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令人讨厌的人励志日记

2023-08-15 13:11:26

  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令人讨厌的人励志日记

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令人讨厌的人励志日记

1、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令人讨厌的人励志日记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休息时间在你家楼上喧哗,吵得你无法入眠;他们在小区跳广场舞,声音大得扰民;他们开车不打转向灯快速插到你的车道,你只好踩急刹;他们说话不顾别人的感受,呛得你半天说不出话……他们不是坏人,只是没有同理心,似乎没想过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麻烦和影响。

  你喜不喜欢这样的人?我想你肯定讨厌这样的人。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正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孩子养育成这样的人呢?

  我们在外的时候很容易就碰到这样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在羽毛球馆打球,一个6、7岁的小男孩在各场子里乱窜,好几次差点被别人的球拍打到,逼得大家只好停下来等他跑过去。如此折腾几次后,打球的人们大喊:这是谁家孩子?管管啊!”小孩爸爸就在其中一个场子打球,听到大家喊只是抬头看看,然后没有下文了。

  和亲戚去医院看望另一个生病的亲戚,她儿子发现病床可以升降,大感兴趣,反复把病床摇上去摇下来,她在旁边微笑着看着儿子,并不制止。直到病人家属耐着性子阻止他“你不能这么摇,阿姨会疼的”,孩子才不情愿地停下来。出门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她却不解地反问:“不是要给孩子自由,保护孩子好奇心么?”刹那间我冷汗直冒……

  这是天大的误解!没有边界的自由不是自由,是放纵!你的孩子倒是“自由”了,别人呢?

  有的家长倒是想管孩子,但是管不住。一次在商场里的儿童乐园的沙堡中陪孩子玩沙子,一个小男孩不断从高处向我们扬起沙子,我制止了这个小男孩几次,但是他置若罔闻依然是没有停止这种行为。她的妈妈也喊了几次:别朝小朋友扬沙子啊。没有用,他依然继续。同去的`朋友感慨道:肆意妄为,谁都喊不住,现在这样的小孩不少啊。

  在说这样的话题时,大家总是深有感触吧!

  菲妈说,到朋友家去做客,正好碰到楼下邻居上来投诉,说孩子太吵了。这个过程中朋友家儿子发出的动静确实太大。朋友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个邻居太挑剔了,隔三差五来投诉,不用理她!我又不能把孩子的手脚绑住,有本事你住我楼上去!

  我很不认同她的看法,孩子当然不可以绑住,但是我们要以行动和语言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否则即使孩子长大了没有这个噪音扰民行为,也会有其他不考虑别人只顾自己的行为。即使不从邻里和睦角度出发,单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也应该给孩子设立一定的规则。但因为是去做客,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就是建议她买个垫子铺一下减少噪音。

  比如在家里,我们住的是七楼,孩子在家里玩的时候拿着棒子去敲打暖气片,我立刻走过去制止她。我说你敲打暖气片,楼下每一家的暖气片都会叮叮当当的响,你影响了别人可不是一个礼貌的孩子。孩子说:“那天来修暖气的叔叔就是这样敲打的!”我告诉她:“叔叔敲打暖气片,是因为工作需要,你敲打就不对了。”孩子听后,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再也没有去敲打过。也许大家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孩子的特质,该被允许和原谅。但是我是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的,不正确的行为应该及时的去纠正孩子。

  看到这里,你是否在这些家长身上看到了自己?你是否也曾对孩子不合适的行为没有及时严加管教?亦或你觉得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会好?亦或你管教了,但是孩子不听你的,而你似乎有些无能为力?

  孩子需要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他不冒犯不妨碍别人;孩子需要被尊重,但同时他必须学会尊重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发展出同理心,学会识别并照顾别人的感受,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令人生厌的人。

  孩子,你是在花我的钱 别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不保护

2、我们为什么轻视内心年老的人励志日记

  在欧洲厮混多年,发觉欧洲人的审美观与我们恰好相反。像他们认为旧的房子是优雅的,我们则认为新的楼盘才是体面的。在这一点上,近些年我们正在部分接受他们的观念,可参考价格体系,老房子里的酒吧和餐厅普遍菜单比较贵。但是如果有选择,我们自己是不会愿意常年住在老房子里的。

  对人的审美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人外貌上的衰老可以是优美的.,人内心的衰老是可耻的。像我在丹麦的男闺蜜六十岁了还骑着单车全城闲逛,写不够出版水准的科幻小说,其实他是个蛋糕店老板。我在瑞典的女闺蜜快七十岁了,打算开始学中文,我鼓励她说,中文这么难学,但是只要你努力,九十岁的时候你就可以读《红楼梦》了。我在意大利的房东,身材臃肿,笑容灿烂,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她打算从影,到处应征试镜。

  还有两位不是欧洲的。我认识的加州大叔六十六岁高龄,得了癌症大难不死,计划在大学里念个人类学硕士压压惊。其实他很多年前就已经是终身教职的文学教授了。还有另一位纽约大叔七十四岁了,前些年他辞掉终身教授的教职,出来创业,开了一个私人咨询公司。按中国人的逻辑,为什么不能留着这份好工作,再业余偷偷做点小生意呢?

  没错。中国人的标准恰好相反。人外貌上的衰老成为一种罪恶,能掩盖就掩盖——说心里话,其实没有比亚洲人在地球上看起来更不显老的人类了。但是内心必须是一位彻底的老人,这才符合中国式审美。如果哪个孩子被夸赞,那肯定是因为他有一副四十岁男人的表情,说话比他爸还老成。如果哪个人被称作成功人士,男人肯定是凡事不温不火,中庸稳妥,女人肯定是趾高气扬,说起话来有一股好为人师的气势。

  如果哪个人胆敢表现出天真烂漫,对周围的人与事充满好奇,乐于尝试新事物,不耻于经常提问,过了二十五岁还在学习新知识,那么他被同事、领导、餐厅服务员等身边所有人轻视的可能性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他还想要升职吗?对不起,再够格别人也想不起他来。

  我有一位师友曾与我讲起她的婆婆,六七十岁开始学法语,不久果然能阅读法语原版书。这是知识分子的快乐,她与我们一样热爱阅读。但是如今知识分子的概念也不一样了,必须“公共”,必须出得厅堂,会教育人,会吵架,该麻辣的时候麻辣,该五毛的时候五毛。我总是诧异,他们这么忙,还有时间看书吗?

  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只有一种,就是继续成长。放弃自己的方法却有一百零一种。诸如养生,绝对有中国特色的全民老年文化。诸如美容减肥奇招,这基本上就是广场舞的室内版。诸如执着地送孩子去上遍各种班级,放弃自己人生的不安也就消失了吧。

  很多个夜晚,我思量着大家为何如此排斥一个内心年轻的人,我曾以为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鄙视,因为不会装而被认为无价值,后来我意识到,其实这是一种恐惧,是所有未老先衰的人对一个充满无限发展可能的异类的恐惧。

  那么这就好办了。对于内心依然年轻的人们,众望所归,大可任选一种让别人觉得不再有威胁的方法。诸如成为一名吃货,这就是我放弃自己的方法,把梦想寄托在食物上的人是安全的。有一天去听讲座,我把“禅”听成了“馋”,自从这个故事传开以后,我爱听讲座的习惯就不再被鄙视了,真的。

  你的内心,本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 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 做内心强大的职场领跑人

3、孩子妈为什么要让你在乡村长大的励志日记

  孩子,从今天起,妈要就把你送回农村了,妈特别舍不得。怀孕时的喜悦和孕吐期的痛苦好像就在昨天。你在妈肚子里的这些日子,我们之间存在着极为神奇的联系,你不说话,妈却能时时刻刻知道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知道你的一举一动。如果可能,妈愿意一直跟你保持这样的联系,永远。

  孩子,你是妈最重要的宝贝,妈愿意付出一切来呵护你,照顾你。但是,你要开启自己的世界,度过自己的人生,妈尽可能的给你更多。妈知道,把你送回农村便意味着你不能每天出门便可以吃到肯德基了,虽然你现在还小,还不会吃。想到要和你分别,妈比谁都心疼,说从心里挖去肉,一点都不为过,但妈妈必须克服。妈妈每周末都会回去看你。妈妈现在想告诉你,是什么原因,让妈妈愿意承受思念,把你送回去。

  1、健康。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妈最先需要为你保证的一点。城市人口密度大,汽车尾气多,雾霾严重,地沟油、打药的水果、加漂白剂的面粉到处都是,即使吃的'可以万分注意,但是空气,妈无能为力,想到让你幼小娇嫩的身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形,妈舍不得。

  2、童年。妈小时候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妈至今清楚地记得童年跟小伙伴一起疯玩的乐趣,记得第一次独立去上学时的雀跃和成就感。而现在如果在城市里,为了安全,我们不得不每天紧锁家门,让你摆弄一堆冷冰冰的玩具,即使有其他小孩来家里玩,也得时时刻刻盯着,以免让对方小孩受到一点委屈或磕绊。上下学路上也得全程由父母陪护。妈认为,一个有小伙伴、有独立空间的丰富童年是你应得的,妈应该提供给你。

  3、自然。大自然给人的体验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每一朵花开,每一片落叶,每一只在月夜里仰望星空的小虫子,都是诗意的。在你充满好奇和奇思妙想的年纪里,你不需要成年吃着同样的水果,看着修剪得千篇一律的花木。你可以体验季节的变化,可以吹着温暖的风在麦田里翻滚,可以迎着阳光追逐一只蝴蝶,蚂蚱,或者其他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知道草儿怎么努力生长,甚至可以在秋天自己亲手把看着长大的玉米搬回家。

  4、自我。到了当妈的年龄,坦白说,很多人都开始拼孩子了。谁家孩子考了好成绩,谁家孩子得了什么奖,成为父母之间最值得炫耀的话题。为了升学,为了不落后于他人,你从小便不得不参加过多的补习和特长训练,也许你根本承受不了,也许你根本不喜欢那些才艺。孩子,妈妈想给你一个环境,你不需要什么都跟别人比,成为你自己便好。你需要好好学习,但不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而是为了将来成为一个更丰富美好的人,在这同时,你要懂得帮助别人。

  5、关于努力。最近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收到孩子参加什么比赛,让朋友们帮忙投票的消息。票数多的孩子便会得到好的名次和奖项。比方说绘画,比方说唱歌。父母为了孩子的名次一个一个去求朋友的事情比比皆是,而这些孩子,甚至连幼儿园都还没有入。妈不知道这样的成绩有什么意义。但是妈知道,如果名次低于别人太多会影响自信心。所以妈不想让你经受这些,不想你有一天知道了自己成绩的来历会难过。我们相信自己努力得来的成绩,一步一步成长,即使暂时得不到什么名气和奖项,但是一直踏踏实实积淀。

  6、吾老。妈还有一个特别自私的理由,妈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已经在农村生活习惯了,我和你爸爸长大成人,不得不离开他们,读书,工作。你的存在,可以让他们在老年感受到新生的力量,感受到自己仍然可以为自己的孩子付出自己的力量。而妈妈也可以,每周都回去看他们一次,多陪陪他们。

  孩子,妈深深地明白,你很快便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妈能影响你的,不是妈怎么说,而是妈怎么做。所以妈不会自己撒谎哄你还要求你诚实,不会冷对自己公公婆婆还要求你孝顺。不会自己懒散浑噩还要求你门门拿出好成绩。更不会从自己的眼光来选择你的朋友,妈相信人格的教育对你未来会有更多的帮助。

  妈妈一点不担心你将来会跟妈妈有距离,因为妈妈对你的爱比谁都多,你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从你开始可以跟人沟通的时候开始,妈妈便会把你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跟你建立关系,而不是把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强加到你身上。妈相信凭妈的人格魅力,你一定会乐意和妈成为好朋友的。

  妈妈说这么多,并不是在批判城市的生活,妈妈自己从大学开始便一直在大城市里,这座城市养活了我们一家人,给了我友情和爱情。将来也许也会给你友情,爱情,成就,甚至更多。

  等你需要正式入学接受教育的时候,妈妈会让你自己来选择,帮助你看到客观的利弊,由你自己的内心来判断,在哪里进行你的学业。妈会尽最大可能给你提供最好的资源,和最大的尊重。

  但是首先,我要我的宝贝,你,健康,快乐,善良。

  一个农村女孩的独白:上大学有什么用? 如果你真的长大了,懂得了什么是爱,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农村孩子的进城路,要走多长?

4、孩子生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的励志日记

  一、一个核心观念:孩子成长中,对宽度的追求更重要

  在初三和高三前,我不要求儿子太计较一分一厘的分数。在测试中,他做不到滴水不漏,我也不要求他滴水不漏。

  但我关心一点:学懂了没有?在学懂的前提下,哪怕这里丢掉几分、那里丢掉几分,都问题不大。

  我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要做到滴水不漏,需要牺牲的东西太多了。

  比如可能要牺牲掉很多课外阅读或者是文体活动的投入时间;牺牲掉对众多学习领域的热情;牺牲掉体质;甚至可能造成性格中的战战兢兢,不大气……

  我觉得和分数相比,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对宽度的追求太重要了。

  有宽度才有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幸福感往往在丰富多彩中得以实现;有宽度才有将来专业方向的选择性;才有将来研究问题时的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而也才会有创新。

  二、两个阶段:“先放开,再收拢”

  当然,我从不说绝对不要分数,而说“不仅仅是分数”,不能只看到分数,也要看到分数以外的东西。

  对于知识学习,我的总原则就是“先放开,再收拢”。在低、中年级不妨放开一点,让孩子能学得宽一点,活一点,学科上不求滴水不漏,也不求“先走一步”。

  放开阶段

  我儿子初中从预备年级到初二,全年级一百八十人,每次考试他一直是在年级60名左右。我觉得可以接受。我不盯他的成绩,我更多的是盯他有没有坚持课外阅读,有没有坚持体育锻炼。

  我是很反对学奥数的,我儿子始终没有学过奥数,也没有进行过提前学习,就是跟着班级进度学。

  对并非天才的孩子而言,提前学习和奥数都会有个问题,让孩子过于在狭窄的学科里面深挖洞,那就势必牺牲宽度。

  我觉得孩子在成长阶段,宽度一定比深度重要,深度可以在以后选定专业方向后慢慢再挖,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牺牲宽度去深挖洞,是肯定不值得的。

  收拢阶段

  前期的“放开”就为让孩子获得实现宽度的机会,而到高年级就得“收拢”,就得严密整理考点。

  到初三,我跟儿子说,你可以“收拢”了。

  为了帮儿子“收拢”,我当时有个比较特殊的做法。那年复旦大学正好给我增配了一套小房子,距离我本来住的宿舍很近。每天晚上吃好晚饭,我就把他带到这个小房子去,我工作,他学习。

  那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话,绝对安静。我很安静地工作,他很安静地读书,对每门学科认真复习整理。那一年,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眼看着成绩往上跑,一个学期下来就到年级二十来名了。

  在我看来,初中这点知识,只要孩子智商正常,都应该拿得下来。经过初三一年比较严密的知识点整理,儿子确实也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

  高中我还是这样一个观点。高一高二我只关注:你在坚持课外阅读吗?坚持体育锻炼吗?班级中你和同学们关系处理得好吗?在这个前提下我也不大在乎他的名次。

  其实他的名次我大致上是知道的,但是我不太计较。

  进入高三时,我和他认真谈了一次,把他面临的情况分析给他听。这时他已经长大了,不用我再带他到小房间去学习,自己就会踏踏实实地去学了,后来他成绩宽裕地考取了复旦大学。

  三、培养孩子宽度有“三大法宝”

  我反复强调孩子成长过程中宽度更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度?

  法宝1:课外阅读

  我很重视儿子的课外阅读,他的阅读量很大:文学的,历史的,科技的……我都有意识地引导他读。

  儿子大学是学理科的,但对历史和文学的爱好一直持续到现在。

  去年他带我们夫妻俩去德国玩,路上我们父子两个一起把《德意志史》读掉了;今年他带我们去匈牙利、奥地利和瑞士,我们又一起把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也读掉了。

  边读书边游览这种历史痕迹很浓的国度,我们的体验比别的游客丰富得多,也快乐得多。

  我提倡阅读,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当阅读成为习惯,也就是自主学习成了习惯。

  我们学校从2006年开设专课专用的“课外阅读与家庭劳动指导课”,排在课表里,要求孩子在初中四年实现至少1200万字的阅读量。这个课我自己上。

  法宝2:运动

  我还关心儿子的体育锻炼。这其中有个客观原因:他小时候个子小,我怕他不爱运动以后长不高。

  儿子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报兴趣小组,选择项有奥数、英语等等。我鼓励他报篮球。他后来一直保持着打篮球的爱好,到大学都还是院队主力。

  他还喜欢散打、游泳等运动。现在在香港还保持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习惯。

  我的观点是:运动很重要。

  在学校管理上我也遵循这个想法。所以,复旦二附中很强调学生的阅读量和体育运动。

  我们学校操场不大,但装满了篮球架,因为初中生最适合打篮球,篮球是向上的运动,利于身体成长,又是团体运动。二附中的学生篮球打得很好。

  法宝3:实践

  我们在“课外阅读与家庭劳动指导课”中把家庭劳动也放在里面,要求学生在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也是一种责任感的培养。我对儿子也是这样要求的',必须承担家庭的一部分责任。

  我们要求学生要学一定的家务劳动技能。

  预备年级上学期要学会洗衣服;下学期要学会种植花木;初一上学期要学烹饪,要会烧一菜一汤一主食。

  烹饪课到最后,三四个人为一小组到其中一人家中,大家各自献出自己的手艺,最后围在一起共享劳动成果。家里的大人负责摄像,最后验收就是在教室里播放这些录像,孩子们在下面看得哈哈大笑。这会成为他们很美好的人生回忆。

  我的观点是,孩子要学会自理,要学会关心他人,而首先要学会关心家人,这样以后才能关心同事,这样走上社会与人相处才不成问题。

  另外我们重视学生和社会的交往。

  我们学校有一个采访系列,每个孩子要经历三次采访:预备年级采访家长,初一采访学长,初二采访学者。

  三个轮次下来,对学生的锻炼很大。事先的计划、过程中的沟通、采访后的归纳整理,最后还要汇报。

  因为和复旦的关系,我们的孩子近水楼台,采访过的学者中包括很多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比如谈家桢、杨福家、葛剑雄等等,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在放开阶段,复旦二附中的学生要做许多事:读这么多书,做那么多采访,另外还听每月一次的学者讲座,还要组织在市内行走体验、到云南贵州宁夏行走体验等等。所以我们的学生比别人幸福,发展后劲也足。

  四、亲密亲子关系的四个小贴士

  贴士1:家人充分交谈的氛围非常重要

  我们做老师的有一个职业优势,就是有很正常的作息,每天晚饭全家人都可以一起吃。我家每天晚饭时间就是全家人充分交谈的时间。

  家里充分交谈的氛围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用的,对亲子关系也非常有益。至今,我和儿子关系都非常好,几乎无话不谈。

  贴士2:好父亲的威信不用武力建立

  因为沟通充分,我儿子长这么大,我一次都没打过他。

  哪怕他有点错误也是在我容忍范围内,不用打他。还有些错误我会严厉批评他,他能明白,就没必要打了。

  事实上我父亲也从没打过我。

  贴士3:必要的规则意识一定要建立

  尊重和沟通不意味着无原则,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定要建立。我对儿子的原则是,讲清道理的前提下寸土不让。

  儿子进初中后,我给家中电脑设了密码。

  我对儿子说:我知道你有能力解开密码,但如果你自说自话解开密码偷偷玩,那我就把电脑搬到学校去,你就没有电脑玩了;如果你遵守界限,我周六或者大考结束后可以把密码解开让你玩半天。儿子果然遵守了这一规则。

  贴士4:做人的道理要身教言教

  我母亲再过一个月就九十八岁了,她和我们住在一起。

  这也是言传身教,我们对母亲都很孝顺,从小就要求儿子对奶奶有礼貌,照顾奶奶。他读初中时,我们就要求他双休日天气好要推奶奶到公园去晒太阳。

  这已是形成了多年的习惯,现在他从香港回来如果天气好还会推奶奶出去,对奶奶很亲热。这几年还尽量找机会带我们出国去旅游,心中有父母。

5、孩子必然不会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励志日记

  年前,朋友推荐我看看网络上一篇颇受好评的教育贴《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并且追问我——咱们这些普普通通为人父母的小老百姓,在教育孩子的大问题上,到底是应该吸收郑渊洁、李开复、洛克·菲勒、甚至比尔·盖茨他老爹的高端经验?还是老老实实学习哈佛女孩刘奕婷的父母望女成龙的平凡追求?

  我的意见?都很好啊!

  当然,这些书,也着实都可以不看。反正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我们一开始想要教育的样子。

  因为孩子们是人。

  所有关于人的大小事情,都一定不会像计算机程序这边输出、那边输入般确定。

  老祖宗曾经教导我们,“圣人走后,剩下的只是书中的垃圾。”怕得就是,我们之中的太多数,都很容易被语言本身所戏弄,上了文字的贼船。所有我们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所谓经验之谈,都一定丢失了总结者想要表达的`大多数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一个误会接着另一个误会的美丽碰撞,更何况还是间接进行的。

  有谁敢说,生活的郑渊洁,仅仅靠他在公开场合所表达的那些教育理念,就造就了今天的郑亚旗?还有多少人不知道,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够在中学时代拿下IBM的 订单,是因为他有一个在IBM做高管的老妈——别误会,我在这里拿世界首富开刀,不是想说他因此就具备一般民众难以企及的裙带关系,而是想提醒大家,很有可能我们的电脑神童,不到三岁就坐在一堆晶体管元件上,拿着鼠标玩叠叠高。

  简而言之,没有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可以被另一个家长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自己孩子身上。因为我们自己,不可能克隆成为另外一个遥远而模糊的人。就算勉强可以,我们也无法复制孩子们成长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如果非要我对“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表个态,我只能说,成功的教育,大概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有朝一日离开我们之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就像以前在我们身边一样好,甚至更精彩、更好。或者说,父母的爱,就是为了离开。父母需要帮助孩子适应它所在的现实环境,这一点毋庸置疑。在孩子与外面的大千世界之间,家,是一个缓冲地带,父母,就像一对领路人,在陪伴孩子一路走来的十多年(或者二十几年)里,我们抱着、领着、影响着、干扰着,直到有一天,目送着他们走向未来。

  我很难找得到合适的文字,告诉热切的父母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最多不过,是想稍微提醒大家,在寻找教育方法的过程中,也许偶然停下来、怀疑一下也不错。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做,是不是在悄悄满足自己的心愿?据我所知,很多极力推崇“快乐至上”的爸妈,绝大多数都没逃开一个很不快乐的童年;同样,还有很多想方设法要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精英的父母,其实不过是对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

  我的意思是说,有时候怀疑比坚信更宝贵。不仅是教育,执着于教条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一个人缺乏生命的灵动。曾经接触过一位绝望的母亲,十多年来,一直在严苛地抨击中国当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当然,如果她的职业身份是一位社会评论家,这一切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去作一名母亲,整天都在儿子面前指责学校里的老师如何、如何不懂教书育人,结果只能让这个孩子失去在校园里找到快乐和希望的最基本的能力。

  不客气地说,在这位母亲眼中,没有儿子,只有她对于当今教育界种种失望、不满的忠实听众。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应该都不会把父母做得如此失败,却同样有可能在很多生活的细节中,看不到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仅仅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教育工作成果”,以示天下大众。有时候,我们寄希望于找到一个完美的、百分百正确的教育方法,私底下的心愿却是一旦将来孩子没有如愿成才、光宗耀祖,那就可以肯定是这个孩子不听话、不争气、不上进、天生不是可以发光的那块材料—— 而不是我们的教育不当。问题是,就算我们教育不当有怎样呢?我们从来不会渴求自己是完美的员工、完美的人,又何必苦苦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教育者呢?

  再或者,也许我们这篇讨论一开始的立意就弄错了,自己把自己给绕到死胡同里了。谁说追求成功就不能把日子过得快乐?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压力重重吗?掌握知识的过程就一定艰苦卓绝吗?学校、考试、竞争,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能够避开这些重大主题。如何面对并完成这些挑战、如何承担行为的结果、如何调试在现实环境中的自身状态……以上种种问题,都没有必然的标准答案,需要父母和孩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共同做出选择。

  说不定,与其我们这帮家长聚在一起争论不休,还不如回家放下身段、好好听听孩子的声音。很有可能,他们所经历的每一天,和我们头脑中想象的完全不同。

6、成为我想要的那种人励志日记

  我们处在一个遍布“奇观”的时代,“标签奇观”也同样随处可见。

  标签的好处是能够帮你找到同类。刚上微博的时候,我不太会玩,随便填了个标签,结果发现它们竟然在自己的首页上公布了出来,诸如“话剧爱好者”、“咖啡控”、“八卦”等等,有可能借着这些简单的描述,我们会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找到同类。

  这显然是一个标签的时代。打开电脑,QQ提示你收到一条好友印象“宅女一枚”;登录豆瓣,你的好友分别加入了“笑点很奇怪”、“环保主义皆祸害”和“谁叠被子谁是猪”小组。你淡淡一笑,打开“女巫闹闹”的主页,突然心情很好——这周天秤座带了小红花。

  聚会的时候,当你听到有人说他也是天秤座的,你会迅速和他攀谈起来,你们共同认定天秤座优雅、灵感、有才华。最后,你们互换电话,你觉得自己的朋友圈又多了一员。这跟认老乡并没有太多差别——只不过地域认同变成了心理认同。就像干露露和邓建国要走到一起,两人大概也是觉得彼此的标签那么相似,属于同类。

  标签是用于寻找同类的,它源自于人们对孤独的恐惧感,很少有人给自己贴一个没有同类的标签——即使你想给自己加上“独一无二”的标签,你也会在谷歌发现数百万个结果。无论多么小众,标签都能给你带来同样的一群人供你抱团取暖。即使是韩寒和王珞丹喊“我和别人不一样”,后边也会接上一句“我和你一样”.

  然后,这种认同感会给你带来一种积极的暗示。鉴于不会有人在内心给自己贴上“我要成为全世界最坏的人”的标签,那么标签总给人一种积极,至少是中性的心理引导。《超级大坏蛋》里的经典台词虽然立下这样的志向,但并没能如愿——他最后成为了一个英雄。连宅女、极客这些相对中性的词语,也会给你施加积极的影响,让你自信地接受这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淹没在“大众”的.洪流之中。

  但标签的效应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一致。同样一个“90后”的标签,当别人贴给你的时候,他可能不怀好意认为你“如此简单,有时幼稚”,但如果你自己贴上,则可能是李宁的广告语“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或“非慈善”.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对,你猜对了。那些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非慈善”人捐得要更多。

  其实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多使用正向的标签。如果你小时候,恰好有一个朋友叫“别人家的孩子”,她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柔,次次年级第一。而你却“笨蛋”、“没主见”,你会更加明白这种心理现象。正向的标签会使你的养成计划更加顺利,也更加自信。

  因此,给自己加上一个标签吧,然后如《模拟人生》一样,把自己培养成“我想要”的那种人。

7、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令人讨厌的人励志日记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休息时间在你家楼上喧哗,吵得你无法入眠;他们在小区跳广场舞,声音大得扰民;他们开车不打转向灯快速插到你的车道,你只好踩急刹;他们说话不顾别人的感受,呛得你半天说不出话……他们不是坏人,只是没有同理心,似乎没想过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麻烦和影响。

  你喜不喜欢这样的人?我想你肯定讨厌这样的人。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正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孩子养育成这样的人呢?

  我们在外的时候很容易就碰到这样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在羽毛球馆打球,一个6、7岁的小男孩在各场子里乱窜,好几次差点被别人的球拍打到,逼得大家只好停下来等他跑过去。如此折腾几次后,打球的人们大喊:这是谁家孩子?管管啊!”小孩爸爸就在其中一个场子打球,听到大家喊只是抬头看看,然后没有下文了。

  和亲戚去医院看望另一个生病的亲戚,她儿子发现病床可以升降,大感兴趣,反复把病床摇上去摇下来,她在旁边微笑着看着儿子,并不制止。直到病人家属耐着性子阻止他“你不能这么摇,阿姨会疼的”,孩子才不情愿地停下来。出门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她却不解地反问:“不是要给孩子自由,保护孩子好奇心么?”刹那间我冷汗直冒……

  这是天大的误解!没有边界的自由不是自由,是放纵!你的孩子倒是“自由”了,别人呢?

  有的家长倒是想管孩子,但是管不住。一次在商场里的儿童乐园的沙堡中陪孩子玩沙子,一个小男孩不断从高处向我们扬起沙子,我制止了这个小男孩几次,但是他置若罔闻依然是没有停止这种行为。她的妈妈也喊了几次:别朝小朋友扬沙子啊。没有用,他依然继续。同去的`朋友感慨道:肆意妄为,谁都喊不住,现在这样的小孩不少啊。

  在说这样的话题时,大家总是深有感触吧!

  菲妈说,到朋友家去做客,正好碰到楼下邻居上来投诉,说孩子太吵了。这个过程中朋友家儿子发出的动静确实太大。朋友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个邻居太挑剔了,隔三差五来投诉,不用理她!我又不能把孩子的手脚绑住,有本事你住我楼上去!

  我很不认同她的看法,孩子当然不可以绑住,但是我们要以行动和语言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否则即使孩子长大了没有这个噪音扰民行为,也会有其他不考虑别人只顾自己的行为。即使不从邻里和睦角度出发,单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也应该给孩子设立一定的规则。但因为是去做客,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就是建议她买个垫子铺一下减少噪音。

  比如在家里,我们住的是七楼,孩子在家里玩的时候拿着棒子去敲打暖气片,我立刻走过去制止她。我说你敲打暖气片,楼下每一家的暖气片都会叮叮当当的响,你影响了别人可不是一个礼貌的孩子。孩子说:“那天来修暖气的叔叔就是这样敲打的!”我告诉她:“叔叔敲打暖气片,是因为工作需要,你敲打就不对了。”孩子听后,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再也没有去敲打过。也许大家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孩子的特质,该被允许和原谅。但是我是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的,不正确的行为应该及时的去纠正孩子。

  看到这里,你是否在这些家长身上看到了自己?你是否也曾对孩子不合适的行为没有及时严加管教?亦或你觉得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会好?亦或你管教了,但是孩子不听你的,而你似乎有些无能为力?

  孩子需要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他不冒犯不妨碍别人;孩子需要被尊重,但同时他必须学会尊重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发展出同理心,学会识别并照顾别人的感受,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令人生厌的人。

  孩子,你是在花我的钱 别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不保护

8、千万别请我吃饭心情日记

  昨日晚饭后,楼上邻居来寒舍小坐。邻居是个大老板,不似我们一家日里夜里眼巴巴地盼领那可怜的薄薪,糊口外,还有痛在心头的必还的房债。泡了茶,点了烟,东拉西扯漫无边,不知怎么话题就转到了子女的教育上。老板虽有钱,墨水却没喝过多少,偏偏我是个认得几个字的小教员,于是话就更多了。

  其时,这位高邻有意无意地提及给其读小学的女儿的老师买购物卡并请吃饭的事儿,话里多是不屑,还有一点点的无奈。我当即红了脸,仿佛自己倒成了她女儿的.老师,一时只能讪讪地赔着笑,说了几句她女儿老师的不是——那是县城里很有点名气的一所小学,校门口挂满了奖牌,没想到……高邻说,自从请老师吃了饭并送了购物卡,她女儿的座位便从倒数第二排换到了正数第二排,过去常被老师拧得通红的耳朵也再没红过,云云。

  坦白而言,我也曾接受吃请——因自己所带的班级有个A班,班中有学生的父母是茶市上日进斗金的大老板,偶尔心血来潮要请孩子的任课老师吃个饭。我本不大愿意(无标榜之意,有后悔之心)——书生一介,又向来自视清高,师德法规就不说了,我怕改日无颜面对弟子,更怕家长酒气醺天地拍着我的肩膀下“命令”:我的孩子今后就交给你了……如此重任岂是儿戏?所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如何能轻易下得了口?然而,有人不乐意了——就你架子大,你比校长,比班主任架子还大?!你是孩子的语文老师,你都不去,别人还好意思去?哎呀呀!终于明白,失节事小,面子事大呵!于是硬着头皮前往……

  然而,能躲的还是躲掉。如果家长送什么礼物,那是坚决婉拒的,实在不想遭人唾骂——我以我心向弟子,孩子们的智商不同,家庭环境各异,知识基础亦相差较远,我告诉自己,尽量一碗水端平吧!想那些刻苦上进、一心向学的孩子,即使他(她)的家长讥我谤我讽我不睬我,我也还是要对其负责的,于心不忍有时候倒成了习惯,也算是无法自控的职业病之一种吧!从孩子身上我寻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跟他们在一起交流是我人生中的极乐之事。

  事实上,近几个周末,我已与自己的弟子和曾经的弟子们在自家寒舍小聚了几回——雪碧加牛奶,凉菜并热炒,欢颜伴笑脸,谈谈学习生活,聊聊青春困惑,犒劳他们住校求知的辛苦,也告慰自己为师的付出,那忙忙碌碌的一天,也是爽心惬意的一天,倒是让我家的邻居们惊奇、不解了数日——这年头,还有老师请学生吃饭的?!嘿嘿,我走自己的路,让他们乱想去吧!

9、阳光上司于本人的向日葵的励志日记

  轰隆隆的雷声响彻信师的上空,雷电闪过,划过体育馆的上方,也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繁忙而又短暂的青校课程就在今晚结束。以前的青校课,带给人的感觉大多是枯燥乏味,今晚,去查各院的讨论发言情况,留下的印象却颇深。

  伴着雷电,冒着雨点儿,奔跑去图书馆的后面,匆忙中,瞥了一眼体育馆,灯光衬托下,乍一看,像个天门,巍峨挺拔。李亚辉听到雷电吼,跟女生一样,慌忙抱着头,那样子真可爱,挺逗的,惹的人大笑!

  春日的雨总惹人爱,慌乱的奔跑,却还是情愿她多洗礼下自己。我和另两个女生查教科院。如今大家都在谈“中国梦”,他们院的主题是“中国梦,我的梦”。一个男生上台发言,激情澎湃,他讲到“我的中国梦,希望能有个女朋友,在春暖花开时,一起散步……”他憨厚的表情与诚挚的话语,赢得台下的阵阵掌声。是啊,中国梦,也并不都是在台上大谈自己多爱国,怎样的宏图大志去为国作贡献。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那具体到每个人,就是自己的梦想。这个男生的梦想很纯真,很美好,我为他鼓掌,祝他梦想成真!

  另一个女生演讲到,她的母亲希望她学中医,她的父亲希望她当老师,最后她选择了老师,她讲到,她长这么大,一直在为父母活,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她希望自由,她梦想自己。她的话中流露着她内心的痛苦,也希冀着她渴望的自由。她的话,触动着我的心,我也一直在努力做父母的乖乖女,父母的期望就是我的追求,但我快乐吗?是有很多快乐,但也应有我们的无奈吧。这个女生,谈起中国xiàn zhuàng,她希望社会上不要再有那么多拼爹的,就像李天一等,他们应该为他们所犯的错误负相应的责任。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我们也更希望像美国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女孩的话让台下的我们不由的深思,中国其实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发现,去改变。我为女孩鼓掌,她的话,朴实,没有华丽的.修饰,只有自己的真实感情,有自己的困惑迷茫,又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中国梦想的希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梦想,更不能在这浮躁的年代失去自我。

  最后查到生科院,它与教科院完全相反,进去后人不够,陆续跑上来人充数,凌散的坐着几个人,台上的负责人忙热情打招呼,说外面下着雨,你们真不容易。我说“你们演讲吧”。她就气喘吁吁的讲着“中国……的梦……想,是伟……大的……”拉着长腔。我们刚出去,里面就停了声音,又到门口,就听到里面的人说“快讲,快讲”。更有意思的是,在门口遇见一奇葩。一胖男生,,伸着兰花指,娘娘腔的问我们问题,竟为他们院措辞敷衍。

  出了生科院,我们谈笑着奇葩,信师的雨不觉中停了,刮着春日的柔风,飘散着泥土里的芳香,这一晚,过的真有意思!

  青春校园,上演着不同人的人生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有耐人寻味的独特。这个舞台没有彩排,只有你我的安排,正如不同的你我,走着不同的道路,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一生百态,只有奋力拼搏,才能拥有阳光下属于自己的向日葵。

  中国梦,我的梦,在追逐梦想中,希望不要迷失了自我,丢了最宝贵的东西。

  校园随笔,记录点点滴滴,愿每个人,都有稳稳的幸福!

10、有人较劲生命才有嚼劲儿励志日记

  男孩一直是班级里成绩最出色的的学生,连续三年,成绩都是第一。第四年的期末考试,男孩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家里,哭丧着脸对妈妈说,妈妈,这一次,我要令你失望了?

  怎么了?望着手握考卷的孩子,男孩的妈妈停下手里正在做的馒头,关切地问,难道你这次没有考第一名?

  不是,我是考了第一名,然而,还有一个与我并列第一名的女孩,原来她都是第二名,这次,赶上来了!

  听了男孩的话,母亲笑了说,原来是这样呀!第一名又不是咱们自己家独家经营,为啥就非得你常年霸占着?

  男孩哭了,他觉得委屈。原来母亲也不替他“撑腰”.

  母亲用满是面的手把他拉过来说,别哭了,看看我做的馒头。

  看看馒头就能把我的“第一名”找回来吗?

  可以的。母亲斩钉截铁地说。

  孩子,有时候,这考试,就好比是做馒头,馒头若要好吃,盘面最重要,面盘得不到位,馒头会太过喧腾,散如面包,吃不出香来。好的馒头,需要做馒头的人有手劲儿,盘面盘得到位,就好比手臂与面团较劲儿,这样做出来的馒头才有嚼劲儿。而与之相反,随便盘几下,就上锅蒸,馒头多半会瘫软在笼屉上,没有型,也不好吃。

  男孩若有所悟。

  母亲继续说,其实,有时候做人和做馒头是一个道理,有人跟你较劲,你的'生命才有嚼劲儿。

  这个男孩后来长大了,他懂得了这样一层道理:长期鹤立鸡群,你就只会低头俯视别人,若是在鸡群里放进两只鹤,这样的鹤,才不会患上“低头病”.一个容不得别人超不过自己的人,那么,他不久就要被别人超越,且一旦被超越就永远超不过别人。这是生命的怪圈儿,也是心理上的“比肩效应”.

  这个男孩其实就是我,感谢母亲,用做馒头的道理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心态积极健康的人,这是我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生命总是往前走的 从来就没有卑微的生命,只有卑微的态度 你生命中的低谷是什么?你是怎样挺过来的?

11、我的励志日记在奋斗的路上


  人近三十,看看左右,突然发现,不知不觉地被落在了后面,不禁感慨一句,不是时光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放弃了去珍惜和创造。 过去的日子,还是太过安逸了,这种程度地付出,自然得不到理想的回报~~~

  我说,我们该奋斗了。

  我们不是一直在努力奋斗吗?

  是,但这还远远不够,毕竟我们谁都不想成为时代的垫背者。

  好吧,那我去奋斗了~~~~

  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享受生活,还是为了奋斗而奋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享受奋斗的`过程吗?在有限的生命里,是该尽情享受,把酒言欢,还是该珍惜每分每秒,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看看自己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顶峰?这些疑问曾经不时出现在脑海中,在与学长短暂的交谈中,似乎得到了答案。我常常把人分成各个类别,当然不简单的依据生活方式,而是、做事的、人生的理想,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我们、学长无疑是一类人,所以,我也确信他眼前的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甚至一些震撼,这种感受会让我们不禁反省或者感到无地自容,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乐观地走在奋斗的路上,更确信,我们一样会取得自己的成功,那时我们将相拥分享成功的喜悦,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很庆幸有这样一位朋友,可以时不时的提醒自己不要以逸待劳、一劳永逸,要努力,坚持奋斗,坚持思考,坚持进步。

  愿所有走在奋斗路上的人们早日成功、梦想成真!

12、如何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坚持写日记(多练笔)是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但要让学生从开始就喜欢写,再到会写爱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悉心指导,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把写日记当成一种享受,有话就说、有话想说,这样日记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一、做好启蒙。第一课很重要,要特意准备这节指导课。在这节课上,可以通过:学习名人写日记的心得、交流写日记的好处、揭示写日记的秘诀、拓宽写日记的内容、明确写日记的格式等环节来达到让学生不怕写的目的。

  二、老师示范。要求学生养成的习惯,作为老师必须首先养成,写日记也不例外。因为教师的“小练笔”,是学生练笔的.引子、参照物。如果学生没有什么比照,作文也就成胡乱地放飞。小学生作文不像成人那样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是处于模仿时期,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同时,这对老师自身文学素养地提高也大有裨益。

  三、家长帮助。由于写日记一般是在家完成的,所以要注重赢得家长的帮助。在跟家长们的联系中,家长们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来,比如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能急于求成;激发孩子倾诉的欲望;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体验成功;必要的监督;父母热心参与等等。

  四、评价表扬。学生前一天晚上的日记,无论教学活动多忙,都应争取在第二天前批改完。给他们句子画上一面小红旗、点出他们日记的得失、解释他们心中的疑惑、回答他们那刁难的问题、安慰他那受伤的心灵、评价他们得意的图画等等。真心换真情,批改他们的日记就像心与心的交流。然后找出有进步的、有特色的、文辞精彩的文章在全班朗读。这样做来,老师高兴改,学生喜欢写。

  五、推荐上网。当发现有较好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改,然后再共同改,最后让学生抄下来,组织比赛。把好的文章通过网络发出去,让他们体会更大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这会激发他们的热情,更好的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实践中,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从开始就一定要求学生实话实说,做到“我手写我心”;其次是主要抓坚持、抓认真,尤其开始时,一定要求每天都写,对日记每天都检查,这样才能形成为习惯;第三是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当学生不想公开他的日记时,我们不能强求,否则不但学生从此不再说真话,还会对孩子正在生长的心灵和人格造成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