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

2023-08-19 12:33:20

  《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

《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

1、《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

  看完了闫学的《牵到河边的马》,这本书虽然也厚厚的,也是有关“新教育,新理念”的,但文字不生涩,不精深。手捧书本,有迫不及待往下读的强烈愿望,想走近闫学,感受她的喜怒哀乐,追寻她执著前行的足迹,领悟她成功背后的不屈精神。

  闫学的《牵到河边的马》,记录了一个小学语文老师14年的探索与追寻。欢乐与喜悦盈满,思索与迷茫交织。这里有阳光下纷飞的翅羽,有风中飞扬的白纱巾,有小草柔韧的舞姿,有蝴蝶花丛中的低吟。走进这本书,你可以看见信念的诠释,感受冬夜的温暖,望见歌鸟离巢飞去的身影,听见旷野中呼喊的回声……那些微微的悸动,细小的收获,朦胧的希冀,乃至那些无可言说的焦灼,都能够在这本书纯净而坦诚的文字里找到痕迹。甚至于,在她描述的故事里,痛苦的挣扎中,肆意流淌的文字里,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那英雄所见略同的欣喜,那感同身受的喜悦,都深深地把我吸引着!

  读这本书收获真的不少,不管是教学的理念、方法,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以及怎样去从事这份事业,甚至是做人的道理,等等。读她的书,看到了闫学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她的不屈精神。正如她在前言中写的那样:“面对远方,永远追求那份新奇与未知,永远坚信那里有更美的风景,哪怕磕磕绊绊,哪怕诚惶诚恐,也决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我们,缺少的正是这份执著与坚毅!一帆风顺的时候,故步自封;遭遇坎坷的时候,望而却步;更多的时候,随波逐流!

  第一部分《牵到河边的马》,闫学重点谈了“文本的多元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提问”“课堂气氛”“对公开课的认识”“古诗文诵读指导实践”等内容,其中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加强朗读基本功训练,在课堂上投入地、忘情地读一次;强调了“教师只有长期大量的阅读,勤奋的写作,不倦的思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强调了“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堂教学,都不准欺骗自己,更不能够欺骗学生,要还课堂以真实”。另外,真实具体地分析了当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部分内容,我比较感兴趣,也比较有共鸣。的确,文本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我们不光自己要注重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也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进行多元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发哈姆雷特”一样,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更为广袤的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阅读的策略时曾经指出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第二部分《诠释心中的语文》则记录了《秋天的怀念》和《匆匆》的课堂实录以及作者自己和听课者对上课的反思,读后感《《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还谈了“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实例,告诉我们语文课该怎样上,其中她特别强调了“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秋天的`怀念》《匆匆》这两篇课文,我都不陌生。在闫学的教学设计中,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她有一个很大的版块:多元感悟品读文字,自由交流内心感受,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谈认识、自由读、默读圈画,各抒己见说感受。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以最大化的张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以滋润和滋养,人生的境界自然地得以升华!我自己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已经是好些年前的事情了,可我也始终没有忘怀。我记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品读,理解课文内涵之后,还要求学生进行过续写。学生围绕文章结尾出现的荔枝进行练笔,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情景:在荔枝又上市的时候,安排了作者与母亲的一次心灵间的对话。由于大家对作者的感情领悟得比较到位,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愧疚,不安,感激,思念等等各种情愫,母亲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而《匆匆》一文,我也曾经上过公开课,但课外阅读文本的运用,我做得是很不够的。这是我今后要好好努力的,如何以课文为例子,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离巢飞去的歌鸟》记述了作者的读书体会,有《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给教师的建议》《论语》等文章的读后感。她不仅注意广泛阅读,而且读了文章以后能够充分联系生活、教学实际,谈自己的思悟。这几本书我也读过,但没有写下只言片语。在教学时,也一直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己不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吗?真是惭愧!更主要的是,我的阅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没起多大的作用,正应了《论语》里的“学而不思则罔”。今后,可得像闫学说的那样:“读书笔记决不应是盲目照抄书本,而应是记录教师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疑惑甚至批判。因此,数量不是主要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读书笔记的质量。一个教师能够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博览群书固然很好,也很重要,但如果每学期都是‘博览群书 而不求甚解,倒不如在有限的时间内每学期只读一两本书,认认真真的读,踏踏实实地读,完全投入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并及时将自己读书的收获进行记录,这样的读书效果应该说是事半功倍的。”

  第四部分《会跳舞的小草》是作者的一些随笔文章,记录着她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小事”。从这一组文章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闫学的爱心与勤奋。作者还谈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者强调了教师写作的重要性。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如果是一株小草,就让它呈现绿色;如果是一朵小花,就让它吐露芬芳;如果是一棵小树,就让它最终与流云缭绕。”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青年教师,对我们的学生不也应该这样吗?

  书读完了,但我的思索还将继续,为了梦中的橄榄枝,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期待来演绎。

2、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闫学,一个只比我大8岁,20xx年就成为当时山东省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一匹面对远方,永远追求那份新奇与未知,永远坚信那里有更美的风景,哪怕磕磕绊绊,哪怕诚惶诚恐,也决不停止前行的脚步的“千里马”,她笔下的《牵到河边的马》一度让我产生一种错觉,那种只有在好男儿身上才容易见着的勇往直前的毅力和志在四方的执着却这样毫不修饰地表现一个年轻女子的身上,的确让人不敢置信。

  渐渐地,我透过她那纯净而细腻的文字背后对她有了新的认识,我能感受到她的欢乐与喜悦,困惑与迷惘,那些微微的心灵悸动,那些细小的收获,那些朦胧的希冀,乃至那些无可言说的焦灼,都能在那些零碎的文字里找到痕迹。闫学的世界里,到处飞扬着孩子们纯真絷爱的笑声,她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面对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决不放弃,在付出紧张而艰苦的智力劳动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美好;她在一个孤苦伶仃无人照顾的孩子深夜高烧时,背着他治病,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给以他母爱的温暖;她竟然为了让她们班的孩子们吃到从未见过的新鲜杨梅,不顾旅途的疲劳,赶在学生放学之前,将新鲜杨梅分到每一个孩子的手上,而她自己的'手中只留下几颗腐烂的杨梅……“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这就是她对爱的至情诠释!

  在闫学的语文课堂中,她随口就能引经据典,背诗诵词,“一身傲骨世人晓,高雅品格比兰心。”这样的精彩和经典几乎在她的每一堂课中都有,这些培植于文本的浓浓的人文关怀和精美、极富感染力的课堂设计一回回让我景仰和惊叹。在课堂中,闫学是知性的。她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验性、问题性、独特性和探究性,既重视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精彩地展现了语文的魅力。同时,闫学又是感性的。她总是或歌或哭、或跃或思,让自己的个性和学生的认识得以最大化的张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以浸润和滋养,人生的境界自然地得以提升,这才是潜移默化、润心无声的“无为”境界啊!读着她的课,我会长时间激情满怀,精彩之处忍不住拍案叫绝,景仰和感动久久在心中荡漾开来。

  敬佩之余就是不能自拔的汗颜,面对着书中那些熟悉的情景,那些类似的感受,我不得不在一次次漫上心头的惭愧中反思我的教学行为,反思我的成长过程。凝神思考,我能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吗?不!闫学告诉我:“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而我一个那么不懂得持之以恒地获取知识的人,连优秀教师的边都碰不到啊!“一棵在大山的岩缝中生长的松柏,长期的营养缺乏使它们渐渐扭曲了枝干,仿佛没有长大就已经苍老。那种旁逸斜出的姿势固然是一种力量的昭示,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酸辛?缺乏必要的滋养,再强的生命力也只能帮它达到一个有限的高度。”对我们来说,那种必要的滋养不正是知识的获取吗?蓦然发现,工作了10年,今天才真正明白一个“优秀教师”的内涵离我有远。我的10年光阴就在混沌和迷茫之间一晃而过了,留给我的只有无尽的懊悔和自责而已。

  夜深了,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胸口涌动着浓浓的感动,几逾热泪盈眶的冲动,为她把自己比作一棵树,坚韧、忠诚地恪守心中的那一方绿荫而感动;为她坚信自己是那艘远航的船,无论有多大的风浪,彼岸一定有更美的风景,幸福就在这远航的路途之中的执着而感动。我终于明白她为什么把这本书取名为《牵到河边的马》了,她就是一匹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脚踏实地又勇往直前地驰骋于教育前线的好马,历尽艰辛,终于寻找到了“梦中的橄榄树”。

  灯光摇曳间,我恍惚觉得闫学近在咫尺,不再是声名显赫的学术权威,而是我身边的朋友,一个爱不着边际地幻想,爱吃水果,爱变着法儿地换衣服打扮自己的同龄女孩。那样的亲切和幸福——走近闫学的感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祝愿闫学今后的道路走得更好!

3、《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读后感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这是作家张文亮写的一首散文诗。这篇文章充满了哲理性,同时有一股温暖的力量,读完后感受颇深,现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现在我从事的是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智力障碍的孩子们,我们的学生们在肢体上,心智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障碍,他们就像是文章中说的蜗牛一样脆弱,行动慢,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用爱心呵护我们的“小蜗牛们”,就像母亲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和他们亲近,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同时,爱也是包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些时候孩子们可能会达不到你的要求和标准,我们有时可能会急躁,失去耐性,还有时会大声地向孩子们抱怨:“怎么还是不会?”也有时会因为孩子们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向他们大声呵斥,可是,我们在发完火后是否会想一想:他们都还只是孩子,还是个智障孩子,他们也许已经尽力了,可是仍达不到标准,不妨弯下腰来,说一句:“孩子,没关系,加油!老师相信你能做到。”然后耐下心来,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放慢进度,反复训练,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

  生命的意义在于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你快乐还是痛苦、积极还是消极、感恩还是抱怨。一句话说得好:“生活是一面镜子,原封不动地反映你的心态。你对生活怎样,生活就怎样回馈你。”当你微笑地面对生活,生活会示予你灿烂的微笑;当你哭对生活,生活也还你一样哭丧的脸。如果你能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情,你就会拥有生命的阳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抱怨,抱怨工作的辛劳、待遇的不公、生活的不顺心,因为这些使得我们产生了倦怠感,但不管你的心情怎样,客观事实总是存在的,与其经常抱怨,说生活的不如意,不如用微笑积极地面对,也许换个角度,会发现许多美好的一面。也许你总在抱怨学生多么地难教,多么地不守纪律或是习惯有多么不好,但你有没有静下心来去观察他们,他们身上有什么闪光点是值得肯定的,或是有什么事情是让你感动的,也许孩子们的一个眼光、一句问候、一个举动不知不觉的想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朴实而最美好的一面。我们不妨回过头看一看,看“小蜗牛”们已经前进了多少,而不是去计较他们到底有多慢,对于你来说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这时,你就应该很认真地表扬他们。

  教育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有句话叫做“教学相长”,在你教学生的过程中,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在提高,就如文中所说:“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正是因为有了我们的这群“小蜗牛们”,才有了我们这个群体“特教教师”,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会努力的去开发教材、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也是因为教他们,让我们获得了种种的成就,“论文获奖、公开课获奖、荣誉称号”等等,所以,虽然“小蜗牛们”是弱势群体,却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我们还是用一种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们吧!

4、《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读后感

  在语文课上,老师发美文给我们看,在这无数优美的文章中,那篇《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打动了我。

  上帝让“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蜗牛啊!那是走的多么慢的呀!当“我”被它的速度激怒,对它拳打脚踢。可是它的速度不会再快了。“我”心中抱怨上帝有这么多的动物,那么多的昆虫,为何偏要牵着蜗牛去散步呀!可是当我静下心来,慢慢看周围却发现周围的景色是那样细致,那样的美。

  就像我每天都要家匆匆赶到学校,又从学校匆匆赶回家一样,一路上,我只能看见外面的叶子长出来,叶子是路色的,叶子落光了,有花开了,花都败了,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没带月票,只好自己慢慢走回家去,这一路我才发现,叶子不只有一种绿色,花儿更是姿态各异、五颜六色,它们不再像我往常所看到的那样粗略了,而是更加精细了。

  只要慢慢的走多细小、多美丽的景色都能被发现,只要慢慢的思考,再复杂的问题也有解开的时候,如果不慢慢的走,我又何曾知道原来叶子不只是绿色,它是有嫩黄色、翠绿色、深绿色,花儿不只是全部打开的,有的只是花骨朵,有的是才展开两三瓣,有的是花瓣掉落的只剩下三四片花瓣,不慢慢走这些是看不出来的。如果不慢慢思考,直接放弃的话,那么可能永远不知道它的答案,只有慢慢的想了我才知道答案。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需要一只与你一起散步的蜗牛呢?

5、《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读后感

  初读此书,说实话,看不懂,倒不是那种语言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只是我感觉,简单温暖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我还直到现在都无法理解的东西,会与“养儿方知父母恩”有相通之处吧。

  书以上帝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为起始篇章,在经历焦灼,不安,烦躁之后,拨开乌云,重见日出,豁然开朗,突然明白,原来,在这段看似艰辛却又始终被幸福笼罩的路途中,真正的导游,一直是被自己有时几乎有些嫌弃的蜗牛。

  书有十五个章节,内容更不似小说般连贯,中心,却始终围绕在如书中的我般的家长和如蜗牛般的孩子身上。无论是教我上课的毛毛虫,教我读书的螳螂还是来自蚯蚓的声声呼唤,小蝌蚪的赞美,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成长道路上家长与孩子间那种无法言喻的默契而又深沉的关系: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时候,看着孩子如蜗牛般缓慢移动的步伐,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一度怀疑自己聪明的基因为什么在孩子的身上的不到体现,为什么会这么笨,他们更想用自己超乎孩子百倍的力气去提着孩子走,可是做什么都是徒劳。

  时处步伐匆匆的年代,为家庭生计奔波在工作的家长,很少会有人会停下脚步看看路边的风景,理由很简单-他们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是,你们是否想过,孩子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会是你们在他们取得优异成绩时大肆的赞美,在因为作业出错或是成绩不好时无休止的批评与谩骂吗!我只是想说,世间的人,被荣耀光环笼罩的时候从来不缺赞美鲜花与掌声;跌落谷底时,也从来不会缺少背后的议论嘲讽和批评。荣耀后的赞美与失意时的批判,真的不缺你一个。

  培养一个孩子,会是一个家长一生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而自己,便是那个心智渐趋成熟的主人公。作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些许幼稚和丝丝成熟,对于教育孩子,我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对书中的内容,我只能从孩提的回忆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不管怎样,家长的一份耐心,一份执着,一点默默的支持,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成就孩子更好的未来。

  人常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书写一个故事,而故事是否拥有完美的结局,在于你,在于孩子,在于你和孩子究竟能形成多大的默契,也真心祝愿在这条路上正在行走和还未行走的家长和孩子们,终会拥抱最蔚蓝的天空,你们,都会是最好的自己……

6、情牵西游《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我最喜爱一本书是《西游记》,《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终于取得了梦寐以求的真经。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不惧艰难险阻,漂洋过海去求师学艺,终于学到了一身惊天动地的本领,不但学会了七十二变,而且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远。

  由孙悟空我想到了自己,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说我想去学跆拳道,妈妈二话不说给我报了名。可是后来,我觉得学跆拳道特别痛苦,都快坚持不下去了。每当我觉得痛苦的时候我会想起孙悟空,他漂洋过海都要去学艺,那我这点小小的痛苦算什么呢?想到这里,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还有一次,我参加英语比赛。在后台的时候,我紧张得心扑通扑通直跳。我担心,如果我忘词了怎么办?如果评委觉得我不好怎么办?如果我没有回答上评委问的问题怎么办?想到这些我手心一直在冒汗。我很紧张地出了场,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孙悟空,他天不怕地不怕的,这小小的比赛我怕什么呢? 想到这里,我再也不紧张了,将脑海中的内容流利地朗诵了出来,我的语句中还饱含感情呢!最后,我取得了一个很好的成绩。

  《西游记》不仅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力量,还给了我追求完美的激情和信心!

7、《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

  看完了闫学的《牵到河边的马》,这本书虽然也厚厚的,也是有关“新教育,新理念”的,但文字不生涩,不精深。手捧书本,有迫不及待往下读的强烈愿望,想走近闫学,感受她的喜怒哀乐,追寻她执著前行的足迹,领悟她成功背后的不屈精神。

  闫学的《牵到河边的马》,记录了一个小学语文老师14年的探索与追寻。欢乐与喜悦盈满,思索与迷茫交织。这里有阳光下纷飞的翅羽,有风中飞扬的白纱巾,有小草柔韧的舞姿,有蝴蝶花丛中的低吟。走进这本书,你可以看见信念的诠释,感受冬夜的温暖,望见歌鸟离巢飞去的身影,听见旷野中呼喊的回声……那些微微的悸动,细小的收获,朦胧的希冀,乃至那些无可言说的焦灼,都能够在这本书纯净而坦诚的文字里找到痕迹。甚至于,在她描述的故事里,痛苦的挣扎中,肆意流淌的文字里,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那英雄所见略同的欣喜,那感同身受的喜悦,都深深地把我吸引着!

  读这本书收获真的不少,不管是教学的理念、方法,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以及怎样去从事这份事业,甚至是做人的道理,等等。读她的书,看到了闫学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她的不屈精神。正如她在前言中写的那样:“面对远方,永远追求那份新奇与未知,永远坚信那里有更美的风景,哪怕磕磕绊绊,哪怕诚惶诚恐,也决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我们,缺少的正是这份执著与坚毅!一帆风顺的时候,故步自封;遭遇坎坷的时候,望而却步;更多的时候,随波逐流!

  第一部分《牵到河边的马》,闫学重点谈了“文本的多元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提问”“课堂气氛”“对公开课的认识”“古诗文诵读指导实践”等内容,其中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加强朗读基本功训练,在课堂上投入地、忘情地读一次;强调了“教师只有长期大量的阅读,勤奋的写作,不倦的思索,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强调了“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堂教学,都不准欺骗自己,更不能够欺骗学生,要还课堂以真实”。另外,真实具体地分析了当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部分内容,我比较感兴趣,也比较有共鸣。的确,文本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我们不光自己要注重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也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进行多元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发哈姆雷特”一样,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更为广袤的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阅读的策略时曾经指出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第二部分《诠释心中的语文》则记录了《秋天的怀念》和《匆匆》的课堂实录以及作者自己和听课者对上课的反思,读后感《《牵到河边的马》读后感》。还谈了“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实例,告诉我们语文课该怎样上,其中她特别强调了“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秋天的`怀念》《匆匆》这两篇课文,我都不陌生。在闫学的教学设计中,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她有一个很大的版块:多元感悟品读文字,自由交流内心感受,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谈认识、自由读、默读圈画,各抒己见说感受。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以最大化的张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以滋润和滋养,人生的境界自然地得以升华!我自己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已经是好些年前的事情了,可我也始终没有忘怀。我记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品读,理解课文内涵之后,还要求学生进行过续写。学生围绕文章结尾出现的荔枝进行练笔,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情景:在荔枝又上市的时候,安排了作者与母亲的一次心灵间的对话。由于大家对作者的感情领悟得比较到位,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愧疚,不安,感激,思念等等各种情愫,母亲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而《匆匆》一文,我也曾经上过公开课,但课外阅读文本的运用,我做得是很不够的。这是我今后要好好努力的,如何以课文为例子,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离巢飞去的歌鸟》记述了作者的读书体会,有《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给教师的建议》《论语》等文章的读后感。她不仅注意广泛阅读,而且读了文章以后能够充分联系生活、教学实际,谈自己的思悟。这几本书我也读过,但没有写下只言片语。在教学时,也一直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己不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吗?真是惭愧!更主要的是,我的阅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没起多大的作用,正应了《论语》里的“学而不思则罔”。今后,可得像闫学说的那样:“读书笔记决不应是盲目照抄书本,而应是记录教师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疑惑甚至批判。因此,数量不是主要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读书笔记的质量。一个教师能够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博览群书固然很好,也很重要,但如果每学期都是‘博览群书 而不求甚解,倒不如在有限的时间内每学期只读一两本书,认认真真的读,踏踏实实地读,完全投入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并及时将自己读书的收获进行记录,这样的读书效果应该说是事半功倍的。”

  第四部分《会跳舞的小草》是作者的一些随笔文章,记录着她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小事”。从这一组文章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闫学的爱心与勤奋。作者还谈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者强调了教师写作的重要性。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如果是一株小草,就让它呈现绿色;如果是一朵小花,就让它吐露芬芳;如果是一棵小树,就让它最终与流云缭绕。”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青年教师,对我们的学生不也应该这样吗?

  书读完了,但我的思索还将继续,为了梦中的橄榄枝,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期待来演绎。

8、《冒险小虎队河边寻宝》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冒险小虎队——河边寻宝》,我觉得很好看。里面人物有碧吉、路克、帕特里克,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的托马斯·布热齐纳。书中主要写他们一起去爷爷家的时候,在河里发现了一个漂流瓶,里面是一张寻宝图。于是,他们就去寻宝。他们在路上发现有人也拿着不一样的寻宝图,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寻宝图是假的。因为别人的寻宝图是用特殊墨水描出来的,用火烤才能看见,于是他们把真寻宝图记了下来。他们走到了河边,又发现有一个船里装都是漂流瓶,也都是假的,是那些人把漂流瓶扔到了河里,他们才上了当。无意中他们发现报纸上写着:千万元的.赃款到十年以后的今天仍毫无线索。原来,他们路上见到的那个人是罪犯,宝藏就是赃款。他们在凯文的帮助下找到了赃款,逮捕了罪犯。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他们很聪明,很细心,不马虎,我要向他们学习。

9、《论语》的读后感我读《论语》论语读后感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