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初中物理《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13 18:44:26

  初中物理《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等奖说课稿

初中物理《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等奖说课稿

1、初中物理《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说课稿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但也颇具特色。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叩诊、听漏等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通过对比,区别声音的不同。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二、学法点拨

  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特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应通过实际声音感受它们的区别,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⑴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⑵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⑶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课本图2-12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演示实验3:将喇叭放在离肥皂膜不同距离处,观察肥皂膜的振动情况。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18和图2-19,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分贝,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2、声音的高低

  ⑴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⑵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⑶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读图2-23,了解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⑸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3、声音的品质

  ⑴演示: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其他学生补充。

  ⑵演示:让全体学生闭上眼,找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句话,让学生找说话人。

  ⑶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对的?在学生回答“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同”后,指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⑷告诉学生什么是音色。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又叫音品。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利用音色知识的现象。如挑选西瓜、购买陶瓷制品、“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4、乐音的三要素

  告诉学生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让学生知道乐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做乐音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㈢小结

  在小结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复述,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㈣作业布置

  1、将课本本节内容再仔细阅读一遍,如有问题记录下来,下节课提出来讨论。

  2、完成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调查有关乐音三要素利用方面的内容。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2、初中物理《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等奖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 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 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 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 (1) 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 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 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 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 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初中物理《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响度、音调、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乐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但也颇具特色。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 “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叩诊、听漏等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响度和音调的因素,通过对比,区别声音的不同。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二、学法点拨

  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特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应通过实际声音感受它们的区别,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⑴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⑵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⑶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课本图2—12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演示实验3:将喇叭放在离肥皂膜不同距离处,观察肥皂膜的振动情况。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18和图2-19,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分贝,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2、声音的高低

  ⑴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⑵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⑶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读图2-23,了解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⑸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3、声音的品质

  ⑴演示: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其他学生补充。

  ⑵演示:让全体学生闭上眼,找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句话,让学生找说话人。

  ⑶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对的?在学生回答“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同”后,指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⑷告诉学生什么是音色。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又叫音品。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利用音色知识的现象。如挑选西瓜、购买陶瓷制品、“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4、乐音的三要素

  告诉学生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让学生知道乐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做乐音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㈢小结

  在小结中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复述,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㈣作业布置

  1、将课本本节内容再仔细阅读一遍,如有问题记录下来,下节课提出来讨论。

  2、完成课后的“自我评价与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调查有关乐音三要素利用方面的内容。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4、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  P5  1—2

  教学后记:

5、初中物理《功率》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⑴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⑵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已知每块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机可以在2分钟内将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处。如果用一个工人来背,把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所用的时间是20小时,试求用这两种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运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机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1=F1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工人背运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F2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二、进行新课

  ㈠引入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板书: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㈡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板书:2.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提问: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要求学生答出:

  教师给出功率公式和单位,边讲边板书:

  4.单位:瓦特(国际单位制)

  1瓦特=1焦/秒,1千瓦=1000瓦特。

  参阅课本,对功率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㈢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简要说明选购机器考虑它的功率时要从实际出发。

  ㈣例题:课本例题。教师要把此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逐个提出,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学生解答完以后教师讲评。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14   1—4

  五、教后记:

6、初中物理《电压》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

  [生]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

  [生]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

  [生]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

  [生]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

  二、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是电压?

  [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发光.

  [师]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不亮.

  [师]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生]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

  [生]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师]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想想做做]

  [师]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

  [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

  [生]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

  [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生]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生]电压的符号是“U”.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

  [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电池有电压,在闪电的云层间也会有很高的电压,以前的学习中大家还了解过“生物电”,生物体内也会产生电压吗?

  [投影]

  电鳐

  电鳗

  [师]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电池及电压已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

  [生]找到和老师的电池相同的电池,看看上面标的值是多少.

  [生]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师]大家的主意不错.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但是,什么样的表是电压表呢?

  出示几种电表,让同学们分辨.

  [师]请一位同学从这几块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生]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标有“A”的是电流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标有“V”的就是电压表.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A,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

  [投影]“电压表”

  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

  [生]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

  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

  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 V”,每一小格表示“0.1 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 V”,每一小格表示“0.5 V”.

  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该怎样用它来测量,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

  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

  [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

  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如果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

  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

  [生]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

  [生]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 V,可以先用“0~15 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 V,可以改接“0~3 V”的量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使用电压表.现在请两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两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上加入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

  [投影]接入电压表后的电路.

  全体同学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

  [师]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如何读数呢?

  [生]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得越多,表示电压越高.

  [生]读数时,首先应该看清选用了电压表的哪个量程,知道满刻度表示的电压值.第二,要看清该量程下一大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每一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第三,看清测量时,指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然后读出来.

  [师]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线之间,该如何读数呢?

  电流表、电压表都不需要估读.测量时,指针的位置离哪条刻线近,就按哪条刻线算.

  [投影]练习题

  1.读数练习:利用指针能活动的刻度盘.

  (1)量程已知且不变:指针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是多少?

  (2)指针的位置不变,接不同的量程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

  2.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 V,0~15 V.经判断选用0~3 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 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 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 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

  通过思考此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从0~15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从0~3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的5倍.

  [师]电压表、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同学们一起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板书:二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想想议议]

  [师]电压表的接线柱旁都标有“+、-”号.使用规则要求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通入,从“-”接线柱流出;还要求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请同学们思考:

  [投影]

  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

  3.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

  [生]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

  [生]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可能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

  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结合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强调这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表.

  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办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

  “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

  [想想做做]

  出示家用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节.

  [师]请一位同学将干电池装入手电筒,并能使手电亮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装电池,才能使手电发光?

  [生]第一节电池正极朝前,第二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一节电池的负极接在一起,第三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二节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画出来.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形,并请一位同学将正确的图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出的正确的电路及电路图)说明:像这样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叫电池的串联.这几个电池合在一起叫电池组.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探讨什么是电池的并联.

  [师]请同学们分组测量每节电池的电压和电池组的电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就要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池两端.电压表可以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也正是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中的一个区别.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第一组:用两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为3 V.

  第二组:用三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是4.5 V.

  第三组:…

  [师]根据各组的实验结论,谁能总结出电池电压和电池组电压之间的关系?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电压之和.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比较电池的倒接和顺接究竟有什么不同,电池“并联”成电池组电压会怎样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利用投影仪投影如下的表格,请同学们填写.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连接图如下:

  连接过程中要注意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以及量程的选择要正确.

  也可以换用其他电器进行练习.

  2.如下图,将图中连接正(或负)接线柱的导线松开,将电压表正(或负)接线柱的塑料帽扭下来露出接线的金属柱.用导线(线芯的金属丝)迅速碰撞电压表的金属柱,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若电压表反偏,说明电压表正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负极,电压表负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正极.若电压表正偏,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着的分别是电源的正负极.这就是用“试触”法判电源极性.也可以用“试触”法来判断电表接入量程的大小是否合适,这种方法在实验中经常要用到.

  3.如图:甲连接的是0~3 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1 V,所以甲的读数为2 V;乙中连接的是0~15 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5 V,因此乙读数为12.5 V;丙中连接着小量程,其读数为0.1 V×6=0.6 V.

  4.这位同学连接的电路,测量的是两只灯泡的总电压,而不是左边灯泡的电压.正确的连接如下图:

  五、板书设计

7、《重力》初中物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

  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组内讨论)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

  (四)、重心。

  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课堂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指点纠正。

  四、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梳理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59页1、2、4.

  2、目标检测题

  【板书设计】

  重力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物体重心

8、初中物理《杠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

  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

  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

  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⒉  P5  1—2

  教学后记:

9、初中物理《电压》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

  [生]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

  [生]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

  [生]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

  [生]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

  二、进行新课

  [探究]什么是电压?

  [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发光.

  [师]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

  [生]小灯泡不亮.

  [师]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

  [生]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

  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

  [生]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

  [师]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

  [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想想做做]

  [师]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

  [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

  [生]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

  [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

  [生]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

  [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

  [生]电压的符号是“U”.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

  [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电池有电压,在闪电的云层间也会有很高的电压,以前的学习中大家还了解过“生物电”,生物体内也会产生电压吗?

  [投影]

  电鳐

  电鳗

  [师]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电池及电压已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

  [生]找到和老师的电池相同的电池,看看上面标的值是多少.

  [生]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师]大家的主意不错.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但是,什么样的表是电压表呢?

  出示几种电表,让同学们分辨.

  [师]请一位同学从这几块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

  [生]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标有“A”的是电流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标有“V”的就是电压表.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A,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

  [投影]“电压表”

  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

  [生]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

  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

  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 V”,每一小格表示“0.1 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 V”,每一小格表示“0.5 V”.

  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该怎样用它来测量,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

  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

  [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

  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如果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

  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

  [生]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

  [生]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 V,可以先用“0~15 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 V,可以改接“0~3 V”的量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使用电压表.现在请两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两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上加入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

  [投影]接入电压表后的电路.

  全体同学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

  [师]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如何读数呢?

  [生]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得越多,表示电压越高.

  [生]读数时,首先应该看清选用了电压表的哪个量程,知道满刻度表示的电压值.第二,要看清该量程下一大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每一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第三,看清测量时,指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然后读出来.

  [师]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线之间,该如何读数呢?

  电流表、电压表都不需要估读.测量时,指针的位置离哪条刻线近,就按哪条刻线算.

  [投影]练习题

  1.读数练习:利用指针能活动的刻度盘.

  (1)量程已知且不变:指针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是多少?

  (2)指针的位置不变,接不同的量程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

  2.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 V,0~15 V.经判断选用0~3 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 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 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 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

  通过思考此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从0~15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从0~3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的5倍.

  [师]电压表、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同学们一起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板书:二要、一不、二看清

  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

  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

  [想想议议]

  [师]电压表的接线柱旁都标有“+、-”号.使用规则要求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通入,从“-”接线柱流出;还要求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请同学们思考:

  [投影]

  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

  3.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

  [生]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

  [生]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可能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

  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结合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强调这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表.

  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办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

  “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

  [想想做做]

  出示家用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节.

  [师]请一位同学将干电池装入手电筒,并能使手电亮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装电池,才能使手电发光?

  [生]第一节电池正极朝前,第二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一节电池的负极接在一起,第三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二节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画出来.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形,并请一位同学将正确的图画在黑板上.

  [师](结合学生画出的正确的电路及电路图)说明:像这样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叫电池的串联.这几个电池合在一起叫电池组.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探讨什么是电池的并联.

  [师]请同学们分组测量每节电池的电压和电池组的电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就要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池两端.电压表可以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吗?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也正是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中的一个区别.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第一组:用两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为3 V.

  第二组:用三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是4.5 V.

  第三组:…

  [师]根据各组的实验结论,谁能总结出电池电压和电池组电压之间的关系?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电压之和.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比较电池的倒接和顺接究竟有什么不同,电池“并联”成电池组电压会怎样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内容.

  三、小结

  利用投影仪投影如下的表格,请同学们填写.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连接图如下:

  连接过程中要注意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以及量程的选择要正确.

  也可以换用其他电器进行练习.

  2.如下图,将图中连接正(或负)接线柱的导线松开,将电压表正(或负)接线柱的塑料帽扭下来露出接线的金属柱.用导线(线芯的金属丝)迅速碰撞电压表的金属柱,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若电压表反偏,说明电压表正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负极,电压表负接线柱接的是电源的正极.若电压表正偏,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着的分别是电源的正负极.这就是用“试触”法判电源极性.也可以用“试触”法来判断电表接入量程的大小是否合适,这种方法在实验中经常要用到.

  3.如图:甲连接的是0~3 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1 V,所以甲的读数为2 V;乙中连接的是0~15 V的量程,最小刻度是0.5 V,因此乙读数为12.5 V;丙中连接着小量程,其读数为0.1 V×6=0.6 V.

  4.这位同学连接的电路,测量的是两只灯泡的总电压,而不是左边灯泡的电压.正确的连接如下图: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