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1、《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风,吹地树叶“沙沙”地作响;雨,打得地面“嗒嗒”地歌唱!坐在窗前的我,翻开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
一提到“改革开放”,我的心中便会有种澎湃。激动的感觉!着看似平凡的词语,却让中国——这个贫穷的国家有了不平凡的变化。着本书讲的就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一切历史性的变化。包括农民的生活。和谐的`社会。以及未来的发展!
然而,当我把书反到74页时,手,情不自禁的停了下来。多么熟悉的画面,那不是512汶川大地震吗?于是我呆呆地望着那幅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就在那一瞬间,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一片废墟。房屋倒塌。人员被埋。交通中断。通讯中断。供电中断。供水中断……一座座城镇,座座村庄变成了孤岛……当我看到这一些些惨遭时,我便不由得对那些苦难人民产生了同情。
就在这时,救援人员来了。解放军来了,武警战士来了,消防队伍来了,医户人员来了,志愿者来了……大家都来了!着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着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着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也就是着一刻,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 !在种种困难面前,中国人民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一直在第一线抗争着。果真,众志成城撑起了“人间关爱的天空”。当一位位患难者丛生丝线上走出来的时候,我总会感到无比的开心,无比的高兴!
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人民表现出来的是坚持到底,是永不放弃。我便觉得十分惭愧,平日里,我总是半徒而废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爬山,当爬到半山腰时,全身无力的我便不愿再往上爬了。我对妈妈说:“妈,好累呀!我先下去了,你自己爬吧!”说完,我便打退堂鼓了。之后,妈妈对我说;“好可惜呀,你没上去,从山顶望下看,景色真是美极了!”听完妈妈的话,我非常后悔,当初我就不应该打退堂鼓。不过,我也明白了:做事不坚持到底,是不行的。
如今,从2008年5月12号那一天起到现在,已有一年了。我渐渐的发现:那次地震虽然催跨了我们的家园,但却历练了一个民族!经过这次地震,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也更加团结了!
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把书合上了。又看见了那几个大字:改革开放三十年。随后,我把窗帘掀开,雨停了,风止了,彩虹出现了!我坚信,祖国的未来回像这彩虹一样美好!
2、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就像一股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给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
看到一张妈妈小时候的照片,照片是黑白色的,背景是一座土坯房,妈妈穿着姥姥刚缝好的一件花衣服,瘦瘦的小脸,还很高兴(因为当时照张相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再看看我现在的照片,五颜六色的背景,妈妈穿着毛绒外衣,时髦的牛仔裤,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是什么,让妈妈的衣着有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
妈妈对我讲:她小时候,一个村子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回到家里匆匆写完作业,匆匆吃完晚饭,就急匆匆的约上几个小伙伴跑到村头去看电视。而到了现在,几乎每家都有电视,大多数家庭都装上了电脑,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随心所欲。是什么,让人民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
三十年前,人们都是步行去学校,上课用的桌子是用砖砌起来的,上面铺上一块石灰板就成了一张桌子。而现在,大人们开车把孩子送到学校,教室里上课用的是多媒体,崭新的'实木桌椅,与三十年前相比截然不同。是什么,让学习环境如此舒适?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
过去的“11路”汽车(步行),变成了现在的丰田、宝马、桑塔纳、奔驰……应有尽有。是什么,让交通工具的发展如此飞快,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当然,这些只是改革开放成就中的凤毛麟角,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中国成为了亚洲首屈一指的强国。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盛况空前的第29届奥运会;“神舟七号”成功飞天;青藏铁路顺利通车……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中国向世界展开了一幅又一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一口气读完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深受启发,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这一代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更加强盛的祖国!
3、《三十年如一日》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十年如一日》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十年如一日》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名叫谢延信的普通矿工,他为了妻子死前的.一句话,从1974年以来,带着爱心、孝心和责任心,全力照顾亡妻的三个亲人——瘫痪在床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的母亲和先天呆傻的弟弟。
三十年来,岳父瘫卧在床,谢延信每天为老人活动四肢,背着老人晒太阳,给妻弟一口一口地喂饭。岳父喜欢豫剧,他当矿工后,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就买了一台收录机。平时,谢延信一个水果都舍不得给自己买,矿上给下井矿工的午餐补助中有两个鸡蛋,谢延信总把鸡蛋塞在内衣里,带回家给岳父、岳母吃,可他在街上1毛钱1斤的小青菜都舍不得买,宁愿自己在煤矿的荒地上开垦种菜。谢延信的大女儿刘变英出嫁那天,谢延信只给女儿一本关于织毛衣的书作为嫁妆。可惜的是他人不长命,2003年谢延信因突发脑溢血不醒人事。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掩卷沉思:谢延信能三十年如一日照顾三个亲人,这是多么让人难以置信啊!可他却这是这样坚持了三十年,这其中的酸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这份感恩的情怀着实让人从心底产生敬意。
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从感谢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
4、《三十三年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十三年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十三年梦》这本书,原本是计划用旅游参考书的,但是一开头作者就直接跟你说了此路不通。几十年间,去了京都33次,任谁都会以为她是个日本/京都通了吧?看完之后也幻灭了,她直接说了对日本,京都乃至佛教的历史,典故,人文种种,并不熟悉且不感兴趣。
虽然如此,纵使在她认定的文学的废墟时代,些许的江湖地位也并非随随便便能得到。她拥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够把33次行旅以及当中引发,触动的文坛掌故一一记录在案,了不得。想来将来有文科博士生要用做论文底料。
书的章节虽然清清楚楚按每次出行的具体行程划分,实际上里面的内容包罗万有,是一个好记性细节偏执狂阿姨的前半生回忆录。在跳过了书中有关她参与宝岛民主运动、动物保护等社会实践内容的章节之后,在乱毛线团般喷涌的叙述海洋里我还能有点印象的包括以下:
千夫所指渣男胡兰成。有一双善倾听耳朵的老好人应该都有的经验,A和B两个都挺好的'人,对C的看法可能大相庭径。胡文人本身的作品没兴趣和耐心看的话,只能旁观其他人的描述了。肯定是汉奸,现代意义上的无情的情人,但另一方面,他的一生足够幸运,岁月静好一辈子。朱家爸爸作为一个百分百纯正的中国人,山东籍国军,不爱日本的一切,竟然仅仅在课堂上听到胡某出现在xx的消息,就马上费劲心力将之定位并延请到家里给女儿们上课。原来看中的是他的旧学造诣。艺馨,德就不考了。十几岁的小女孩们据说就是由胡师傅引导进入中国传统里美好的那一部分。因为足够爱美,他的做派也是不吝赞美,七十多的人还能自然而然地对十几岁的小女孩各种恭维,令人忍俊不禁。这么正派的把妹功夫确实炉火纯青。
凭借他的艺,他在日本也有一票弟子,还有又强大能干又美貌的最后伴侣--好男人上天堂,坏男人享艳福。
眷村一代的故事。宝岛眷村二代里的人才很多,他们的作品和影响力就不提了。本书里写的朱家爸爸的人生历程,跟大陆亲友血浓于水的亲情羁绊,老国军的形象栩栩如生。那一代人我也熟悉的。
中年人的友谊。本书出版时最大的宣传热点就是作者毫不遮掩地把自己跟圈内有头有脸的旧友的前世今生都摊开来说,占据了颇大的篇幅。老实说,可能如她所预料的,后来人并不见得会对此感兴趣。过度的倾诉欲真是灾难。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那些业已路人的旧友貌似并无一人对她这样事无巨细地展示私事表现不满,如果换了娱乐界早就鸡犬不宁了吧,朱老师在这方面还真是一个幸运的天真的中年人,一直生活在爱和包容中。侯大导演在里面也一直是侯子,但提得多了,世故的读者如我还是觉得显摆了。
这里面有好几次写她跟詹宏志一家冬游北海道及其他偏僻小地方的记叙,苍茫大雪里的见闻,算是比较有特色的导游吧。
徒步路线。是的,她只是一个从青年走到老年的京都徒步爱好者。真要从中获得有用的指引,得摊开一个笔记,把那些人事废话拿掉,好好浓缩,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导游小册子。
5、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自从我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以后,我对它的感情就加深了。这本书里有中国近三十年发生的事情。
爸爸,妈妈跟我说过,以前中国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那时候没有像现在那么多的工厂和商店,很多人都没有漂亮的衣服和裤子穿,都穿着破破烂烂的。在那个时代,因为物资大量缺乏,就算有钱也买不到好东西。后来因为我们大家团结一致,为中国创造了一个有一个奇迹。爸爸还跟我说:“中国还有特区呢!”我大吃一惊,问道:“哪里是特区?”爸爸笑着说:“我不是给你买了一本《改革开放三十年》吗?你自己去那本书里找吧,没有我再告诉你。”我听了爸爸的'话,迫不及待地跑进房间里,翻开了这本《改革开放三十年》一看,啊!果然有,平时不爱动脑筋的我一下子就变了一个人似的,专心致志地看了起来。原来,中国的特区是,深圳、厦门、海南!我兴奋不已,马上跑过去,告诉了爸爸,爸爸也高兴地笑了。
这本书里,内容还不止这些呢!有写以前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现在就不一样了,想买什么就有什么,不像以前什么都没有;还有现在农业税等好多要交的税都取消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都很高兴;有一个五十四岁的王老汉正在大口大口的吃着菜合子,虽说菜合子是韭菜粉条馅的,没有肉,但王老汉吃的比任何时候都香。他说:“我家里三口人,四亩地,每年收入四千元,年底赶上母亲生病,我花了一千多元,生活一下子就紧张了,按规定,一年还要缴纳四百多元的农业税,生活一下子就困难了。现在不用交农业税了,还有补贴,这真是太好了!免了这四百多元不是小数,挺管事。”说完,王老汉开心地笑了;有写安徽的凤阳县小岗的奇遇,是这样的:1979年,凤阳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但因为农民们团结一致,全力抗旱,赢得了意外的丰收。这一年,过去一直吃国家救济粮的小岗村,头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4万多斤。小岗村的做法很快在凤阳县传开了。到1980年,凤阳县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实行了“大包干”。“大包干”带来了大丰收,当年全县农民交足了公粮,留足了口粮,还卖了大批余粮…..。这本书里的故事说也说不尽,因为内容太丰富了,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我还听说,以前的证劵交易非常的稚嫩、弱小。但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变成了现在的风华正茂,总市值、成交总额、融资规模均已进入世界前列,不仅在全球新兴市场中独领风骚,与国际成熟市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这就是上海证劵。
深圳证劵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作为中国内地两大证劵所之一,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成功地在一个新兴城市建成了辐射全国的证劵市场,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传播市场经济知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历史证明我们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我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敢于创新,为我为我们的国家创造美好未来。
6、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650字
改革开放,就像一股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给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
看到一张妈妈小时候的照片,照片是黑白色的,背景是一座土坯房,妈妈穿着姥姥刚缝好的一件花衣服,瘦瘦的小脸,还很高兴(因为当时照张相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再看看我现在的照片,五颜六色的背景,妈妈穿着毛绒外衣,时髦的牛仔裤,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是什么,让妈妈的衣着有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
妈妈对我讲:她小时候,一个村子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回到家里匆匆写完作业,匆匆吃完晚饭,就急匆匆的约上几个小伙伴跑到村头去看电视。而到了现在,几乎每家都有电视,大多数家庭都装上了电脑,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随心所欲。是什么,让人民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
三十年前,人们都是步行去学校,上课用的桌子是用砖砌起来的,上面铺上一块石灰板就成了一张桌子。而现在,大人们开车把孩子送到学校,教室里上课用的是多媒体,崭新的实木桌椅,与三十年前相比截然不同。是什么,让学习环境如此舒适?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
过去的“路”汽车(步行),变成了现在的.丰田、宝马、桑塔纳、奔驰……应有尽有。是什么,让交通工具的发展如此飞快,答案只有一个:改革开放!当然,这些只是改革开放成就中的凤毛麟角,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中国成为了亚洲首屈一指的强国。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盛况空前的第9届奥运会;“神舟七号”成功飞天;青藏铁路顺利通车。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中国向世界展开了一幅又一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一口气读完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深受启发,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这一代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更加强盛的祖国!
7、《隐姓埋名三十年》小学生读后感
学习《隐姓埋名三十年》这篇课文,首先我会想是谁隐姓埋名三十年呢?为什么要隐姓埋名三十年呢?我带着疑问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哦!原来是女科学家王承书隐姓埋名三十年。因为王承书要放弃名利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才隐姓埋名三十年的。
在隐姓埋名三十年中,王承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掌握了提炼浓缩铀的技术,为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句话,三十年,一件事!这一件事让我对王承书有了深刻的认识,王承书是一位用自己智慧保卫祖国的女科学家,她为了祖国的强大,毫不犹豫的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在研制原子弹过程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那就是掌握提炼浓缩铀的技术。不掌握这项核心技术,就不能制造出原子弹!对于王承书来说,这是一个难题,因为在她原来的研究领域中,没有涉及这个难题,再加上要研制的原子弹需要浓缩铀,而她却是研究的稀薄气体领域,要转行,要一切从零开始,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王承书她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不分昼夜的工作着,终于有了成果!1964年元旦,高纯度的浓缩铀在王承书和她的同事手中诞生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昨天,王承书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隐姓埋名者,然而所作出的贡献是那么的伟大,为了祖国的强盛,她隐姓埋名三十年!我们要尊敬她,我们要学习她。今天,为了我们的中国梦,我们更要继承她的优秀品质!沿着无数像王承书一样的先辈的足迹,报效祖国!
8、《当地球的寿命只剩下三十年》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宏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这本书,书中许多发人深省的小故事使我深有感触,其中最使我受教育的是《当地球的寿命只剩下三十年》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大雄以前非常不讲卫生,经常把垃圾随便扔在地上。有一次,被小叮当发现了,就带他到“地球监控室”,让他看由于人人乱倒垃圾所造成的地球惨状。这使大雄深感震惊,决心痛改前非。读了这个故事,我就想,别看我们现在生活不错,其实是以不断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听外公外婆说,他们小时候环境还比现在好些,有的地方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小河边绿树成阴,成群结队的鸟儿在天上飞来飞去,唱着动听的歌。而现在呢?污水毒死了许多鱼虾,我们也很难听到小鸟的歌唱了。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天更蓝、水更绿,让祖国的山川更加秀美。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一起来保护环境吧!
9、《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500字
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后,为祖国近三十年来发生的巨大成果而惊叹。我想象着三十年后的温岭又将有什么新的变化……
三十年后的温岭居民小区变得更美了。小区大部分都建在美丽的山脚下。当你一进小区大门,一股清新的空气夹着花草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一幢幢楼房在青山的映衬下,是那样英姿飒爽。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像玉带一般绕着小区缓缓流着,河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亮光。小区的中心花园里是大片的草地,真让人怀疑这是谁偷偷在地上铺了绿色毯子。
三十年后的温岭工厂变得更美了。那些工厂就像花园一样,工厂里再也听不到噪音,也看不到飞扬的灰尘。更令人惊奇的是废气经过特殊处理后,原本发臭的`空气竟然变得清新自然。
三十年后的温岭学校变得更美了。每一所学校里都有大量的绿树,校园里四季都飘着花香。教室里全装上了现代化的设备。同学们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只要带一台手提电脑到学校里就可以开始学习了。三十年后,温岭一定办起了大学,温岭人就可以在自己的校园里上大学了。
三十年后的温岭医院也变得更美了,美得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再也听不到小孩子怕打针的哭声,再也听不到病人在呻吟着。医院变成了人们健康保护中心。
三十年后的温岭是一个绿色的家园。她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家乡人的精心描绘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10、《四川三十年小小说》读后感
李永康写小小基本上写成了人精。
说李永康人精,是他的小小说还真不好套用这样那样的技法来评说,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武侠小说里的一个词:炉火纯青。李永康的小小说故事之精致之不露痕迹,语言之简洁之准确,让人很难挑出什么毛病来。而且我觉得李永康之人精,还在于他把小说与寓言结合得水乳交融,那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小小说,也非一个完全文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用跨文体来界定他的小小说显得很俗,但这种文体非常适合如《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小品杂志。而一个作品要被广为传播,没有比这类杂志更适合了。
《四川三十年小小说》里收录李永康的两篇小小说,我这是针对《两棵树》而言的。
《两棵树》表达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生在顺境未必是福,处于逆境未必是不幸。或者换句话说,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再或者可以称作梅花香自苦寒来,又或者可以表述为弱者往往才是真正的'强者……反正就这么些个意思吧。其实我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或普通人,经常用这些思想或理念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劝勉身边的人,而作为非强势群体,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精神武器。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也不是什么新的发现。但是,从这个小小说里,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小小说不一定非要表达什么新东西,而重要的是你怎么表现那些最最普通的东西。怎么表现,这成为小小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李永康用类似寓言的方式来表达的。在中学课本里,这叫拟人手法。
李永康写的是两棵松树。
两棵松树,还是种子的时候,命运无法选择,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而小说中的这两粒种子落到了地面上,只是此地面非彼地面:一粒落在沃土里,一粒落在了石缝间。
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落到沃土里的种子生长很快,很快就挺拔参天了,而落在石缝里的种子许多年之后依然那么弱小。参天的松树当然赢得了人们更多的青睐,赢得了许许多多的虚荣,而另一棵,一直无人关注。
但是100年后的某一天,在大风里,那棵参天的松树倒下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倒未必是风的妒忌,而是自然界的天然法则。而另一棵树,因为长在石缝里,却因此得以保存生命。由此,读者很自然得出一个结论,即一时的荣光不一定代表永远的光荣,看似的弱小或许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电影《孔子》里有一段孔子和老子之间的对话,老子说的上善若水,说水虽柔弱,却无坚不摧,就有这个意思。
在整个表述的的过程中,李永康用词干净,语言柔和,色彩明亮,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功夫,而且是非老手难以企及的功夫。
我很难说这种功夫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在这篇小说里,很难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或者叫性格,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不食人间烟火,那是传说中的神仙。
说点题外的,当一个玩笑吧:我个人倒不是很认同老是用弱势心态弱者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能够成长在好一点的环境里,我个人认为总比成长在贫困的环境里好,我们认同苦难对于一个人性格的磨砺作用,但是我们绝对不应该去赞美苦难,否则我们努力干什么?所以我说李永康的精,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很能迎合主流思想,而很显然,这一篇小小说因为表达了一个简单但是被众多人使用(或许是出于无奈)的观点,所以必将流传,且能得到长久的好评。
11、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但相较而言,我比较喜欢历史类的书籍。曾经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并为之疯狂着迷。为诸多英雄好汉的豪杰气概以及他们非凡的军事天赋或政治才能所折服,为无数为国捐躯、保卫国家的有名或无名的勇士深深感动,为大明王朝的起起伏伏感到惊心动魄,也为各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感到无奈??但历史终归是精彩的,即使一切都被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却依然在我们的记忆中鲜活着。
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作者黄仁宇先生选取了明代历史上很平常的一年——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的安静,政治社会的肌肤正在默默腐烂,这一年发生的许多易于被忽视的琐细小事,却成为明朝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分别讲述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人在晚明的文官集团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故事。但是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对后明王朝来说,都是无效的,因为明朝帝国的灭亡已不可避免。
在《万历十五年》中,共有段落七章。在前四章中,作者主要探讨的是帝王万历、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和在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种种阴影。这四章标题分别为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
万历九岁登上皇帝的宝座,守护祖宗基业。他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以一人而君临天下,具有最高的权威,但是也不得不说万历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充当着那个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机器。从娶后迎妃、册封太子到恋母情结断裂,从依赖张居正、罢斥首辅及宦官、诚心接力父辈道德遗产到怠慢早朝,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后来万历与群臣对立的局面。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最后,万历皇帝被迫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但这是以六七位阁臣的离职,上百名大臣被降级为沉重代价的。从此以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深隐后宫,消极怠工。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皇帝,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万历,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总有人评价万历万历的昏庸。但我以为,他是个精明的皇帝,即使不上朝,即使与群臣对立,否则他不会在位如此之久。但无论如何,大明帝国还是走向衰落。
在首辅方面,书中主要分析了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做派的人物:张居正和申时行。作为首辅的张居正和申时行,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处世之道。张居正,文冤阁大学士之首,担任首辅十年。他是万历的老师,万历皇帝和慈圣太后都曾对他极为尊重和信任,正所谓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同时,他也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政治家,他为了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希望通过独裁的手段加强行政效率,尽自
己最大的才智推行改革,最终实现富国强兵,虽未彻底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但终究使明朝获得了各方面的发展。而对申时行来说,强权不是他的选择。他的思维更中庸、更温和,采用的是调和政策。所以他在行政过程中极力调和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尽量维持官僚体系的稳定,极力维持各方面的平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使得他被扣上和事佬的帽子。虽然与张居正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但申时行最终还是以辞官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好在,他还能安度晚年。
后三章分别探讨三个人物:清官海瑞,州总兵官戚继光,明朝末代的思想家李贽。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君子律令、道德理想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也因此受到万民敬仰。但很遗憾的说,对于海瑞,帝王家只会把他当门面,而不会真正用他因此,在绝大多数时候授予海瑞的,都是虚权职位。因为海瑞不会为官,也不懂得如何真正的消除社会的黑暗。但海瑞终究是一个为自己信仰而活的人,一生无愧于心。
还有戚继光、李贽,无疑也都是这制度的牺牲者,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似乎早已冥冥注定。
正如书中所说,“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的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在这诸多人物中,关于张居正,我还有一些话想说。
张居正被很多人认为是智慧的象征,是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 自万历皇帝登基以来,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教育培养他,辅导他如何做一个万众爱戴的好皇帝。十年来,年轻的万历皇帝对老师张居正言听计从,完全依赖并支持他。张居正大力推行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顿朝纲、巩固国防、推行鞭法,使得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使得明朝经济国防等发面都迅速由弱变强,为明朝留下丰厚的家底。但是十年后,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当张居正尸骨未寒的时候,万历皇帝竟抄了张居正的家,把张家子孙十几口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并且革去了张居正生前所有的官职和荣誉。在张居正眼里,万历是他最得意且最器重的学生。张居正一生为国家,任劳任怨,竟换来如此可悲的结局。只可惜,张居正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事。他看不到万历对张家极不仁慈的血腥报复,也看不到万历怠政、荒政、几乎毁灭了所有政治后备人才
的后半生。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他的改革之功无法被轻易抹去。或许是因为,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万历皇帝的大权,因而与万历成为对立面,外加从小在万历心中留下的关于张居正的阴影,他才逃脱不了最后这样的结局。历史和人生一样,总是充满很多遗憾。但无论如何, 张居正依然靠自己的努力走向天下,名满天下。
如今,经过了四百年的岁月变迁,穿过历史的尘埃,我依然能够看见,张居正,他是勇于用生命、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理想并实践自己理想的人。我依然能够看见他的孤独与坚强。他有抓住理想不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举世非议的反对声浪里,他能最终超越那个时代所谓的道德信仰,从而孤独地、执着地紧握自己的理想,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我在想,如果老天爷再给他二十年,那样的大明王朝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可是历史不能假如,真正的强者也不相信历史的假如。至少张居正趁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他是奔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的人,他是明王朝的参天大树,他是宰相之杰。他注定会被人们铭记并敬仰。万历朝结局的时候,世间已无张居正。
12、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1587年,可能是会被众多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一年,但黄仁宇先生却以其学贯中西的博识,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年代,可以说这是个毫无意义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时代。 从头再来看看这本《万历十五年》,全书分为了七个章节,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视角来剖析整个明朝成熟的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各个阶层的特点及情况。
首先,1587年,乃是万历帝即位的第十五个年头,也是号称“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死后的第五个年头。而万历帝在张居正严格的教化近十年中天天如同一个小学生一般,虽位居皇位,却如坐针毡,对张居正这位老师的敬仰也在这十年中消磨殆尽,也在自己的“青春期”发育后,叛逆之心也是此消彼长,从敬仰变为畏惧,由畏惧转为憎恨,以至张居正死后的几年,朝中的言官只要有关于弹劾或是打击张居正的奏章,万历帝一律准奏,并大兴其事,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曾风趣的评价过万历,“万历的皇帝生涯一直就在做两件事,加强集权,和搞臭张居正,也可以说这两件是同一件事。”张居正死后,万历帝就如同一个被压抑多年的高考生一般,准确的说,也可以是一个复读生,一朝高考过后,变天大地大任鸟飞了。可以说,这时的他真正掌握了朝中大权,可以一展自己曾经的抱负,可他没想到,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整个朝廷,张居正可以扛下来,但张居正毕竟只有一个,而他万历,未必可以。在封建礼教下具有严格制度体系的朝纲
之下,万历的结局也只有是逃避和放纵。
要说在整个万历年间,最权倾朝野的首辅那得算是张居正,但最让万历中意的首辅还得是申时行。作为曾经的科举状元,在申时行八年半的首辅生涯中,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平衡言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申时行所任首辅时期的最大背景特点是言官猖狂,而且是极度猖狂,在成功搞倒搞臭张居正后,他们仿佛如同打了鸡血的疯狗一般,肆无忌惮的咬着朝中的任一位掌权者,从文渊阁大学生,到内阁首辅,实在无人可骂了也会去揭一揭皇帝老儿的短,替皇帝老人家管管人家的私生活什么的。而申时行也是深知大明言官的这一特质,深知这些以骂人为生的人的“厉害”,吸取前任张居正的教训,在此,就再提一下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对待言官的政策总结:把所有的言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是贬黜。因此,严重威胁了言官们的安全感。申时行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小心翼翼的维系着整个朝廷的平衡,可以说,申时行是继嘉靖后期严嵩之后,及至王锡爵之间的众多首辅中,最得善终的一人。而黄仁宇先生也是这样评价的申时行:“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老,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言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言官。”
可以说,从申时行继任首辅伊始,乃至到了万历执政的晚期,整个大明朝廷都是处在了一个后张居正的时代。言官们力求废除张居正时代的一切政策法令,流放或是罢免张居正时期任用的所有官员,但申时行及部分朝臣又在努力维护着部分法令,以维持整个帝国的运
转,而这个时候,我们的.万历皇帝又在做些什么呢?“沉湎后宫,纸醉金迷”这八个字可以说是众多史学家对这位后张居正时代时的执政者的最大评价了。无外乎黄仁宇先生惊呼道“世间已无张居正”啊! 在这样的一个后张居正时代中,黄仁宇先生一直对于万历皇帝有个较为客观和辩证的看法,从张居正首辅时期的那个对张居正敬仰有加的好学生,到张居正死后曾一度打算励精图治,为求雨而徒步十里的有志天子,再到中后期消极怠工,不理朝政,色令智昏的酒色皇帝,可以说在1587年这个时间点之后,万历皇帝真正成为了一个黄先生口中的那个活着的祖宗。要说这万历皇帝成为这样的活着祖宗的话,我们不得不将其原因追究整个大时代的背景。张居正的强势使得整个朝野甚至国家如同一艘破浪在加勒比海的黑珍珠号,他的强硬使得每个船桨都必须向同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则是张居正自己决定的,一旦有人出现质疑,则会被无情的被置于船底,或是被抛置大海之中,是张居正利用自己的强势保持了这艘大船的前行,牵引约束着所有的船桨。而当这个强势的船长在未抵达终点就与世长辞之时,全船上下就一下子乱了手脚,船主,也就是年幼的少东家惯例般的为其办了巨大的葬礼,但悲伤的气氛没过多久,积压长久的怨气一下子就开始爆发了出来,先是受了许久压迫的大副,利用自己新任船长的身份组织起了那批曾经被打至船底的人们,开始了对自己上任船长的告状以及诋毁之旅,渐渐地,这种情绪也开始影响了年轻的少东家,对于前任船长的一切,大家都开始全力的抵触,慢慢的,大家剪断了各个船桨之间的牵引线,以满足自己的报复欲。但在一切看起来很疯狂的报复之
后,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船已经开始貌似不受控制了,而这时,这位新上任的船长也在一次意外中步了老船长的后尘。少东家也开始慢慢的想要塑造自己核心的地位,而最新一任的船长,也就是曾经的二副也开始陪同着少东家一起来继续航行。
一切开起来都貌似着向好的方向前进着,但少东家似乎忘记了自己就算是个少东家,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船长,而在张老船长之后,貌似短期内也再出不了这样的一个强势船长,当然,也不会被允许出现了,毕竟少东家也长大了,也不想大家在他的名字前加个少字了。而随着旅程的继续,年轻的少东家真的发现自己难以驾驭这样的一艘黑珍珠号了,由最初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壮志难酬,再到无意理政,以至于将所有的一切发泄到了已故的张老船长身上,当然发泄的还有那些曾在船底压抑过的老船员们。而那位新船长则是这艘船上为数不多的明白人,他深知张老船长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明白目前整条大船的现状,更清楚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自己自认为没有张老船长那样的霸气和实力,只有不断的在那群船员和少东家之间来回奔波。这位名为申时行的新船长不能不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位老手,在这样的一艘风雨飘摇的黑珍珠号,他能一直处在船长位置,且被少东家信任,实属不易。不过他的过于委婉,使得我们的少东家真正的变成了一个色令智昏沉迷酒色的昏君。而他将一切都归咎到了自己身上,努力的使这艘大船不会沉没。可以说,在申时行时代,他的工作不是使明朝这艘大船向前航行,而是使这艘大船能不漏水。
我们的万历皇帝在自己的执政后期,也可以说是在张居正死后的
后张居正时代,除了沉湎声色之外,他还在时刻做着和自己祖宗一样的事,就是加强集权的统治。在万历时期,万历手上,他继续无限制的扩大着锦衣卫甚至的东厂的实力。而可能是年幼时长期受到张大学士压抑的原因,万历皇帝的后期似乎对于自己的权威及威严看的过于敏感,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他觉得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这就使得他愈发的壮大着自己的东厂及锦衣卫这些个特务组织,为自己服务着。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万历十五年》考究异常精细,其中体现了黄先生西方式的思维,无论是皇帝上朝或是经筵时的制度礼仪,甚至是衣着花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后的结果。每章节之后,黄先生都作了大量的注释,所参考的文献超过了15部之多,可以说是真正的“锱铢必较”啊!
1587年,可能会是大多数人都不会留意的年份,今天可能也会是这样,但细细品位,在我们的周围,又或是在世界的某个其他地方,又会怎知毫无意义呢?
13、读后感《万历十五年》三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改变了人们历史观念的书,它的大历史观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呕心力作。最早在美国出版,从1999 年第一版到现在,《万历十五年》出版二十余次,这在学术上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无疑是罕见的。
书中介绍了受制于他人事事不能自己做主的万历皇帝,深谙为臣之道,处事圆滑的首辅申时行,出色的改革家张居正,孤独的将领戚继光,古怪的模范官吏海瑞,还有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作者写这本书时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点”。书中所写的人物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其中缘由并非其个人所致,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他们只是制度的牺牲品。
对于万历皇帝,所有人都认为他昏庸无能,但他也值得同情。他虽贵为天子却事事被他人压制,群臣在立储问题上与他针锋相对,使他最后被迫妥协。在无奈下,他用沉默向百官反抗,开始了长达三十二年的x工。因此,使中国的国力不断衰败,这让人十分扼腕。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地皇帝没有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利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着活着的祖宗。几百年之后,他带着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体现着命运的残酷。
在儒家的道德中做官要清廉,做人得正直,孝顺。但现实却是做官的x污腐x,做人背信弃义。张居正想改变现状,但无奈根基太深无法撼动。海瑞为官清廉与体制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了悲剧命运。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以道德维系的体制,但这种道德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大部分人都不是圣人,所以当道德与现实相差过大时,人们选择放弃道德,成为“两面派”,开始了明着一套,背着一套。
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人们虽然口口声声说着道德,但私底下却没有人这么做。现代社会道德的缺失也正是如此,老人跌倒了不敢扶,以及“小悦悦”事件正是这种道德缺失的具体体现。只加强道德建设并不够,还需要健全法律制度。学习西方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完善我国的法制,这才是改变现状的必由之路。
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是一种失败的,但现在很多西方人士,认为西方法律才是道德的根源,这也是不正确的。正如作者所说:西方所谓的“自由”与“民主”都是抽象的观念,务必经过每一个国家的地理及历史上的因素才行得通。英国之民主即不可能与日本之民主相同,而法国的自由也和美国的自由有差别,所以要具体分析。
书中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从没有说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观点应当远大。凡能先用法律和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扯上一个道德的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协。所以,在现代应加强法制建设,同时重视道德作用。只不过不要把道德技术化,要优先考虑法律的作用,这样便不会重走以前的老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