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老师们》读后感
1、《厉害了我的老师们》读后感
继续把读这本书中的点滴感想记录在此。现在正在读另外两本书,感想也很多,而这本书也快忘光了,所以就不再做太多的引申,只把当时记录的要点整理在下面。
书中某一段提到了碎片化教学。想到英语教学现在真的很碎片,尤其是话题为中心后,语言体系越来越不完整了。既然英语教学的碎片化已成定局,教师一定要挤出时间来,对学生的知识网络做集中的系统化的总结。
书中提到了教育的许多新变化,想到了教师身上的压力。教育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就要变。不改变不适应,不适应就淘汰啊。
书中提到了现在的孩子都是数字原住民。即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处在数字化时代,他们对于数字技术天生的适应。这是坏事,也是好事。但如何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呢?我观察不多,思考尚浅。指示感觉到他们玩游戏很溜,手机玩得很活,关注点很宽泛。如何发挥他们原住民的优势,我还不清楚。
现在的孩子手机,电脑玩得很溜,聊天也很快捷。是不是说孩子们的文本交流能力很强呢。但孩子们现在的口头交流能力如何呢?面对面交流如何?情感表达又如何?示弱还是强?没有数据,不敢断言,给我的`感觉似乎要弱一些。比如看见一个亲戚孩子手机聊天打字如飞,但是和我唠嗑确实问一句答一句,纯粹地单项交流,显得很木讷,我也很尴尬。只不过这是不是所有孩子的共性,还不清楚。
书中有关于“时间截面的成绩”一个说法,很有嚼头。确实某次考试成绩真的就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截面。如果想要真的了解一个学生,还真得要历史地看待这个人。比如原先如何,现在如何,将来会如何。这样也许才会真正地了解一个人。
书中提到了一个蓬莱小镇。蓬莱小镇的意思就是教师把学生的课堂、教室或者学校设计成一个微型的模拟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原先的学校变成一个欢乐的小镇。学生都完全的变成小镇上的居民,他们所花的钱也都是小镇上的模拟货币。在这个小镇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体验成长。这个想法看起来挺美,好像是一个乌托邦,但是真正能实现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如果你想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社会,那么现在的社会难道不足以供学生们去感知吗?学校所创造的蓬莱小镇,它和现实中的社会是一样的吗?有了蓬莱小镇的经历,学生就能真的能适应鱼目混杂的大社会吗
书中提到:上海格致初级中学的课程超市,还是很有意思的。关于课程,我做了一些思考,也学习了一些东西,我感到一个学校想要发展,真的需要在特征这方面做出一些创新。格致中学的课程超市其实就是设置多种多样的课程,然后让学生去做一些选择,这个选择是自由的,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相符合的,所以也应该是学生所喜欢的。但是课程的编译,或者课程的创造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个学校确实能有足够的人才吗?那么即便是有了创造这个课程的人才,那么也要有执行这个课程的行动者。设计很好,行动者想法好,但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条件是否具备呢?我们又如何在我们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呢?这个思考也是很复杂的。
读书的过程中,忽然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如何解决学生的自卑问题?在我的两个班当中,我感到,学生因为自卑,而不去学习,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孩子,应该也在十人以上吧。这些孩子当你让他去督促他们时,他会说我学不会,我学不好,我听不懂。虽然他们并不产生太大的干扰,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节奏,但是课堂没有他们的参与,他们从课堂中得不到任何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讲也是极不公平的。如何去鼓动他们,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优点发现,进步鼓励,加细讲解,降低层次的讲解。但,他们本身,就总是觉得,学习非常的难,难于上青天,根本就不想去行动。我的这些努力,只能算是一种失败,虽然我和他们能够做到了仁义至进,他们也知道老师的苦心,可是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个问题让我困惑了很久,以后的教育中采用什么的办法呢?或者怎么通过家长,通过其他的势力关系来一起帮助他,现在没有任何思路。
看到了书中说到了平板,联想到几天前,朋友圈中所传播的,说是国家正实行一种策略,要停止手机走进课堂。政策出台的理由:保护学生的视力。但是这种挺好的技术,仅仅因为近视的问题就被排除在课堂之外,感觉这是一个极大的课题。还有什么解决办法?难道让我放弃科技先进的科技技术,不去应用,再走回到几千年前的老路子么?即便那样,我们的孩子视力好了,可是学习效率却很低呀。要是政策出错了还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比如,我又能使用这种手段,我又能够保护你的眼睛,值得思考。
在汗蒸房汗蒸的时候偶尔看见墙上两句话,觉得写得很好,于是记下来,这两句话是,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想来,说话者,希望,人沉静下来,因为只有沉静的内心,才会灵光乍现,才会有创造性的想法生成然而现实生活中,我的学生当中却有很多夸夸其谈者。这些孩子,只要有机会,只要有时间就要说,仔细分析他所说的话,无非是东家长西家短,根本没有深入,只是一种,语言垃圾,甚至是语言感染,对其他人的帮助,没有什么,也许只是一种娱乐,说白了,就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无端浪费。但这些孩子却很难制止,往往说了一次,还是不行,甚至惹得老师都骂他。正像有位哲人说:教一个孩子学会说话,仅仅需要一两年,但是教会一个人闭嘴,却可能需要一生。想来这句话,就是在告诉你,要学会沉默,要学会闭。嘴闭上你的嘴巴,你的思想快车才会发动,关上这个车门,车速才会提高,否则每天总是吞吐着这些语言垃圾,你永远不会真正的想出一些高妙的起来。
2、4年级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近来读了一本名为《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感触颇深。《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美国医学博士斯宾塞.约翰逊的一本著名的励志经典书籍。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寓言故事。本书通过对四个主要人物;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在迷宫中寻找奶酪而生活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真理。
在故事当中,嗅嗅和匆匆面对消失的奶酪选择了穿上运动服和跑鞋去寻找新的奶酪,不再回头和停留。而哼哼和唧唧却仍然盼望着奶酪“回来”。但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以后,唧唧选择了离开奶酪c站,像嗅嗅和匆匆一样,踏上寻找奶酪的迷宫之旅。在旅途之中,唧唧内心发生了改变,变得勇敢,不畏惧变化,最终唧唧到达了奶酪n站,找到了许多美味的奶酪。这时的他早已不会再整天呆在安乐窝,而是选择了每天继续寻找新的奶酪,给自己留下更多的机会适应可能会出现的变化。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虽然是一个简短的寓言故事,道理很简单,但却有着不平凡的魅力。它让我认识到了,最可怕的不是变化,而是一颗不敢接受变化并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的心。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面对变化,我们不应该过多抱怨,叹气,惋惜。而应该抱着乐观的心态,仔细去想想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好生活中的变化。这比不接受变化的心态去面对变化更有用,更实在!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变化面前,只有接受变化,笑对变化;适应变化,乐享变化。我们才能够享受生活的奇妙,才能够在生活这座迷宫之中,快乐的奔跑,找到象征着幸福的奶酪。
3、4年级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这个故事令人感动!
故事讲述了嗅嗅、匆匆、哼哼、唧唧在迷宫里寻找奶酪的事情,由于奶酪不经意的消失了,使它们失去了生存的源泉,继而它们各自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嗅嗅和匆匆立即采取行动寻找奶酪;唧唧刚开始不适应变化,后来想过一番后,也加入寻找奶酪的行列中;而哼哼呢!它仍不能接受这个变化。故事结局是:除了哼哼其他三位都在奶酪n站找到自己所需的奶酪,而哼哼却不愿接受这个变化,永远留在奶酪c站……
在现实中,在学习中,我觉得“奶酪”就像我们的目标。我们不断学习,巩固旧的知识,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
通过读这本书,我懂得在以后的学习中,要适应新的环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才能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目标是人生存的资本,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目标将无法生存。我们应该做到目标的移动而改变生活态度和方法,并且能从中得到新的快乐!
4、4年级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两只小老鼠匆匆和嗅嗅,两个小矮人,唧唧和哼哼。他们一起生活在一个迷宫里,迷宫里有许多奶酪,他们的`生活就是在里面找奶酪。一天,他们找到了奶酪C站,唧唧和哼哼以为奶酪永远都会存在,匆匆和嗅嗅却时刻在观察着奶酪的变化。有一天,他们发现奶酪没有了,两只小老鼠马上就去找新的奶酪了,而两个小矮人却以为有人把奶酪拿走了,他们就在C站里等着别人送回来。与此同时,老鼠却找到了奶酪N站。随着时间的流逝,唧唧明白了奶酪不再会重新回来,也开始去寻找新的奶酪了,最终也找到奶酪N站,而哼哼却没有去找,最终的结果不得而知。
这就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它看上去很简单却容易让人陷入沉思。事业、金钱,爱情,幸福,健康等等都是我们每个人的奶酪。有些人能时刻发现“奶酪”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有些人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我们的“奶酪”呢?是滞留在原地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还是应该寻找如何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尽快适应教育改革的转变呢?我认为不论是年长的、年轻的我们都应该以新的风采来迎接新的挑战。
《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面明镜,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能够看清自己的真实处境,让每一个感到困惑的人都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5、4年级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在一个迷宫中生活,以寻找奶酪为食。那两只小老鼠,一只叫嗅嗅,一只叫匆匆;那两个小矮人,一个叫哼哼,一个叫唧唧。
有一天,他们四个在一条走廊尽头的奶酪C站里,发现了无数的奶酪。他们每天都来这儿,尽情享用着似乎用之不竭的奶酪。
后来,奶酪一天一天的少了,最后奶酪不见了。嗅嗅与匆匆又去了别的地方寻找新的奶酪,而唧唧与哼哼却在原地等待奶酪再次降临。
在等待中他们想尽了办法,忍受着饥肠辘辘的折磨。终于,唧唧动身开始寻找新的奶酪,在漫长的寻找中领悟了许多人生哲理,也给好友哼哼留下寻找奶酪的线索。
最后,他又找到了一大堆奶酪,在那儿他又碰到了他的朋友嗅嗅与匆匆。他们再次享用着新鲜的奶酪,并且等待着他们的朋友哼哼……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人生的目标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人生需要我们不断前进,去寻找新的目标,而新的目标又将引领我们的人生。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变化,不管它是细微还是巨大,它都引领着我们去寻找更好的“奶酪”。
而这所谓的“奶酪”,便是人们向往的稳定的工作、充实的生活、巨大的财富与身体的健康这些人生目标。
在人生的迷宫中,只有不停地追寻才能获得这些。同时我们要学会注意生活中细小的改变,这便于我们适应更大的变迁。所谓防微杜渐,要明白自己怎么样才能像唧唧一样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勇敢地迈出再次寻找的步伐,重新站起来面对迷宫似的人生。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它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或许我们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分岔口,我们即将告别小学生涯。
在小学,我们只是奠定人生初步的基础,而更广阔的天地更远大的目标需要我们去追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不管人生怎么改变,只要我们像唧唧一样,有一颗不惧怕改变的心,不断用新的目标引领我们的人生,我们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奶酪”。
6、4年级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前些天,我读了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受益匪浅,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故事非常生动拟人。故事讲了“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四只老鼠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故事。由于奶酪忽然消失,使他们失去了生命的源泉,于是他们做出了各种不同的反应:嗅嗅和匆匆立即采取行动,适应了变化;唧唧刚开始还没有适应变化,后来经过了思想的斗争,战胜了心里的“恶魔”,最终也加入到寻找奶酪的行列之中,而哼哼呢,他的思维始终定格在原来,心里想着原来的那块奶酪,不想再去寻找新的奶酪,所以自始至终都不能适应变化。故事的结局,除哼哼外的其他“人”都在找了奶酪N站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奶酪,而哼哼却因不愿变化,拒绝变化,永远停留在了奶酪的第一站。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奶酪”其实就像我们要寻找的目标。我们要为自己来定目标一个目标完成了,我们要刷新目标,更努力的去完成。就像王之涣写得那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还要善于用多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找到值得细细品味的新“奶酪”。我曾经害怕过学习,希望学习中不用动脑筋轻轻松松就能过关。可是我错了,那段时间,成绩直线下滑,作业中十道题六道是错的。看了这本书后,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变成以前的我。于是我加倍努力,终于超过了许多同学,比以前还要优秀,我更适应周围的环境,学会了“处变不惊”。
“奶酪”是人生存的根本,如果人没有了“奶酪”将无法生存;如果自己舍不得旧“奶酪”,也不去追求新“奶酪”,生活将失去意义,人生也会失去奋斗的目标。
7、高一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趁着寒假的空闲,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疑问: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居然是全球第一畅销书?但随着渐渐的深入,我终于明白了……书中有4个主人公———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寻找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始终还停留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回忆中。他们抱怨着,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想明白了,穿上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留在原地,一无所获。
"奶酪"是个比喻,代表着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强烈变化和心理冲突,使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中不知所措,追问着谁动了"我的奶酪",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面对不了新的生活,陷入烦恼之中难以自拔。生活的迷宫是多么的大啊!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后,为什么一定要沉浸在失去的痛苦、失望的无奈、决定的两难中呢?赶快找到自己的"鞋",随着"奶酪"而变化,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这样才会发现更多的"奶酪".
从这本书中我还认识到变化是一种必然,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是在最大变化发生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古人所说的"居安思危"就是这个意思吧?
以后的我,一定要拥有嗅嗅的灵敏嗅觉和匆匆的敏捷行动,并学会像"唧唧"一样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获得最好的心境去奋斗。
8、高一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人生犹如一个“迷宫”,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自已喜爱的“奶酪”。在享受它的同时,也要提防“奶酪”的消失,并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想。
的确,人生是一个巨大、复杂的迷宫,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奶酪”,往往会陷入黑暗的死胡同。这时,你可以恐惧,也可以向新方向出发。支下恐惧后,你会感到无比轻松。如果你发现了自已心爱的“奶酷”是会像嗅嗅、匆匆,还是像小矮人一样没有关注变化,当“奶酪”忽然从你面前消失时是像嗅嗅嗅出了变化的端倪,还是像匆匆采取行动?或是像哼哼抵制变化,或像唧唧及时的调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都像哼哼抵制变化,对旧“奶酪”念念不忘。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我原本是英语课文背得最流利的,简单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倒背如流”。以至我成为班长。可是,我在发现“奶酪”变质时并没有及时的调整,结果连6句话的课文都背的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坐下后,都不敢抬头,生怕同学们嘲笑我。虽然我还是班长,但却不再让同学们称赞,老师也不再对我热情。有的同学背不掉课文,就带着嘲讽的语气说:“连英语班长都背不掉,我们怎么可能行?”我实在忍不住了,呜咽了起来。这时,我才后悔自已当时的不努力。我开始面对变化,在“迷宫”中寻找自已喜爱的“奶酪”。没过几天,我的变化就有了功效,我又可以被同学们称赞了。渐渐地,我不再恐惧改变,而是喜欢上了改变。我又拥有了“奶酪”。但我时刻给自已提个醒“经常嗅嗅奶酪,这样你才知道它是否依旧新鲜。”
我感谢《谁动了我的奶酪》给予我的启示,因为它使我逐渐不再恐惧变化,会在“奶酪”变质之前及时改变,使自已随时随刻准备变化,而不是被突如而来的变化吓昏了头脑,不知怎么办。假如你还是恐惧变化,就听听这句话:如果你不再恐惧,会做什么?
现在,我和唧唧一样可以及时地调整,重新进入黑暗的“迷宫”中去寻找自已喜爱的奶酪,找到奶酪也提防着它的突然消失,不再象哼哼不停的抱怨:“没有人动我的奶酪就好了!”“有迷宫的地图就好了!”我已经明白了,及早注意细微的小变化,这会有助于你适应即将到来的大变化。还应该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9
9、高一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篇寓言小说是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它打开了我的心扉,使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四个虚构的主人公: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嗅嗅能及早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迅速开始行动;哼哼因害怕变化而拒绝变化,使事情变得更糟;唧唧当认识到变化可以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变化。
这四个小家伙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生活了很久,突然有一天,奶酪不见了!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打破了他们的生活规律:嗅嗅和匆匆随变化而动,穿上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去寻找新的奶酪,并很快找到了更多更新鲜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则对变化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踏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会感觉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在各种变化中茫然失措。先是追问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度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生活的迷宫很大,你如果滞留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的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个被变化所迷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想要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问题所在。
世界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对应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自己新的“奶酪”。
10、《厉害了,我的国》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厉害了,我的国》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日一部电影光凭名字就吸引了我的好奇心,厉害了,我的国。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电影,我知道咱祖国伟大,但是我的祖国到底厉害在哪里了,《厉害了,我的国!》给了我答案。《厉害了,我的国》浓缩了中国五年来的飞速发展。
电影纲领明确: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引领崭新的强国时代;一幅幅家国画卷,则讲述着每一个平凡人的努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世界第一;蓝鲸2号、蛟龙号、全国银幕数量总和稳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73项扶贫政策;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高速公路网总里程世界第一……拥有灿烂历史和悠久文化的中华民族饱经风雨,如今以昂扬的姿态,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风采。
除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纪实镜头,影片还将这些辉煌成就与相关人物背后的故事结合起来,借珠港澳大桥总工程师等鲜活的人物,深入细致地讲述了这些伟大成就背后建设者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各行业各领域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建设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建设征程上的伟大奋斗,因平凡朴实而伟大,因真情实感而动人。让我发现,原来这些伟大的工程,伟大的数字,是由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们一个一个干出来的。
原来我的汗水和付出,也能够汇聚入海成为一个个伟大的奇迹!“我们一起奋进接力,让我们一起播种希望,耕耘土地。
我们自信,我们前行,看中华儿女走向新的天地。”伴着悠扬的旋律,影片最后,银幕的镜头划过祖国的壮美山河、划过一个个超级工程、划过海外侨胞感人画面、划过中华民族各族儿女携手共进的幸福笑容……记录了我们过去五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了亿万国人共同的心声,传递了人民心中的自信昂扬,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必将复兴的未来之路。
有一种祝福叫祖国你好,有一种骄傲叫扬眉吐气,有一种努力叫苦干实干,有一种梦想叫伟大复兴。身处美好时代,身逢历史机遇,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凡挥泪播种,必欢呼收获!
11、《厉害了我的老师们》读后感
继续把读这本书中的点滴感想记录在此。现在正在读另外两本书,感想也很多,而这本书也快忘光了,所以就不再做太多的引申,只把当时记录的要点整理在下面。
书中某一段提到了碎片化教学。想到英语教学现在真的很碎片,尤其是话题为中心后,语言体系越来越不完整了。既然英语教学的碎片化已成定局,教师一定要挤出时间来,对学生的知识网络做集中的系统化的总结。
书中提到了教育的许多新变化,想到了教师身上的压力。教育在变,学生在变,教师就要变。不改变不适应,不适应就淘汰啊。
书中提到了现在的孩子都是数字原住民。即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处在数字化时代,他们对于数字技术天生的适应。这是坏事,也是好事。但如何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呢?我观察不多,思考尚浅。指示感觉到他们玩游戏很溜,手机玩得很活,关注点很宽泛。如何发挥他们原住民的优势,我还不清楚。
现在的孩子手机,电脑玩得很溜,聊天也很快捷。是不是说孩子们的文本交流能力很强呢。但孩子们现在的口头交流能力如何呢?面对面交流如何?情感表达又如何?示弱还是强?没有数据,不敢断言,给我的`感觉似乎要弱一些。比如看见一个亲戚孩子手机聊天打字如飞,但是和我唠嗑确实问一句答一句,纯粹地单项交流,显得很木讷,我也很尴尬。只不过这是不是所有孩子的共性,还不清楚。
书中有关于“时间截面的成绩”一个说法,很有嚼头。确实某次考试成绩真的就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截面。如果想要真的了解一个学生,还真得要历史地看待这个人。比如原先如何,现在如何,将来会如何。这样也许才会真正地了解一个人。
书中提到了一个蓬莱小镇。蓬莱小镇的意思就是教师把学生的课堂、教室或者学校设计成一个微型的模拟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原先的学校变成一个欢乐的小镇。学生都完全的变成小镇上的居民,他们所花的钱也都是小镇上的模拟货币。在这个小镇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体验成长。这个想法看起来挺美,好像是一个乌托邦,但是真正能实现吗?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如果你想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社会,那么现在的社会难道不足以供学生们去感知吗?学校所创造的蓬莱小镇,它和现实中的社会是一样的吗?有了蓬莱小镇的经历,学生就能真的能适应鱼目混杂的大社会吗
书中提到:上海格致初级中学的课程超市,还是很有意思的。关于课程,我做了一些思考,也学习了一些东西,我感到一个学校想要发展,真的需要在特征这方面做出一些创新。格致中学的课程超市其实就是设置多种多样的课程,然后让学生去做一些选择,这个选择是自由的,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相符合的,所以也应该是学生所喜欢的。但是课程的编译,或者课程的创造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个学校确实能有足够的人才吗?那么即便是有了创造这个课程的人才,那么也要有执行这个课程的行动者。设计很好,行动者想法好,但是学校物质和精神条件是否具备呢?我们又如何在我们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呢?这个思考也是很复杂的。
读书的过程中,忽然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如何解决学生的自卑问题?在我的两个班当中,我感到,学生因为自卑,而不去学习,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孩子,应该也在十人以上吧。这些孩子当你让他去督促他们时,他会说我学不会,我学不好,我听不懂。虽然他们并不产生太大的干扰,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节奏,但是课堂没有他们的参与,他们从课堂中得不到任何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讲也是极不公平的。如何去鼓动他们,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优点发现,进步鼓励,加细讲解,降低层次的讲解。但,他们本身,就总是觉得,学习非常的难,难于上青天,根本就不想去行动。我的这些努力,只能算是一种失败,虽然我和他们能够做到了仁义至进,他们也知道老师的苦心,可是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这个问题让我困惑了很久,以后的教育中采用什么的办法呢?或者怎么通过家长,通过其他的势力关系来一起帮助他,现在没有任何思路。
看到了书中说到了平板,联想到几天前,朋友圈中所传播的,说是国家正实行一种策略,要停止手机走进课堂。政策出台的理由:保护学生的视力。但是这种挺好的技术,仅仅因为近视的问题就被排除在课堂之外,感觉这是一个极大的课题。还有什么解决办法?难道让我放弃科技先进的科技技术,不去应用,再走回到几千年前的老路子么?即便那样,我们的孩子视力好了,可是学习效率却很低呀。要是政策出错了还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比如,我又能使用这种手段,我又能够保护你的眼睛,值得思考。
在汗蒸房汗蒸的时候偶尔看见墙上两句话,觉得写得很好,于是记下来,这两句话是,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想来,说话者,希望,人沉静下来,因为只有沉静的内心,才会灵光乍现,才会有创造性的想法生成然而现实生活中,我的学生当中却有很多夸夸其谈者。这些孩子,只要有机会,只要有时间就要说,仔细分析他所说的话,无非是东家长西家短,根本没有深入,只是一种,语言垃圾,甚至是语言感染,对其他人的帮助,没有什么,也许只是一种娱乐,说白了,就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无端浪费。但这些孩子却很难制止,往往说了一次,还是不行,甚至惹得老师都骂他。正像有位哲人说:教一个孩子学会说话,仅仅需要一两年,但是教会一个人闭嘴,却可能需要一生。想来这句话,就是在告诉你,要学会沉默,要学会闭。嘴闭上你的嘴巴,你的思想快车才会发动,关上这个车门,车速才会提高,否则每天总是吞吐着这些语言垃圾,你永远不会真正的想出一些高妙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