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诗经《氓》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13 11:22:30

  诗经《氓》一等奖说课稿

诗经《氓》一等奖说课稿

1、诗经《氓》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氓》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诗经》

  为何怨一片痴情无端见弃

  怨怨什么丈夫薄幸世道不公

  怨之后痛定思痛与氓决绝

  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离骚》。

2、诗经《氓》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 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

  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 :略。

3、诗经《氓》一等奖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诗经两首》中的第一篇《氓》,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把教学目标设为: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诗歌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诗歌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学生诗歌欣赏的水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氓》是一篇叙事诗所以教学重点在于对诗歌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另外《诗经》主要运用了赋比兴手法所以难点在于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说教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我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让他们熟悉课文,培养学生语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在分析完课文后再次让学生根据诗歌感情的变化朗读课文,让他们走入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讲授法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字词,语法,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感情基调的转换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提问法,提出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诗歌使用了那些写作手法,又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用这两个问题点明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提出女主人公她被遗弃责任在谁?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五.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我通过我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我通过和学生讨论女子婚姻失败的原因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4、《诗经卫风氓》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

  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  (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5、《诗经氓》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氓》的故事情节,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女主人公感情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女主人公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评价人物,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曲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歌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生答:爱情)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跨越历史长河,到淇水边去听一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抓住人物的不同称呼,把握人物感情变化。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相关知识,梳理了课文内容,知道这个故事的女主人公是卫女,她的男朋友叫什么?她是怎么称呼他的?请在诗歌的每一章中找出卫女对男子的称呼。

  明确:第一节称“氓”“子”,第二节称“复关”“尔”,第三节称“士”,第四节称“尔”“士”,第六节称“其”。

  2、称呼有亲有疏,有远有近,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些不同的称呼蕴含着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变化?

  归纳:一开始女子对男子比较生疏,称“氓”,随着不断地了解,感情逐渐加深,称男子为“子”,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喜欢与爱慕,第二节写两人分别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远望复关,期待他的出现,这里“复关”就是她日夜思念的人,从热恋走到婚姻,两个人关系逐渐亲密,就称他为“尔”,而到了第三节、第四节,婚后感情慢慢疏远,就称“士”,氓的“二三其德”使女子伤心难过,不想在提起这个负心的人,所以第五节根本没有对氓的称呼。

  这些不同的称呼,真实的反映出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变的感情变化,这一路走来,有恋爱的欣喜,有思念的期盼,有婚后生活的苦楚,也有婚变决绝的清醒与坚强。

  3、文中的卫女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归纳:(1)她勤劳善良,从文中描写的婚后她独自干家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她用情专一,痴情。从课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以看出。

  (3)勇敢清醒。从“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三、悲剧原因探究

  听你们上面分析,卫女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么好的女子,为什么没有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呢?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1、遇人不淑,男子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2、女子的性格造成的。(沉迷于爱情)

  3、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的。

  四、诗歌手法的探究

  1、卫女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明确:卫女长得很漂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以看出她年轻貌美。

  2、用桑叶的鲜嫩润泽来写女子年轻貌美这是一种什么手法?课文中哪些地方还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比兴。三次写淇水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有女子用劝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劝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这也是比兴手法。

  3、诗歌除了比兴手法以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对比。诗歌把“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进行对比,把氓婚前的“氓之蚩蚩”和婚后的“二三其德”进行对比,表现了氓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这首诗,你对爱情和婚姻有没有新的认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六、作业

  女主人公后来会得到幸福吗?请展开想象和联想,为这首诗补写一个结局。

6、《诗经卫风氓》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

  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  (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7、《诗经卫风氓》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卫风·氓》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筮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 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 (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8、《诗经卫风氓》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教案《卫风氓教案》。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9、《诗经氓》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谁知道这首歌的出处?《诗经蒹葭》历代文人都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当代作家王安忆评《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天文字的河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处于河流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乳,今天,我们就通过《卫风氓》的研究再一次感受《诗经》的价值机器思想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知识积累

  《诗经》文学常识。

  三、信息筛选

  明确:1.2章追述恋爱生活,3.4.5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第6章表示“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绝。

  四、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自读文章,思考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卫风·氓文中女子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感受女子的情感变化。

  明确:1-2:恋爱:热情、幸福;3-5:婚变:怨恨、沉痛;6:决绝:清醒、刚烈、坚强。(板书)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明确:

  (1)一个是卑鄙的男子“氓”的形象,虽然这个小商人看起来很老实,但实际上是个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的人。

  (2)女子是个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