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两辆车)今天我们就和全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好吗?
2.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四个班的小朋友)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呢?
3.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30=66 35+34=69 30+35=65 36+34=70)
4.师: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不进位加”中的例1、例2。
(1)学生独立尝试。
①师: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②请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③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这题先不讲)
(2)小组讨论。
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2.教学“进位加”中的例3。
(1)36+34=70。
①师: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请刚才板演的学生说一说)
②师:哦,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教学例3:36+35。
①师: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了乘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②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③学生尝试。
④师: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们都从个位算起,不从十位开始算了呢?
(3)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1)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3)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呢?
4.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买商品。
(1)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电脑演示商品)
(2)师:谁来为皮卡丘介绍一下商品?
(3)师:皮卡丘只有90元钱,请你帮它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钱。
(4)学生计算。
(5)汇报:你为皮卡丘选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钱?
2.比一比谁最棒。
师:皮卡丘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2、《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进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知识经验基础,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炼出问题,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方法。
各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出了多种方法,摆小棒、口算、拨计数器、竖式等方法,并且学生都能主动上台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让学生观察“例题”和“试一试”后,交流“在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不仅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正确率。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
在练习中,学生出现了诸如从十位相加的,也有不进位的,或是进位后忘加1这样的错误,在后面的练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辅导
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的两辆车)今天我们就和全年级的小朋友一起去郊游,好吗?
2.师:(电脑演示教科书主题图中四个班的小朋友)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呢?
3.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6+30=66 35+34=69 30+35=65 36+34=70)
4.师: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不进位加”中的例1、例2。
(1)学生独立尝试。
①师: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②请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③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36+34这题先不讲)
(2)小组讨论。
①师: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列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汇报: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式要注意什么?
2.教学“进位加”中的例3。
(1)36+34=70。
①师: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请刚才板演的学生说一说)
②师:哦,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教学例3:36+35。
①师: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了乘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②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③学生尝试。
④师:你是怎么算的? 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们都从个位算起,不从十位开始算了呢?
(3)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1)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3)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呢?
4.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买商品。
(1)师: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电脑演示商品)
(2)师:谁来为皮卡丘介绍一下商品?
(3)师:皮卡丘只有90元钱,请你帮它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钱。
(4)学生计算。
(5)汇报:你为皮卡丘选了什么?一共用了多少钱?
2.比一比谁最棒。
师:皮卡丘谢谢小朋友们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4、《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反思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
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题,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的算理。反思这一节课,新课前对一年级的口算进行复习,强调算理很有必要,为本节课笔算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把后面例题计算拆开摆在口算复习中,对后面笔算起到更好的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加),教材创设情境如下: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游乐园,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但当我提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经过学生的补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对于进位加的`我把他们都写在了一个角落,作为课堂最后的拓展题让学生思考。在讲解例题一的时候,我巧妙的利用了小棒图,把小棒图竖起来摆,使得竖式形象化,接着把形象的小棒图再抽象成数字。
这一环节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竖式的算理。再通过练习判断,使得学生对笔算时出现的种种情况有所警惕,从而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处理本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1.没有深入的解释“合成一辆车”和“准乘一辆车”,导致在提出问题“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后,还有学生提出后不确定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2.由于上一环节没有处理好,所以导致时间不够,后期练习中的判断改正题没做,拓展题也没做。这是本节课最值得检讨的地方。以后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的每一句话。
5、《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6、《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进位)》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题中,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要向十位进一,这个一要写的小一些,在十位数的右下方。在本节课中,突出了以下两大特点: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想法或困惑时,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反思,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得出正确答案。在本节课中,我抛砖引玉的将问题抛出,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通过摆小棒,拨计算器,理解当个位上两数相加满10时,我们就会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变为一个十。在研究竖式计算时,我就点了一下,对于满10怎么向十位进1,孩子可以很好的接受。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节课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在不同观点碰撞中产生绚烂的火花,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考交流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实际列竖式计算时,对于进到十位的小1的处理上不理想,有的学生将小1写的很大,我问答这个1要怎么写时,他们可以很清楚的说出要求。其次,有部分学生在自己第一次列竖式计算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3 8
+ 2 4
1
——————6 2学生将小1自成一行。我下面要加强对学生做题的多练习,在练习中让孩子明白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点。
7、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基础上教学的。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正确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现,到课后反馈结果时才知道原来有一些学生进位1漏加,还有的学生个位上不满也向十位进1,这就要在练习课时强调一下。 在课的设计上我虽是下了不少功夫,但在新授知识的讲解上还不够精益求精,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正所谓:成败在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