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的一等奖说课稿
1、《背篼》的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篼》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背篼》是浙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而优美的散文,文章以山区为背景,选取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勤劳的山区孩子的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富有情味,适宜学生朗读和背诵。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山区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2、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盛”,理解14个新词语的意思。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第2——7自然段,体会小男孩的勤劳、纯朴和可爱。
第三课时:找出课文的重点句,围绕重点句读读议议,朗读,背诵全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绝非是简单地多搞些练习、多做些作业,而应是形式多样地、生动有趣地进行品词赏句、感情读背等训练。语言文字训练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统一、阅读中与片断练笔的有机的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对读写结合、文道统一的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什么时候)(谁)(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五、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结写作顺序。
(课文按山里的孩子归来的顺序,先写大山的孩子,背着柴火回来;再写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赞扬了大山孩子的勤劳童年。)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第三课时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延()民()责()
蜓()抿()渍()
梢()赞()
哨()攒()
2、《背篼》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背篼》是浙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而优美的散文,文章以山区为背景,选取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勤劳的山区孩子的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富有情味,适宜学生朗读和背诵。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山区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2、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盛”,理解14个新词语的意思。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第2——7自然段,体会小男孩的勤劳、纯朴和可爱。
第三课时:找出课文的重点句,围绕重点句读读议议,朗读,背诵全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绝非是简单地多搞些练习、多做些作业,而应是形式多样地、生动有趣地进行品词赏句、感情读背等训练。语言文字训练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统一、阅读中与片断练笔的有机的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对读写结合、文道统一的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什么时候) (谁) (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五、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结写作顺序。
(课文按山里的孩子归来的顺序,先写大山的孩子,背着柴火回来;再写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赞扬了大山孩子的勤劳童年。)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第三课时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延() 民() 责()
蜓() 抿() 渍()
梢() 赞()
哨() 攒()
3、《背篼》的一等奖说课稿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中《背篼》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文章以简练而又富有情味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打柴归来的形象,展现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读此文,那勤劳、纯朴的山娃子仿佛已活脱脱来到你眼前,令你无法抗拒内心对他的爱。
怎样让此景、此情轻松留住,添一份永恒记忆中的甜点,成了我和学生共同的目标。为此,在教学此文时,我们采用了配画明文,文画共赏的方法。
一、初读试画,感知美
在出示课题后,通过简笔画背篼开篇,既掌握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的每一个小节都可作画,同学们不见的景物。学生喜爱作画,他们迫不及待地自由读文,边读边画下所见的景物。学生很快便感觉到了文章的景物性、图画性。当图画绘诸笔端时,他们又对课文语言作了揣摩,并自主地了解内容。这一过程是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的。过去那种一味枯燥地读文变得生动而有富有情趣,这无疑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态势,充分发挥了情感功能。没有生硬的词语解释,没有刻板的提问,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发挥。于是,平时一位从未提过问题的学生向教师请教坎该如何画?通过点拨,他成功作画,爱创新的同学,有了发挥水平的机会,外加了许多合理的景物。初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得到回归,强化了学生对深读课文的兴趣。
二、研读添画,拓展美
在课文初成画后,让学生自由说图,再参考文章内容说一说,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比较中,学生能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简练。能否将这简练的语言再丰富一点呢?让学生再自读自悟,联系生活,切磋文章的遣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合理添画景物,为画配词。在发展他们的研读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
(1)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动画性。如那飘过林梢的袅袅炊烟,画成了高扬的手臂,配以孩子,回来啦!一路上,注明了拐、绕、走、跨,不同的走法。
(2)中心句巧妙地升华。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山里的孩子不只是打柴,他们拎水、割稻、种菜、拔草,这就是勤劳;也有学生画了许多背篼、许多孩子,表明了山里的孩子共有的美德。对山娃的赞美之情早已注入其中,何用表白!
(3)填补空白。文章语言简练,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一路问候村人,一路的山歌小调;如何打柴,如何采药,如何在山里贪玩,摘下红红的山柿子;那晚,孩子为卖药做了一个甜美的梦。这一切,丰富了课文内容,使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程度的体验。
此时,再让学生说画,课文原有的构思又有了创新,他们创造性地表情达意。再读课文时,那简练语言的内涵就丰富多了,感情更为深厚。这样,互为映衬,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使课文形象更加鲜明。作画与学文相辅相成,互促互补,使阅读课堂教学达到了十分和谐的美的境界。
三、文画同赏,表达美
当文已读,画已成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成为轻松自在的事了。作车再现了课文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鲜明、准确而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他们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学生在研读中细细品味了文章,深切感受到文章对山里孩子的赞美之情。这时,学生的朗读就显得入景入情,真切感人,做到了以情传声,可以说是真情的流露。
这堂课下来,把讲读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笔的趣味送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他们便会主动、生动地去阅读。我认为,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他们的想象能力,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
4、《背篼》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上,还体现在()和()上,更体现在()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妈妈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5、《背篼》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
(1)昨天老师编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 本》第4、6题。
板书:
4、背篼(图)
生字 晚霞 美 山风、小溪、鸟 炊烟
6、《背篼》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什么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
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
(1)说说什么是重点词句?
(2)怎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孩子什么样的好品质?
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说说课文是怎样写出山里孩子的“勤劳”的?
(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
2、讨论:
(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又是怎样写的?
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药材……”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
(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
(说明路途遥远)
(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抿着小嘴微笑。”
(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句子。根据叙述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4、围绕重点,读读议议
(1)选取2、3、4、7自然段自由读。
(2)讨论:
①山风、小溪、鸟儿为什么对打柴的孩子这么亲热?
②“炊烟”为什么说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③从“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④从妈妈细微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作业
作业题4—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
深化重点句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什么?它们的表达方法与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从“一次”联想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7、《背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上,还体现在()和()上,更体现在()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 )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妈妈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8、《背篼》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想和大家商量商量,接下来该怎样学呢?谁来出出主意?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上,还体现在()和()上,更体现在( )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 )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妈妈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拿自己跟山里的孩子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