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献给老师的花束》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献给老师的花束》一等奖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4、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抓准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议一起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单元整体内容
1、师: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故事是爱的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去领略一下爱的真谛。
2、学生自读第三单元课题及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
二、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第七课,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初探作者写作目的。
三、精读诗句,体会感人师生情
学习第一节,感受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1、同学们,刚才大家初读了全诗,深深感受到全诗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看看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2、学生自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边勾画重点语句,并在关键词语下做记号,写批注。
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将体会到的感情出来。
学习第二节,具体感受浓浓的师爱。
1、自读第二节,看看诗中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朗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交流想象,激发情感,练习朗读。
5、读第二件事,说说“无声的语言”传递怎样的千言万语。
6、读第三件事,体会老师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学习三四节,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
1、自由读三四节,勾画体现学生热爱老师的语句并作批注。
2、重点交流学生为什么送老师“勿忘我”?联系课文说说老师和勿忘我有哪些相似之处?再次体会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想象轻轻地,默默地给老师送花时,学生在心里回对老师说些什么?
4、指导感情朗读三四节。
四、再读全诗,集中体会学生对老师的热爱赞美和感激之情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情
1、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的老师一定也像诗中的老师一样关心你,爱护你,你能也像作者一样选几件让你难忘的事用“记得”说一说吗?
2、学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
六、小结全文,练习背诵
2、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献给老师的花束》一等奖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4、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5、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诗句中的关键词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师生情。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至真至纯的情意。
设计理念:
一、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吟咏品味,在潜移默化中抓住文章的主旋律,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师生间那深深的情,“爱”是全诗的“主旋律”,是全诗的“情感线”,因此,本课教学中,读的设计要层次井然,层层深入,当学生初读全诗后,要引导学生从“情字”着手,从“爱”字切入,说说读了这首诗,感受到哪些爱?这样学生在初读时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品读采用多种形式,要让每个学生有自由读、大声读的.机会。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引读、齐读等,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读中想象,酝酿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诗歌的情感炽烈,意境深邃,加之节奏鲜明,韵脚突出,学生在初读中就能把准情感基调,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读”与想象情境及品味语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然后用想象中酝酿出的情感,用朗读去表达,去诠释诗中的情,当学生沉浸在那种有情意的文字时,自然就能将师生之间的感情表达出来,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对诗中大量的对偶,排比句式采取双人对诵的形式,以利于情感的表达、流露。
三、读写结合,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本诗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是,借事抒情中用一个“记得”自然贴切引入话题,每个学生都享受过老师的关爱,相信提到老师,往事也会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在引导学生读、议第2小节时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用“记得”开头说话、写话,这一方面有利于对文本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更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另一方面以“情”体“情”,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作者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初读全诗,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抓住题眼
(1)播放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2)师生交流: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指名交流,师小结
(3)相板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深情读题。
二、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一)读悟第一小节。
(1)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全诗,知道全诗高度赞扬了老师那种献身教育而无怨无悔的品质,现在请你自由读第1节,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能读出教师对工作的爱?
(2)指名交流自己找出句子、词语。
(3)看来这一小节每句话都蕴涵了教师对工作的“爱”,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找出句中关键词反复品读,看看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老师对工作的一种怎样的爱?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4)学生默读写批准。
(5)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欢聚、离别、忧愁、喜悦、无怨、痴情、日日夜夜、风里雨里”这些词来体会)。
(6)指导读书,读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三、读中想象,读写结合
(一)读悟第二小节
1、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全方位的,这一切都源自老师的“我爱春天,更爱这每一片绿叶。”因为爱,才有这一桩桩、一件件让学生难以忘怀的事。
自由读第2节,看看作者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全班交流,概括出三件事
(1)老师背“我们”过河。
(2)入队时,老师投给“我”无声的目光,给我温暖。
(3)老师表白自己的心声。
3、指名读第一件事的诗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交流
4、激发情感:多好的老师啊!找仿佛看到老师背着学生一趟趟地、小心翼翼地从涨水的小河中涉过的情景,我仿佛能听到老师发出的微微喘息声,请你们再读这几行,相信你也有这些感受,(学生齐读写第一件事的诗句)
(第二、三件事教学同上,教学过程略)
5、同学们,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的老师一定也像诗中的老师一样关心着你,你能也像作者一样选几件你难忘的事说一下吗?注意也像作者一样,用“记得”开头。
6、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二)读悟第3节
1、默读第3节,思考:学生们是怎样向老师表达祝福和敬爱之情的?
2、指名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1)“勿忘我”是一种怎样的花?
(2)学生送“勿忘我”还有什么意思?
3、师引读第3节
师:那么多美丽的鲜花,而我只选择——
生:有一种开在山野上的小花,她的名字叫“勿忘我”。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花呢?
生:风雨里盛开,风雨里凋谢。
一簇簇美丽朴素的生命、装点着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师:感谢老师,祝福老师吧!
生:亲爱的老师啊!……放在您的桌上。
四、学习第4节
1、学生已离开老师,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默读第4节,老师对学生有哪些影响
2、指名交流,师小结:老师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不可磨灭的,即使离开了老师,但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着“我”感染着“我”,启迪着“我”,指引着“我”,让“我”在今后的生命历程中,知道怎样书写。
3、全班感情朗读第4节
五、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联系全文,我们可以想到,那就是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像老师那样,默默无闻,不求索取,把自己的毕业生献给社会,献给人民!再次齐读课文
2、再次聆听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带着对老师的崇敬,小声学唱这首歌
板书设计:
7、献给老师的花束
欢聚离别无怨痴情日日夜夜风里雨里
默默无闻记得……记得……记得……
不求索取勿忘我
想起……想起……想起……
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献给老师的花束》一等奖说课稿
说教材:
《献给老师的花束》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表达师生情谊的诗歌。整首诗围绕“爱”,既写出了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又写出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赞扬了人间至真至纯的师生情谊。课文共有4个小节,每个小节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师生情。
这首诗的第1小节概括地赞颂了老师献身教育而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第2小节用具体的事例再现了教师关爱、教育学生的情景;第3小节写学生向老师献“勿忘我”表达对老师的祝福和敬爱之情;第4小节写老师高尚的品质给学生的人生带来的启迪。
说学生:
我是今年9月2日才调入学校的,而且一来就接手六(1)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此之前我一直从事了五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因此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材,我都感到很陌生,同时也感到肩上的压力很大,为了能更快适应教学工作,我尽量争取与学生多接触,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认识了班上的33名学生,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初步了解到学生们普遍喜欢上数学课,语文方面书写不够工整,对于学好语文信心不足。
为了上好这篇课文,我提前布置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背诵,学生比较感兴趣,毕竟教师节刚过,而且在9月10日那天,学生们在班上搞了一个隆重的庆祝活动,不仅给班主任老师送上了许多礼物,而且我这个刚来才几天的新老师也收到了不少礼物。由此可见学生们对老师还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这也是我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之一。
说教法:
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诗歌情感炽烈,意境深邃,加之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脚突出,很适合朗读,因此我打算用读的方式来教这篇课文。一共分2课时来上这篇课文,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扫清文字障碍,找准情感主线。第二课时精读品味,感受师生情深,课内我将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大声读、分组读、男女生轮流读,表演读等。在读中品味师生之爱,在读中感受师生之情,在读中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我将要上的就是第2课时内容。
其次是采用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加强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本诗意境优美,表达有特点,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例如在教学第2小节时,三个“记得”可让学生用自已的话描述诗中的情境,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用“记得”开头写话。
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中蕴涵的浓浓师生情。
3、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试着用“记得”开头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抓住情感主线。
2、以读为主,结合讲、思、想、议一起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师生情谊,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读思议想,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难点:
练习用“记得”开头说话写话。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课时内容:
这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一下诗中那浓浓的师生情谊。(师配乐范读课文,课件出示有关老师与学生的图片,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
二、品读第1节:
让学生自由读第1节,你从哪些句子、词语中能读出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抓住文中的几对反义词休会思想感情:
欢聚——离别忧愁——喜悦青丝——白发
接下问学生:老师希望什么?对什么“痴情”?从而理解“无怨”一词的深刻含义。
最后让学生带着崇敬之情读这一节。
三、教学第2节:
1、默读这一节,看看作者回忆了老师关爱学生的哪几件事?
2、交流,概括出三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指名说一说
师引导:在几年的小学生活中老师关爱学生的事情难道只有这三件吗?作者为什么只选这三件呢?
然后从文本回到现实,在你的小学生活中有哪些老师关心爱护你的事呢?请你回忆一下,用“记得”开头说一说。
四、学习第3节:
师启发:作为学生遇到了那么好的老师,我们会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呢?
引导学生思考:“勿忘我”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学生为什么要送“勿忘我”?让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节思考讨论。
再问:学生给老师送花为什么要“轻轻地放”“默默地放”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激之情齐读本节。
五、品读第4节:
男女生轮流读本节,让学生找一找当学生长大成人之后回想起老师的什么?
品读“仿佛仍然站在我们的背后”一句。
问:这是不是一个比喻句?那作者为什么说老师站在背后注视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呢?
作者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结合前3节想一想?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第4节。
六、总结全文
作者写这首诗献给老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配乐齐诵全诗。
4、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唯的一听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一组课文主要以歌颂人们美好心灵和人们之间真情的美好为主题。它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学习神情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情
有这样以为音乐家,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爱,对拉小提琴有着无法割舍的爱,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都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拉小提琴,赢得阵阵掌声。可是有谁知道这位音乐领域的骄子,小时候曾是一个音乐白痴。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是谁给了他动力和帮助呢?今天我们就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那美丽的早晨,走进他那唯一的神秘观众。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1、学生读题。
2、理解唯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这位唯一的听众是怎样的一个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
2、出示生词,读词语,扫除字音的障碍,正音:冲(chòngchōng)
3、指名回答:唯一的听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回答:
心理上:沮丧(开头)信心百倍(结尾)。
行为上:不敢在家练(开头)面对成百上千观众(结尾)。
过渡:这位唯一的听众太伟大了,太令人仰慕了,居然能让一位音乐白痴成为音乐家,现在我们怀着敬仰之心再次走进文本了解这位神秘的唯一的听众。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默读全文,课文几次写了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找出来抓住她的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来体会体会。
2、交流出示句子: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4、质疑:这位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的?她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还说自己是个聋子?
5、相机点拨从溜字看出了什么?(说明作者我没有自信)从每天想到了什么?
(说明老人希望作者我能坚持练小提琴,激励我不要放弃。)
体会出:当我面对拉小提琴感到沮丧、灰心、准备放弃时,老人用充满理解、包容、鼓励我坚持不懈地继续拉,在老人的爱护下,我打消了顾虑,有了坚持拉小提琴的勇气。
6、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老人的亲切、热情和对年轻人的爱护)
过渡:老人用热情、亲切、诗一般的有声话语激励我时,她那无声的神情又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7、学生交流出示句子发挥想象: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过渡:此时,作者在老人耐心倾听、热情鼓励下,他的心理上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行动上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8、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羞愧兴奋每天拉老人看到作者我能坚持拉琴了,又怎样说的呢?
9、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体会老人的真诚无私、帮助我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拉琴。
10、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11、此时作者的心理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相机板书快乐、自信。
(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指的是快乐,自信、被人夸奖后的窃喜)
过渡:老人友善的话语激励着我不断努力,此时老人的神情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1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想象: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平静的表面是在掩饰老人内心的激动和她前面的谎言
13、作者听到老人的话后,心理上、行动上会是怎样呢?
过渡:就这样天天拉,作者的琴技越来越好,老人又是怎样说的呢?神情是怎样的?
14、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有一次,她说我的亲生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个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体会出我和老人是在用音乐交流,用心灵感受音乐,对于耳朵的听觉上的感觉已经是不重要了。抓住微笑打着节奏体会出老人看到我的点滴进步而发自内心的欣慰和激动,同时体会出老人对我的期望和提醒,希望我明白琴艺是无止境的,还必须继续努力,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感情朗读。)
15、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五、回归整体,感受学琴经历
过渡:正因为老教授循循善诱的教导,默默真诚的关切,我的学琴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请用上以下心理变化和行动变化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讲述作者我的学琴经历。
沮丧、抱歉、羞愧、兴奋、洋溢、尽心尽力、无法割舍
六、情感升华
过渡:此时此刻,看到作者有这样大进步,你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吧。综合老人的三次说话和三个平静的内容,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如果是你文中的作者,会怎样说呢?
1、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使人奋进。
2、学生交流收集的歌颂人间美好心灵的名言名句。
如: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给予永远比拿快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曾为我送温暖,我今为谁扬风帆?
七、小辩论
可以根据学生对善意谎言和诚信的理解进行一个小辩论,生活中需不需要谎言的存在。也可以不要这个环节。
八、总结(齐读课题)
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就让我们再次怀着敬仰、感激之情读一读课题:唯一的听众。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对他人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友善吧。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耳朵聋了
用心听
平静地望
良苦用心真诚无私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文本中来回走几回,读几遍,大概了解老妇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首先,让学生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结合起来看、比较,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改变?是谁给了他动力和勇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抓住重点部分老妇人的话和我的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读、悟、说、想象、写等训练,唱出本组课文以爱为旋律的心灵之歌,唱出人间真情,感受真情的美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使精神和语言共生,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这里为给学生在道德认识上一个正确的认识,设计一个小辩论,区分谎言和善意的谎言以及诚实守信。
5、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六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对作者巴金作简单介绍,既是一种文学修养的熏陶,也是从语文的内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这是一项语言表达练习,同时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2、13自然段。
2.尝试用静态、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选做题)
6、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郑成功》教案一等奖
《郑成功》一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全文依循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由于学生现在的时代与文章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寻找古迹,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郑成功的理解。
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让学生上网去学习,将台湾过去和现在的情况、郑成功的身平和收复台湾的场面、其他民族英雄的事迹以及学生学习时练习和课文的朗读收集进去。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我的教学设计即是按照“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念来进行。
下面,我先把自己的教学步骤作一个详细说明。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教师描述:1662年2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郑成功。
二、质疑问难: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自由网上学习: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下面你就确定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问题上网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你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学习。
(在学生上网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感受和体会,可以打开“自由论坛”这一窗口,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四、交流学习成果:
1、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A、宝岛台湾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
(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显示学生打开的网页)
过渡:是啊!宝岛台湾多么美丽、多么富饶,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在明朝期间被荷兰殖民者强占了38年之久。此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1662年,郑成功驻军厦门时,就下定决心收复台湾。听,他在说(网络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谁也想读一读?指名读;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啊!一起读。(齐读)
B、收复台湾
过渡:那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呢?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感受体会郑军官兵的神勇。)
让我们回到1662年硝烟弥漫的台湾战场,感受一下郑军官兵的神勇。(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并配以文字录音。)
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引读课文第6自然段:多开心,多痛快呀!曾经残酷奴役台湾同胞的荷兰侵略者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台湾同胞个个 ,他们 ,高山族的酋长也送来 ,郑成功为了表示感谢,也回赠给他们 。
这一天,是台湾的不眠之夜,街头巷尾, 。
“载歌载舞”什么意思?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载歌载舞?(自由畅谈)
(如果学生没能就具体事情说,教师引导: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说得真好,大家都能留心生活,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C、建设台湾
过渡:除了这些内容,你从网上还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郑成功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
(利用网络教学的功能显示学生打开的网页)
D、除了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以外,你还了解到其它关于郑成功的资料吗?(引导学生全面感知郑成功的情况,从而对郑成功其人有正确全面地评价。)
五、小结,学习第九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了吗?
2、今天,我们在网上学习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已经深刻地了解了郑成功。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成功的纪念馆,去瞻仰这位民族英雄的雕塑(出示郑成功的雕像)。看到郑成功,你想对他说什么?
3、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谁来读一读。(网络出示句子)
4、是啊,这位令世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来,我们一起读。
六、延伸课外:
1、今天,我们运用网络学习了郑成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在这个网站上可以查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大家课后可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登陆网站学习研究。
“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他们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这就需要以各种方式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空洞的讲解,不仅信息少,效果差,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本课知识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激发情感,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我的教学如虎添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7、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负荆请罪》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历史小话剧,所反映的故事来源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剧本分两幕--第一幕:蔺相如笑劝韩勃;第二幕:廉颇负荆请罪。这两幕历史小话剧各有侧重,第一幕侧重于蔺相如的表现,第二幕侧重于廉颇的言行。第一幕是第二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幕是第一幕的发展和结果,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在谈到戏剧创作时曾经说过:“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本文的“主脑”,就是“和为贵”,其深刻内涵则是“国为重”。课文主要通过描写人物间的对话,辅之以神态、动作等鲜明地刻画出蔺相如为国家利益而不计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大将风范。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融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采用“一点突破,串联全文法”(“一点”即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引导学生有的放矢,自主思考,而后小组合作探究,取长补短,最后师生交流心得,集思广益:先由韩勃生气,蔺相如解释引出主脑“和为贵”,继而围绕主脑探究内涵,深化认识,进而紧承主脑转到廉颇负荆请罪,揭示缘由“国为重”,最后于表演中升华主脑,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感同身受,传承中华美德。
【教学目标】
1.学生经课前预习并于课堂上相机渗透指导后,能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运用字形结构分析法和字义理解辨形法能读会写生字新词,并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词义。
2.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课上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经教师引导,能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和品味,体会在“国为重”这一深刻大局观的认识下蔺相如以和为贵,宽容大度和廉颇爽直磊落,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在切实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合作排演小话剧,并在这一过程中沉淀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教学准备】
1.运用节奏朗读法和一口气朗读法读熟课文。
2.运用字形结构分析法和字义理解辨形法能读会写生字新词,并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领会词义。
3.查阅《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或者其他材料,了解“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
4.思考: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说说理由。
【教学过程】
一、笑看荣辱顾大局,以和为贵
1.学词联系课文,明确相如之勇
(1)出示词语,学生朗读,明确写法,了解所写人物--蔺相如。
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毫不惧怕
(2)提问: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人表现出如此“解气”的行为举止的呢?
(3)学生紧扣语句“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并联系课前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回答。
(4)教师小结,过渡:原来蔺相如是在完璧归赵时和渑池之会上表现出与秦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英雄风范的,那蔺相如既然连秦王都不怕,为什么会怕廉颇呢?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将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融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课前查字典理解的只是死的基本义,现在理解的才是更重要的活的“语境义”。而学生在此之后自然而然就承接到课文的阅读理解上,且过渡到课外的拓展阅读,可谓串点成线,一线贯通课内外。】
2.探究韩蔺对话,理解“以和为贵”
(1)教师提疑: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
预设:
①学生认为怕
教师就说不怕,并用蔺相如原话“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来反问质疑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读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理解韩勃说蔺相如“怕”的表面行为和蔺相如自我解释“不怕”的深层内涵,顺势引出“和为贵”。
②学生认为不怕
教师就说怕,并用韩勃的话语证明,以此“刺激”学生进一步深入读书,找到文中蔺相如所说的相关语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形成一家之谈来反驳老师,说服老师,自然引出“和为贵”。
③学生认为怕和不怕的都有
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在小组内证明各自的观点,进行思辨。在思辨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水到渠成地引出“和为贵”。
(2)紧承“和为贵”,质疑:不和又如何呢?
学生紧扣“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廉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么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于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生交流,理解:如果廉蔺闹翻,将相不和,那时秦国就会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3)诗句填空,引导学生理解“和为贵”的深义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
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主导,生本主义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真实教育意义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因此这一课文学习的突破点特意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放还给学生--疑点让他们自己辩,理由让他们自己说,结论让他们自己得;而教师则在其中扮演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者角色,于关键处助学生一臂之力,将之思维自然引向纵深化,从而切实理解“和为贵”的内涵。】
二、负荆请罪将相和,国家为重
1.一“笑”过渡,承上启下促思索
过渡:面对廉颇的一再欺负,蔺相如避让再三;面对韩勃的愤愤不平,蔺相如一笑了之。这一笑,笑出了他的委曲求全,笑出了他的大局为重,也笑出了他的博大胸襟!经过解释,韩勃听懂了他的笑;通过分析,我们读懂了他的笑,那么,廉颇能懂吗?
【对剧本第一幕的过渡性小结,为的是引导学生在前面进行演绎性思维对“和为贵”这一内涵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归纳小结一下,以便能从整体上把握第一幕的主要内容,并顺势引入探究其背后内在原因“国为重”这一环节的学习。】
2.一“跪”认错,负荆请罪明大义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幕,圈圈画画,找出表明廉颇确实认错的语句,书写感受。
(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思考心得,老师巡堂,做适当指点。
(3)师生交流语句,理解廉颇认错之因
语段一:蔺大人,请您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语段二: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4)追问:廉颇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说出以上这些话语的?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廉颇是在“没穿上衣,背着一
根荆条”和“跪”着的情形下,诚心实意地认错请罪的。
(5)设疑补白明理:
①这一跪,跪去了自己的,跪得了自己的`
②这一跪,跪去了蔺相如的,跪得了蔺相如的
③这一跪,跪去了秦国的,跪得了赵国的
3.两度相扶,文武相亲国为重
(1)过渡:看到廉颇跪在自己面前,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读书,找到相关语句:
语段一: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
语段二:双手扶起廉颇。
(3)趁热打铁,追问释疑:
①“伸手去扶”能看出什么?
②“双手扶起”又能读懂什么?
③这一扶,对将相扶起的是什么?
④这一扶,对赵国扶起的是什么?
(4)诗句填空,引导学生理解“负荆请罪”的内涵
小结: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自己思想的支配。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是因为他把赵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所以讲究以和为贵;而廉颇后来也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彻底悔悟,上门负荆请罪,这真是--
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
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
【培养学生扣关键字词,抓重点语句,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乃至全文,破JIE难晓之意,领会文本内涵的能力,始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目的所在,因此,这两处的教学,无论是廉颇的跪还是蔺相如的扶,都是稳扎稳打,力争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学有所疑,疑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身临其境演剧本,传承美德
1.回顾全文,即成一诗
(1)男女生和教师分角色饰演廉颇、蔺相如和韩勃,在把握括号中人物动作、神态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
(2)总结成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本剧,剧本选材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剧本中我们领略了蔺相如付之一笑,两度相扶的宽宏大度,也感受到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大将风范。这真是(生读板书)——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
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
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
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而其义既现,再读百遍,当能“口有所诵,心有所悟”--此处分角色朗读,既能使师生从之前紧张的分析中缓过神来,舒一口气,让疲惫的大脑得以休息一下,又能让学生怀着较大的兴趣通读全文,将之前动脑分析所得通过“眼到、口到、心到”的朗读融会贯通,深入己心,可谓一举两得。】
2.表演剧本,传承美德
(1)过渡:好一个“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千载之后,我们师生读来依然是热血沸腾,心绪翻涌。只是作为剧本,光嘴上读读总觉得不够过瘾,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回廉颇、蔺相如,身临其境地演一演啊?--
那么,怎么才能演好这一出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好戏呢?
(2)学生静思默想。
(3)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4)师生交流,明确方法:首先要熟读成诵,牢记台词;其次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等,细心揣摩,将之外化表现出来。此外,还可融入合情合理的想象,补充完善剧情。
(5)学生小组内分配角色,合作试演剧本,教师巡堂指导。
(6)学生自告奋勇或教师点名一组上台试演。
(7)引导学生就演员的对白、神态和动作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明白其表演得失。
(8)学生取长补短,小组合作再练。
(9)看时间而定,请两到三组上台表演,底下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态,思其心。
(10)点评,表扬、鼓励为主。
【语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储存语言”,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取语言”(教育学博士、华师大教授周彬语),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和内化所学习的语言。剧本表演就是学习剧本语言文字的最好方式,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了参与面,提高了参与性,并有效地“迫使”学生自觉地从之前的“语言储存”过渡到“语言提取”,进行“语言交际”,实现了语言学习的价值和功能最大化,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板书设计】
5负荆请罪
韩勃气愤廉挡道,相如笑谈劝韩勃。
国家利益最为重,以和为贵让廉颇。
忽然一日廉颇到,屈膝跪下认己错。
为国着想明大义,负荆请罪将相和。
8、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学弈》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9、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