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写好读后感的五大秘诀

2023-08-23 19:41:23

  写好读后感的五大秘诀

写好读后感的五大秘诀

1、写好读后感的五大秘诀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好读后感的五点秘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2、读中华五千年有感写读后感的作文百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中国的历史故事,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客死五丈原》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交战过程中,由于过度辛劳,终于在军营里病倒了,在临死之前,他一一布置了身后之诸事,不要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蜀军利用诸葛亮的计谋,安全地撤出了五丈原。令司马懿不得不感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呀,我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故事广为人们传诵,其中有著名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今天我看了《诸葛亮客死五丈原》这个故事,为他英年早逝遗憾的同时,更加深深地佩服他的聪明才智。同时我也在想,聪明的人很多,为什么诸葛亮就能神机妙算,决胜千里,而其他人就不能做到呢?就像我们现在好多同学都很聪明,可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到底为什么呢?我认为我们最缺少的就是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再聪明的脑袋不用也会生锈的,如果诸葛亮不动脑筋,他会想出一个个好的计谋来吗?如果科学家不动脑筋,他们会发明创造出很多有用的东西吗?如果我们不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我们就不会有出色的成绩,长大后也不会有大出息的。

  诸葛亮是奇才,只要我们爱动脑筋,好好学习,我们也一定会成为天下奇才的。

3、读中华五千年有感写读后感的作文百字

  历史是一面镜子,里面有大约5000年的历史。古代皇帝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本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销烟的英雄——林则徐。

  走投无路的鸦篇贩子在中国受到热捧,沿海官兵甚至出动兵船在近海与毒贩交易,再由兵船运回内陆,开设烟馆倾销毒资全是国民所为。英国资产阶级先把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生丝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毒贩如蝇群而来,除了英国,美国也从土耳其向中国输入鸦篇,俄国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篇。由于鸦篇的急剧增加道光帝决定销烟,由林则徐负责在广州虎门销烟。

  三月十九(1839年5月12日),民间缴烟完毕,拘捕吸毒者、烟贩一千六百人,收缴烟膏四十六万一千五百二十六两、烟枪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一杆、烟锅二百一十二口。四月初六(1839年5月18日),烟贩缴烟完毕,共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四月十一(1839年5月23日),兰士禄·颠地等英国商贩被驱逐出境,次日义律亦将十三行的英国人撤到澳门。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我们要向林则徐学习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因为他们早已把生命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了一起。

4、读中华五千年有感写读后感的作文百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而《中华上下五千年》更是一部完整展示伟大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中 国分为好几个朝,首先为黄帝、尧、舜、夏朝,后来夏帝无能,商汤起义,建立商朝,紧接着周武王讨伐商朝,建立周朝,周朝之后,便是春秋战国时代,接下来秦 始皇统一中国,可秦二是贪酒好色,江山倒在了刘邦、项羽之手,接着楚汉相争,汉朝略胜一筹,再后来王莽夺权建立新朝,然后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末年,政 权腐败,出现了三国鼎立之势,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可晋帝昏庸无道,便出现了南北朝局面,接着隋朝杨坚统一中国,可隋炀帝杨广杀兄轼父夺位,昏庸无 道,导致唐高祖李渊建唐,后来唐僖宗、邵宗无能,使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复杂局面,后来宋高宗黄袍加身,建宋,接着辽、金、元、宋朝鼎立,最后元朝胜出, 接下来,朱元璋建明,明帝昏庸,清朝多尔衮安抚民心,后因光绪、溥义帝无能,便出现了民国时期,又经过了几十年战乱,才出现了今天的繁华局面。

  中国的悠久历史,连绵不绝5000多年,由盛转衰,想当初唐、汉时期的“不叫胡马度阴山”一直到了清、民国时期那任人摆布如此境地!我感慨万分,虽然现在中国盛精图治,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可毕竟还是从战争之中出来的伤者啊,我们这些子孙后代一定要精忠报国,让中国再次成为昔日的“世界强国”!

5、五毛钱的愿望读后感写读后感的作文百字

  如果有一个阴阳怪气的小矮人来到你所在的城市,告诉你:只要用五毛钱在他那儿买一张小纸片,就可以实现你的一个愿望,你会不会相信呢?如果你相信了,你要实现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五毛钱的愿望》讲述的是波莉、罗威娜、亚当从小矮人泰德司?布林那里各买了一张“愿望卡片”,波莉想让自己引人注意,结果自己发出了牛蛙的叫声,大家就都看着她大笑;罗威娜想让自己的恋人永远留在自己身边,而她的恋人却在她家门口变成了一棵不会走的树人;亚当想让父母的农场里到处是水,却导致整个农场被水淹没。

  这些人为什么那么“倒霉”呢?因为他们指望天上掉馅饼,指望不劳而获,这些“倒霉”事便是对他们指望天上掉馅饼的惩罚。想要实现愿望,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比如说话口无遮拦的波莉,想让别人注意自己,喜欢自己,就该努力注意自己说的话,说出口前要用脑子思考一下。

  生活中,我们不能指望不劳而获,守株待兔的故事也是一个例子:那个农夫总想着不劳而获就能过上好日子,天天在树后等着兔子再次撞上来,地也荒了,兔子也没再撞来,最终农夫就饿死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但我们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应该不断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6、五毛钱的愿望读后感写读后感的作文百字

  《五毛钱的愿望》这一本书,运用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巫树村的一系列怪事。

  比如这里的巫师肆虐横行,让这里的村民染上可怕的瘟疫。

  一天,这里召开了巫树村的友谊联欢会,司徒米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小屋,门前还贴着一张纸,纸上写的是一个小告示:泰德斯布林可以帮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只需五毛钱。司徒米特当时想不可能,认为泰德斯异想天开。可是,当司徒米特半信半疑地走进里面时,他发现屋里还有三个人,事实证明他必须相信。

  第一个女孩,因为想让别人对她好一点,结果要说出脏话时,不幸的人就只能说出牛蛙一般的“咕咕——呱呱”叫。真可怜!

  第二个女孩,因为喜欢一个男孩,所以对着许愿卡许了愿,希望这个男孩不要离开这里,能在巫树村扎根……结果那个男孩跟大树似的在村里扎了根。

  第三个男孩,他家很穷,买不起水,于是他对着许愿卡说,希望让农场有用不完的水,因此把农场弄得到处是水,都快流成河了。

  就在同一天晚上,他们三个同时找到巫师,让他许个愿,撤销他们许过的愿望,于是他拿起卡片,把愿望全都撤销了。

  这本书让我有所体会,也让我明白了:想让别人对你好,就得对别人好点儿;想让别人喜欢你,就要对他说;想有钱,就得自己努力赚。

  幸福是靠汗水与努力赚来的。

7、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写读后感的作文百字

  在寒假里,我读了《呐喊红宝石》、《昆虫记》、《雷蒙拉八岁》、《乌丢丢的奇遇》、《宇宙太空大百科》,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乌丢丢的奇遇》了。

  这本童话书的作者是金波。主要讲了乌丢丢(它是个玩偶)和布袋老爷爷走丢后来到了珍儿(是个脚残疾的小女孩)家和吟痴老先生家等奇遇。乌丢丢最早什么道理都不明白,吟老先生告诉了它许多道理。如:一个人要学会回报,要接受别人的爱,要学会感恩......它就有了爱心。

  于是,吟老先生陪乌丢丢一起去找给了它第一次生命的布袋老爷爷家和给了它第二个身体的珍儿家......

  故事中的乌丢丢是一个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它在吟老先生的引导下变得很有爱心,珍儿的学校着火了,乌丢丢为了救珍儿和那条狗再一次失去了身体。吟老先生是一个同情孩子,理解孩子的人;蝴蝶是个信守诺言的昆虫,因为天下这么大的雨,刮那么大的风,它仍坚持着要达到目的地去看蔷薇;芸儿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雕塑家是一个努力奋斗的人;蘑菇人们个个都是善良的人.......我们要学习乌丢丢的爱心;吟老先生的善解人意;蝴蝶的信守承诺;芸儿的天真无邪;雕塑家的努力奋斗;蘑菇人的善良......

  这个故事让我最感动的是乌丢丢,它为了帮助珍儿的脚恢复起来,悄悄地用自己和珍儿融合在一起,让珍儿的脚恢复了,自己却永远地走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可贵,并懂得用爱滋养生命,用爱回报生命......爱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鲜活、有趣,爱,也让我们的友情变得神圣!

8、读文章写读后感600字《父亲》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一篇文章写读后感600字 《父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亲的爱,是那巍峨的大山;父亲的爱,是那醇醇的烈酒;父亲的爱,是寒冬里一把遮风挡雨的伞;父亲的爱,是长夜中一盏燃起光亮的灯。

  在秋假中我读了《父亲》一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13岁时迷恋甲壳虫乐队,要去参加比赛。可没有音响,又没有钱,不过同往常一样,父亲总有办法实现他的愿望,那就是和儿子一起做。参加比赛那天,竞争者对他的音响很是注意,当他坦白招认这是自己和父亲自制时,他们不屑的眼神变的十分羡慕。最后,虽然他们乐队最终没能获奖,但他获得了真正的胜利,那就是亲情,音响有价,亲情却是无价的。

  是啊,每当我有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总是耐心的教我,他给我的感觉像天,广阔得能让我自由的飞翔;他给我的感觉像地,博大得可以让我放心依偎。更多的是给我和妈妈一个家,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家,一个充满爱的港湾。

  是啊,当我取得优异的成绩的时候,爸爸甚至比我还高兴,一件事要宣传好几遍,有时候,我埋怨他的嘴像大喇叭,不过他好像没听见似的,还沉浸在喜悦之中。

  每当我不乖,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被你爸宠的!是的,爸爸是很宠我,但决不是妈妈说的`溺爱。因为爸爸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责备,什么时候可以玩笑。

  父亲,您的爱像是被埋在很深很深的水里。你不像母亲,有那么多的美誉。从古至今,有多少赞美您的歌,有多少赞美您的佳句。您总是那么默默无闻。父亲,我们伟大的父亲,您为了家,为了妻子,为了一家老小操碎了心。

  有一首3岁小孩都会唱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觉得应该改一改。世上真的只有妈妈一个人对我们好吗?不,父亲,父亲和母亲一样好!!

  世上的父母一样好,有父母的孩子像块宝……

9、写好读后感的五大秘诀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好读后感的五点秘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10、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1587年,可能是会被众多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一年,但黄仁宇先生却以其学贯中西的博识,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年代,可以说这是个毫无意义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时代。 从头再来看看这本《万历十五年》,全书分为了七个章节,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视角来剖析整个明朝成熟的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各个阶层的特点及情况。

  首先,1587年,乃是万历帝即位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号称“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死后的第五个年头。而万历帝在张居正严格的教化近十年中天天如同一个小学生一般,虽位居皇位,却如坐针毡,对张居正这位老师的敬仰也在这十年中消磨殆尽,也在自己的“青春期”发育后,叛逆之心也是此消彼长,从敬仰变为畏惧,由畏惧转为憎恨,以至张居正死后的几年,朝中的言官只要有关于弹劾或是打击张居正的奏章,万历帝一律准奏,并大兴其事,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曾风趣的评价过万历,“万历的皇帝生涯一直就在做两件事,加强集权,和搞臭张居正,也可以说这两件是同一件事。”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就如同一个被压抑多年的高考生一般,准确的说,也可以是一个复读生,一朝高考过后,变天大地大任鸟飞了。可以说,这时的他真正掌握了朝中大权,可以一展自己曾经的抱负,可他没想到,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整个朝廷,张居正可以扛下来,但张居正毕竟只有一个,而他万历,未必可以。在封建礼教下具有严格制度体系的朝纲

  之下,万历的结局也只有是逃避和放纵。

  要说在整个万历年间,最权倾朝野的首辅那得算是张居正,但最让万历中意的首辅还得是申时行。作为曾经的科举状元,在申时行八年半的首辅生涯中,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平衡言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申时行所任首辅时期的最大背景特点是言官猖狂,而且是极度猖狂,在成功搞倒搞臭张居正后,他们仿佛如同打了鸡血的疯狗一般,肆无忌惮的咬着朝中的任一位掌权者,从文渊阁大学生,到内阁首辅,实在无人可骂了也会去揭一揭皇帝老儿的短,替皇帝老人家管管人家的私生活什么的。而申时行也是深知大明言官的这一特质,深知这些以骂人为生的人的“厉害”,吸取前任张居正的教训,在此,就再提一下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对待言官的政策总结:把所有的言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是贬黜。因此,严重威胁了言官们的安全感。申时行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小心翼翼的维系着整个朝廷的平衡,可以说,申时行是继嘉靖后期严嵩之后,及至王锡爵之间的众多首辅中,最得善终的一人。而黄仁宇先生也是这样评价的申时行:“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老,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言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言官。”

  可以说,从申时行继任首辅伊始,乃至到了万历执政的晚期,整个大明朝廷都是处在了一个后张居正的时代。言官们力求废除张居正时代的一切政策法令,流放或是罢免张居正时期任用的所有官员,但申时行及部分朝臣又在努力维护着部分法令,以维持整个帝国的运

  转,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万历皇帝又在做些什么呢?“沉湎后宫,纸醉金迷”这八个字可以说是众多史学家对这位后张居正时代时的执政者的最大评价了。无外乎黄仁宇先生惊呼道“世间已无张居正”啊! 在这样的一个后张居正时代中,黄仁宇先生一直对于万历皇帝有个较为客观和辩证的看法,从张居正首辅时期的那个对张居正敬仰有加的好学生,到张居正死后曾一度打算励精图治,为求雨而徒步十里的有志天子,再到中后期消极怠工,不理朝政,色令智昏的酒色皇帝,可以说在1587年这个时间点之后,万历皇帝真正成为了一个黄先生口中的那个活着的祖宗。要说这万历皇帝成为这样的活着祖宗的话,我们不得不将其原因追究整个大时代的背景。张居正的强势使得整个朝野甚至国家如同一艘破浪在加勒比海的黑珍珠号,他的强硬使得每个船桨都必须向同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则是张居正自己决定的,一旦有人出现质疑,则会被无情的被置于船底,或是被抛置大海之中,是张居正利用自己的强势保持了这艘大船的前行,牵引约束着所有的船桨。而当这个强势的船长在未抵达终点就与世长辞之时,全船上下就一下子乱了手脚,船主,也就是年幼的少东家惯例般的为其办了巨大的葬礼,但悲伤的气氛没过多久,积压长久的怨气一下子就开始爆发了出来,先是受了许久压迫的大副,利用自己新任船长的身份组织起了那批曾经被打至船底的人们,开始了对自己上任船长的告状以及诋毁之旅,渐渐地,这种情绪也开始影响了年轻的少东家,对于前任船长的一切,大家都开始全力的抵触,慢慢的,大家剪断了各个船桨之间的牵引线,以满足自己的报复欲。但在一切看起来很疯狂的报复之

  后,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船已经开始貌似不受控制了,而这时,这位新上任的船长也在一次意外中步了老船长的后尘。少东家也开始慢慢的想要塑造自己核心的地位,而最新一任的船长,也就是曾经的二副也开始陪同着少东家一起来继续航行。

  一切开起来都貌似着向好的方向前进着,但少东家似乎忘记了自己就算是个少东家,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船长,而在张老船长之后,貌似短期内也再出不了这样的一个强势船长,当然,也不会被允许出现了,毕竟少东家也长大了,也不想大家在他的名字前加个少字了。而随着旅程的继续,年轻的少东家真的发现自己难以驾驭这样的一艘黑珍珠号了,由最初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壮志难酬,再到无意理政,以至于将所有的一切发泄到了已故的张老船长身上,当然发泄的还有那些曾在船底压抑过的老船员们。而那位新船长则是这艘船上为数不多的明白人,他深知张老船长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明白目前整条大船的现状,更清楚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自己自认为没有张老船长那样的霸气和实力,只有不断的在那群船员和少东家之间来回奔波。这位名为申时行的新船长不能不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位老手,在这样的一艘风雨飘摇的黑珍珠号,他能一直处在船长位置,且被少东家信任,实属不易。不过他的过于委婉,使得我们的少东家真正的变成了一个色令智昏沉迷酒色的昏君。而他将一切都归咎到了自己身上,努力的使这艘大船不会沉没。可以说,在申时行时代,他的工作不是使明朝这艘大船向前航行,而是使这艘大船能不漏水。

  我们的万历皇帝在自己的执政后期,也可以说是在张居正死后的

  后张居正时代,除了沉湎声色之外,他还在时刻做着和自己祖宗一样的事,就是加强集权的统治。在万历时期,万历手上,他继续无限制的扩大着锦衣卫甚至的东厂的实力。而可能是年幼时长期受到张大学士压抑的原因,万历皇帝的后期似乎对于自己的权威及威严看的过于敏感,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他觉得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这就使得他愈发的壮大着自己的东厂及锦衣卫这些个特务组织,为自己服务着。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万历十五年》考究异常精细,其中体现了黄先生西方式的思维,无论是皇帝上朝或是经筵时的制度礼仪,甚至是衣着花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后的结果。每章节之后,黄先生都作了大量的注释,所参考的文献超过了15部之多,可以说是真正的“锱铢必较”啊!

  1587年,可能会是大多数人都不会留意的年份,今天可能也会是这样,但细细品位,在我们的周围,又或是在世界的某个其他地方,又会怎知毫无意义呢?

11、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说实话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起个什么样的标题,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起的就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用一个皇帝的年号万历和其中的年份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书的名字,《万历十五年》。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随着读的越来越多,发现其中的内容还是相当值得玩味的,不愧是一本好书,本书是从几个人物写的,我也从几个人物来分别写写我的感受。

  万历皇帝,我认为这个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从登极做上了皇帝以后就一直被管理着,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他们俩同受人“宠爱”,但又同样被关在了“笼子里”,只是大熊猫不必再学习四书五经讨他人欢心罢了,后来的万历皇帝学会了罢工,也因此成了一只真正的大熊猫了。文章中多次提到明朝是在用道德治理国家,而不是法律,这个我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我想说,一个封建社会,一个大多数的人民都没受过什么教化的国家,实行法律治国有什么用吗?也许还不如用道德的力量去约束人民呢。万历从小就一直被管教着,他不是没有逆反心理,只不过他的逆反心理不像他叔叔表现的那么强烈罢了,他叔叔是把一个皇帝的权利表现的尽至了,所以在文官集团成型以后,万历皇帝也就没有再做出出格的事情的可能了,他的逆反也只能是通过无为而表现。写到这里真的感觉很同情万历皇帝,自己的臣子无时无刻不压在自己的头上,自己无时无刻不受到大臣们的管制,他就连做一个男人都做的很是猥琐,因为他不能给他心爱的女人一个真正合适的名分,不能给他和他心爱的女人所生的孩子一个真正的地位,甚至死后都不能跟他真正爱着的人葬在一起,这着实是一个悲剧。但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万历皇帝,他确实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完全有能力重整朝纲,因为他是君王,他完全又能里重振边防,因为他是君王,他完全又能力保护她的女人,因为他是君王,但他放弃了作为皇帝所应有的权利,他选择了无为而治。作为皇帝他受万人敬仰,但是他没有把作为君王应该做的做到,而只是选择

  了默默的抵抗,也许是人们对他的期望过高了,因为他是君王,所以他应该肩负起拯救历史的责任,正因为这样,他离人们想象中的皇帝差的很远,所以他才会更加的受到大臣们的管教,认为这个皇帝还不成熟,然后越加管教也就越增大了万历皇帝的逆反心理,因之反反复复,便造就了这个万历皇帝。这本书上说万历是因为过分的相信张居正,而张居正死后证明皇帝自己也被骗了,皇帝就因此更加的不信别人,所以才使他怠工的,我认为不然,我认为这个皇帝就应该是这样的,张居正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管家,管家死了,“熊猫”当然就可以依着自己的性子来了,他本性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做回了自己,张居正的死只不过是历史学家为皇帝找的一个借口,或者说是皇帝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

  对于明朝的官制我不便多说,因为知道的甚少,只是这本书让我感觉好像跟现在的社会很像,有很多事儿换个人物就是现在的事儿,这个以后再说。

  再说说首辅申时行,这个人让我说什么好呢,感觉他的性子里某些东西很像万历皇帝,他没有张居正的大刀阔斧,也更不会像海瑞一样纯的就像一块大石头,我认为他的行事儿风格有点像太极拳的打法,总是能以柔克刚,他总是能从清萍之末看到暴风雨的来临,能解决的事儿他总不会让他发展到无法解决的地步,发展大了的时候他也能运用其他的方法解决,这着实为万历皇帝,为明王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想如果没有申时行的话也许明王朝会出更多更大的乱子,申时行才真正的实现了国家的稳定。但申时行的做法理应出现在盛世里,因为出现在了一个皇帝罢工的时期,他的作用就起的不是那么明显了,最后他还被弹劾,这个就证实了这一点。申时行这个人很难说,因为他就跟他当上首辅的过程一样,充满了偶然性。

  张居正,我认为这个人应该当皇帝,他有胆识,有思想,有抱负,有眼光,如果当皇帝的话,他完全能把这个国家建设的非常好,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臣子,然而一个臣子这么厉害并不一定会扶持出来一个好皇帝,因为皇帝是他这样的,两只虎在一起的可能有多少呢?

  他张居正是一只虎,皇帝便成不了虎,因为他总是让皇帝听他的指挥,这样自然皇帝便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我认为这个皇帝的形成有张居正很大的原因。我们不可以否认张居正的功勋,他建立的许多的制度可以证实延续了明王朝的香火,他赏识的一些人也确实有着超人的才华,他的大刀阔斧也着实让人佩服,但他的缺点言行不一也成了他的一大弊嫉,他的英名在当时也便被一些小人因此而弹劾掉了许多。

  海瑞,书中用“古怪的模范官僚”做题,我觉得很是恰当,古怪是他的行事儿风格古怪,或者说他对于四书五经过分的执着了,他已经被其蒙住了眼睛,心里已经超神了,他清廉的太过清廉,正直的过分正直了,他跟其他官员格格不入,甚至跟皇帝也格格不入,他入的只有他心中的“良心”,所以他的行为很是不为其他官员理解,但是他做的又都对,没有一件是错的,因为那都是书上教授的,也因此没人敢反对他的做法,他对于其他官员甚至包括皇帝都确实是一个模范,但又不是榜样,因为他离现实太远了,他说白了可以说是一个“书呆子”,模范一次用的恰当到位。我认为海瑞的出现只是一个错误,他带给人民的也许是利益,但是他带给明王朝更多的是麻烦,他的性格,他的行事风格为朝廷惹了很多的麻烦,直到他死了之后这些担心才可以消除掉,让明王朝松了一口气,让明王朝的官员们松了一口气,甚至让皇帝也松了一口气。

  戚继光,书上说他是孤独的将领,我觉得说的不恰当,应该说他是在张居正死后孤独的将领,因为在张居正在位的时候他并不孤独,他所有的想法几乎都实现了,说他孤独只能说是他跟他所在的朝代不太适应,感到他很孤独,或者说在张居正死后他也便受到牵连而孤独。戚继光是一个很能适应环境的人,他不会过分的执着,他在大多数会变通,不会一条路走到底,会变着路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是我很欣赏的。戚继光在历史上的功勋也是相当的卓著的,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因为没读过他的传记,怕少说了哪些,心理有愧疚。

  李贽这个人啊,我觉得有点心理不正常,总是爱做一些在当时是很出格的事情,在他身上结合了很多人的元素,有官僚、有文人、有僧侣、有改革派,很乱,说不清楚,也许就连他自己也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估计,因此,书中才写他为“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要我说啊他还有点自相矛盾、自找没趣。他总是自己想是什么就是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他认为那是对的,好像有点小孩子气,感觉他自己也没有自己固定的性格,没有万历的默默抵抗,没有张居正的大刀阔斧勇往直前,没有申时行的圆滑也没有戚继光的为国奉献和变通,他有的只是任性,他的性格好像是这几个人的结合体,也许这就是他的性格吧,要是让我评价他在历史上的作用,我就用一个词来形容,小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