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当前我们很难是冤家往往是路人励志日记
1、多年当前我们很难是冤家往往是路人励志日记
过年的时候,我总是被问到一个问题,要不要去参加同学聚会?
有个同学就问我:“大叔,同学会有必要勉强自己去么?因为去了还是跟自己比较好的同学一起玩而已吧。我从高中毕业后就没去过同学会了,觉得干脆找要好的同学去玩更好。”但是她又觉得“看到同学微信留言上说‘不珍惜的人就算了吧 ,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他们,还有一年就毕业了,觉得起码去聚聚吧,可没有人强迫我的话,我还是迈不开脚步,好纠结好矛盾呢……”
估计很多人都有这种纠结吧。
有这种聚会但不想去的同学,我想可能是如下原因:
1、和很多同学关系慢慢淡了,见面不知道如何融入话题,觉得自己是个“冷场女王”,很少有人愿意在这种社交场合失去“存在感”,既然无趣,不如不去。
2、和有的同学有些过节或者恩怨,去这种场合见面,没有做好沟通的准备,为了避免矛盾或者尴尬,干脆不去。
3、有时候本来想去参加一下同学聚会,却发现大家的话题相差十万八千里,虽然也能聊,但是内心找不到共鸣,比如你在读大学,你的高中同学谈的都是谁谁谁家生了娃,能不纠结吗?
那为什么又觉得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呢?
1、人情,不去被同学说脱离群众,显得自己也不会社交,感觉不合适。
2、人脉,觉得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是将来打拼社会的人脉,现在不去积累,将来哪里来的回报?
3、无聊,也不是说同学聚会非参加不可,但没有跟有趣的事情可以做,与其在家里被老妈唠叨,不如去同学聚会打酱油。
很多人也问我,大叔你参加同学聚会吗?
我可以很明白的说:
我过年回老家从来不主动参加同学聚会,我和我99.9%同学之间只能算因此而认识,甚至连认识都做不到了,我们彼此已经遗忘。
如果有同学聚会请我参加,我没有事情也会去参加,基本上就是凑个桌,不讲话不发言不八卦偶尔帮助活跃下气氛全程陪笑的配角。
个别关系好的,我们会私下聊聊天,如果没有业务合作,我们的交情也很难深入到哪里去。
我们当年感情好的时候,其实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我在幼儿园时认识的人,现在我连样子都记不起来。
我读小学时认识的人,现在我连名字都记不起来。
我读中学时认识的人,现在我大都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工作。
我读大学时认识的.人,现在往往需要十年我们才能见一面。
我参加工作后认识的人,往往拿著名片也想不起,我们曾经一起吃过饭,称兄道过弟。
很多同学会问,这样你不是失去很多维护同学同乡感情发展人脉的机会吗?
这倒让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同学根本没搞清楚什么是同乡,什么是朋友,什么是人脉!
请问什么是朋友?什么是玩伴?什么是知己?什么是同道?什么是人脉?
你四处认识人到底想要什么?
是一个事事附和你的人?还是一个能帮你排忧解难的人?
是一个能不客气指出你问题的人?还是一个愿意在你不开心的时候听你倾诉的人?
我看很多同学真正的问题不是会不会交朋友,要不要交朋友,如何和朋友交往,而是他根本没搞清楚他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大部分人所谓需要一个朋友,不如说需要为自己不强大的内心寻找一个抱团取暖的队友,谁对谁有真的当真,大家想的其实都是自己。
一个微信朋友留言说得好:
现在我尽量将认识的人分为这几类:
重要的朋友:能够理解,互相支持的人
不得不维持表面关系的人:例如同事
要去讨好或者尽量搞好关系的人:例如直属领导
需要不断维系的资源:例如重要合作关系,或者是在银行,医院,律师这样特殊需要的资源
一些普通的友人。
年纪越大,越觉得这样的分类有必要,毕竟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也的确变得更势利,希望从不同的人身上吸收对自己有益的内容和资源,哪怕是你不喜欢,看不惯却不得不面对的人。
可以遇到和你共进退,频率的人,是上天给予的恩赐。
总是觉得找不到你的同类,说实话才是正常,这样才不断挑战我们的沟通和相处能力。
现在我们很多同学知道自己对朋友和人脉的理解出在哪里了吧?
认识那么多人有用吗?真的很难说。
我们总是错误地以为
过去是朋友,将来一定也会是朋友
因为在一起,所以我们必须做朋友
如果没人爱,我就是一个失败的人
如果是朋友,我们应该事事在一起
我信任朋友,朋友一切也得告诉我
你大概是把“同学=朋友”,把“室友=朋友”,把“老友=一辈子”,把“新朋友=人脉”,把“闺蜜=知己”,把“在一起=关系好”,这都是幼稚的错觉,你们要是懂一点批判性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自己就会出来。
和你们不同的是,因为我经历得越多,就越发现,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很多朋友,而是要有别人需要的能力,要能一个人去享受孤独。
你有别人需要的能力,你性格内向,你不善言辞,你不爱社交,都不是问题,别人会主动来找你,顶多就是多一点沟通成本。
你能够享受孤独,在没有人理解和安慰你的时候,你就是你自己的最知心的朋友,要知道,能遇到知己,是这辈子很难的缘分,遇到了要珍惜,没有遇到,其实蛮正常的。
可惜这些,都需要长久的修炼。
2、两个同桌冤家日记
每天早晨在我们班上,很多人都要把放在校牌里的“卡”——其实只是一张小纸片——拿出来刷两下,才可以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去。我们同桌三个也一样。最近因为我们坐在第三组,所以是窦启给我们刷卡。这个家伙以前也和我同桌过,只要他做了令我和韩晨萱不满的事情,韩晨萱就会斜着眼睛叫他“死豆子”。每当这时,窦启就会笑嘻嘻地说一声“死韩国”。为此,欢欢还说了一句好玩的话:“骂人就骂人呗,怎么都骂到韩国去了?”我看着欢欢莫名其妙的`样子哦,笑得肚子都疼了。说到这儿,我就说说“反弹”的事儿吧。
在一节科学课之后,我那两个同桌不知道为什么又吵了起来。这下可好,我成了个“传音器”,一会儿对韩晨萱说“死韩国”,一会儿对窦启说“死豆子”,忙得不可开交。韩晨萱嘟着嘴、斜着眼,气呼呼的样子真好玩,可没一会儿功夫,她又笑了起来。窦启呢,他倒好,韩晨萱越气他越高兴,不愧是同桌冤家!最可怜就是我,要不停地传话,真苦!幸好他们后来都把台词改成了“反弹”,这样我就只要说一个词语了。
就这样,我左一个“反弹”,右一个“反弹”,最后又成了“一万个反弹”“亿亿个反弹”……我只好“晕倒”了!谁知道他们不停地在我背上捶捶打打,硬是把我这个自愿坏掉的“机器”又修好了,我只好接着“反弹”。直到耳边传来上课铃声,我们都还没有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吵架已经变成了游戏!
这两个同桌冤家,一到下课就闹个不停,真让人没办法。
3、终身的冤家开心日记
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在我不长的生命历程中,因一纸书信而两次哭肿了眼睛。
第一次,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亲爱的姐寄来的,可能当时她心情很糟,所以满纸尽是些含着泪与痛的倾诉,偶尔蹦出几句让人心碎的话语。那一次,我——她唯一至爱的妹妹为姊姊那颗年轻而受伤的心哭得一踏糊涂。
弹指一挥间,我已告别青涩的'中学时代,踏入了人人向往的大学校园。虽然不是很理想,可它依然有着足够的自信让我们张开拥抱它的双臂。本以为眼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没想到它却一如既往地润泽着我干涩的眼睛。其实,这亦是我所期望的。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六日,我收到了大学里的第一封信,是我亲爱的妹寄来的。早上的第一节课,当团支书将一封沉沉的信递给我时,我心想,这节课肯定又牺牲了。
事实证明,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预见性的。
那节课,整整有半个多小时,我可怜的眼睛在泪水中浸泡着。更“悲惨”的是,我两颊上的隔离也被这幸福的泪水冲刷得所剩无几。两旁的舍友貌似也被我“狠狠”地吓到了,但我觉得,她们眼里更多的还是迷惑与不解。
是啊,那的确是幸福的泪水,是从被友情滋润的心灵的最深处流出来的。
永远记得信的末尾:We are sisters! We are friends forever!
4、我们为什么轻视内心年老的人励志日记
在欧洲厮混多年,发觉欧洲人的审美观与我们恰好相反。像他们认为旧的房子是优雅的,我们则认为新的楼盘才是体面的。在这一点上,近些年我们正在部分接受他们的观念,可参考价格体系,老房子里的酒吧和餐厅普遍菜单比较贵。但是如果有选择,我们自己是不会愿意常年住在老房子里的。
对人的审美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人外貌上的衰老可以是优美的.,人内心的衰老是可耻的。像我在丹麦的男闺蜜六十岁了还骑着单车全城闲逛,写不够出版水准的科幻小说,其实他是个蛋糕店老板。我在瑞典的女闺蜜快七十岁了,打算开始学中文,我鼓励她说,中文这么难学,但是只要你努力,九十岁的时候你就可以读《红楼梦》了。我在意大利的房东,身材臃肿,笑容灿烂,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她打算从影,到处应征试镜。
还有两位不是欧洲的。我认识的加州大叔六十六岁高龄,得了癌症大难不死,计划在大学里念个人类学硕士压压惊。其实他很多年前就已经是终身教职的文学教授了。还有另一位纽约大叔七十四岁了,前些年他辞掉终身教授的教职,出来创业,开了一个私人咨询公司。按中国人的逻辑,为什么不能留着这份好工作,再业余偷偷做点小生意呢?
没错。中国人的标准恰好相反。人外貌上的衰老成为一种罪恶,能掩盖就掩盖——说心里话,其实没有比亚洲人在地球上看起来更不显老的人类了。但是内心必须是一位彻底的老人,这才符合中国式审美。如果哪个孩子被夸赞,那肯定是因为他有一副四十岁男人的表情,说话比他爸还老成。如果哪个人被称作成功人士,男人肯定是凡事不温不火,中庸稳妥,女人肯定是趾高气扬,说起话来有一股好为人师的气势。
如果哪个人胆敢表现出天真烂漫,对周围的人与事充满好奇,乐于尝试新事物,不耻于经常提问,过了二十五岁还在学习新知识,那么他被同事、领导、餐厅服务员等身边所有人轻视的可能性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他还想要升职吗?对不起,再够格别人也想不起他来。
我有一位师友曾与我讲起她的婆婆,六七十岁开始学法语,不久果然能阅读法语原版书。这是知识分子的快乐,她与我们一样热爱阅读。但是如今知识分子的概念也不一样了,必须“公共”,必须出得厅堂,会教育人,会吵架,该麻辣的时候麻辣,该五毛的时候五毛。我总是诧异,他们这么忙,还有时间看书吗?
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只有一种,就是继续成长。放弃自己的方法却有一百零一种。诸如养生,绝对有中国特色的全民老年文化。诸如美容减肥奇招,这基本上就是广场舞的室内版。诸如执着地送孩子去上遍各种班级,放弃自己人生的不安也就消失了吧。
很多个夜晚,我思量着大家为何如此排斥一个内心年轻的人,我曾以为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鄙视,因为不会装而被认为无价值,后来我意识到,其实这是一种恐惧,是所有未老先衰的人对一个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异类的恐惧。
那么这就好办了。对于内心依然年轻的人们,众望所归,大可任选一种让别人觉得不再有威胁的方法。诸如成为一名吃货,这就是我放弃自己的方法,把梦想寄托在食物上的人是安全的。有一天去听讲座,我把“禅”听成了“馋”,自从这个故事传开以后,我爱听讲座的习惯就不再被鄙视了,真的。
你的内心,本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 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 做内心强大的职场领跑人
5、出气是为了更好地争气励志日记
出气,是为了更好地争气
文/黄小平
有一位年轻人问一位哲学大师,人靠什么活着?大师说,靠呼吸,呼是为了出气,吸是为了争气,但出气是为了更好地争气。
前些天,一位朋友给我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一辆装载紧急救援物资的卡车日夜兼程行驶,在危急时刻,前面出现了一个桥洞,且洞口低于车高几厘米,问卡车如何巧妙穿过桥洞?
我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最后干脆说,开车硬闯过去就是了。朋友说,硬闯过去也许出了一口气,但出气的结果,可能是车毁人亡,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样的出气,对人对己对事又有什么益处呢?其实,汽车穿越桥洞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车胎放了一部分气就可以了。
原来,给车胎放气是为了更好地争气,顺利而成功地穿越桥洞!
我有一位同事,刚到单位时,年轻气盛,在挨了领导的几次批评后,窝了一肚子气,为了出气,他痛快淋漓地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准备掷给领导,然后一走了之。办公室主任见了他的辞职报告,劝他说:“如果你现在辞职,别人还以为你干不好工作而被领导炒了鱿鱼,不如你干好工作后再走也不迟。这样,不仅出了气,而且还为自己争了气。”同事觉得办公室主任说得有理,于是把那份辞职报告暂时收了起来,开始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终于改变了领导对他的看法,受到了领导的表扬,由于业绩突出,一年后他得到了提拔重用。后来,这位同事不无感慨地说:只有用勤奋踏实的工作来为自己出气,最后才能为自己争气。
有人说,人活一口气,但出气是为了更好地争气,出气必须把握原则、分寸和方法。如果出气不是为了更好地争气,这样的气还是少出为妙。
争气不生气,翻身不翻脸 争气永远比生气漂亮 亲爱的,下一个不见得会更好
6、孩子必然不会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励志日记
年前,朋友推荐我看看网络上一篇颇受好评的教育贴《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并且追问我——咱们这些普普通通为人父母的小老百姓,在教育孩子的大问题上,到底是应该吸收郑渊洁、李开复、洛克·菲勒、甚至比尔·盖茨他老爹的高端经验?还是老老实实学习哈佛女孩刘奕婷的父母望女成龙的平凡追求?
我的意见?都很好啊!
当然,这些书,也着实都可以不看。反正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我们一开始想要教育的样子。
因为孩子们是人。
所有关于人的大小事情,都一定不会像计算机程序这边输出、那边输入般确定。
老祖宗曾经教导我们,“圣人走后,剩下的只是书中的垃圾。”怕得就是,我们之中的太多数,都很容易被语言本身所戏弄,上了文字的贼船。所有我们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所谓经验之谈,都一定丢失了总结者想要表达的`大多数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误会接着另一个误会的美丽碰撞,更何况还是间接进行的。
有谁敢说,生活的郑渊洁,仅仅靠他在公开场合所表达的那些教育理念,就造就了今天的郑亚旗?还有多少人不知道,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在中学时代拿下IBM的 订单,是因为他有一个在IBM做高管的老妈——别误会,我在这里拿世界首富开刀,不是想说他因此就具备一般民众难以企及的裙带关系,而是想提醒大家,很有可能我们的电脑神童,不到三岁就坐在一堆晶体管元件上,拿着鼠标玩叠叠高。
简而言之,没有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可以被另一个家长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因为我们自己,不可能克隆成为另外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人。就算勉强可以,我们也无法复制孩子们成长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如果非要我对“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表个态,我只能说,成功的教育,大概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有朝一日离开我们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就像以前在我们身边一样好,甚至更精彩、更好。或者说,父母的爱,就是为了离开。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适应它所在的现实环境,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孩子与外面的大千世界之间,家,是一个缓冲地带,父母,就像一对领路人,在陪伴孩子一路走来的十多年(或者二十几年)里,我们抱着、领着、影响着、干扰着,直到有一天,目送着他们走向未来。
我很难找得到合适的文字,告诉热切的父母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最多不过,是想稍微提醒大家,在寻找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也许偶然停下来、怀疑一下也不错。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做,是不是在悄悄满足自己的心愿?据我所知,很多极力推崇“快乐至上”的爸妈,绝大多数都没逃开一个很不快乐的童年;同样,还有很多想方设法要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精英的父母,其实不过是对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
我的意思是说,有时候怀疑比坚信更宝贵。不仅是教育,执着于教条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一个人缺乏生命的灵动。曾经接触过一位绝望的母亲,十多年来,一直在严苛地抨击中国当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当然,如果她的职业身份是一位社会评论家,这一切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去作一名母亲,整天都在儿子面前指责学校里的老师如何、如何不懂教书育人,结果只能让这个孩子失去在校园里找到快乐和希望的最基本的能力。
不客气地说,在这位母亲眼中,没有儿子,只有她对于当今教育界种种失望、不满的忠实听众。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应该都不会把父母做得如此失败,却同样有可能在很多生活的细节中,看不到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教育工作成果”,以示天下大众。有时候,我们寄希望于找到一个完美的、百分百正确的教育方法,私底下的心愿却是一旦将来孩子没有如愿成才、光宗耀祖,那就可以肯定是这个孩子不听话、不争气、不上进、天生不是可以发光的那块材料—— 而不是我们的教育不当。问题是,就算我们教育不当有怎样呢?我们从来不会渴求自己是完美的员工、完美的人,又何必苦苦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教育者呢?
再或者,也许我们这篇讨论一开始的立意就弄错了,自己把自己给绕到死胡同里了。谁说追求成功就不能把日子过得快乐?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压力重重吗?掌握知识的过程就一定艰苦卓绝吗?学校、考试、竞争,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能够避开这些重大主题。如何面对并完成这些挑战、如何承担行为的结果、如何调试在现实环境中的自身状态……以上种种问题,都没有必然的标准答案,需要父母和孩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共同做出选择。
说不定,与其我们这帮家长聚在一起争论不休,还不如回家放下身段、好好听听孩子的声音。很有可能,他们所经历的每一天,和我们头脑中想象的完全不同。
7、急功近利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的励志日记
我们为了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而要学会忍耐,并在忍耐的同时寻找前进的方向和方法。唯有这样,我们的理想才会得以实现。
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心变得浮躁,许多人急功近利,做什么事情都是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岂不知,这种以结果为导向来指引自己行为的方式,实际上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他们总是毛手毛脚,急三火四,心浮气躁。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早一点儿学业有成,早一点儿创立一番事业,功成名就。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人们加快了奋斗的脚步,以至于我们常常在自己或他人身上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之前的计划还没实施完毕,就开始匆忙执行下面的计划了;今天的事还有待处理,就急着考虑明天、后天的事该怎么做;本职工作还没做好,诗歌,就琢磨着怎么挣“外快”……这正是人们“急功近利”心理的直接反映,而有这种心理的大多是一些“聪明”过头的人。
这些“心急吃热豆腐”的人到头来怎么样呢?事实证明,他们往往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只能在要么失败、要么勉强应付的现实面前嗟叹人生之不易、现实之残酷。
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是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子承父业,光宗耀祖。可是两位父亲对待孩子画作的处理方式却迥然不同。
张先生将孩子画好的每一幅画都装裱起来,挂在客厅的墙上,每当圈中好友前来拜访,他都会让来访的客人欣赏一番。而刘先生则不然,他每次都把孩子辛辛苦苦画好的画扔进垃圾桶。
转眼10年的时间过去了。张先生的孩子如愿以偿地办起了个人画展,由于他画作精彩,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而刘先生的孩子却连一幅完整的画都呈现不出来,因为他的'画都扔进了垃圾桶里。他所有的只有画板上未完成的半幅作品。
时光荏苒,转眼30年的时间过去了,张先生孩子的画作已经挂满了那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他那千篇一律的画已经看不出任何新意。而刘先生孩子的画此时却横空出世,震惊了整个画坛。
毫无疑问,张先生带着一股急功近利的心思,想方设法打造一个成功的儿子;而刘先生却不急不慌,用30年的坚守和忍耐,最终塑造成了一个真正的画家。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想做成功者,他们不谈是否将流传千古、久负盛名,起码能够被当下的人们所喜欢、所称道。()实际上,由于受到名利的引诱,急功近利的心理促使人们丧失了理性,放弃了忍耐,以至于最终落得被厚积薄发者淘汰出局的下场。
不可否认,任何领域里,人们都会把成功作为追求的目标。这其中,有的人心浮气躁,恨不得一夜成名;有的人却甘于在平凡中一点一点地努力,等时机合适的时候,一跃成为杀出重围的那匹“黑马”。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他做学问的艰辛,这便是:“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旬空。”和范先生一样给我们启示的还有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他为了找到人们放弃自我、铤而走险的真正原因,对十几万囚犯作了调查。其调查结果令人十分震惊,在这十几万囚犯中,有九成人犯罪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忍耐力。
从这一铁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急功近利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只计较眼前的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意识和行为其实是杀鸡取卵的最好注解……
8、星星是穷人的钻石幸福是很复杂的事励志日记
我的电脑桌面上,一直保存着一张图片:
寂静苍穹下,一条蜿蜒的山路,通往山顶。湖蓝色的夜空,呈现出丝绸的莹莹光泽,非常细腻柔软。圆月高悬,星子璀璨,指引着孤独的赶路人。
如同看到某个时光切片里的自己。
记得初中时,不在学校寄宿的那一年,我几乎每天都要经过那样一条山路。头顶是湖蓝色的天空,星子闪烁,像剥落的鱼鳞吸附在上面。
我在星空下行走,拎着装咸菜的麦乳精空罐子,清瘦的背脊飕飕发凉,身边是薄坟、山塘、土地,还有无尽的小灌木和虫鸣。直到听到“笃笃”的打铁声,心里才安稳下来。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那种声音,对于一个夜行的少年来说,是怎样的一个温暖所在。
村里的老铁匠在他的小屋子里打铁,从清晨,到夜深。他的哑妻,陪在他身边,给他纳鞋底,或拉风箱。红色的炉火,发出耀眼的光亮,升腾至屋顶,然后又化作轻薄的雾气,消弭于夜空之中。像童话中的小屋子,被神迹光顾。
我远远地路过他的小屋子,一路踩着打铁声,飞快前行。
不一会儿,就能看见家里的灯光了。灯光是屋子的内核。有了一盏灯,屋子就有了由内而外的轮廓。那个时候,母亲已经病了,父亲在家中磨豆腐卖。
披星戴月,只是一个与生计有关的词。
下了山,脚下道路平坦起来,大片的稻田承接了山路,水塘隐隐约约的,像镜子,映照着星空。偶尔也会看见小孩子们点着稻草火把,在田垄上奔跑,叫喊,大声地练习乘法口诀。火光把夜幕烧出一个又一个的洞,燃烧出好闻的植物香气,空气一大团一大团的,也热闹起来了,像一场流动的盛筵。
后来,老铁匠的哑妻故去。那个沉默了一辈子的女人,走时来时都无声无息。他把她埋在屋后的山坡上,离屋子咫尺之遥。
记得有一次,我无比口渴,去她家中讨水喝。她耳朵也听不见,但知道我的来意。她从水缸里舀出一勺井水,递给我,借着炉火,还能看见漂浮在勺子里丝丝缕缕的青苔。水很甘甜,却有些微微的腥气,像沾染过鱼鳞。
春天的时候,屋后的山坡上会长满忘忧草。
忘忧草的花,在盛夏绽放,然后被采摘,晾晒。黄灿灿的花,晒干后送到镇上,据说可以卖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忘忧草的茎,则枯萎于夏末秋初,水分被大好的阳光蒸发,只留下淡黄色的一层草茎。空气凉下来的时候,村里的小学开学了,就会不断有小孩子来折那种草茎,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小棍,用来计数。
很多年了,我们家乡的小学,都是用那种小棍练习数学。我们从一个一个的阿拉伯数字,练习到百以内的加减法,然后一茬一茬地慢慢长大,慢慢离开。
很多年后,我已经不走那条山路了。
很多人都不走了。
从镇上,到村里,修了水泥马路,车很方便,已经没有多少赶夜路的人了。
几年前,我坐在家乡的小板凳上,仰头凝望,星光扑面。
那个时候,母亲睡在对面的山林里,父亲在屋内点着松针烧火,女儿坐在我的身边——我教她数漫天星斗,一颗,两颗,三颗……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手里攥着一把忘忧草草茎折成的小棍子,仰着小小的脸,对这个人世充满了美好的`期望。
后来,听到一首老歌,唱的是,“星星是穷人的钻石,幸福是很简单的事。”
想起人生中的一幕幕,犹如一个个的时光切片。
于是感叹每个人心中的路,其实都蜿蜒得无可丈量。而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很多事情,其实都不会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样子,去成长,去发生。
你要怎样努力仰望,才能不迷失最初的方向?
幸福是很简单的事。
幸福是比任何无忌的童言,都要真实,都要高贵的事。
在恒久的星空下,我们都是孤独的夜行人。
只要捧起你的慈悲心肠,又还有什么,不值得去原谅。
迈向幸福的九级台阶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个幸福普通人 你的幸福,常在别人眼里
9、生活每天也都是新的励志日记
不要把今天的这朵花当成昨天那朵,如果那样,你就会因审美疲劳而生索然无味。你要知道,与昨天那朵相比,虽然还是一个生命体,但是,她已然更多地灌注了大地的体液,更多地吸取了太阳的精华。今天的花是来装点今天的,因为日子又重新开始了。你应该用全新的心境,看待新一天的每一种景物。
不要厌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而单调的工作。假如你每天生产同样品牌的鞋子,你也应该想到,这些鞋子会穿在天南海北不同人的脚上,踏在神州大地的不同地域,你的.价值就在一成不变的车间里,延伸到四面八方;而你也因此得到了应有的报酬,这笔丰厚的报酬又让你获取鞋子以外的更多地商品,你的生活也因单调的劳动而丰富多彩。鞋子,只是你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媒介。
不要抱怨每天不期而遇的麻烦。就像一个富丽堂皇的建筑,在它竣工落成前,都是丑陋无比的,毫无价值的“怪兽”。只有降服这头“怪兽”,才能拥有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小区,美轮美奂的商城,雄伟庄严的办公楼……而在此之前,你必须要经历开槽挖沟,暴土扬长,日晒雨淋,噪声阵阵……甚至更多意想不到的工程困难。你每天遭遇的麻烦,只是你完成你心中或大或小的“工程”(生活目标)而必须克服的困难,而越是接近目标的实现,你的困难也许就会更多更大。生活中有了大大小小的目标,也就有了大大小小的麻烦,不足为奇。
不要嫌弃自己地位的卑微,就像荒原里的野草,哪怕是土地盐碱,哪怕干旱无雨,哪怕牛踩羊啃,它们依旧漫天遍野地生存,蓬勃出一望无际的生命的绿意。泼辣而顽强的生命,便是上苍赋予小草生存的最大馈赠;而那些珍奇的奇花异草,只能是供人们欣赏的玩物,很容易早风刀霜剑而香消玉殒。
不要羡慕别人的豪宅名车。有一得必有一失,当长年累月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来了身外之物的同时,他们也把灵魂禁锢在了那“火柴盒”和“钢壳子”里,一切的一切又成了他们劳碌奔波的摆设:豪宅无暇住,高档电视没时间看,天伦之乐顾不上享受,明月清风来不及欣赏……而你,只需一个简陋的小屋,一张不大的床,便可与芸芸众生共同拥有清风明月,宽阔的马路,闪烁的霓虹,人流如潮的公园,还有宁静闲适的心境,健康的身体和平安的家庭。与他们比起来,你或许只少两件东西:豪宅和名车。不要攀比比自己怕的更高的登山者,其实山的每一处,都会有其独特的风景。累了,坐下来细心品味每一处的风光,也许比你一味攀爬,筋疲力尽更有情趣。
用心聆听每一天的天籁,发现每一天的新奇,领悟每一天的快乐,感恩每一天的馈赠……
山在,水在,风光在;我在,亲人在,朋友在;今儿在,时光在,岁月在。你还要拥有怎样好的世界!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也都是新的。
10、举动与速度是致胜的关键励志日记
假如你具备了知识、技巧、能力、良好的态度与成功的方法,懂的比任何人都多,但你还可能不会成功。因为你必须要行动,一百个知识不如一个行动。
假如你终于行动了,但还不一定会成功,因为太慢了。
在21世纪,行动慢,等于没有行动。
你只有快速行动,立刻去做,比你的竞争对手更早一步知道、做到,你才有成功的机会。
因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天涯比邻,昨天远在天边发生的事情今天就近在眼前。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轻易得到任何你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你也会知道昨天晚上,你的.竞争对手是否比你多掌握了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信息。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轻易就可以知道许多人成功的经验,就像你现在在看这本书一样,在未来,他们都将是你的竞争对手。
这些事情在告诉我们:必须掌握时间,立即行动!能够超越你竞争对手的关键,能够帮助你达成目标的关键,能够帮助你占领市场的关键,能够帮助你成功致富的关键,只有两个,一是行动;二是速度。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拖延,失败者的最大的特点是犹豫不决,这些人天天在考虑、在分析、在判断, 迟迟不下决定,总是忧柔寡断。
好不容易做了决定之后,又时常更改,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抓怕死,放怕飞。
终于决定要实施了,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拖延,不行动,告诉自己:“明天再说”,“以后再说”,“下次再做”。这样的人,不晓得多不多?也许读者身边就有这种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功呢?
必须知道拖延与犹豫是失败的原因,行动与速度是致胜的关键。
11、终身的冤家日记
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在我不长的生命历程中,因一纸书信而两次哭肿了眼睛。
第一次,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亲爱的姐寄来的,可能当时她心情很糟,所以满纸尽是些含着泪与痛的倾诉,偶尔蹦出几句让人心碎的.话语。那一次,我——她唯一至爱的妹妹为姊姊那颗年轻而受伤的心哭得一踏糊涂。
弹指一挥间,我已告别青涩的中学时代,踏入了人人向往的大学校园。虽然不是很理想,可它依然有着足够的自信让我们张开拥抱它的双臂。本以为眼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没想到它却一如既往地润泽着我干涩的眼睛。其实,这亦是我所期望的。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六日,我收到了大学里的第一封信,是我亲爱的妹寄来的。早上的第一节课,当团支书将一封沉沉的信递给我时,我心想,这节课肯定又牺牲了。
事实证明,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预见性的。
那节课,整整有半个多小时,我可怜的眼睛在泪水中浸泡着。更“悲惨”的是,我两颊上的隔离也被这幸福的泪水冲刷得所剩无几。两旁的舍友貌似也被我“狠狠”地吓到了,但我觉得,她们眼里更多的还是迷惑与不解。
是啊,那的确是幸福的泪水,是从被友情滋润的心灵的最深处流出来的。
永远记得信的末尾:We are sisters! We are friends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