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芦花荡教学案例反思

2023-11-02 17:55:36

  芦花荡教学案例反思

芦花荡教学案例反思

1、芦花荡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2、芦花荡教学反思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

  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两个新老师反馈说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小段课后问我怎样听课,听课笔记怎样写。

3、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小组讨论,自主交流成果,我再加以评点。

  全班讨论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中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所以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因为学生习惯了,反正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个别的精彩的师生互动,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5、芦花荡教学反思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小组讨论,自主交流成果,我再加以评点。 全班讨论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中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所以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因为学生习惯了,反正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个别的精彩的师生互动,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6、芦花荡教学反思

  1、《芦花荡》,是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对文本体裁还是文章题材,均对学生带来审视的障碍。因此,在设计此方案时,我采用了“合理舍弃,重点突破”的原则,对作者、时代背景和小说的基本常识做了较为细致准备和分析、调动,以起到为小说铺路,为以后(小说教学)奠基的作用。

  2、在对文本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等常规问题上,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以线穿珠”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分片讨论、交流,“把问题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概括能力和鉴赏能力。

  3、特别注意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文学和影视、音乐诸艺术的交融汇合,将影视、音乐引进课堂,既增强了课堂的美感,又陶冶了学生的音乐情操和爱国情操,让学生开了“天目”。

  4、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同学们分成两组在课前网上查阅关于作者、小说、抗战影视及音乐作品,将其上传至360云盘,实施资源共享,丰富课外知识和阅读容量。

  5、在第四、五环节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开放和创新,让学生见识“大语文教学的魅力。

7、芦花荡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8、课文芦花荡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9、芦花荡教学反思

  参加这次,内心的起伏跌宕,难以言表。从一开始跃跃欲试的兴奋到紧张焦虑的准备到难以入眠的辗转反侧,个中滋味,五味杂全。不过,上完此课,静下心来反思,内心的充实感,成长的快乐感萦绕于心。著名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下面我就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三方面来反思总结一下。

  对于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我这次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直觉顿悟。这次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我看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五花八门中各有所长。但有两天,我脑海里就在各种别人的方式思想的迷宫里糊涂的找不着方向。最后,放下一切别人的思想,我静静的研读起文本,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能走进文字背后的精彩世界。如文中有一句写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他护送大菱,二菱在过封锁线时说的'三句“不怕”。第一句是感叹句,还用了两个语气词,慈爱的老头子形象跃然纸上;第二句,小女孩惊慌失措,老人镇定自若的安慰;第三句,老头子“拼命的推着船”,紧张中却是“柔和”的说,更能体味出老人在危难时爱的庇护。品味文字,让我在文本的解读中越来越读到过于自信自尊背后闪现的人性美。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如其人”,而这美的背后就是善良、光明、希望、美好。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兼顾到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复述情节这一环节,考虑到第一个问题尽量不要太深,难倒学生,再加上听课这紧张环境。所以,为了让学生们一上来有话可说,我利用填空的方式,并根据填空的提示概括出主要情节,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情节问题。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素养方面,我重点放在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我设计了,请以“这是中的美,”写几句话,让学生内化小说传达出来的精神。

  课堂教学就是最灵活多变的一个环节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轻松的复述情节,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出人物的形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性,既要重视感知性的默读,也要重视理解,品味性的读。所以,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我此课一个用心的地方。如:分角色朗读护送片段,男女生穿插读心理描写,师生合作读三句人物语言,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还有适时结合语境,点拨指导学生反复读。语文学习也应该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学生的课堂练笔也是一个环节,在读写中营造一个情趣盎然,轻松愉悦的课堂。

  每一次的课堂都是在不完美中不断完善,都是在缺陷中发现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意义。在这节课上,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时会有越权的时候,学生在写练笔的时候,和学生交流,看到没怎么动笔的学生时,我就有意的去引导他,牵着孩子的思想。在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找出诗情画意的环境时,我有意忽略了大环境“阴森黑暗”。课后我在想,为何没有在这时顺势介绍一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呢?没有介绍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呢?还是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缺少了。应及时把握到学生生成的精彩,形成课堂的生动智慧,这点我真的还要修炼。还有让我有点缺憾的是,我最喜欢的朗读,今天这堂课却没有让我感觉到痛快。学生朗读的没有入情入境时,我缺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指导朗读,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注意朗读的技巧,没有读出预想的效果时,我也就迁就过去了。一个优秀的老师知道恰如其分的去表达,去倾听,去评价,去张弛有度,而我却在紧张中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有些遗憾的课堂。

  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在这样喜忧参半,褒贬不一中,我更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走一路,收获一路,这就是生活的丰盈。

10、芦花荡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案例】

  课前,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自己的理解都批在书上或写在练习本上。

  一开课,赵老师用充满激情与感染力的导语把大家引入了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师:小说塑造人物通常从那些方面来写呢?

  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下边大家就从这些方面看看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生:由第4自然段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头子十分机敏、干练。

  生:47自然段的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愧疚和自责。

  ……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

  ……

  【反思】

  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我也没觉出有什么问题。尤其是赵老师的课,我一向觉得无可挑剔,教师素质良好,教学语言有魅力。比如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陈大伟教授指导下,我们观课主要观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却惊奇的发现原本一堂成功的课现在竟也有了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们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学生的回答是他课前已分析出来的,那么这堂课的这个环节相当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难怪课上看到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还有个资料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同学都有资料。我们上课研讨的问题资料上都有,学生看了就行了,为什么要听老师总结重复呢?难怪课上不听的同学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资料。我们还是没真正关注学生啊。

  总之,从本节课看来,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一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从自己的眼光来定,而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为好。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看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并不容易。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