受到的感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在特定情境下对语感的体会,从而达到言传与意会的统一。
在语文学习中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我创设上面的这种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巧妙的设计情境会使你的教学更加精彩,会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会起到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创设更多的情境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小学语文《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背景及理念: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之一,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历史的必然回归。的确,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更要突破文本的束缚,开放语文课堂,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美丽的小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鸭先生小屋前小路的变化及居住在附近动物的不同感受,告诉大家只有人人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有整洁幽雅的环境,才有美好的生活。文中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每个动物的语言、动作都富有性格特征和戏剧化的效果,适宜分角色朗读,在演读课文中加深体验。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童话世界,与各种小动物面对面接触,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另外,我还抓住文章的特点,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不断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评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从中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读自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珍惜学生的思维火花,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生成,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开放了语文课堂,让学生课前调查“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再在课中交流,使得语文课堂开放而又有活力。
教学片段:
师:一条干干净净的小路变成了一条这么肮脏的小路,大家走在这条路上,心情肯定很糟糕。这时,兔姑娘、鹿先生和鸭先生也走来了,(课件出示)他们会怎么说?我们先自由读读他们的话吧!(自由读)
师:谁来做兔姑娘?(指名读、评议)
生1:他读得很有感情,“不见了”声音读得很重。
生2:他读的时候,眉头也皱起来了。
生3:他读出了惊讶的语气。
师:让我们的女生一起来做兔姑娘吧!(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6自然段。)
师:这时,鸭先生也赶来了,他怎么说的?(指名读)
生:他“天哪”还可以读得重些。
师:你能试试吗?
生:(鼓掌)
师: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5、6、7自然段吧。
师:(展示课件)鸭先生看着看着,忽然一拍脑袋,说:“这都怪我……”
生:(突然插话,情绪激动)这不能怪鸭先生一个人!
师:你为鸭先生打抱不平,为什么呢?
生:这不是鸭先生一个人扔的垃圾。
师:那垃圾是谁扔的?小朋友,你们调查过我们学校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了?
生1:学校的垃圾是小朋友扔的。
生2;是不讲卫生的小朋友的扔的。
生3:有的小朋友扔了垃圾,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不捡起来。
生4:学校里的垃圾有的是落叶。
生5:我看见有一位同学的爷爷来接他时,扔了一个烟蒂。
……
师:这些垃圾又到哪里去了呢?
生1:被值日生扫干净了。
生2:像烟蒂、废纸,我们看见了,可以捡起来扔进垃圾筒。
师:是呀,整洁的校园是小朋友们共同打扫,共同努力的结果。小路上有那么多垃圾,你说,鸭先生有责任吗?
生:(齐)有。
生1:他没有清扫过垃圾。
生2:我从图画上看,他没有在路边放垃圾筒。
生3:鸭先生也没有提醒别人不要乱扔垃圾!
师:可肮脏的环境,能全怪鸭先生一个人吗?整洁的环境能靠一个人吗?而是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地行动。鸭先生说“这都怪我”是出于他对自己没尽到自己一份责任的自责,所以,他下定决心,一定——(学生读得信心十足,十分到位)
师: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吗?(分别指名读10、11、12自然段)
师:怎样找回来的?(生自由读第9自然段,师展示课件)
生:老师,我有办法使小路一直保持干净!我要在路边竖一块牌子,写上“请保护环境!”
师:你的主意可真不错,大家想想,这块牌子上还可写些什么,来提醒大家?
生1:小路是我家,卫生靠大家。
生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生3:请不要弄脏我的脸!
……
教学反思:
一、 创造民主、激发思维
首先,我在课堂上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不由自主地积极开动脑筋,真正地参与学习,而不是静止地旁观。这位学生大胆地提出“不能只怪鸭先生一个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正是由于我平时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带给每一位学生的结果。
二、 朗读感悟、体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学生评议读等,朗读非常到位。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学生在阅读中情不自禁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而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行为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胜过平时唠唠叨叨地说教。
三、 开放设计、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要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本课中,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布置的调查“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也使学生能用自己独特的心理去感受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又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整洁的环境要靠大家齐心协力地行动。同时,也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增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意识。
四、 有效生成、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奇异的火花,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新。在上述案例中,当一个学生提出要在牌子上写警示语时,我就抓住了这一闪光点,引导学生思维,进行说话训练。其实,这就是课堂教学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因为有效生成能撞击思维,催发情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能力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语文学习不应该仅是读与背、问与答,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自行发现,鼓励孩子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开放而又有活力。
6、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片段数学教学反思
通源小学刘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师:任意选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猜测,并让学生拿出一根吸管,随意减成三断围一围。
2、学生实验,汇报结果。师:有没有没围成功的同学?展示没有围成的“作品”。师:为什么没有围成三角形呢?结论: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师:那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猜测,比较,围一围。总结,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
但是这样的设计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当我让学生将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围一围时,所有的学生都围成了三角形。当我问:“还有谁没有围成三角形?”每个孩子都不屑的四处寻找,狐疑顿刻显现在脸上——老师是不是在开玩笑?!虽然在备课时我也设想到了这种情况,但是孩子们那种怕因不成功而被讥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们是不是已习惯了认真听讲,师问生答的学习方式了呢?看来,生成的、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个学生因一个玩笑而被大家“揭发”出没有围成三角形。原来他准备了两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与另一根吸管试着围三角形。在成人看来肯定是围不成的。但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孩子们认为移动一下就是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会有如此观点呢?细想还是在课的开始认识三角形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而忽视了“三条线段是怎样围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连”的特征。
说实在的,这个设计是我参考了一位同行的设计片断而试教的,在课堂实践中却感到了“痛”。为什么?可能是这位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一种“误导”,使我没有深思熟虑就走进了课堂,但静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不在课堂中实践也是纸上文章。经过“阵痛”的思想,才是属于自己的思想。
7、《鸟的天堂》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情境说明】
随着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更深的领悟到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就要抓住教学细节,特别是要抓住和利用文本的“文化细节”,何谓教学细节,其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下面,我将以案例赏析的形式谈一些粗浅的认识。《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宝含深情的描写之后,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我就抓住了这一文化细节来和大家一起研究。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作者和他的`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作者的心为之动容,发出了直抒胸臆的一声赞叹!请同学们快速搜索课文,找一找是哪句话?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是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榕树的美丽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生1:“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生2:这是作者远看榕树的情景,让不知情的人误以为是一片榕树林,可见榕树是多么大、多么茂盛啊!
师:真好,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感悟来和大家交流,令我们真是受益匪浅呀!
生1:写远看榕树的情景时,也有一句话直抒胸臆,“树叶真绿得可爱”。这样,让人们感觉绿叶也有了生命似的。
生2:近看榕树的情景有“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原来是一株大树,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现在请同学们注意了,咱们的学习小伙伴说话了“我知道‘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的原因了”。
生(齐读):“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生1:从这里,我感觉到了榕树枝干多,再看看书上的图,怎么也看不出只有一棵树,可见榕树之大。
生2:“卧”字把榕树写活了。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很准,说的也不错,那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发挥一下大家的想象,说说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见了一座绿洲,令人向往。
生2:我看见许许多多的枝干,一顺儿朝下,扎进了泥土里。
生3:我还看见更茂盛的枝叶像扇子一样覆盖在水面上空。
师:请大家继续想象,并注意用耳朵听,“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师深情朗诵)那么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怎样理解呢?
生1:我觉得就是说这株茂盛的大榕树,正在孕育着新的绿叶,来年定会更茂盛!
生2:“新的生命在颤动”也就是指绿叶在阳光照耀下很耀眼,显得有生气!
生3:我认为指的是这一大株榕树,绿绿的,让旅途的人们见了,眼前一亮,疲劳也消除了,在榕树的召唤下,心情放松,似乎更有力量了!
师:是啊!这株榕树枝叶茂盛,大且绿,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充满生命活力。树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积极学习、生活呀!
【教学反思】
“文化细节”往往就在作者直抒胸臆之处,这跳动的字眼就是作者那跳动的心!所以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找作者第一次见到大榕树之后直抒胸臆的一句赞叹!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叙述脉络,深入体味作者灵动跳跃的文字语言,体会作者的一番深情描绘。学生或深情朗诵一番,或直抒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学习促进。而阅读教学中这种有效生动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同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自我。本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时适时想象,由词句漫延开来,细细品味,渐渐升华,形成画面,妙趣天成。学生想像丰富,又极具说服力,比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要生动多了,升华主题更是自然而然了。
8、来自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段的教学反思
师:"威胁"的"胁"是个生字,你想怎么记住它?
生:我是这样记的--把"协助"的"协"的"十"字旁换成"月"字旁就行了。
师:嗯,你用的是换偏旁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着八根"肋骨"的样子来记住它。(众笑)
师:哈哈!这个办法有创意。我们来给它取个名称吧。
生:我想叫"想象记忆法"。
生:叫"画面记形法"。
生:叫"望形生景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喜欢哪个名称就叫哪个名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准备编一个故事来记住它--在漆黑的小巷里,有八个歹徒拿着八把刀抵住一个过路人的肋骨说:"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杀了你!"(学生紧张地睁大眼睛)
师:(追问)那后来呢?
生:后来嗯,正在这时,有八个警察闪电般地出现了。手里还拿着枪呢。那些歹徒一看形势不妙,只好把刀子扔了,乖乖地举起了双手。(学生都舒了一口气,笑了)
师:好险啊!大家发现没有,他很聪明,不但记住了字形,而且还把"威胁"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你能给这种办法取一个名字吗?
生:就叫"故事联想法"吧。
生:我还能用一句话来记住它--月亮掉下来了,我们怎么办?
师:(惊奇)有意思!不过,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想,"月亮"的"月"和"怎么办"的"办"合起来就是"胁"
字,而且月亮如果掉下来,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众鼓掌)
师:好!了不起的想法。老师帮你取个名称吧,就叫"赵明识字法"。(该生叫赵明)(众大笑,继而热烈鼓掌。该生得意地坐下)
师:接下来,我们也像赵明同学这样,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其它的生字,好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跃跃欲试)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我想引申到今天的课改中就是:"给课改一个支点,课改才能有质的飞跃。"那么,课改的支点在哪里呢?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为我们提供几点有价值的思考。
首先,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引导者。这个引导不是将学生引到自己事前准备好的答案上去,比如让学生说出"胁"字的间架结构,书写时的注意事项等。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没有强加于人的痕迹。
其次,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教师重视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记住字形的方法和规律。在寻求字形特点的互动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的判断、比较、选择,多种观点不断碰撞,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出来了,从而获得了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9、鸟的天堂教学片段及反思
【情境说明】
随着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更深的领悟到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就要抓住教学细节,特别是要抓住和利用文本的文化细节,何谓教学细节,其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下面,我将以案例赏析的形式谈一些粗浅的认识。《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宝含深情的描写之后,作者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我就抓住了这一文化细节来和大家一起研究。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作者和他的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作者的心为之动容,发出了直抒胸臆的一声赞叹!请同学们快速搜索课文,找一找是哪句话?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是啊!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榕树的美丽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生1: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生2:这是作者远看榕树的情景,让不知情的人误以为是一片榕树林,可见榕树是多么大、多么茂盛啊!
师:真好,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自己的感悟来和大家交流,令我们真是受益匪浅呀!
生1:写远看榕树的情景时,也有一句话直抒胸臆,树叶真绿得可爱。这样,让人们感觉绿叶也有了生命似的。
生2:近看榕树的情景有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原来是一株大树,不是我说的许多株,也不是另一个朋友说的两株。现在请同学们注意了,咱们的学习小伙伴说话了我知道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了。
生(齐读):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生1:从这里,我感觉到了榕树枝干多,再看看书上的图,怎么也看不出只有一棵树,可见榕树之大。
生2:卧字把榕树写活了。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很准,说的也不错,那能不能联系课文内容发挥一下大家的想象,说说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见了一座绿洲,令人向往。
生2:我看见许许多多的枝干,一顺儿朝下,扎进了泥土里。
生3:我还看见更茂盛的枝叶像扇子一样覆盖在水面上空。
师:请大家继续想象,并注意用耳朵听,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师深情朗诵)那么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怎样理解呢?
生1:我觉得就是说这株茂盛的大榕树,正在孕育着新的绿叶,来年定会更茂盛!
生2:新的生命在颤动也就是指绿叶在阳光照耀下很耀眼,显得有生气!
生3:我认为指的是这一大株榕树,绿绿的,让旅途的人们见了,眼前一亮,疲劳也消除了,在榕树的召唤下,心情放松,似乎更有力量了!
师:是啊!这株榕树枝叶茂盛,大且绿,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充满生命活力。树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更应该积极学习、生活呀!
【教学反思】
文化细节往往就在作者直抒胸臆之处,这跳动的字眼就是作者那跳动的心!所以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找作者第一次见到大榕树之后直抒胸臆的一句赞叹!让学生抓住文本的叙述脉络,深入体味作者灵动跳跃的文字语言,体会作者的一番深情描绘。学生或深情朗诵一番,或直抒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学习促进。而阅读教学中这种有效生动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同时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自我。本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时适时想象,由词句漫延开来,细细品味,渐渐升华,形成画面,妙趣天成。学生想像丰富,又极具说服力,比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要生动多了,升华主题更是自然而然了。
10、珍珠鸟教学片段及教学反思
师:在作者眼里,鸟是多么的幸福,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书上的插图起个名字吗?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
生:幸福人家
生:友谊地久天长
生:让世界充满爱
师:起的真好!谁能再简单点?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
生:信赖!
师:可以!是谁对谁信赖?
生:是互相的!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来起名?
生:梦!
生:爱!
生:情!
师:真是越来越简练了,包含的情谊也越来越深了。
师: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孩子!作者看着熟睡的小鸟,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理解最后一句!)
师:人和鸟竟然能达到如此境界,使我们得到一个启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友好相处,世界就会充满爱!你能仿照作者内心的感受,自己也写一写关于“信赖“的格言吗?
生:信赖是搭建友谊的桥梁!
生:信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标志!
生:信赖会使我们的家园充满色彩!
生:信赖是打开和谐美满的金钥匙!
评析:
在课文快结束时,范老师设计了两处很有创意的地方,非常精彩:
一是“给文中插图起名”。在这一环节中,教者注意引导学生起名时由字多到最后用一个字简洁、明了的概括起来。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是“自行编写信赖格言。”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编写格言的时候,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
师:珍珠鸟通过一举一动来向作者表示着它的亲近。在与珍珠鸟的相处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第十自然段)
师:假如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鸟,你会做什么样的梦?
生:……
生:……
师:怎么去读,才能让这个梦不受打扰?
指生配乐读。其他同学看插图,边看边想象。
师:在作者的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和谐的画面,多么美好的境界!你能试着给这幅图起个名吗?
生:《幸福时刻》
生:《美好生活》
生:《信赖》
………
赏析:
范老师的这节课,给人的是“水到渠成”之感。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以情感人”,是本篇文章的特点。范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对鸟的爱护、尊重,鸟对人的信赖,从而受到爱的教育。“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假如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鸟,你会做什么样的梦?”“你能试着给这幅图起个名吗?”这些看似平淡的引导,却恰恰是引导学生体会人与鸟之间真挚情的方向标,也体现了老师高超教学能力。是本节课成功之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珍珠鸟》教学片段赏析,珍珠鸟,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