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读后感1500字
1、庄子秋水读后感1500字
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这句话引起了全文。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现在的老师,往往是站在制高点上对学生灌输各种的结论和观点。其实,你的那些东西,学生未必就买账。要是学生不买账而被迫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我看存在很大问题。我看,假如可以像若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劣根性全部展示出来、暴露出来,这个时候适时地给学生看一点真理的外观,让他们被真理的宏大所折服。让他们自己产生探索真理的冲动和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育。我想,这样的教育一定会效率更高。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对于规模化的教育,这个成与不成,我不好说。
接下来,他们开始进入到虚与时的关系的论述上。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其实,对于教育,尤其是德语教育来说,这样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呀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不要怪呀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
我们再往下读。他们已经开始关于大小的讨论了。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牛尾算是小的,然后比起更细微的东西来说它可算是高山大丘。这样的论证很有意思。教师对于学生在学问上算是天地了吧,然而相比大师,教师又逊色很多。学生就像是牛尾吧,但是相比婴幼儿,他们知之甚多。然而大师却要学习婴幼儿,学习他们最接近天堂的纯真和无邪。比如教育心理学就是从学习婴儿开始的。儒家的争论比如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也是从婴儿开始的。所以,老师也没有可以骄傲于学生的东西。自然,学生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也更没有可以骄傲于老师的本钱。于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提携,共同进步就不是一句虚言了。我坚信一句话,好的学生是自己学好的。而好的老师都是学生养成的。如此说来,老师更加依赖学生的。也就是大的更加依赖小的。我想太阳虽然大,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离子都剥离掉了,大概也就只会剩下一个空壳的概念吧?
接着,他们又对贵贱、为与不为、道天人等等观点进行了论述。洋洋洒洒,我想不想多滴感慨了。前人已经说了很多,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多费言语。总之,老庄式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在这里横行其中。然而,《秋水》文笔抑扬、气势汹汹,让人目不暇接,还是让人非常手不忍释卷的。然而,最让我最让我感悟的还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
这段话当属全文的精华。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由无数相互隔阂的个体构成的,我不可能是你,于是我就不知道你的痛苦和快乐。我以为你的痛苦和快乐其实是我臆想的。比如,我看见你皱眉,以为你很不快,其实很难说你不是在沉思。看见你笑,也许以为你在快乐,其实可能你在伪装。
虽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然而我会融入你的身心,就像水,紧紧包裹住鱼儿,就会产生“我在你的心里,你在我们的梦中”的境界了。这样的交流和融通,就算自己不是鱼,也能够知道鱼的苦乐的。
固然,《秋水》的这一段是精华,然而是反面的精华,是庄子小国寡民相互隔绝的精华。我们这个世界就要交流、就要沟通,就要“我非鱼,也当知鱼之乐。”。作为教师,就更得如此了。不如此,教育的职能是不可能发挥正常的。
2、三年级读后感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1500字
从听取公司老领导冯驯先生给我们推荐了脍炙人口的《致加西亚的信》一文后,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在书的结尾处,作者阿尔伯特·哈伯特说:“文明就是焦急地寻找这些人的漫长过程。这些人所要求的任何东西都能得到。每个城市、城镇和每个村庄,每个办公室、商店、企业,每个工厂都需要他们。整个世界都在呼唤:我们需要,并且急需这样的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而读完《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后,我更加感觉醍醐灌顶,我发自内心地期待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我相信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终将成为这样的人,一个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一个坦然做好工作,不断践行诚信忠义提高任务完成质量的的二局优秀员工。
《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让我再一次理解了责任,它的具体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责任心与使命感紧密相连。使命感是一种促使人们采取行动,实现自我理想和信仰的心理状态,是决定人们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富有使命感的员工,一心牵挂在工作上,没有他人的督促,也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正是这种对事业上的强烈使命感,成就了一个从印刷学徒工成为美国开国元勋的富兰克林。我们不能和伟人相比,但是我们的点滴工作汇成了五公司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也有了更好的养家糊口的强劲后盾,所以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可以使我们义无反顾履行责任,搞好工作。
其次,认真完成任务是责任心的最佳体现。在《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世界畅销书中,阿尔伯特·哈伯特写道:“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只有这种主动完成任务的人,才能将成功的福音,变成眼前的现实。这种人才是高尚的,可贵的人。我们二局领导到总公司麾下发展得最好的中铁四局考察时,最大的感悟就是四局干部执行力强,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能得到有效执行,所以人家的企业做得好。显然,这与职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分不开。
再次,责任心促使个人与集体双赢。敬业者都有一个相同的理想:投身于社会,为个人、企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获得个人事业的成功时,就会拥有对成功团队、昌盛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如果每个员工能充分认识到个人形象关乎集体形象,个人的责任心关乎中心大局,以较强的责任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说好每一句话,办好每一件事,那么我们的事业将会更上一层楼。通过点滴责任心、事业心的汇聚,才能折射出大家庭的良好形象,真正将敬业精神溶化到具体的工作中,弘扬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真正起到推动工作的作用。多年以前,我们公司的前任领导用“五处在我心目中,我在五处集体中”来凝聚人心,打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责任意识,今天我们还是用这样的精神在推动五公司前进,五公司人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一代又一代人多的努力,今天我公司已经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施工企业,员工的收入不断增加,我们的社会美誉度也不断提高,这就是员工坚持责任心努力工作与企业共赢共成长的最好结局。
在读《致加西亚的信》一文时我便被这样一段话打动过“但是,在我们的同情当中,我们也应该为那些努力经营大企业的人流下同情的泪水,他们不会一听到下班铃声就放下手上的工作,他们头上的白发都因为努力约束那些懒散、漠不关心、漫不经心、缺乏能力的人而日益增多。要是没有这些企业,这些人就只能无家可归,忍冻挨饿。”是啊,如果没有这些常常被抱怨的人,或许我们连一个抱怨的地方都没有。而如果能易地以处,我想我们就更能理解公司领导的压力和苦衷,从而更加理解并感激他们的辛勤工作了。所以,了解“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忠诚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带着热情“自动自发地工作”,就是我从汲取到的珍贵养分。
目前,公司已经迎来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银根紧缩、施工任务不足的严重压力,工程项目管理不精细、经营揽活不理想等现实问题,都亟待我们解决。我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五公司的困难,每一位员工都应承担一份责任,不讲回报地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用诚信忠义的深刻内涵来约束和要求自己,尽心、尽责、尽全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为公司健康发展不懈努力。
3、三年级读后感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1500字
近期,在集团公司人才理念宣贯以及公司读书活动氛围的熏陶下,读了《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一书,掩卷长思,感慨万千,同时也让我又一次冷静思考“责任、使命、执行”的关系。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位子而苦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上升,有的人却下降,甚至最后潦倒。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结局却不一样呢?这本书给了我最好的诠释,其实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有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习惯,比如:常常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应时刻要求自己: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迪。因为借口不是理由,执行才是硬道理,与其找借口抱怨,不如想办法改变。正如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所说:“在工作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努力工作,而不是耗费时间去寻找借口,因为公司安排你在某个岗位上,是为了让你解决问题,而不是听你那些关于困难的长篇累牍的分析。”
光阴荏苒,转眼大学毕业已三年,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给了我太多的砺练,同时也给我了太多的人生哲理,但让自己体会最深的就是一直坚信“选择了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不管何时何地,我都告诫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无论自己是什么身份,都要用责任为自己赢得尊重。因为,在我的意识里,有责任心方能去承担工作本身赋予你的全部使命,方能释放那种完美的执行能力。
在工作中,接受使命就意味着要肩负起责任,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同时还要具备战胜苦难的过人智慧,更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任。作为大唐人,我们应有与其同生息共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怎样才能不负使命,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大唐人的努力,需要我们清楚自己的责任并全力以赴地实践。
作为一名政工人员,要怀着爱心和耐心从容应对每项工作,一个没有爱心和耐心的人是做不好思政工作的,无论是接听一个电话,还是查找一张照片,还是……都需要我们每位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细致认真地了解清楚对方的需求,让人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也许一天、两天容易办到,但一年、两年那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好一件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把一件事做好。”你必须不断去克服内心对重复而琐碎工作的厌倦,还要针对新问题开动脑筋从容应对,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甘于平凡的执着。其实,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没有不承担责任的工作,更没有不承担工作责任的工作者。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不但是对公司负责的表现,同样也是对自己、对家庭、对事业负责的表现。有了责任心,精力就会集中在发展上,干工作就会热心、用心、尽心,就会精益求精,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抓落实,执行就会没有任何借口。
作为大唐运电人的使命我找到了,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近几年来,无情的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伤痛,但也深深地被那些其中的故事感动着,汶川地震中,为救同学而断臂的白乐潇;玉树地震中,香港义工黄福荣“为善不欲人知”……从他们身上,我也找到了一直困惑我的答案:作为中国人的使命就是做一个永远有良知有责任的人,做一个永远崇尚真善美的人。这其实与年龄无关、与民族无关、甚至与国家无关,在这个依旧有战争、有地震和海啸、有我们无法预料的伤痛随时会发生的世界,一直支持着我们充满着希望、向往着光明乐观生存下来的力量来自哪里?它就源自每个人心中对真善美的崇尚、期盼和渴望,当我们执着地完成一个大唐人的使命时,请千万不要忘记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责任去传递一份善良和关爱,让我们在这个充斥着人性的冷漠和自私,经常有灾难降临的时代能时刻感受更多的温暖。作文
4、庄子秋水读后感
《秋水》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对的艺术形象:见识浅陋、自以为是的河伯与博学深邃、视野广阔的北海若。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边牛马的形状,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无有穷尽,河流所谓的涨水干旱,于他来讲,动静实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当河伯一路趾高气扬走来,遇到大海,才突然发现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满毫无意义,徒然贻笑大方。随后的一系列问答,相对于北海若气定神闲滔滔不绝地阐明“大小之辨”,河伯的无知更是只有陪衬的份儿。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说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从万物本身的规律,不勉力强求。而往往,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已心如明镜,对世间万物的属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这么一个大智者,他所展现出来的是大家风范。
这样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无独有偶,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也有着与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经阁的一位扫地僧,头发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绝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口喷鲜血昏死过去,武功推为天下第一,当无异议。可这位扫地僧叮咛告诫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细微末节,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强,反而伤及自身。与之相比,顶着“天下第一恶人”名头的段延庆,强练易筋经以求天下第一的鸠摩智,无一不成为小丑,在尘埃中湮灭。
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自然有诸多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把《秋水》和《天龙八部》举出来,不是要读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风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论,更不是鼓励学习内功心法。我们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的一种东西,那就是道。
道与术相对立。术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数人凭着指导、借着经验就能轻易习得,并且付与实践能迅速生效的法门。道,是需要经过长年积累、感悟的,从心底生出的原则。大多数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易偏重于术,而不重道。这样的人,或许能一时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蕴,素养不高,终归要见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与《天龙八部》里鸠摩智一类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讲究清静无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扫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镜,在习术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够有所大成,而免于耻辱。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与现实来讲,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趋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大多数人晕头转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术——投机专营。希望可以抽离出来,问一问道,找到人生正途该遵循的原则,不求成为哲学家,但要不贻笑大方。
5、庄子秋水读后感
读庄子《秋水》,有一段很有感触,抄录于下:“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可见人间万事,有终又有始,有合必有分,有其自身之规律,不无其变化之中。若不顺应自然,刻意是非,必自求其咎。人生万事若能合时相得,分时无憾,也就是人生之大幸了。余处世于今,已六十有一载,所历聚散恩怨无数,深明其意。然“无憾”二字古今难求。若非彻悟之人难明真谛。世上有几人能及庄周矣。时近岁末,追往思今,仰天长啸矣。
6、庄子秋水读后感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后世的许多诗文出现的“秋水”的形象都渐渐变为描述人的婀娜多姿,绰约有致。而《庄子》中的《秋水》篇则似乎与这无关,这是一篇极富哲理意义的文章,又是一篇阐明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的文章,这种人生态度上溯到一种境界,那就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化,人该如何自处与处事?这样看来,人如秋水就不难理解了。“秋水”明净而透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秋水”就如庄子给我们描绘的人生境界一样,迷人而令人神往。
《秋水》篇中的“河伯”“北海若”等鲜明的性格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文章一开始就设置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步步的展示了一个超人间的无穷的宇宙世界,继而以大小、贵贱、是非的相对性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而归结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德殉名。谨守而勿失,是为反其真”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对我们当下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宇宙何其大,人类何其渺小,狂妄自大的河伯面对谦虚谨慎的北海若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颅。“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到了你家门口,看到了你的无穷无尽,这才让我贻笑大方了。而北海若也并非是“大”的代表,而其对于天地万物,又不过似“小木”之于“大山”,“罍空”之于“大泽”,“稊米”之于“大仓”,“毫末”之于“马体”。这似乎是很简单的道理,然而忙碌而执着的现代人却很少能静下心来考虑过它。常听人说,“比宇宙更大的是人心”,“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广”,时至今日,科技的双刃剑已渐趋显现出来,与之相应的便是人类的欲望的不断膨胀,而欲望的无法满足就导致形形色色的现代病,诸如崇尚荒诞、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不辨美丑,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等。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生富不过一日三餐,晚上也只能睡一席之地而已。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宇宙万物,其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一种自适自足自娱自乐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万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就能真正做到:去留无意,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闲观天上云卷云舒。这正是所谓“无以人灭天”,亦即人应该任随自然,忘胜负,忘得失。
这种人生态度,就直接启发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诸如陶渊明,王维,苏轼即是。这才有《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那般的淡然自处;这才有王维的“行到水穷出,坐看云起时”那般的怡然自乐,更有苏轼的“携飞仙以遨游,报明月而长终”那般的旷达乐观。现代社会,人更多的是浮躁,浮躁的背后就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而这种静观闲处、深谋远虑才是我们当下所缺失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象,懂得了这点,我们才能更好的栖居于当下,幽卧于北窗。“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人类超越世间的种种繁琐,而以一种艺术化的态度对待生活、品味人生,这样人就如那湘妃洛女一样,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一种幽香,不是梅花又是什么,不似秋水又待何谓?
7、庄子秋水的读后感千字
秋水读后感庄子是道家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章写得出色,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我读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深有感触。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秋雨应时而来,百川流入黄河,黄河主流加宽,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辨不清对岸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河伯顺流东行,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改变了沾沾自喜的面容,对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 的话,说的正是我啊。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学问少,还看轻伯夷的义行,起初我不信,如今我目睹了这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若不来,那可就危险了,我将贻笑大方啊。”
河伯少见多怪,知识浅薄。后来,看到了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大海,才自知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知识浅陋。
河伯是仙,都会因为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何况我们是普普通通的人呢?宇宙无穷,而我们只懂得了很少的知识,知道了极其有限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去探索,去发现,去了解。世界如此之大,我们却如此渺小。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不能因其环境所困,不能因其所受教育束缚。河伯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海,才望洋兴叹,而我们则要向远处看,走更长的路,长更多的见识,千万不可以满足于现状。
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比如说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起义军杀敌勇猛,于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攻进北京城。明朝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和起义军被这胜利冲昏了头脑,将士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守纪了,整天吃喝玩乐,听歌赏舞,他们好像忘记了他们的对手—— 一直想打进山海关的清军。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竟没有一位将士肯应战,李自成只好亲自出马,仓促应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前前后后,李自成只在北京住了四十二天。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这支强大的队伍失去了战斗力,原因在于起义军和李自成自以为已经胜利,有了荣华富贵,不用再担心什么,只管享乐,放松了警惕,最终败在清军手里。
从古至今,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这是真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在做成功一件事后,应该记住如何成功的经验,不可以轻视比你差的人,也许有一天他会跟上你,甚至超过你。还要向比你更优秀的人学习,在他们眼中,你的成功只是九牛一毛,所以我们要学无止境。做到了这些,那么你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懂得大道理的人。
8、《庄子秋水》读后感千字
《秋水》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相对的艺术形象:见识浅陋、自以为是的河伯与博学深邃、视野广阔的北海若。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如此宽大,分不清两岸边牛马的形状,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无边,无有穷尽,河流所谓的涨水干旱,于他来讲,动静实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当河伯一路趾高气扬走来,遇到大海,才突然发现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满毫无意义,徒然贻笑大方。随后的一系列问答,相对于北海若气定神闲滔滔不绝地阐明“大小之辨”,河伯的无知更是只有陪衬的份儿。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说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从万物本身的规律,不勉力强求。而往往,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已心如明镜,对世间万物的属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这么一个大智者,他所展现出来的是大家风范。
这样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无独有偶,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也有着与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经阁的一位扫地僧,头发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绝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口喷鲜血昏死过去,武功推为天下第一,当无异议。可这位扫地僧叮咛告诫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细微末节,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强,反而伤及自身。与之相比,顶着“天下第一恶人”名头的段延庆,强练易筋经以求天下第一的鸠摩智,无一不成为小丑,在尘埃中湮灭。
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自然有诸多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把《秋水》和《天龙八部》举出来,不是要读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风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论,更不是鼓励学习内功心法。我们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的一种东西,那就是道。
道与术相对立。术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数人凭着指导、借着经验就能轻易习得,并且付与实践能迅速生效的'法门。道,是需要经过长年积累、感悟的,从心底生出的原则。大多数人本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极易偏重于术,而不重道。这样的人,或许能一时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蕴,素养不高,终归要见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与《天龙八部》里鸠摩智一类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讲究清静无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扫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镜,在习术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够有所大成,而免于耻辱。
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与现实来讲,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趋激烈的竞争,让我们大多数人晕头转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术——投机专营。希望可以抽离出来,问一问道,找到人生正途该遵循的原则,不求成为哲学家,但要不贻笑大方。
9、庄子秋水优秀读后感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满招损,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