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描述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入手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最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结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比较认识水体积多少的`不同,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但由于刚接触科学学科,对其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缺少了解和掌握,因此,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液体具有一定的重量、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因此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有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比较水的多少”的探究活动中形成注重证据的意识,认识证据在证实假设的过程中的重要。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容器中水的多少,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通过用量筒来测量水多少的活动,感受标准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教学准备:
瓶子(每组1套)、记号笔、漏斗、量筒、课件等
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我设计了探究式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寻找最简单找出水的多少的方法。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1、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西游记》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内在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意识到身边的科学。这节课是学生在科学课中第一次接触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进行一定要清晰,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开始的问题情境,不但达到了这个要求,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比较水的多少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2、提出猜想,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在平等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通过猜一猜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判断水多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设计实验。学生对三瓶水的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们的猜测呢?”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此时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要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水的特征给予归类。比如:比轻重(根据水有重量)、比液面(水在相同的容器中会有同样的液面高度)、比流速(水可以流动)等。使学生对水的认识从概念转化到应用层面。
4、实验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研究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而是自己限定了实验材料,只用一只杯子和笔以及漏斗。其原因是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在科学探究和实验方面还不具备自己任意选择材料进行实验的能力,如果让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的话,会在操作上出现各种困难,只要他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描述,就应该给予鼓励。
5、交流与表达
通过探究,训练学生观察,划线记录、统计等基本技能,训练学生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的存在,来验证假设猜测的正确与否,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猜想都可能不准确,只有通过实验来证明,认识实验在我们科学课当中的重要性。
6、测量水的多少
由孙悟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多多少,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引出用统一的容器来测量,从而引出了量筒及毫升。在学生对量筒的构造有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量筒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活动。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很快地量出多出来的这些水是多少毫升。用比赛的形式练习使用量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用科学、简便的方法,并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又能节约课堂时间
7、课后延伸。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同是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如:我们家里没有量筒我们如何测量液体的多少。
2、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一等奖说课稿
《水和空气》这一单元,共7课内容,前4课涉及“水”内容,后3课涉及“空气”的内容。本单元注重的是如何通过多次的比较,使学生形成对于水和空气的性质的一种认识,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化,注重形成概念的方法,要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课完成的。关于“水”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液体的典型代表物质——“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为和气体的典型代表物质——“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
《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希望学生能从关注“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概念目标向“水有一定体积”这个概念目标过渡。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表述水的多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本课有四个探究活动,分别是“比较水的多少”“比较水多多少”“认识和使用量筒”“估算液体体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比较水的多少,多多少的过程中,重现量筒的发明过程,并在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中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征,同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应该说教材的编排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
【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不久,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虽然对水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液体的概念是模糊的,但是对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形成了关于液体的一些概念,并且能通过合作解决一些问题。
【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概念、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比较水的多少为主线,以探究活动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多多少,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重现量筒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征,明确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更从中培养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说教学方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说教学准备】
本课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功夫。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分别装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分别装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等。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水的多少做一个感性的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
过渡:同意*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
1、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呢?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不做出评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启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合作研究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
2、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引导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科学?
师根据汇报板书。
预设:分别倒入同一个瓶子比高低、互换瓶、倒入一个杯里比杯数、比重量、瓶子底部孔比水流净的时间、用刻度杯等。 (板书)
(设计意图: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简便、科学、有效,同时有利于学生在下面的探究活动中选取比较好的实验方法,达到实验效果。)
3、小组确定实验方法、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实际操作,交流结果。
提醒:从每个瓶子里倒出的水,在比完后要倒回原来的瓶子,不能让水洒出来。注意把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预设: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如果此时有学生提出用画刻度的方法可以更精确的比较,并可以使比较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直接引领学生进入比较水多多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开始自制刻度线测量。 (板书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的存在来验证假设猜测的正确与否,完成对水的多少的初步比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
过渡: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
1、2号瓶中的水比其它2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2、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引导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科学?
预设:(所有方法最终指向用有刻度的杯子量。)
A、 用小杯子量。追问:“用小一点的杯子一杯一杯去量,多出来装配怎么办?再用更小的杯子吗?又多出来半杯怎么办?
B、 做一个记号。如果要比较更多瓶水的多少呢,每一次都做一个记号吗?有办法让这个杯子能比较多杯水的多少吗?
C、 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如果没有带刻度的杯子怎么办?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水多多少,最终找出科学的方法,此环节注意了和第一个活动方法的联贯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能力强的学生自主发现比较水多多少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能力稍差的学生学习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所有学生体验到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画刻度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预设:最终指向比较时必须统一刻度。
A、 测量结果大部分相同。追问:为什么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
B、 测量结果不同。追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统一刻度)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在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发明有刻度的量器的意义,同时对量筒的单位毫升产生的意义有初步的认识。开始意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用标准单位测量才可以让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设计本次探究活动,还可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希望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希望学生从关注“水的形状特征”开始向关注“水的体积”这一新特征转化,为量筒和毫升的引入做准备。)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出示量筒,学生观察,汇报发现。
(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认识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
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 (板书)
(设计意图: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指导学生规范地使用量筒;提出毫升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认识水体积多少的不同,更使学生明确“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同时理解测量需标准工具,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小组测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并交流结果。
2、估算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
(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设计意图:继续关注“水的体积”,练习使用量筒和毫升,能初步估算常见液体的体积。)
3、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4、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外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3、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较水的多少》三年级科学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和空气》这一单元,共7课内容,前4课涉及“水”内容,后3课涉及“空气”的内容。本单元注重的是如何通过多次的比较,使学生形成对于水和空气的性质的一种认识,注重概念形成的过程化,注重形成概念的方法,要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课完成的。关于“水”的内容,教材的安排是希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认识液体的典型代表物质——“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同时,为和气体的典型代表物质——“空气”进行比较学习做好准备。
《比较水的多少》这一课是希望学生能从关注“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概念目标向“水有一定体积”这个概念目标过渡。让学生通过解决“比较水的多少”这一实际问题,引发“表述水的多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本课有四个探究活动,分别是“比较水的多少”“比较水多多少”“认识和使用量筒”“估算液体体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比较水的多少,多多少的过程中,重现量筒的发明过程,并在测量工具的产生过程中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征,同时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应该说教材的编排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
【说学生】
三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不久,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虽然对水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液体的概念是模糊的,但是对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形成了关于液体的一些概念,并且能通过合作解决一些问题。
【说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概念、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比较水的多少为主线,以探究活动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多多少,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重现量筒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这个不同于固体和气体的特征,明确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更从中培养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说教学方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说教学准备】
本课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功夫。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分别装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分别装水60毫升80毫升70毫升、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等。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水的多少做一个感性的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
过渡:同意*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
1、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呢?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不做出评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启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合作研究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
2、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引导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科学?
师根据汇报板书。
预设:分别倒入同一个瓶子比高低、互换瓶、倒入一个杯里比杯数、比重量、瓶子底部孔比水流净的时间、用刻度杯等。(板书)
(设计意图: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方法中,有的方法简便、科学、有效,同时有利于学生在下面的探究活动中选取比较好的.实验方法,达到实验效果。)
3、小组确定实验方法、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实际操作,交流结果。
提醒:从每个瓶子里倒出的水,在比完后要倒回原来的瓶子,不能让水洒出来。注意把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预设: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如果此时有学生提出用画刻度的方法可以更精确的比较,并可以使比较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直接引领学生进入比较水多多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开始自制刻度线测量。(板书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的存在来验证假设猜测的正确与否,完成对水的多少的初步比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
过渡: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
1、2号瓶中的水比其它2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我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2、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引导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科学?
预设:(所有方法最终指向用有刻度的杯子量。)
A、用小杯子量。追问:“用小一点的杯子一杯一杯去量,多出来装配怎么办?再用更小的杯子吗?又多出来半杯怎么办?
B、做一个记号。如果要比较更多瓶水的多少呢,每一次都做一个记号吗?有办法让这个杯子能比较多杯水的多少吗?
C、用有刻度的杯子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如果没有带刻度的杯子怎么办?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水多多少,最终找出科学的方法,此环节注意了和第一个活动方法的联贯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能力强的学生自主发现比较水多多少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能力稍差的学生学习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所有学生体验到遇到问题不断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画刻度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预设:最终指向比较时必须统一刻度。
A、测量结果大部分相同。追问:为什么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
B、测量结果不同。追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统一刻度)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在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发明有刻度的量器的意义,同时对量筒的单位毫升产生的意义有初步的认识。开始意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用标准单位测量才可以让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设计本次探究活动,还可让学生认识到“水的多少”是立体的,希望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水的体积”转化,希望学生从关注“水的形状特征”开始向关注“水的体积”这一新特征转化,为量筒和毫升的引入做准备。)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出示量筒,学生观察,汇报发现。
(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认识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
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板书)
(设计意图: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指导学生规范地使用量筒;提出毫升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认识水体积多少的不同,更使学生明确“水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同时理解测量需标准工具,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小组测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并交流结果。
2、估算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
(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设计意图:继续关注“水的体积”,练习使用量筒和毫升,能初步估算常见液体的体积。)
3、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4、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外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4、《比较水的多少》科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较水多多少
1、师:现在我们已知2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
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
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识并使用量筒
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量筒要平放?
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
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
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
4、师: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5、比较水的多少小学科学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四课。它让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本节课教材从两个方面设计,首先是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接着,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指导学生以科学探究方式经历提出问题──经历假设──制定方案──验证比较──整理事实──交流成果的探究过程。其次,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并设计课件,把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正确使用量筒。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液体有一定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液体有一定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难点:知道多种测量方法及标准的统一性。
三、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我设计了探究式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学会比较、测量液体的多少,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首先出示加菲猫思考问题的图片,让学生帮助加菲猫解决一个难题,引出问题:“桌上有两瓶水,哪瓶水多,哪瓶水少”。通过这个问题吸引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的注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第二环节:体验探究过程:比较水的多少。学生对两瓶水的多少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证实你们的猜测呢?”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此时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说出道理就要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水的特征给予归类。比如:比轻重(根据水有重量)、比液面(水在相同的容器中会有同样的液面高度)、比流速(水可以流动)等。使学生对水的认识从概念转化到应用层面。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讨论清楚之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方法完整地对其他同学表述清楚,在全班同学中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分发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经过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从而认识了证据在证实假设的'过程中的重要。
第三环节:适时引领探究深度,引出量筒,让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在前面的实验中,学生已经知道了1号瓶中的水多,这时教师顺势提问:“1号瓶里的水比2号瓶里的水多多少呢?用什么方法测量呢?“如果学生说出了用带有刻度的杯子测量时,教师就出示带有刻度的杯子,把其中的一个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中,让一名学生读出水有几厘米,再问“厘米”是什么单位?长度单位。我再把这杯里的水倒入另外一个比这个杯子细的杯子当中,让学生观察,水位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明确了用这种方法测量是不科学的。这时候,引出量筒,教师介绍量筒,让学生认识量筒。然后让学生使用量筒进行实验。实验之前我没有教给学生量筒的读数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小组汇报时,说出不同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本来这两个瓶里的水是一样多的,为什么会量出不同的结果呢?”让学生在探
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拓展及课后延伸
在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建立一些液体体积的概念。如5ml、250ml、500毫升等的液体有多少,我设计了考眼力的游戏题,让学生猜猜这些液体有多少毫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同时,还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在生活中,还有类似量筒这样的容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最后,让学生回家自己想办法制作一个比较大的量筒,测量你家中液体的体积。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引向生活。
6、小学科学《水是怎样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懂得液体的含义。
2、能用多种方法,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达出来。
3、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一个个活动中,探究并理解液体的基本特征。
2、难点:对水的形状及水平面的理解。
教学准备:
各种能够装水的容器(如脸盆、烧杯、肥皂盒、瓶等)、木块、玻璃片等固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观察了一杯水,请你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2、(出示一些固体)问:这些物体各是什么形状?
[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固体的形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有一定的形状,为理解水的形状作准备。]
二、科学探究
活动一:观察水的形状
1、(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问:水是什么形状?
2、你能说哪些东西和木块一样?哪些东西和水一样?(从有无固定形状方面去举例)
3、小游戏:出示一杯水。问:你能把这杯水变成哪些形状?
[注: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水是没有形状,还是没有一定的形状,显然是后者等。安排游戏的目的.,一为了活跃气氛,二为了加深理解水的性质。]
活动二:观察水的流动性
1、(往烧杯中不断加水,直至流出来。)问:现在水有什么特点?
2、你还有什么办法让水流动起来吗?
3、现在我们又知道了水的什么特点?
4、我们常说水是液体,那么谁来说说,什么样的东西叫液体?
5、还能举出生活中碰到的哪些也是液体?
[注:这一环节,重在表达交流,从活动、体验、观察到的现象、抽象成为一般性的科学概念。从科学概念到生活实际的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活动三:观察水平面
1、(出示几种液体)这几种都是液体,请大家观察,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观察同一瓶水,让瓶子不断变换姿态,静止后,看它的水平面有什么变化?
3、谁来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水平面有什么特点?
4、水平面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能举一些例子吗?
5、谁能用桌上的东西,检查一下桌子是否放平?
[注:几种液体找共同点,要加以引导,使学生能找到水平面。水平面应用的例子,如果学生举不出来,可由教师以文字或图片、实物加以展现,使学生明白科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三、交流、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又懂得了什么?
2、对自己或小组评价一下。
7、小学科学《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学生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3、初步懂得“自然蒸发”和“加热蒸发”这两种分离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4、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如何确定分离出来的物质就是盐。
课前准备:
烧杯、沙、盐、酒精灯、火柴、不锈钢汤勺、放大镜、筷子、培养皿、盐田的图片、观察记录纸等。
教学设计:
一、 引入
1、出示一杯纯净水,一些沙,怎样把沙和水的混合物分离开来?
2、出示一杯纯净水,一些盐,怎样把盐与水的混合物分离开来?
二、 设计分离盐与水的实验方案
1、学生讨论,归纳出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自然蒸发、加热蒸发)
2、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自然蒸发”这个分离方法是可行的?
3、取一小杯盐水放在教室里供大家观察。
4、引导使用实验观察记录纸。
5、怎么用加热的方法把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6、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7、教师补充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三、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蒸发”分离盐与水。
1、学生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3、勺底的白色物体肯定是盐吗?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确定?
4、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体的外形等初步确定是盐。
5、尝尝味道,确定这是盐了。
四、盐是怎么来的
1、 你知道我们吃的盐是哪儿来的吗?
2、 想象描述是怎样利用海水制盐的。
3、 出示海水晒盐、机械化生产盐的画面。
4、 说说这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离盐和水的?
5、 讨论用自然蒸发分离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缺点吗?
五、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如果你遇到了其他溶液能分离吗?比如糖溶液、味精溶液等。
8、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使学生了解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转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能够解决沉在杯底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理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活动课堂的动手能力要差一些,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经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会有较好的改变,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和搜集资料的习惯。但在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多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盐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和分析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明白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2、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的兴趣。
3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为科学献身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使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食盐与水。 教学难点: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
1、给一杯浓盐水,加水搅拌,使食盐完全溶化。
2、让学生观察,进行逆向思考,把杯子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水分蒸发后会出现什么?
3、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的继续减少,食盐会一起蒸发吗?
二、实验操作: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使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把水加热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学生编写观察报告
三、拓展活动
1. 浓糖水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2. 2、那么怎样能从海水中得到盐呢?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学生交流)
四、总结:食盐溶解在水中加热后,食盐不会随水分一起蒸发掉
9、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背景分析:
《水》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仅仅是用某一个感官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没有明确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本课以水为载体,重点对“水是什么样的”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运用看、闻、尝的方法把水与其它液体进行比较,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技能,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感官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感官认识水的性状,能用准确语言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
2.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快速地将多种液体中的水鉴别出来,体会运用感官观察是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2.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3.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用感官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水的性状。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形状的器皿、白醋
2.分组材料:透明塑料瓶、牛奶、白糖水、白酒、水、干净的筷子、记录表
实验表
感官 | 方法 | 现象 |
眼睛 | 看 | |
鼻子 | ||
嘴巴 | ||
我观察到的水的特点是: |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一瓶白醋)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发言
讲述: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眼看、鼻子闻、嘴巴尝)(当学生说到“闻”的时候,及时演示“闻”的正确方法,提示学生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就去闻、去尝。)
二、探究水的特点
1.观察水的特点
谈话:现在用各种方法观察水,找一找水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观察,完成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气味和味道
讲述:通过我们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我们找出了水的特点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2.辨认各种液体
谈话:现在这有四种液体——糖水、白酒、牛奶和水,你能又快又准确地把这瓶水找出来吗?学生分组活动:辨别各种液体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叙述判断的过程,首先用眼睛看,看是否有颜色、是否透明,找到牛奶;接着用鼻子闻,看是否有气味,能找到醋;最然后用舌头尝,看有什么味道,能找到糖水;只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那杯才是水。
(板书:观察顺序:看→闻→尝)
三、认识液体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牛奶,糖水,白酒和水之间的不同点把它们辨认出来了。其实它们还有着共同的地方呢,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教师演示:往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倒液体。
学生观察
讲述:像水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板书:没有一定形状)
四、布置作业
谈话:上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讲述: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命离不开水,关于水还有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有关水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