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1、《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看到《星光下的灵魂》这本书时,不知道为什么,烦躁的心竟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书的封面是浩瀚的夜空,璀璨的繁星,引人入胜的书名,让我想到康德的那句:“仰望星空和探寻内心,是最令人感动和敬畏的时刻。”自由、苦难、坚守、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在书里,毕淑敏老师像一个身边的老友,用优雅细腻的文字,让我们分享了她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就像一股透着力量的涓涓细流,直入心扉,从喧嚣的浮躁中回归自我,感受星空下的渺小。
这本书,让人得以更透彻地叩问灵魂的居所,安顿疲累的心灵。在作者优雅聪敏的叙述中,静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心灵故事。于不经意间,让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精神世界的家园。关于人生,关于幸福与快乐,作者用温暖的笔触,娓娓道来,像清新的风,掠过我们心灵的原野。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趋于平缓,不再匆促。让我们的心,宁静如高山雪湖。
书中《人心的喜马拉雅山》描述了浮躁的社会心态。凡事都讲求快节奏、赶速度,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人对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冷漠。毕淑敏说:“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那些急骤发生的变化,大多都是灾难,比如飓风和暴雨,比如山崩地裂加上海啸”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为了“目标”忙碌奔波,急功近利,把自己逼得紧张兮兮,没有一个喘息的机会,身心俱疲,迷失自我。从书中我们感悟到要学会“放下”,遵循自然规律,在忙碌中放慢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学会坦然接受事物发展过程的漫长和曲折,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品杯清茶,远离邮件,让自己休息一下。只有聆听心灵自由的声音,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获得内心的安宁。
我们是群被社会和时间追赶着的人,是被日常的柴米油盐和工作追赶着的人。我们不幸福,因为我们都被追赶着。我们内心充满了喧嚣,很少有那种特别宁静的时刻。我们按着事情的发展正在忙碌着,却忘记了自己的想要是什么。为什么不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它去一场盛大的旅行?我们可以在可以忙里偷闲的时光里,忘掉周围的一切,去认真读一本自己渴望已久的书。
让自己的干涸的心灵在文字中旅行,在文字中得到滋润和洗礼。我们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特意经过一片海滩,静静让海风吹拂脸颊,呼吸着大海的呼吸,享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安静。我们可以找一场电影的时间,静静待在自己伴侣的身边,感受这份相守带来的幸福和宁静让心灵去一场盛大的旅行,寻找幸福的影子。
也许,我们既没有美丽静谧的星空,也不能像作者那样久久而自由徜徉在星光给人的美好联想里。但是,我们应该在这赶场似的人生旅途里,停靠在某个驿站,静静地小憩,短暂地思考,给疲惫的心灵一个安静,自由,幸福的空间。
2、《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任何承诺的,流逝的只是岁月,孑存的只是信念。一种苍凉中的无望守候,维系意志的只有心的一往无前。
看到这样的语句真的没办法不摘抄下来。对于一些事物或者人,坚守真的不容易。在不知道付出了很多会不会有收获的情况下,还能去付出的人真的是不容易的。有人说,爱一个人是最大的赌博,付出很多,却不知道对方会不会给予回报。可是,爱情就是不计较对方能给予自己多少的啊,难道说爱情还是说停就能停的吗?在很多的看似是真理的真理的里面,爱情多半的不成立的,所以这是们最难的必修课。大概是我还是蔽塞的人,所以这样的句子,老让我想起爱情。当然也会让我想起心理学吧,虽然没有这句话这样苍凉,但是也是一直坚守。
不要把黄连掰碎,不要让它丝丝入扣地嵌入我们的生活。
这句话是真的让我想明白了很久没想通的一个问题,所以一下就共鸣了。虽然有些事情,现在还没办法坦然的放下,却也明白了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痛苦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我把这件事情揉得太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想,所以把它嵌入了我的生活,完全的嵌入了。一杯加了磨碎的黄连的葡萄糖,浓度再高,也没办法消除那样的苦味。所以我再消除负面的情绪,再积极乐观的生活,还是消除不完那样丝丝入扣的痛苦。它曾经占据了我全部的生活,甚至让我不能正常的生活。我终于明白了,只是现在还需要找到消除苦味的办法,提高葡萄糖的浓度已经不是解决的办法了。
毕阿姨的书,都是这样教会我道理的书,不管的那样的小说,还是这本算是散文的书,都是在教会我道理。所以永远都是真爱。虽然还是看了很久才把这本书看完,但是因为很多内容是我明白的,就没有摘抄句子了,所以只有2句话是很受教的。
3、《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我很喜欢《星光下的灵魂》这个书名,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淡然闲适和超脱的感觉。毕淑敏老师说过,可以提高人智慧的两种方法,一是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二是仰望星空,以明人类的渺小,那么在星空下仰视自己的灵魂,应该会更具有一种清澈空洞。
星光是我儿时就很喜欢的风景,夏夜躺在自家的院子里,透过爬满葡萄藤的架子仰望天空,总可以看到那一颗颗如钻的星星布满蓝丝绒般的夜空,那时候总会在想,天空到底有多大,能藏下那么多星星,而星星又总是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感觉。有时候发现几颗特别亮的星星,就会急着喊爸爸妈妈来看,分享发现的愉悦。
而现在住在水泥森林般的商品房里,没有了儿时那得天独厚观赏星星的院子,就算有个阳台能看到夜空,但偶尔抬头望夜空,也很难找回那时候惬意轻松的心情去看星星去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有时候自己会想,为什么现在的我不能和儿时一样去看星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长大了或者没有了看星空的理想场地吗?
看了毕淑敏老师的书以后,我审视自己,身处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的步履越来越匆匆,做事情的节奏越来越急,心态越来越急,越来越不平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在这急匆匆的节奏中根本得不到正视。而同时在急切的节奏中,我们也渐渐忘记了如何如身边的人沟通,宁愿自己玩手机玩IPAD也不和身边的人交流,宁愿看电子书去消费那些网络快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宁愿看电视也不陪孩子去玩去做游戏。
为了让家人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物质上有更好的享受,我们平时总是忙着工作,忙着奔波,却忘记了家人和孩子需要的不是纯物质,作为人,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交流,让家人住在一幢空空如也的200平米的房子里,没有人陪着吃饭,没有人陪着说话,吃着山珍海味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即使没有200平米的房子,一家人能围着桌子吃晚饭,聊聊工作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那种温暖和快乐又岂是前者可以比拟的?所以在这个物欲化的着急的社会里,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先慢下来,而毕淑敏老师说,慢这个字,造字者多么聪明,是竖心旁,说明“慢”这件事,并不只是来自动作,首先源自内心。
所以当我们从内心发出要把节奏慢下来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慢慢的改变,希望我能在慢下来的节奏里找回当时那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让自己的生活成为成活,而不仅是生存。
4、《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本书共分为自由、美、放下、爱、快感、大我、潜意识、入世、苦难、坚守、开悟十一个主题。其内容是以毕淑敏老师个人对以上十一个主题的观点为要。在每一个主题里,他都深刻地阐述了自己在面对各种社会大标题时的个人经验与内在感受。
她的言语钻进我的耳朵、沁入我的心灵,使人读了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宁静安详的野外,让人身心放松。她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长者的气息,仿佛一个身边的老友,用优雅细腻的文字分享她的经历与感受,如同一股股透着神奇力量的泉涌,直入心扉,能够让人从喧嚣中找回自我,为那些迷途的人明方向,给予那些人生旅途中孤独行走的人温暖的火种。
在本书中毕淑敏老师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表达自己面对各种问题时的状态、内心世界以及自己身为一个医生、作家、心理治疗师等的职责与感触。
她有时从内心世界出发,仿佛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好似不再是我们心中让人敬仰的那个人,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她让我们真真切切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她又以自己处理这些状况时的行为、想法、经验来给我们指点迷津。
毕淑敏老师在书中写到,"苦的力量远比甜的力量要强大的多。不要把黄连掰碎,不要让它丝丝入扣地嵌入我们的生活。""太多的人,喜欢珍藏苦难,甚至以此自傲和自虐。这种对苦难的持久迷恋和品尝,会毒化你的感官,会损伤你对美好生活的精细体察,还会让你歧视没有经受过苦难的人。这些就是苦难的副作用。"所以我们不要让难过的情绪,放大了生活中的苦,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甜,用感恩的心努力生活,努力做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生活中处处都是幸福,如果眼睛看不到,那么,就用心去感受。
其实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在带着人们向死亡之境跌落,但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接纳自己,快乐、悲伤学会转化,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那么,才可能成功。
想象现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闭着眼睛嗅着清朗的空气,细细思考,感知生活;当你睁开眼时,一定会觉得茫茫夜空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多么的微不足道,而幸福又是多么的简单,简单到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就足以让你开心良久。
人生的某些时候就要学会放下。毕淑敏老师说"回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如果回忆是幸福,那就好比一罐子泡泡糖;如果回忆是苦闷,就是嚼了金鸡纳树皮。"我们常常说,时间会治愈一切,但时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请我们有意识的将这些回忆重新拾起,只看到反面的把正面也翻过来瞅一瞅,搞错了的重新恢复原状,赋予它们不同的解释意义,直到伤口真正愈合"。其实,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关键看你把它溶解在一个多大的容器中。
《星光下的灵魂》已然成为指向光明的又一只坚定的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觅得阳光。
5、《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在忙碌的工作后,看到《星光下的灵魂》这本书时,不知道为什么,烦躁的心竟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书的封面是浩瀚的夜空,璀璨的繁星,引人入胜的书名,让我想到康德的那句:“仰望星空和探寻内心,是最令人感动和敬畏的时刻。”
自由、苦难、坚守、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在书里,毕淑敏老师像一个身边的老友,用优雅细腻的文字,让我们分享了她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就像一股透着力量的涓涓细流,直入心扉,从喧嚣的浮躁中回归自我,感受星空下的渺小。
书中《人心的喜马拉雅山》描述了浮躁的社会心态。凡事都讲求快节奏、赶速度,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人对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冷漠。毕淑敏说:“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那些急骤发生的变化,大多都是灾难,比如飓风和暴雨,比如山崩地裂加上海啸……”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为了“目标”忙碌奔波,急功近利,把自己逼得紧张兮兮,没有一个喘息的机会,身心俱疲,迷失自我。从书中我们感悟到要学会“放下”,遵循自然规律,在忙碌中放慢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学会坦然接受事物发展过程的漫长和曲折,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品杯清茶,远离邮件,让自己休息一下。只有聆听心灵自由的声音,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获得内心的安宁。
对于幸福的含义,毕淑敏指出,现代人房子越住越大,车子越换越靓,生活越来越好,但灵魂的居所却住着疲劳的心灵,感觉不到幸福在何处。我认同书中所说“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有一定的关联,但真正的幸福更多是一种内心感受。”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金钱的功劳。很细微的事情也能蕴含着让你快乐的源泉,很平凡的生活也蕴藏着幸福的种子。生活中不缺幸福,缺少的是发现幸福的心态。“我们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应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温暖,在残酷中争取柔和。爱自己的妻子、丈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生活,爱树木花草和整个人类,爱我们这颗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不贪婪,不懒惰,不攀比,不虚荣。”关注身边的幸福,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冷漠,多一些互相帮助。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换一种积极心态去感受幸福,人才会变得快乐美丽,社会才会和谐安定美好。在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更需要这样的氛围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人类之渺小短暂到不可言说……”《星光下的灵魂》正是让我们的心灵作了一次旅行,洗涤喧嚣,让脚步慢下来,在星光下多一些宁静,多一份感动,回归到自我,少一些躁动。
毕淑敏被誉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读此书获益良多,但更愿用她的一段话来共勉:“从来没有设想过一本书或是一句话,就可以改变别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掌控的只有自己。”
6、《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我很喜欢《星光下的灵魂》这个书名,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淡然闲适和超脱的感觉。毕淑敏老师说过,可以提高人智慧的两种方法,一是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二是仰望星空,以明人类的渺小,那么在星空下仰视自己的灵魂,应该会更具有一种清澈空洞。
星光是我儿时就很喜欢的风景,夏夜躺在自家的院子里,透过爬满葡萄藤的架子仰望天空,总可以看到那一颗颗如钻的星星布满蓝丝绒般的夜空,那时候总会在想,天空到底有多大,能藏下那么多星星,而星星又总是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感觉。有时候发现几颗特别亮的星星,就会急着喊爸爸妈妈来看,分享发现的愉悦。
而现在住在水泥森林般的商品房里,没有了儿时那得天独厚观赏星星的院子,就算有个阳台能看到夜空,但偶尔抬头望夜空,也很难找回那时候惬意轻松的心情去看星星去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有时候自己会想,为什么现在的我不能和儿时一样去看星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长大了或者没有了看星空的理想场地吗?
看了毕淑敏老师的书以后,我审视自己,身处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的步履越来越匆匆,做事情的节奏越来越急,心态越来越急,越来越不平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在这急匆匆的节奏中根本得不到正视。
而同时在急切的节奏中,我们也渐渐忘记了如何如身边的人沟通,宁愿自己玩手机玩IPAD也不和身边的人交流,宁愿看电子书去消费那些网络快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宁愿看电视也不陪孩子去玩去做游戏。为了让家人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物质上有更好的享受,我们平时总是忙着工作,忙着奔波,却忘记了家人和孩子需要的不是纯物质。
作为人,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交流,让家人住在一幢空空如也的200平米的房子里,没有人陪着吃饭,没有人陪着说话,吃着山珍海味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即使没有200平米的房子,一家人能围着桌子吃晚饭,聊聊工作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那种温暖和快乐又岂是前者可以比拟的?
所以在这个物欲化的着急的社会里,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先慢下来,而毕淑敏老师说,慢这个字,造字者多么聪明,是竖心旁,说明“慢”这件事,并不只是来自动作,首先源自内心。所以当我们从内心发出要把节奏慢下来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慢慢的改变,希望我能在慢下来的节奏里找回当时那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让自己的生活成为成活,而不仅是生存。
7、《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我很喜欢《星光下的灵魂》这个书名,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淡然闲适和超脱的感觉。毕淑敏老师说过,可以提高人智慧的两种方法,一是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二是仰望星空,以明人类的渺小,那么在星空下仰视自己的灵魂,应该会更具有一种清澈空洞。
星光是我儿时就很喜欢的风景,夏夜躺在自家的院子里,透过爬满葡萄藤的架子仰望天空,总可以看到那一颗颗如钻的星星布满蓝丝绒般的夜空,那时候总会在想,天空到底有多大,能藏下那么多星星,而星星又总是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感觉。有时候发现几颗特别亮的星星,就会急着喊爸爸妈妈来看,分享发现的愉悦。而现在住在水泥森林般的商品房里,没有了儿时那得天独厚观赏星星的院子,就算有个阳台能看到夜空,但偶尔抬头望夜空,也很难找回那时候惬意轻松的心情去看星星去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有时候自己会想,为什么现在的我不能和儿时一样去看星空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长大了或者没有了看星空的理想场地吗?
看了毕淑敏老师的书以后,我审视自己,身处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我们的步履越来越匆匆,做事情的节奏越来越急,心态越来越急,越来越不平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在这急匆匆的节奏中根本得不到正视。而同时在急切的节奏中,我们也渐渐忘记了如何如身边的人沟通,宁愿自己玩手机玩IPAD也不和身边的人交流,宁愿看电子书去消费那些网络快餐也不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宁愿看电视也不陪孩子去玩去做游戏。
为了让家人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物质上有更好的享受,我们平时总是忙着工作,忙着奔波,却忘记了家人和孩子需要的不是纯物质,作为人,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交流,让家人住在一幢空空如也的200平米的房子里,没有人陪着吃饭,没有人陪着说话,吃着山珍海味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即使没有200平米的房子,一家人能围着桌子吃晚饭,聊聊工作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那种温暖和快乐又岂是前者可以比拟的?所以在这个物欲化的着急的社会里,要找到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先慢下来,而毕淑敏老师说,慢这个字,造字者多么聪明,是竖心旁,说明“慢”这件事,并不只是来自动作,首先源自内心。
所以当我们从内心发出要把节奏慢下来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慢慢的改变,希望我能在慢下来的节奏里找回当时那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让自己的生活成为成活,而不仅是生存。
8、《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看到《星光下的灵魂》这本书时,不知道为什么,烦躁的心竟一下子安静了许多。书的封面是浩瀚的夜空,璀璨的繁星,引人入胜的书名,让我想到康德的那句:“仰望星空和探寻内心,是最令人感动和敬畏的时刻。”自由、苦难、坚守、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在书里,毕淑敏老师像一个身边的老友,用优雅细腻的文字,让我们分享了她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就像一股透着力量的涓涓细流,直入心扉,从喧嚣的浮躁中回归自我,感受星空下的渺小。
这本书,让人得以更透彻地叩问灵魂的居所,安顿疲累的心灵。在作者优雅聪敏的叙述中,静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心灵故事。于不经意间,让人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精神世界的家园。关于人生,关于幸福与快乐,作者用温暖的笔触,娓娓道来,像清新的风,掠过我们心灵的原野。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趋于平缓,不再匆促。让我们的心,宁静如高山雪湖。
书中《人心的喜马拉雅山》描述了浮躁的社会心态。凡事都讲求快节奏、赶速度,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人对自然的索取却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冷漠。毕淑敏说:“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那些急骤发生的变化,大多都是灾难,比如飓风和暴雨,比如山崩地裂加上海啸”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为了“目标”忙碌奔波,急功近利,把自己逼得紧张兮兮,没有一个喘息的机会,身心俱疲,迷失自我。从书中我们感悟到要学会“放下”,遵循自然规律,在忙碌中放慢脚步看看周围的风景,学会坦然接受事物发展过程的漫长和曲折,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品杯清茶,远离邮件,让自己休息一下。只有聆听心灵自由的声音,才能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获得内心的安宁。
我们是群被社会和时间追赶着的人,是被日常的柴米油盐和工作追赶着的人。我们不幸福,因为我们都被追赶着。我们内心充满了喧嚣,很少有那种特别宁静的时刻。我们按着事情的发展正在忙碌着,却忘记了自己的想要是什么。为什么不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它去一场盛大的旅行?我们可以在可以忙里偷闲的时光里,忘掉周围的一切,去认真读一本自己渴望已久的书。
让自己的干涸的心灵在文字中旅行,在文字中得到滋润和洗礼。我们可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特意经过一片海滩,静静让海风吹拂脸颊,呼吸着大海的呼吸,享受大自然带给自己的安静。我们可以找一场电影的时间,静静待在自己伴侣的身边,感受这份相守带来的幸福和宁静让心灵去一场盛大的旅行,寻找幸福的影子。
也许,我们既没有美丽静谧的星空,也不能像作者那样久久而自由徜徉在星光给人的美好联想里。但是,我们应该在这赶场似的人生旅途里,停靠在某个驿站,静静地小憩,短暂地思考,给疲惫的心灵一个安静,自由,幸福的空间。
9、《星光下的灵魂》读后感
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任何承诺的`,流逝的只是岁月,孑存的只是信念。一种苍凉中的无望守候,维系意志的只有心的一往无前。
看到这样的语句真的没办法不摘抄下来。对于一些事物或者人,坚守真的不容易。在不知道付出了很多会不会有收获的情况下,还能去付出的人真的是不容易的。有人说,爱一个人是最大的赌博,付出很多,却不知道对方会不会给予回报。
可是,爱情就是不计较对方能给予自己多少的啊,难道说爱情还是说停就能停的吗?在很多的看似是真理的真理的里面,爱情多半的不成立的,所以这是们最难的必修课。大概是我还是蔽塞的人,所以这样的句子,老让我想起爱情。当然也会让我想起心理学吧,虽然没有这句话这样苍凉,但是也是一直坚守。
不要把黄连掰碎,不要让它丝丝入扣地嵌入我们的生活。这句话是真的让我想明白了很久没想通的一个问题,所以一下就共鸣了。虽然有些事情,现在还没办法坦然的放下,却也明白了这么长时间以来的痛苦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我把这件事情揉得太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想,所以把它嵌入了我的生活,完全的嵌入了。
一杯加了磨碎的黄连的葡萄糖,浓度再高,也没办法消除那样的苦味。所以我再消除负面的情绪,再积极乐观的生活,还是消除不完那样丝丝入扣的痛苦。它曾经占据了我全部的生活,甚至让我不能正常的生活。我终于明白了,只是现在还需要找到消除苦味的办法,提高葡萄糖的浓度已经不是解决的办法了。
毕阿姨的书,都是这样教会我道理的书,不管的<花冠病毒>那样的小说,还是这本算是散文的书,都是在教会我道理。所以永远都是真爱。虽然还是看了很久才把这本书看完,但是因为很多内容是我明白的,就没有摘抄句子了,所以只有2句话是很受教的。
10、《穿透灵魂的微笑》的读后感
死神,它夺得走人的生命,但它夺不走那个微笑。
记得那是20xx年唐山大地震,震级达到8·0,导致一些地方发生泥石流,就在这场泥石流中,那个在山脚下的小村子受到很严重伤害。就在大家还在香甜的梦中,突然,泥石流就冲了下来,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场灾难的突然袭击。
那个小女孩突然被泥石流冲过,身体受了很严重的伤害,两个小时后,救援赶到了,在救她的过程中怕伤到她就慢慢的拉着,尽管受了伤,但她没喊一句疼,始终保持着微笑,镜头对着她的时候,她用能活动的手摆了一个“V”,表示胜利的手势。就在这时,忽然泥石流又冲了上来,把她覆盖了,又过了几小时,救人人员把她救出来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令人惊讶的是她还保持着那个微笑,那个“V”。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死神夺得去人的生命,但夺不去穿透灵魂的微笑,及那个“V。
11、《论语》的读后感我读《论语》论语读后感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