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童年心情日记
1、寻找童年心情日记
我的童年与画夹相伴。
从7岁那年的暑假开始,背着比我还大的画夹往返于画室与家之间,这样一直持续了14个假期。在画夹与画笔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中,我渡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直到现在,只要支起画夹,我似乎又变成了那个梳着“朝天柱”的小女孩儿。
画纸上的世界总是那样美好。练基本功的“调子”在别人看来也许枯燥无味,但7岁的我却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世界就在我的画纸上,我可以用铅笔画出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妈妈一直保留着我的第一幅“涂鸦”———一张正反面画满了不同种类“调子”的纸。因为她和美术老师都曾坚信我可以一直快乐地画下去。在他们看来,我是一个天赋极高的好“苗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天突然发现,我心中的世界并不是那么美好,我练笔的热情减退了。这是我第一次让他们失望。理由我没说出来。我深深意识到选择素描,选择画画仅仅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只有在画画时,我才可以让自己真正地安静下来,让浮躁的心归于单纯。
也许我的童年不是彩色照片,但是画纸能在光影的变幻之中展现黑白灰分明的世界。谁能说黑白照片不如彩色照片呢?
离开铅笔与素描纸的日子并不好过。原本以为自己将有时间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却发现,很多事情是错过了那个年龄,就永远失去了做的机会。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开儿童公园的碰碰车,却发现座椅已经装不下我的身体,原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很想再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去逛花市,却发现和爸爸很久都没有聊天,原来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渐渐地少了;很想和好朋友一起玩过家家,却发现身边的人都失去了玩的勇气,原来自己已经开始在乎别人的目光……说来也可笑,我们扮演着不同角色,身边不就是一场参与人数最多的过家家吗?
一直都说自己的童年与“画画”而非“美术”有关,是因为美术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是一个通过“术”去寻找“美”的过程。很多人找寻一辈子,都没能悟到“美”的真谛,而那些领悟到其中真理的便是大师,但大师少之又少,更何况是拿着铅笔在纸上自娱自乐的我呢?获过全国美术比赛的银奖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一切虚名都只能证明你具有出色的绘画技巧,你的画符合大众的审美,而不能证明你的“美术”素养,然而一幅画众人都说好,但如果没有思想,就算获了再多的大奖,也不能称之为好画。
现在,我偶尔还是会画画,为的是找回那份遗失的美好,找寻消逝的童年。不过有人说,当你刻意去做一件事时,其实你已经体验不到其中的快乐,因为明确的目的将左右你的思维。
2、野趣童年心情日记
有人说童年充满了纯真,也有人说童年溢满了朴实,说起我的童年来,脑海里却浮现这样的字眼——野趣。回想起曾经在小河边“网”鱼、野地里捉蚂蚱、树林里捕蝉……一幕幕,就好像幻灯片似的在我眼前放映着,一股久违的暖暖情愫悄然爬上心头。
记忆中,家乡的小河弯弯曲曲,清澈见底,布满了官厅水库上游的沟沟汊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那时候的作业很少,用不了多会儿就能做完。不像现在的孩子,总有写不完的作业。夏日时光,天黑得晚。眼看时间还早得很,就悄悄约上三五个小伙伴儿,趁着父母没从田地里收工回家,有的拿个蛇皮袋子,有的还拿个废旧竹篓,还有的拿了捞饭的笊篱,叮叮当当地直奔村边不远的小河沟,开始了快乐的“网”鱼活动。拿现在的话来说,也算是课外实践。
我们找好了一个不深不浅的小河汊,里面小鱼还真不少。我们激动得挽起袖子和裤腿,脱掉鞋子,有的找来石块,在水浅处拦起一道“水墙”来;有的用枯树枝挖一些土,双手捧着盖住石块,不一会儿就垒起来一个小“水坝”。然后,有的小伙伴儿张开蛇皮袋子或竹篓拦在坝口,有的小伙伴儿从“坝口”的上游用小木棍敲打着,喊叫着。河沟里的小鱼受到惊吓,如同梭子一样,直游进我们早已布置好的“天罗地网”。等到不知所措的鱼儿差不多都游进了袋口,赶紧提起袋子或竹篓。哗哗的水流出去后,就见活蹦乱跳的小鱼在袋子里不停地上下翻滚着,足足好几十条,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当地称之为“五彩鱼”了,浑身颜色大概有五种,把它们装进透明玻璃瓶里,游来游去地泛着多彩光色,好看极了!其他小鱼,我们有的放生了,有的就随意拿回去喂鸡鸭鹅,算给它们改善了一次伙食。
有时候,我们也到村边不远的山坡脚下玩耍,爬树乘凉,在斑驳陆离的树影下,轻柔的风儿吹拂在脸上,妙不可言。相对于在烈日炎炎之下,就好似享受到贵宾般的礼遇,这是一股自然的凉意,沁人心脾。等舒服够了,有的就跳下树,在草丛里捉蚂蚱,大大小小,黄黄绿绿,带翅膀的,没带翅膀的,一会儿就弄满一瓶子。如果谁没带家什,随手找几根狗尾草,顺着蚂蚱的脖颈,一个个穿起来,大串小串的,收获着实不小。有的小伙伴儿循着蝉的'叫声,在树叶间找寻蝉的踪迹,一旦找到了,就大呼小叫的召集大家来观看,胖胖的,绿绿的,透明的羽翅显得那么高雅富态。直至大家玩累了,眼看着夕阳西下,才恋恋不舍,披着缕缕晚霞,各回各家。临了还忘不了,约好下一次在哪儿集合,去哪儿玩。
童年的那份野趣,也许时下的孩子怎么也感受不到,更无法理解我们那时候的穷欢乐,毕竟这时候的孩子有那么多的玩具可玩,动画片可看。可我们当时那份简单快乐的心情,永远荡漾在心田里。品味起来,如同久泡的花茶,如真正的好友,如陈年的老酒,历久而弥香!
3、重返童年的心情日记
1、在重返童年的路上,阳光暖暖的,花儿香香的,土地松软松软的,那从田野里飘过来的一股浓浓的草莓味,再次醉倒了一个个经过历史客栈的路人。
2、沿着时光的河沿,我再次看到我的小纸船还在那水上扬帆远航;我仿佛听到妹妹吟诵古诗的声音,依然弥散在那些鹅卵石相互不断碰撞的'瞬间,它使一片坚硬的河床顷刻变得柔软且充满温馨。
3、我记得,儿时的我,害怕与一只母猫对视,我曾在一只家犬的面前颤栗不已,我亦曾为一只大公鸡啄去我手中的糖块而哭泣。那时,我才5岁。而现在,我却非常惬意儿时的软弱与幼稚,我甚至为此拒绝想象坚强与成熟。也正是这些不断飘落在记忆深处的花絮,一次次使我踏上重返童年的小路———乐此不疲。
4、打开童年,那一丛丛狗尾巴草依然在风中充满活力,童年的我一次次在它的摇曳之间,读到这个世界最初的诗意和一大片向上呼啸的绿……
5、马克思如是说:“它之所以具有不可企及的迷人魅力,是因为它是童年的产物。”
4、走过童年心情日记
公园里,偶见一位4岁左右的顽童,拽着爷爷的手一定要与爷爷赛跑,爷爷沉默了好一阵子,才讷讷道:“我会输的”。“你别不愿意嘛!”顽童认真地说,“我让你好啦!”
触景生情。童年这般值得人感怀和凭吊。童年的记忆也许最不清晰,可离童年越远,愈发刻意地去追怀和纪念。
童年常哭,可以为没吃上一串冰糖葫芦,如若及时地品尝到一根“棒棒糖”,也会止啼为笑;童年对世界总是真诚而又任性地提问,内心的思维不受逻辑的束缚,好奇的心独特、出人意料,常常让大人的思维摸不着北。童年也不知做了错事后悔是啥味,只以为挨了打就没有了错。童年快得莫名其妙,而今只模糊记得家的位置。
走过了童年,再翻箱倒柜,那张绘有太阳的图画终究没找出来。记忆中这颗太阳不太圆,确因被涂了数次红色蜡笔而鲜红,且四周勾绘了光辉的线条也不太直,但却蕴藏着童年的虔诚和美丽。现在即便有了电脑可以作画,却鲜有时间和态度画太阳,更多的`是只绘制实用的“孔方兄”;当我们用摄相或是摄影机拍摄日出时,习惯地把镜头中的自己定格在旭日的前方,摆上一副挺拔伟岸的姿势……整个画面的确很美,层次分明,可总没有童年那率真、惬意的滋味,是表情远离真实。
这时的我们,爱好上了解释世界,自诩把生活看透,成熟得常常“逢人仅说三分话”、“防人之心不可无”,于是不再有时间写名字、画太阳。
5、童年的游戏心情日记
童年时代物质匮乏,不甘寂寞的我们就地取材,却也创造出不少精彩的游戏,把苦涩乏味的童年过得无拘无束妙趣横生,至今想来仍难以忘怀。
拍皮卡
找些破旧纸张,最好是硬挺的外包装纸,裁成四方形,四角对折,相互叠压,形成正反分明的四方形厚纸卡片,游戏双方以石头、剪刀、布决定先后。用自己的卡片拍打另一方放在地上的卡片,如果卡片翻过来,就是胜者,即赢得该卡片。
我们拍得周围尘土飞扬,却玩兴不减,不时用袖子抹额头上的汗。忽而抬头,双方相视大笑,原来,大家都成了大花脸!
砸跪砖
纵横几排砖头,隔一段距离画道线,游戏者在线外手持砖头,靠力量和技巧砸排列着的砖块,谁砸倒得最多算谁胜。这个游戏的成本有高点,东挪西凑弄来些砖块,一上午激战下来,大多成了碎砖头,大院的阿姨见了,直骂我们败家子。
多年以后,我在一座城市应朋友之邀打保龄球,那一招一式似曾相识,于是我说,这玩意我几十年前就玩过。朋友一头雾水。
捉迷藏
童年时,居住在一仓储大院,玩捉迷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号令一发,大家都躲了起来,只有一个人负责挨个把大家“捉”出来。树丛草棵,床底墙角,但凡能容下人的地方,都是我们的藏身之处,不惜弄得满身灰尘。
有一次,我躲进了仓储大院的糖仓,藏身于装满白糖的`麻包之间,很长时间未被发现,其间,散落在地的几小把糖屑,让我着实过了把糖瘾。可甜蜜的游戏未维持多久,天黑了,仓库的大门上了锁,我大哭大叫也没人接应。几小时后,到处寻找我的家人来了,我挨了顿臭揍。
如今,孩子的玩具林林总总,可以上网,可以打各种各样的游戏,但是,每每看着他们孤独地在家里搭积木,看着他们小小年纪就架上了近视眼镜,我心里就颇不是滋味。这些孩子,不知是更幸福还是更不幸。
6、童年往事心情日记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根据家谱查证,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我的祖父仍以前清末代秀才光耀门楣;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之苦,便家道中落,沦为平民。不过,我们这一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3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及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大量的古典诗词和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进行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来,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装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装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每次学期考试,我总是名列前茅。
于是,我在乡里便小有名气;随之而来的是,为我说亲做媒的人也纷纷来到我家,许多人家都希望能够拥有我这么一个乘龙快婿,以图未来光耀门庭。有一段时间,说媒人之多,竟使我母亲应接不暇,成为负担。
不过,我母亲内心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为她选择未来的儿媳妇提供了充分的余地。在此之前,母亲正为我们家的孤苦无靠、家境清贫、难以找到可心的姑娘而发愁呢!
经过反复比较,精心挑选,我母亲终于相中了一户人家的`姑娘。媒人是我的一位属于近亲、身为私塾教师的表伯。他介绍的这家人姓刘,距我们村仅有十数华里之遥,家里除了有数十亩良田之外,尚经营一小本生意,在我们家乡一带,也算是殷实的小康之家了。这位姑娘为刘家长女,长我两岁,根据当年当地的习俗,是个很吉利的年龄:“女大两,黄金长”嘛!特别是她还具有一副美丽的面孔——据介绍人描述:姑娘生得“杏眼桃腮,唇红齿白,肤如凝脂,发如墨染,身如弱柳扶风,行如莲步轻移,有西施、王嫱之貌”,真可说是百里挑一了。
不过,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即这位“天仙”般的姑娘却没有上学。我母亲为此犹豫再三:我们是书香门第,怎么好找一个不识字的媳妇呢?可是,这却遭到我的那位大媒人表伯的严厉批评。他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姑娘家认几个字有多大用处?再说凭你们这样孤寡人家,还能挑出个啥样的?过了这个村没有那个店,这样的人家你们打着灯笼也没处寻哩!”
经表伯这番义正词严的“训导”,我母亲感到确实在理,于是便点头应允,又是在表伯“高效率”的催促下,很快地向对方下了聘礼。说来很惭愧,此项聘礼太简单了:一匹大红缎子,一副银手镯,两盒点心,外加一张书写年庚的帖子。一对少年儿童的未来命运就这样被他人决定了,我时年尚不满10周岁。最为令人可笑的是,我的这个“终身大事”,竟是隔了很久才被别人悄悄告知的。
不过,这件“好事”最终并未成为事实。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也越发关注了,就在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颁布不久,我给“未婚妻”家里寄去一封短信,信中写道:“……这桩婚姻,乃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本人坚决不能接受,以此信为凭,此后男婚女嫁各不相干……”一纸书信,便宣告解除了婚约。
7、童年跳皮筋心情日记
你还记得童年跳皮筋时唱得歌谣吗?“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们,特别是女孩子,都是伴随着跳皮筋歌谣长大的。
那时,跳皮筋是女孩们必不可少的课外活动。三五个人就可以跳皮筋了,一根小小的皮筋却能被我们玩出百般花样。想当年,下课铃声一响,就冲出教室,几个同学就赶紧找个地方,扯开皮筋就跳,感觉那个课间休息十分钟是那么的短暂,还没来得及跳几下上课铃声就响了。那时作业也少,放学后几分钟可做完。做完了,就去跳皮筋。一年四季,就是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满头大汗跳个不停。
跳皮筋的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跳皮筋的材料多有不同。我的同桌用她父亲破了的自行车内胎,剪成一条一条皮圈圈接起来做跳皮筋的;另一个同学是她舅舅给她长长的松紧带,只打一个结就可跳了。我的皮筋是与我妈的同事,一个苏州老师送的。我每天扫一次地,她就会给我一根彩色皮筋用于扎小辫子,一根一根攒起来。为了得到皮筋,有段时间我在寑室里每天扫五六次地,缠着她要到五六根橡皮筋。有一次,爸爸外出开会回来给我带回一包彩色皮筋,开心地跳了起来,不小心把头碰到窗户上,痛得眼泪直流。就这样攒起了一根花花绿绿、长长的跳皮筋。为此,开心了好一阵子。
玩跳橡皮筋,一人、两人、三人都可跳。有时候单根跳,有时候圈着跳。放学了,同学们都回去了,弟弟与小男孩们去玩了,我就一个人跳,把皮筋的两头系在树上,一边唱一边有节奏地跳。人多的时候,我们就两个人以“石头、剪子、布”或“手心、手背”来决出“同伙”,再用这个办法决出哪伙先开始跳。输的那一伙两人做桩,扯拉橡皮筋。开跳了,最窄的时候只有一只脚宽,最宽的时候扯皮筋人仿佛在地上写“一”字,充分体现了女孩的柔韧和轻巧。最简单的高度只到脚踝,这是最容易的`高度,谁都能跳得过去,双脚不停地踏着拍子摆动,跳进皮筋内、两脚分开、交叉、跳出……,按规定花式动作跳完,可将皮筋一级一级升高,先是膝盖、腰部、胸部、脖子、头顶,最后的高度就是使劲地将手举高,为最高部位。因为高度过高,任谁的技术再高,也跳不了比自己身体高的高度,于是规定到了腰部位置时,就可以用手抓着皮筋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地跳。一边跳一边嘴里还随着节拍唱起了童谣,什么“小皮球,橡胶泥,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儿歌还有很多,只是不能一一记起了。
有时为跳皮筋动作是否“犯规”而争执,争执时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赖皮”。当年一起“赖皮”的小伙伴们,如今都年过半百了,可跳皮筋在童年里留下的欢声笑语,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8、童年的压岁钱心情日记
少时,家贫,母亲改嫁他人。从此,奶奶、父亲、弟弟和我相依为命,一家4口相濡以沫,在一间黑暗简陋的茅草屋里共度了20多个艰苦春秋。
我很小就会掐着指头算日子,端午节过了盼中秋,火把节过了望过年,每有家乡风俗要过的节日,我和弟弟会在几天前就兴奋不已。少时不知愁滋味,有节过,就有好吃的东西等着我们,浑然不觉长辈为此付出的种种艰辛。在所有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过年,过年不但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而且日子再难,父亲也要为我们兄弟俩精心准备一些压岁钱。
那时的农村,一个劳力才值几分钱。后来,出一天工,也不过几毛钱。一年下来,生产队分红,家人能领到几十、百多元的,都会打心眼里乐开了花。每到这时,候在一旁的孩子,能从大人手中接过一两个分币,便会欢喜异常。我家的红利领回后,父亲会小心翼翼地用一块红布将它一层层紧紧包裹起来,藏到人和老鼠都不容易找到的地方,与那些偶尔卖点禽和蛋的钱放在一起,用时,再轻轻悄悄地取出一些来。
收入不多,积存也少。每次花钱,被人找补了硬币,烟酒茶不沾的父亲总要把它揣紧,到家就赶紧放入茅屋墙角的一个土洞内,作为过年时给我们兄弟的压岁钱积存下来。这个秘密被我和弟弟发现以后,兄弟俩从不敢动它,因为父亲严厉地说过,那钱他是记了账的,谁动了,过年就没有压岁钱。于是,禁不住好奇的兄弟俩,在父亲出门以后,偶尔也会点着油灯,到墙角拔出塞在洞口的石块,看看洞里躺着那些亮晶晶的镍币,仿佛那里有一窝将要被孵化的鸟蛋,有一个个沉睡着的金色的梦想。年三十,村里家家户户贴春联,家家都响起了锅碗瓢盆奏鸣曲,谁家的厨房都是干干净净热气腾腾的,一派欢乐景象。在乡下,这天大人是不允许孩子出去串门的,孩子们也会自觉地上街理发、洗澡,还要把提前买好的鞭炮拿出来晒晒。吃过年饭,早早地洗过脸脚,通常我和弟弟都要把新衣裳整整齐齐地叠放在枕边,然后老老实实躺到床上去。农村那时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没有录音机、电视机,通电的村寨,灯光也很昏暗。父亲说,初一早上谁起得早,谁的压岁钱就多。于是,我常会在年三十兴奋得久久难以入眠,生怕早上醒不过来,少了收入。
初一凌晨,当父亲在小院里噼里啪啦燃响鞭炮,我和弟弟来不及穿上外衣,一骨碌翻身套上鞋就往堂屋里冲。那时,在昏暗的油灯或电灯光的'照射下,我们会看到堂屋地上一片晶亮,那是父亲用心撒下的一枚枚1分、2分、5分硬币,还有些许毛票。不说三四,兄弟俩开始放开手脚哄抢,心中那份收获的甜蜜,当是我人生中少有的体会。点数过钱币,天还没亮,便跟父亲一起做汤圆。吃过汤圆,伙伴们陆续来到打谷场上放鞭炮,天亮以后,大人孩子越聚越多……
除了父亲和奶奶,再没有人给过我压岁钱,虽然每年只有三五元,但足够到书店精心挑选几本心爱的图书了,有书为伴,过年几天的闲暇更加温馨、充实和飞扬。上中学后,父亲常有意安排我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挣了钱就把它攒上,作为过年的压岁钱和新学期的学杂费。父亲特别地给压岁钱的方式,贯穿我整个童年,成为今生特别地温暖,它让我学会用劳动创造生活,用储蓄积累幸福。
9、童年vs成长心情日记
于最近社会发展过快,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社会上的儿童越来越少,令人窒息的高楼林立的城市,似乎失去了那些往常的欢声笑语。
于是,童年看到了自己日益恶化的形势,便来到法院提起申诉,起诉成长扼杀了自己的同类。
今天是终审判决,法庭内人头济济。人们正襟危坐。童年与成长作为原告与被告将作最后的供词。
首先是原告——童年出场。他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孩,眼神中一派天真无邪。他向大家鞠了一躬,开始陈说:“法官大人及各位陪审员,你们好!我直切正题,说说成长对我们家族犯下的罪。众所周知,大家的童年只有一次,在那不长的时光里,你们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生活,可是成长却越入这个领域,将你们一个个地带走。在我童年的国度中,人口越来越少,许多孩子都过早地离开了童年,被成长劫去了那物欲横流的社会。难道在座的各位就甘于整天为钱权奔波而不需要童年给你们的快乐了吗?请还天下所有的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童年自信地发言完毕,然后注视着台下的陪审团。顿时掌声雷动,持续了很久。
待到掌声平息,一个瘦高个儿的男子阔步走上台,他西装革履,那双黑得发亮的皮鞋,那只金光闪闪的手表及那副似乎很深邃的眼镜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清了一下嗓子,开始发言:“大家好!我就是成长。相信在座的都是读过书,有生活经验的'人。既然大家都是成年人,相信大家都不会只听童年那小毛孩的一面之词吧?没错,是我将你们一个个带出了童年。”台下的人一个个对他怒目而视,可成长却面不改色,他将目光投向观众席,环视了一圈,最后停留在评审团成员处,继续说:“可是,朋友们,难道你们就甘心一辈子待在那幼稚的世界中吗?那里是快乐,可那里也有无知啊。这个世界要发展,社会要前进,一切都在改变,而你们需要通过成长来了解更多,来适应这个不断改变的世界。”台下的人面面相觑,一时无言。成长又道:“请看看我的眼睛,我可以看得更远,我就放弃了目光短浅的童年。请看看我的鞋子,我可以进步更快,我于是放弃了爬着的童年。请看看我的手表,我把握了时间,我因此放弃了悠闲的童年。”他又指了指台下的妻子和孩子说:“我拥有幸福的家庭,可我放弃了父母的襁褓。”说着,他顺手摘下自己脸上的成年人特有的深沉的面具,露出一张天真的脸:“其实我也眷恋童年的快乐,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你必须要面对它,而且要早点面对它,才能改造它,发展它。我不但叫‘成长 ,我还有一个外号叫‘放弃 。该追逐另一些东西了,只要大家的内心还是童年时的就好。我并没有劫走你们内心的童年。”成长悄然下了台,台下一片沉默,人们久久不语,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为他所说的话落下了眼泪。
结果似乎很明显,成长似乎败了,可经过法官斟酌,最终宣布:“成长无罪。”
童年哭了,哭得很伤心。
原来那位法官叫──“伦理”。
10、童年的口味心情日记
来这个城市很多年了,总是吃不惯城里的小炒或者酒店里的大鱼大肉,总是想能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找寻到一个与自己童年口味相吻合的菜馆,可是很多次都是很失望。小时候妈妈煮的地道的祁东菜,已经只能是我味蕾的永久的记忆了,怎么也抹不去的那一种感觉,甚至成为我品鉴美味的一种自私偏激的样板。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全家还是生活在祁东蒋家桥区一个叫沙子塘的小村子里。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前,妈妈都要买一条大草鱼,去鳞,洗净,切好,然后烹饪,放上一大锅汤,为的是多煮鱼冻。鱼煮好端上桌后,因为汤多,盛满了四五个大碗,这些一碗碗的新鲜鱼肉,我们不能吃,只能吃最后那一碗。盛到最后的那一碗,一般是半碗不到,里面只有几块细碎的鱼肉,其余的都要用来做冻鱼。这一碗是不能用来做冻鱼了,因为是半碗,待客时端不上桌的。一碗碗煮好的新鲜的鱼和汤,不一会儿就慢慢地冻结了,然后怕小孩偷吃,大人就会一碗碗捡进装谷子的小仓里。直到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全家人才有口福享用。奇怪的是,冻鱼吃起来毫无腥味,味道还是很鲜。一筷子下去,鱼冻很紧,有很大的弹性,晶莹透亮,颜色很好看,鱼肉比新鲜的鱼肉有嚼劲。
年夜饭之后,我们就吃不到冻鱼了,因为初一到十五,有许多亲戚串门吃饭,冻鱼是待客的面子菜。这道菜端上来,客人就知道,这是把自己待为上宾了。有些客人却一筷子也不动,因为担心主人是端上桌摆样子好看的,并不舍得吃。只有在主人三番五次的劝吃,主人带头将那碗鱼用筷子夹给客人一块后,客人才敢下箸。如果主人不是真心让你吃的你吃了,主人的脸色就会不好看,这顿饭吃得就不开心了。
因为爸爸是教师,在那个年代是吃国家粮的,爸爸每月三十多元的工资,每年过年都能让我们吃上冻鱼这道算是奢侈的菜。冻鱼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吃,一直到现在,还是喜欢,只不过不是经常可以吃到了。老婆与我生活了15年了,虽然菜做得好,但是她做的菜是祁东黄土铺肖家菜系,而不是蒋家桥谭家菜系,所以口味有所不同,特别是冻鱼不会做。每年冬天,妈妈从祁东来衡阳我家,都要特意为儿子做个冻鱼,放在冰箱里,让我慢慢吃。我的儿子不知是遗传的原因,还是爱奶奶的原因,也喜欢上了吃冻鱼。只有老婆还是不愿意做这道冻鱼,要她向奶奶学,她却谦虚地说:“奶奶的手艺不是随便可以学到的。”看来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有一些东西,如果要传承,总会有些障碍的。老婆的炒菜本领是在她那个家庭环境下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口味,要接受新的口味,对自己的口味来个颠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很难。好在除了冻鱼不能煮之外,其他的菜还是蛮合我的口味的。
现在菜馆这么多,食物的品种多得数不清,可不管山珍海味也好,奇食异品也好,真正让人怀念的,还是儿时的口味。这是什么原因呢?也许因为那时,我是在毫无杂念的、心无旁骛的、童真的在用全身心品味食物,现在呢,不是应酬,就是应付,还要担心食品安全卫生。时过境迁,这其中味道已经相差太远太远了。
11、寻找童年心情日记
我的童年与画夹相伴。
从7岁那年的暑假开始,背着比我还大的画夹往返于画室与家之间,这样一直持续了14个假期。在画夹与画笔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中,我渡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直到现在,只要支起画夹,我似乎又变成了那个梳着“朝天柱”的小女孩儿。
画纸上的世界总是那样美好。练基本功的“调子”在别人看来也许枯燥无味,但7岁的我却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世界就在我的画纸上,我可以用铅笔画出属于我自己的世界。妈妈一直保留着我的第一幅“涂鸦”———一张正反面画满了不同种类“调子”的纸。因为她和美术老师都曾坚信我可以一直快乐地画下去。在他们看来,我是一个天赋极高的好“苗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一天突然发现,我心中的世界并不是那么美好,我练笔的热情减退了。这是我第一次让他们失望。理由我没说出来。我深深意识到选择素描,选择画画仅仅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只有在画画时,我才可以让自己真正地安静下来,让浮躁的心归于单纯。
也许我的童年不是彩色照片,但是画纸能在光影的变幻之中展现黑白灰分明的世界。谁能说黑白照片不如彩色照片呢?
离开铅笔与素描纸的日子并不好过。原本以为自己将有时间去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却发现,很多事情是错过了那个年龄,就永远失去了做的机会。很想和妈妈一起去开儿童公园的碰碰车,却发现座椅已经装不下我的身体,原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很想再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去逛花市,却发现和爸爸很久都没有聊天,原来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渐渐地少了;很想和好朋友一起玩过家家,却发现身边的人都失去了玩的勇气,原来自己已经开始在乎别人的目光……说来也可笑,我们扮演着不同角色,身边不就是一场参与人数最多的过家家吗?
一直都说自己的童年与“画画”而非“美术”有关,是因为美术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是一个通过“术”去寻找“美”的过程。很多人找寻一辈子,都没能悟到“美”的真谛,而那些领悟到其中真理的便是大师,但大师少之又少,更何况是拿着铅笔在纸上自娱自乐的我呢?获过全国美术比赛的银奖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一切虚名都只能证明你具有出色的绘画技巧,你的画符合大众的审美,而不能证明你的“美术”素养,然而一幅画众人都说好,但如果没有思想,就算获了再多的大奖,也不能称之为好画。
现在,我偶尔还是会画画,为的是找回那份遗失的美好,找寻消逝的童年。不过有人说,当你刻意去做一件事时,其实你已经体验不到其中的快乐,因为明确的目的将左右你的思维。
12、追忆童年心情日记
每当挤在公交车上,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大街,飞驰而过的汽车,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总会莫名地回想起童年一连串的记忆,怀念起小学那些纯净而遥远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
我们的小学在独克宗古城的中心位置,附近是老古井,每天都会有附近的居民背着木桶来打水。我们的教学楼是一栋很古朴的小楼,有很大的窗台,楼背后是一个用石头堆砌围成的小草原,里面竖着很多青稞架,架子周围长满了不知名的小草、五颜六色小花和一种我最爱的叫啊卜叶叶的肥厚植物。只要搬开厚厚的茎干,就会流出一种稀稀的'粘液,调皮的我总喜欢把啊卜叶叶放在同桌的椅子上,看他狼狈地滑倒在桌子下。幸灾乐祸的我总会被老师赶到教室门口罚站,惩罚我放学后一遍一遍地抄写课文,长时间的抄写课本和冗长的作业,总是让我很厌烦,感到精疲力尽。那天放学回家,父母还没有下班,看着家里大门口的牛头锁,我又动起了歪脑筋,我从门口的竹扫帚中掰下一根很硬的竹签,插入锁头里,这样钥匙就塞不进,门就打不开,我也就不用写作业了,果然爸爸、妈妈下班后,发现家里的锁坏了,都很着急,忙着修锁、开门,折腾到很晚,他们就让我吃过晚饭赶紧休息,第二天妈妈带我到学校满脸内疚地向老师解释,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没有完成。那时候我经常丢三落四,经常被老师和父母责骂,经常吃着一角钱一片摊在手心里的凉粉,追在手扶拖拉机的后面疯跑,和小伙伴背起洋芋去五凤山野炊,去龙潭边抓鱼,经常跌得鼻青脸肿的。
每当假期的时候,因为父母都要上班,他们总会把我锁在家里,父亲每天都会布置一、两篇唐诗宋词让我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是多么晦涩难懂而又了无生趣的事情,又怕抄写的惩罚,我只好硬着头皮在家里走来走去的反复背诵。一天走到家里的衣柜前,发现镜子里小小的自己,立马觉得很有趣,那天后每当背书时,我都会端坐在镜子前用方言、用马普、用小白菜的音调,一遍遍地念唱诗词,假期结束的时候,我也会慢慢地吟诵一些唐诗宋词,这些文学功底对我以后的求学生活起了莫大的帮助。
小学毕业后,不再过儿童节,而过起了青年节,不再四处疯跑着抓蝴蝶逮蜻蜓,而扎起了马尾,戴起了厚厚的眼镜,背起了大大的书包,习惯性地低着头,匆匆地走在街角的人群中,从初中、高中、大学再到研究生,我都对童年的记忆越来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