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当小交警》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27 15:02:34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当小交警》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当小交警》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品德与社会《我当小交警》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我当小交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市南区实验小学的教师郑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关注交通》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我当小交警》的第一课时。本课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我的家乡”第6条“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的要求编写的。因为当前学生的安全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学生的交通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交通法规常识,现在的交通给个人安全带来了不少隐患。学习交通法规的有关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综合了课程标准中的“我是中国人”、“我的家乡”的有关内容,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交通的发展以后,来学习交通常识和法规,注意交通安全。本单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交通事业的发展和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本课通过学生的探究、体验使学生明确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处在不断上升发展的学龄段,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查阅资料,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基于以上这些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交通事故的录像以及自己查阅的资料,感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感受生命的幸福所在,珍爱生命。尊敬交警,服从交警的指挥。

  2、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交通秩序的现状,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掌握一些交通法规。通过自己搜集整理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的交通常识法规,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交通秩序现状,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了解一些交通法规。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难点:感受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尊敬交警,服从交警的指挥。体验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

  二、教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以我当小交警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监督、控制学生活动的人,而是学生可信赖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参与法:《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倡导动态性、建构性、过程性的知识观。因此这节课我以全身心活动为载体,以我当小交警为主线,设计闯关游戏的环节,学习有关的交通常识和法规,并在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2、情境感悟法:学生的品德形成来源于生活,所以播放现实中的交通事故引起学生的争论与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交通秩序要靠大家的共同维护从而感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珍爱生命。

  3、多媒体展示法:

  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资料使整个课堂更直观,使学生与生活紧密相连,让他成为一个能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了解安全的重要性,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的有效途径。

  4、评价激励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分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回答对的奖励绿点,回答错的给出红点。看最后谁的绿点多,评选出最佳小交警。以此评价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法:

  再来谈谈学法:

  1、自主探究法:以我当小交警为主线,进行闯关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学生在课前查阅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筛选补充,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2、实践体验法:为了使学生能更直接的学习有关交通方面的知识,并且落实运用到生活中,我还特意邀请了我校的校外辅导员--香港中路中队的李警官亲自到现场进行指导,并请他教给同学们指挥交通的手势。使学生与交警叔叔亲密接触,切实体验到交警叔叔的辛劳。从而能尊敬交警,服从交警的指挥。

  3、小组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我们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更好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大家畅所欲言,互通有无,使优等生帮助暂差生进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40分钟的课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大家介绍今天来到我们课堂上的交警叔叔,并播放他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照片,问大家看到交警叔叔的感受,问学生你们感觉他穿上这身衣服在指挥交通,神奇吗?你们想跟他一样吗?如果想跟交警叔叔一样,就要完成下面的闯关活动,当上小交警。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是学生崇拜交警,激发学生想当小交警的愿望。)

  活动二:多维互动,探求新知 15分

  以我当小交警为主线,设计闯关游戏的环节

  l 识识看:让学生识别有关的交通标志。学习基本的交通常识

  l 判判看:让学生判断交通法规的说法是否正确。学习有关的交通法规

  l 辨辨看:让学生辨认图片中的人们违反了哪些交通规则。让学生通过掌握的'知识法规进行辨别。

  (设计意图:通过识识看、判判看、辨辨看使学生掌握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辨别,运用到生活中,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上闯关过程中让学生随时补充自己查阅的资料,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多方面去查找资料,搜集整理资料,并运用到课堂中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活动三:体验生活,珍爱生命 10分

  1、让学生说说青岛近期发生的交通事故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观察、访问,查阅等方法去了解本地的交通秩序现状,进行讨论交流,培养他们观察社会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师用视频课件播放交通事故的录像,录像中出现了很多因为违章而出现的交通事故,还有人们为在交通事故中去世的人们痛苦流涕。播放完以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看了录像以后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又让学生感受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交通秩序要靠我们大家共同维护。惨痛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悲伤,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我们要珍爱生命。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更好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大家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活动四:主动参与,指导行为:5分

  把交警请到我们的讲台前,让交警叔叔教给大家指挥交通的手势并对交警叔叔进行采访。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通过与交警叔叔的近距离交流与接触,学生不仅能学到简易的交通指挥手势,而且能切实体验到交警叔叔的辛劳。从而能尊敬交警,服从交警的指挥,并且逐步提高当上小交警的责任和意识) 5分

  活动五:遵守规则,发出倡议 5分

  让学生谈谈我们应如何遵守交通秩序以及如何告诉别人遵受交通秩序,将好的合理化的建议写下来,发出倡议,贴到黑板上。

2、小学品德与社会《我当小交警》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星子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孙敏,这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初次尝试了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一个主题《我是谁》一课的教学。根据新课程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整个教案,我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它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好了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太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本课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初步了解角色的责任。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角色。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不同的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从而愿意在现实生活中的当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通过课下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

  二、说教法

  我采用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景,互动教学,角色表演等教学形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说学法

  学生的通过观察照片、图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角色意识,了解角色责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自己的照片及各种不同场景的照片录象;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不同场景;调查报告表格。

  在组织本课教学活动时,我设计了五个活动过程,分别为:谈话导入,引入课题;结合自己,说“我是谁”;观察周围,他们是谁;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在这一活动中,以老师不同角色转换为例,向学生提问: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是谁;当我回家为女儿梳头时,我又是谁。一连串的提问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老师在不同环境中角色变化的观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义。这一环节中,辅以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引导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而明白——一个人在生活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都角色定位有个粗浅的认识,也为下面“说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结合自己说“我是谁”

  这一环节,首先抛出问题“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还是谁”,当他们说到校园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出示相应的图片(李洁和蔡悦同学在品德与生活课上为同学们表演口风琴二重奏,瞧他们真棒;在庆“六一”文艺演出中,查笑奕在为同学们做精彩的演出;在运动会上,阵阵呐喊声中,同学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力气;在学校的粉笔画比赛中,同学们就像小画家一般)。

  当学生说到书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再出示书中相应的图片,与课本结合,直观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使他们初步认识到角色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思路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电影院、公园里、旅游景点、书店、图书馆、运动场等,(邹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车上学,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商店买文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场购物时是顾客;在公共汽车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说和小组交流,体验、探究到了角色的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环境中角色的变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责任。

  活动三观察周围他们是谁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靓靓小朋友妈妈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靓靓小朋友的妈妈是一名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上班时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下班一回到家,就忙里忙外,这不,正忙着给靓靓准备可口的午餐呢)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着为学生出示书中两位小朋友爸爸妈妈的图片。通过体验他人和父母角色的变化,再得出他们角色多样性,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明确角色与场景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场所,对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了“回归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原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活动四创设情景扮演角色

  我为学生准备两种场景的照片,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两种角色身份,再选出代表,根据角色特征进行表演,让其他组的同学猜猜这位同学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先说出来谁获胜。请获胜小组介绍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身份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色总是同相应的场景和责任相联系的。

  这种直观的教学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强烈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与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表演中体验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担任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活动五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再一次将学生引入社会,到商店里看一看,顾客和售货员是怎么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机、售票员是怎么做的,他们当好自己的角色吗?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指导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填写调查报告。

  以上是我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给我指出缺点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成熟起来。

3、小学品德与社会《我当小交警》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懂事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辽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大”学生了,第一课《我懂事了》这一单元分为三个主题活动:我懂事了、我与小伙伴、珍惜时间。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变化。

  本课是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的起始课,学生从《品德与生活》的学习过渡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来,进入三年级是小学生活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情况,为体现新课标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以及“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的内容标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通过讨论,搜集汇报资料、辨析、讲故事等方式,感受父母、老师、同学在自己成长中的关心与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对父母、老师、同学等关爱自己成长的人产生感激、尊敬之情。

  重点:感受自己成长变化,发现自己的优点。

  难点: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帮助,萌发对它们的感激之情。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游刃有余,从容施教。新课标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儿童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法、交流谈话法、辨析法、直观对比法等。使学生在直观发现自己成长的基础上,畅谈自己的思想行动的成长,从自己的成长中感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从而解决重难点。

  (二)说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杨,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学法有:交流汇报法、讲故事法、讨论探究法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达到理解陶情、感悟积淀的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导入。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保证,精彩的导入自然会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创设一个请客人来的情境,展示班级同学一年级的照片让学生找自己和同学,通过对比和交流发现自己长大了、长高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点拨,你还有什么变化?从而揭示课题《你懂事了》。

  (二)交流成长经历,展示才能。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价值。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与小组同学共同交流,讲讲自己成长过程中有趣的、难忘的故事。在比较和讲述中发现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受成长的乐趣。在全班的汇报中,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懂事的变化。通过学生的汇报启发学生在学习、家庭生活、自制力和珍惜时间等良好习惯方面畅谈自己懂事了。在学生提到自己的能力上的增长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达到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的教学目标。

  (三)感悟成长的帮助,积淀升华情感。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中的三个方面是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注重知识,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教学观念。学生在交流自己成长经历,体验成长的快乐后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的成长懂事,谁看了最高兴?还记得亲人、朋友鼓励你进步时说过的话,关心帮助你的事情吗?”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感悟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积淀感恩的情感。教师适时提问:你打算怎样感谢这些帮助过的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并抛出辨析题,请学生说说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让学生知道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学习、听父母长辈的话也是成长懂事的表现。

  四、情感升华,感恩教育。

  教师总结,同学们不仅要在内心铭记他们的关爱,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去感激他们,在父母过节或过生日的时候,悄悄的送上一份祝福,也是同学们感激他们的表现。使学生知道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是老师和父母最希望看到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取得等多的进步!

4、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一等奖血与火的时代的小学品德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

  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5、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和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愿望。

  能力: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知识: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初步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家乡与其他地区在地形上的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来看,孩子生活的地方相对偏僻,农村孩子进城、出远门旅游的机会相对较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愿意从地图中看家乡。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过简单的平面图知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地图学习从更多的视角来认识家乡。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四年级学生尽管对自己生活区域的地形特点的认识是感性的,但他们对整个家乡的地形地貌缺乏概念性的了解,也少有机会去认识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形,缺乏对不同地形特征的了解与比较。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学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要突破重难点,教师应从最基本的看图常识入手,建立学生的方向意识,认清基本的图例和不同颜色在地图上所代表的含义,教会学生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换算,切实帮助学生学会识图。在地图学习中可以先由老师引导看过渡到同学合作看,再过渡到自己独立看图,循序渐进,突破难点。有的孩子的家乡的地理位置偏僻难寻,可以将寻找范围扩大到家乡所在的县、市、省一级。对于学生来源广泛的班级,可充分发动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用各种形式介绍自己家乡的地理、历史、人文等,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能够让学生们在比较家乡间异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我国的五种地形,比较其他地区的地形异同,感知家乡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

  探讨地理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地图、本省或市地图、磁铁、刻度尺、彩笔、毛线。

  学生准备:彩笔、纸张等相关学具。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看地图找家乡”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家乡的自然环境”的教材内容。

  第3课时完成话题“我的老家”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看地图找家乡

  [播放动画:看地图找家乡]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家乡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家乡周围有哪些邻居?在地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能正确运用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获取家乡的有关信息。(板书:看地图找家乡)

  交流通过询问父母、上网查询、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面积、人口等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活动二从我的家乡到你的家乡、他的家乡

  1.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区的小朋友,然后让大家在地图上找找这些小朋友家乡的`位置,用磁铁或彩色笔标记出来。

  2.让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把自己的家乡和另一个同学的家乡标示出来,并连接起来,根据比例尺测量一下它们的实际距离。也可以多测几处,借此增进不同家乡的孩子之间的了解。

  小结:看地图时,可别忘了先看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确定方向才能确定地图上某一地点的方位;知道比例尺才可以量算出图上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了解图例才能读懂地图上表示的内容。

  【设计意图:进一步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活动三画家乡

  1.出示家乡的地图,让学生认识和熟悉家乡地图的轮廓,知道家乡省级行政中心所在地。

  2.让学生试着画一画家乡地图的轮廓,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使用这个颜色,从而将家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家乡的地图像什么,从而加深对家乡的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活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觉。】

  活动四地图知识小游戏

  1.猜谜语:课前准备5~10个谜语。(如:两个胖子,打一省会——合肥;夏天穿棉袄,打一省会——武汉)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2.猜车牌:教师事先准备若干纸质机动车牌(如:晋A30215、川D50314)。设问:假如你们是一个交警,你所管辖的地段发生了交

  通事故,首先你应该知道肇事车是什么地方的车?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轻松掌握家乡的简称。】

  板书设计

  看地图找家乡

  我的家乡(学生作品)

  地图三要素:方向、图例、比例尺

  第2课时

  活动一认识家乡的地形

  [播放动画:我国主要的地形]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在中国地形图上找找五种地形,并结合中国政区图了解他们的大概位置。进一步了解这些地形和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重点说说自己家乡的地形特征。(板书:家乡的自然环境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

  【设计意图:初步知道和了解祖国的五种主要地形及其基本特征,并进而考察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及其对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初步以地理的角度和观点了解家乡。】

  活动二尝试做一个家乡地形模型

  1.教师预先出示一张家乡地形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的颜色,初步使学生明白家乡地形的特点。

  2.学生先画一张空白的家乡轮廓图,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解,利用橡皮泥的不同颜色及可塑性,在空白的家乡轮廓图上捏出有起伏、有颜色区分的地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的多样性,知道每个家乡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点。】

  板书设计

  家乡的自然环境

  家乡地形图

  家乡地形实景图

  五种地形: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地

  第3课时

  活动一找老家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文,根据课前调查交流研讨:介绍自己户口本上写的祖籍,通过比较居住地和父辈的出生地是否一致,理解“老家”的含义。然后,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说一说为什么称那里为“老家”。交流自己是否回过老家,介绍一下回老家的路线和乘坐的交通工具。家乡还有哪些亲人,那里是什么样子的,回去前会做哪些准备,回去后要注意哪些礼仪等。(板书:我的老家)

  【设计意图:了解自己的祖籍,懂得老家指的是自己祖辈出生和长期生活的地方,了解老家的地理位置和一些基本情况,并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老家”这个家乡。】

  活动二小采访

  1.如果班上有来自外地的同学,可以特别请他们为同学们讲讲自己的家乡。

  2.老家还有亲人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课前用书信或电话的形式,向老家的亲人进行一次采访,并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惦念之情。家中有爷爷奶奶等老人的,也可以听老人讲讲老家的故事,并了解一下老人远离老家的感受。

  3.整理好自己的采访记录,课堂上将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和同学们交流,使同学们在情感上获得共鸣。

  4.最后,大家可在班内做一期题为“我的老家”的墙报,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所学的地图知识,为自己的老家画一张地图,再配一些图片和文字,制成一篇图文并茂的小文章,贴在墙报上。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中的古诗《回乡偶书》,引导孩子体会那种故土难离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老家的认识和感情。】

6、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第一个寒假》的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愿意并尝试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寒假生活

  (二)了解一些有关春节的民俗,文明、安全过春节。在节日里获得对中华传统“年文化”的美好体验。

  (三)能用多种方法留下自己寒假生活资料,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二、教学重点:愿意并尝试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寒假生活

  三、教学难点:了解一些有关春节的民俗。

  四、教学时间: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这个学期的学习就要结束了,那我们就可以休息一下,好好的.玩了。除了能好好的玩,你还想做什么?说一说

  完成书80页

  二、动手写一写你的寒假计划,或者画一画

  (一)说一说

  (二)动手做

  三、欢欢喜喜过春节

  我们都知道在寒假里我们要过一个节日,那就是春节,再过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干什么?说一说(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那你知道今年的春节是什么时候吗?

  对2月17日,星期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老百姓把过春节也称“过年”

  我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

  春节的时候我们还拜年,你都给谁拜年,怎么拜?

  今年春节你打算怎么过?说说

  下面看看我们怎么过这个寒假,如何做

  四、记录多彩的寒假生活

  将你在寒假里做得有趣的事情记下来,开学的时候和同学们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寒假生活画出来,看看谁的寒假过得最丰富多彩

  祝你们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寒假!

7、小学品德与社会《爱惜生活用品》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知道爱惜生活用品是热爱家庭的表现,懂得生活用品来之不易,应当爱惜。

  [智育目标]:爱惜生活用品,不故意损坏。东西摆放整齐有序,不乱扔。

  [素质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用品的爱惜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爱惜生活用品以及怎样爱惜生活用品。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爱惜生活用品。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

  学生活动设计

  “了解生活用品”、“看图讲故事”、“读一读”

  【导入新课】

  老师:我给大家出几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

  老师:我们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谜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老师:它们都是生活用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生活用品。

  【讲授新课】

  一、了解生活用品(板书)

  (一)生活用品的用途(板书)

  老师:大家请打开课本的十四页,大家看图中都画了哪些生活用品,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呢?大家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老师: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大家说一说,它们是什么,都有什么用途?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大家还知道哪些生活用品呢?在日常生活中,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然后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同学们听。

  老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的生活用品以及它们的用途,那大家知道它们都是怎么来的吗?

  (二)生活用品的由来(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十五页,看一看,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老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桌子是木工师傅一点点的制作出来的;毛衣是妈妈一针一针织出来的。它们都来之不易啊!

  老师:大家看完视频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老师:生活用品是由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制造出来的.,或者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钱买来的,不管哪种方式,它们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爱惜它们。(过渡)

  二、爱惜生活用品(板书)

  (一)不浪费、不乱扔、不损坏生活用品(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十六页,认真看一看,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老师:在图中,一个小朋友对自己不喜欢的袜子随手扔到了垃圾筒,这是一种浪费;一个小朋友在桌子上乱画,这是对桌子的故意损坏;还有一个小朋友只想着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而把雨伞随地一扔,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只有一个小朋友小心使用生活用品,把桌子擦干净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大家说是吗?

  老师:那大家平时是怎样爱惜生活用品的呢?大家说一说。

  (二)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板书)

  老师: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十七页,认真看一看图片画得是什么故事?然后把你得想法讲给大家听。

  老师:大家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老师:所以说,爱惜生活用品就应该做到,不浪费;不乱扔、乱放;不损坏;小心使用;物品摆放整齐。只有这样做,才是一个爱惜生活用品得好孩子。

  老师:最后,我们大家一齐来看课本第十八页,大家认真观察该页的四幅插图,大家说他们的做法好吗?

  老师:这几个同学的做法都是爱惜生活用品的表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最后,老师带领大家一齐读该页的儿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懂得了生活用品来之不易,应当爱惜生活用品;知道东西摆放整齐有序也是爱惜物品的行为。

8、小学品德与社会《家乡的变化》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激发同学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

  1、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绚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说一说自身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同学说)

  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

  老师的家乡是滨海乡镇的一个小村子,那里以前泥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特别是雨天,老师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泥路才到学校。令人惊喜的是,如今那崎岖的泥路已经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这就是老师家乡最大的变化。不过比起城市来,老师的家乡还是十分落后,但老师仍然十分热爱自身的家乡,那你们热爱自身的家乡吗?能不能把你们家乡变化的.情况说一说,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4、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身小组的调查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

  (2)、自由选择自身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房屋、道路、小桥、家庭……)

  (3)、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口头、照片、录象、图片……)

  5、补充资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身收集到的许多照片,我也切实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身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风景吧。那就让电脑做我们的导游,一块儿去欣赏我们家乡的优美风光吧。

  (1)滨海公园风景如画;

  (2)县政府办公中心

9、小学品德与社会《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自然资源利用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知道全球多种自然资源正面临短缺,在频频告急,引导同学认识到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协助同学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的。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自然资源利用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知道全球多种自然资源正面临短缺,在频频告急,引导同学认识到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安排小调查:家乡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

  了解我国维护自然资源的相关法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几月几日吗?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二、教学互动一

  1.阅读课本67页杨柳青小学六(2)班同学对全球和我国自然资源的整体状况进行的调查。

  对照插图,说说你认为矿石、风力、土地这些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

  2.将小调查的结果填写在课本相应的地方,互相交流。

  3.展开想象:假如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继续加剧,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4.阅读《节水新概念》。

  以“加入世界没有了水”为主题,展开讨论。

  有人说,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组朗读课文69页“自然资源紧急求救”中森林资源告急、矿产资源告急的段落。

  自身仿写“土地资源告急”。

  三、教学互动二

  1.阅读《复活节到衰落的.秘密》。

  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复活节到衰落的秘密是什么。

  2.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71页许强、黄春雨、任丽的话。

  你想说什么?请在课本相应的地方写下来。

  3.阅读《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资源与环境维护法》。

  在这部最早的资源与环境维护法中,提到了一些维护资源与环境的具体措施,你觉得这些措施的提出,体现了我们祖先怎样的观念?

  这些措施在今天还有用吗?假如今天再次制定,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条例?

  4.每年的世界环境日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你知道围绕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各地举行了哪些活动吗?

  5.请同学朗读课本第72页王大同同学的话。

  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维护自然资源的相关法规?

  同学交流,老师补充。

  假如家乡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它们?

  四、作业

  就维护自然资源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写下来。

10、小学品德与社会《快乐其实很简单》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快乐其实很简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的第四课。本单元是从心灵上净化学生,让学生用心去体会美好品质、美好心灵,学会宽恕他人、体谅他人、尊重他人、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学会与人分享快乐,体会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本课学习通过游戏、活动和快乐体验一步一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含义,感受快乐的心情,并领悟快乐的本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11岁多,已经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小个体了,认识了不少的同学、朋友、亲戚,学会了与人交往,能自主开展小型活动,解决一定的实践问题。具有调查了解、发现思考的能力了。无忧的孩子他们的脸上应该挂着纯真的笑容,但是有不少孩子的笑容蒙上了阴云,部分留守儿童隔代抚养或亲戚寄养,性格孤僻消极,不善与人交流;有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拈轻怕重,爱攀比,不能很好与大人沟通,不会体验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体会学习生活,群体生活的快乐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体会生活中的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理念。

  二、情感与态度: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无处不在,懂得快乐就是帮人一把,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三、行为与习惯:1.在帮助他人中体会快乐,并乐于与人分享快乐。2.调整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养成感恩和助人为乐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调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快乐,知道什么是快乐,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快乐;通过学习懂得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帮助他人。

  教学过程

  活动一:发现快乐

  1.播放歌曲《如果快乐你就拍拍手》,同学们让我们边唱边跳吧。

  2.同学们感觉到开心、快乐吗?

  3.是啊,校运会我们班男子接力获得了第一名我们感到快乐,每周星期一宣布我们班获得劳动红旗我们感到快乐。板书:快乐其实很简单。

  活动二:“快乐调查”汇报-----在采访中获知人人都有自己的快乐。

  1.师:有人说,快乐是结交新朋友;有人说,快乐是到西山游玩;小朋友说,快乐是看到妈妈甜甜的微笑;有人说:快乐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饭;还有人说,快乐是别人真诚的感激……快乐究竟是什么?课前我们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快乐调查”活动,老师了解到各组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各个小组将你们的快乐成果与大家分享。

  (1)儿童组(2)成人组 (3)退休的老人组

  2. 集体评议:你认为哪一组的'汇报最精彩?为什么?

  3.采访儿童组:你们这一组的汇报得到同学的好评,你们快乐吗?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一下你们的快乐。问评价的同学,你的评价儿童组的同学得到快乐你吗快乐?

  4.老师表扬:成人组、退休老人组调查的同学也做到不错,让他们感受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也感受到快乐

  5.师生互动:快乐是每个人都有的,你的快乐是什么?他的快乐又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快乐?我们来互相了解一下,到你想了解的人身边去了解吧。

  活动三:说说自己的快乐。

  1.互相分享快乐:向同学、老师说说自己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2.谈感受:你对快乐有没有更多的感受?

  活动四:品尝快乐

  1.在阅读中感悟快乐的内涵: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帮人一把。

  2.阅读文中故事,交流体会。

  3.教师总结:快乐就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别人一把。

  活动五:延伸快乐-----在生活中实践、享受快乐。制作一个“快乐”记录本,把每天的快乐事件记录下来。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