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高中政治新课程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29 11:22:35

  高中政治新课程一等奖说课稿

高中政治新课程一等奖说课稿

1、高中政治新课程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1,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xxxx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单元第。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题为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2、高中政治新课程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过氧化钠〔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根据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有:

  ①知识技能目标:知道Na2O,Na2O2的性质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标:通过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以及相关补充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然后通过结论总结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和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授课程序〔按授课程序的按钮〕

  第一部分:情景创设〔点情景创设的按钮〕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问:图中消防员正在救火,想想常什么来灭火?(水,二氧化碳)

  其实水,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灭火,其实还能“点火”,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探究实验一:〔点探究一按钮〕Na2O2与H2O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

  让学生取一个石棉网,在上面放一个蘸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

  现象:脱脂棉着火了

  设疑:为什么脱脂棉着了?探究一下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能燃烧。)

  2、探究实验二:〔点探究二按钮〕Na2O2与H2O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现象:带火星的木条着了(有氧气生成)

  反应后溶液稀释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有碱生成)

  及时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生成的气体为O2,溶液呈碱性,显然是NaOH溶液。即:2Na2O2+2H2O=4NaOH+ O2↑)

  3、探究实验三:〔点探究三按钮〕Na2O2与H2O反应后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将水注入到盛有1g Na2O2的试管里,制成溶液,并将溶液分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观察较长时间也不裉色,而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半分钟内裉色。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稳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实验四:〔点探究四按钮〕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指导学生: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用坩埚钳夹取

  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现象: 脱脂棉燃烧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且反应放热,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一:〔点创新一按钮〕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固+液气体”

  探讨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

  2、创新应用二:〔点创新二按钮〕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Na2O2应怎样保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点归纳小结按钮〕

  列表对比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

  第五部分:布置作业

  自已设计针对本课对应练习题

  备注:

  1. 本节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观察现象,探究原因,获取新知识。

  2. 说课之前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路一定明确,说白了就是把你的这个明确的思路说给评委听。所以必需层次分明,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知识越深越好。不是给学生上课,课件内容应该不用动画效果。(不是做不出来)

  3. 参加比赛要想获奖,必须有你独特的东西,比如本节的独到之处就是:让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知识。这一特点必须在说课中体现出来

  4. 所说的话一定不能罗嗦,不能像上课怕学生听不懂就多重复几遍

  5. 本说课稿黑色字是主体内容,蓝色斜体字是主标题,粗黑体字是分标题,淡紫色字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打开按钮,红色字是《探究实验报告》应填的部分内容。

  6. 本节的作业设计和《探究实验报告单》没做详细设计,根据使用者自身理解来设计

  7. 如需把本说课稿打印交给评委,需删除相关内容。

  8. 正式参赛前必须反复试说,在办公室说给同事听,说完一起讨论,回家自己拿表看好时间说,如果做不到连说三遍前后不差1分钟,就是你的说课还有随意性,一些话还得重新措词,还得继续练习。〔我的实际心得〕

  9. 最后说明一下,本节课件和说课稿的版权归我(真的花了我不少心血,主要在于设计思路),只授权你(程慧敏)使用,不得转载与收费性网站上,希望能理解知识劳动者的辛苦。

  10.按作者的设计思路来说课作者自己很有把握是一篇好说课稿,但如果没有获奖,费用就免了吧,为同行服务了。

3、高中政治新课程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的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延续,在上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为本单元生产与经营提供了一种制度上的保障。因此本框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的。

  本框题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一条主线构成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什么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其地位如何体现,它的实现形式怎样→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一个总—分—总的逻辑结构顺序,因此本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进行教学。

  2、重难点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重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有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我们认识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极参加社会经济生活大有裨益。

  难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

  学生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股份制会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把握起来有些难度。对与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的问题它涉及到我国的社会性质,我国国情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学生分析的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因此也把它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识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种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鉴别、思考、判断等思维能力。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原理,并能用它来解释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一种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平等的看待每一种经济成分的地位与作用。

  二、说学法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法研究的起点,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取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和制作学习卡片的方法来进行学法指导。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首先,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辨证原理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在经过了中考的分流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择业意识和前途意识,因此迫切希望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其次,在能力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教材当中的知识与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原理,这一阶段的学生希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才采用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制作学习卡片主要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框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一些,而且本课知识点比较多,层次多,如果按照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的话,必然会造成散乱的印象,重难点容易被弱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情景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本课中设置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再利用多媒体实现情景的拓展与回归,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进行问题探究时,通过教学生制作学习卡片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方便其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首先,将本框题的主要内容划分两块:其中一块是六种经济成分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来完成。另一块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这一部分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在为了突破这一部分难点内容时在开展新课之前要给学生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两者联系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然后,在课前将学生按照位置分为6组,给学生分发学习卡片,人手一份,最后,准备好多媒体。

  设计意图:节约课堂时间,起到一定的预习作用。可以使学生有准备地进入本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2、情境导入

  多媒体放映各成功人士附有就业单位的照片,来创设情境,引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新课教学

  在使学生们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积极的引导他们畅想,“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引出六种经济成份及各自的含义、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课前分好的组和任务,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要帮学生明确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区别。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思考,如何识别信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形成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承接过渡:这六种经济成份各自是否完全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入到所有制结构的学习。

  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学生归纳得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帮学生明确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最后由老师来总结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出发结合书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承接过渡:放映关于公有制经济占优势及控制领域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知识迁移能力。

  承接过渡: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哪些呢?其中主要实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知识补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区别。)

  设计意图:转入到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学习。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加强了对理论的运用和学习,使他们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承接过渡: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片“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温室”主要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初级阶段我国的国情,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4、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板书对教材高度概括,精心提炼,使人感到简明准确,一目了然。把课本复杂知识予以简化,不仅能更直观的反映本课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板书进行课后复习,缩短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5、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展现本节课的纲要,并指出重点和难点。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网络,而且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6、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展示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把它转化为读题解题的能力,在练习中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培养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7、课后探究

  联系国家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课后查阅青年学生创业基金的实施项目,鼓励学生将来进行自主创业。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

  五、小结

  本课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重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思考、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市场经济生活知识来支撑,突出思想政治观点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学会学习。

  3、重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愤,激发学生兴趣。精心设计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展示,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重反馈:通过训练来强化知识,通过运用来巩固和提高,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并形成能力。

4、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一等奖

  摘要: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设计。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念出发,探讨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设计;

  我认为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设计,以实现教学优化,主要包括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我把教学设计阶段的六要素视为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的6个主要环节。

  一 、 教学目标的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是学生活动压迫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或体验,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一般适合于单元或课时设计。教学目的是教学总结性目标的概括,适合于课程或学期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历史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

  向,制约着历史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在设计时应遵循4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历史课程目标保持统一的一致性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惯横联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存在差异的层次原则;教学目标要坚持难度适中、明确、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范围涉及发展的3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显然,它们是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科书的特点。

  2、课时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4个:行为主体(是学生非教师),行为动词(应明确、具体、可测评),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只有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按照低耗高效的原则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组织形式的选

  择等,是解决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把"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无疑成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三、学情景的设计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及日常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是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改造来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体验的过程。

  1、教学情景的类型

  教学情景一般包括:?事实情景。包括历史事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及能体现历史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经验情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可用于某一新内容的引入或某一问题的分析、解释和应用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情景创设时要指向明确的课程目标,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其所隐含的知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

  2、教学情景的线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情景的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静态构成要素,而教学活动及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动态构成要素。基于新教材教学设计的构成就是要将这两个要素中的四条线索逐一确定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情景素材线索可以从教材中的资料性栏目中提取;核心内容线索可以从教材的正文内容中提取;问题线索隐含在教材内容的逻辑序列之中,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学生活动线索则可从教材中的活动性栏目中提取。

  四、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图片(静态的影象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象)、视觉媒体(动态影象)、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等。

  鉴于各种媒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适应性的局限性,而媒体之间往往有互补性,即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又可用其他媒体的适应性来弥补。因此,媒体的选择应力求组合优化,以发挥媒体的最佳功效。

  在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或图案的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习者为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

  (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3)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特点和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模块特点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

  假如课程和学科专家以及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教科书的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对教科书的创造性使用就是教科书的二次开发。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二次开发,主要指教师在实施高中历史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9个模块的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历史教学教材,从而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教科书灵活地、创造地、个性化地运用;二是对其他教学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三是自主地开发新的教材资源。

  历史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优化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决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何将教科书中隐含的教学设计构成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构成,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教学设计构思策略。

  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设计是解决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其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

  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评价是以学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历史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形成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即定的目标。形成性评价设计应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诊断性、补救性、多样性、适时性和全面性。

  评价要力求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途径多元化,即要评价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评价设计时,不但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制定评价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差异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5、浅谈高中英语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无止境,作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继续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既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是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几十个小时的学习让我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了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亦对自己过去的备课与教学设计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关于备课。备课我们并不陌生,但却经常不得要领。长期以来,我们或多或少地将备课视为写教案,甚至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苦差,对实际教学影响甚微,抑或弃之不用。备课广义上来讲是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放之于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当从“教”、“学”两方面入手,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故而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必然建立在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之上。高中英语新课标规定了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该能力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这是我们备课及教学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备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会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及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当前应试教育对高中英语形成了强大压力,在此背景下,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多地考虑考试的需要,不能有效兼顾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培训课程中认为备课需要以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及规律、知识基础、思想生活、能力、情感及身心特征等诸多因素为起点。英语备课也应努力践行这一要求,结合学生英语基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要求,并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和诊断。

  二、关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我们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我们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培训课程中就如何创新教学设计列举了大量案例,作了详细阐释,研读起来令我获益匪浅。

  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取决于老师的综合素质,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就英语学科而言,即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以及英语理论功底、文化修养等素质。目前大部分的英语老师在专业技能上都游刃有余,但英语理论及英语文化背景修养方面则有所欠缺,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知,缺乏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这是我们教学设计今后应努力加强的内容。

  教学设计并无固定的套路,但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应遵从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重视共同基础、适应个性需要。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共同基础,充分把握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及目标。同时,英语教师应当把握学生个体信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情感需求,在设计中适当体现,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

  2、注重启发思维,鼓励体验学习。英语教学应当从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确立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为中心,实现灌输式学习到体验式学习的转变。

  3、善于实现信息转换。教学设计应当力求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这就必然涉及信息转换的问题。英语教学设计应当改变纯文字的现状,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设计,实现教学信息的多样化表达。同时,应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介中提炼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6、高中政治国家政治征税和纳税教案一等奖范文大全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意义。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税收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会算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各种具体税种的掌握,能辨别具体济济活动中需纳哪些税,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作用的理解,认识到依法纳税的必要性;通过对具体税种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了解认识到个人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后习题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很严重,如何实现征管工作任务艰巨。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对策?

7、高中政治国家政治征税和纳税教案一等奖范文大全

  课题:征税和纳税

  课时:一课时

  课型:授新课

  授课人:第七组

  时间:

  课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增值税及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作用;违反税法的几种表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辨别比较的能力,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全面的观点分析理解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理解各种违法税收的行为的特征,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意识。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直观演示法

  活动探究法

  集体讨论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增值税及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作用;

  3、违反税法的几种表现;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四、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学习了财政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今年国家发生很多灾难,如甘肃的旱灾,今年夏天的洪涝灾害,在发生这些灾难的时候,国家正是通过财政拨款才得以缓解灾情,大家知道我国的财政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正确,财政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税收,20xx年我国税收收入超过三万亿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第二框《征税与纳税》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观察一幅漫画(展示漫画:偷税),有人说“偷税偷的是大家的钱,小贼偷的是一个人的钱”,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略。

  教师点拨:税收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每个人都和税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见税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和理解税收呢?大家能从字义上说出什么是“税”吗?

  教师:在汉语中,“税”字是由“禾”和“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有送达的意思。英文中的“税”字“tax”,意指为公共目的.向政府支付货币。从字义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税就是送给国家的农产品。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政治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既包括:

  多媒体展示:字义:包括税和税的征收

  本质: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实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主体:是国家

  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非经济权力

  依据:是法律

  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

  过渡:接下来,同学们来思考一下税收有哪些特征。

  教师:税收第一个特征是强制性。

  板书:强制性

  教师: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列宁: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这句名言指出了税收的什么特征?

  学生:无偿性。

  板书:无偿性

  教师:无偿性是指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单个纳税人也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权利之外提出来任何利益要求和回报,税收不是商品交易,无须遵守等价交换原则。

  教师: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变更。这句话体现了税收的什么特征呢?

  学生:固定性。

  板书:固定性

  教师:税收具有三大特征,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统一于税法;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的强制性和无偿性要求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多媒体展示三者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某县为吸引外商投资,宣布凡来本地投资的企业均可免征三年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这种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答案:不妥当。县政府无权决定税收减免。这样做,既违反税收强制性,也违反固定性。

  教师:税收又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个税种都有特定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计税标准,根据征税对象划分我国的税收可以划分为多少大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税收的种类

  学生: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多媒体展示出各个类别的税收的征税对象和包括的主要税种。

  教师:其中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请大家看下列图表,依据图标的提示,对增值税进行自主学习。

  多媒体展示征税对象、纳税人、基本税率、计税方式、作用的图表。

  答案:征税对象:在我国境内;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基本税率:17%;计税方法: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教师: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多媒体上的题目,计算出服装厂应该缴纳的增值税。

  多媒体展示题目:

  某服装厂应付款项总计9945元,其中,布料的销售价为8500元。纺织厂销售这批布料应缴纳的增殖税为1445元这笔增殖税由纺织厂上缴国家,并在开具给服装厂的发票上明示。服装厂将这批布料加工成服装出售给百货商场,服装的销售价为15000元

  请问服装厂应交纳的增殖税是多少?

  答案:应缴纳(1500×17%)–1445=1105元

  教师:说完了增值税,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个人所得税了,请大家阅读多媒体上的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见《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第265页。

  学生:

  教师:在点评学生的回答后),由此,我们对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税率有了深刻的把握,这里我们再总结一下。

  学生:①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②纳税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

  教师:(进行点评后通过多多媒体展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请大家根据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方法,计算出多媒体上所展示题目中厂长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多媒体展示:某乡镇企业厂长月薪1600元,他带领职工奋力拼搏使工厂扭亏为盈,为该乡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乡政府决定奖励他8万元。

  请问:该厂长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

  请同学起来回答,并做点评。

  多媒体展示计算方法。

  教师:大家从计算方法上以及刚才所展示的国家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能归纳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教师:回答得很正确,那为什么要实行这种税率呢?

  学生: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税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个人所得税国家财政的重要的来源,也是调整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展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和特点。

  过渡: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国家主要通过征收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取得税收,从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就是我们的税收取之于民。国家的税收又为谁服务呢?结合之前的动画,和这些画面,我们可以得出税收用之于谁?(民)。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依法纳税。

  板书:(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展示教材插图及设置问题情景: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张大爷的行为?

  学生:

  教师:(点评学生的观点后)张大爷的行为是积极纳税的行为,在我值得我们去学习。

  板书:

  1、税收同国家、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要依法诚信纳税。

  设疑:有人认为“自己一不偷,二不抢,得来的钱合理合法,政府凭什么从我手里拿走一部分?请结合课本内容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

  教师:利国利民。再设疑:为什么利民?请大家结合自己体验分析。

  教师: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多媒体展示:“关于公民纳税意识的社会调查”问卷及图表结果。

  教师:从调查结果看到了什么问题?教师归纳:一是自觉纳税意识不强,二是监督意识不强。请大家自读P86-87,举例分析几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它们有何区别?应受什么处罚?

  板书:

  2、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

  教师:请大家抓关键词,理解并分辨偷税、骗税、抗税、欠税。下面,我们用小组对抗赛的形式,帮助大家加深对偷税、骗税、抗税、欠税的认识,增加自觉纳税的意识。附:对抗赛规则:

  1、根据课前的分组情况,每组选一位同学进行抢答,待老师讲完题目,说“开始抢答”之后争夺抢答权。

  2、由获得抢答权一方判断题目的内容属于哪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并揭示判断的理由。

  3.答对加分,答错不得分,由其他组同学补答对抗赛题目:

  1、20xx年12月,税务机关发现西宁三兰制衣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鄂尔多斯实业有限公司和浙江省金华市进出口公司存在互相勾结,利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重大嫌疑。这起案件属于_________行为。

  2、20xx年11月13日,被告人张某借公司名义在xx网上卖出近290万含税商品,用隐瞒的方式不缴应纳税款,被上海普陀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6万元,张某的行为属于___行为。

  3、杭州以纯服饰有限公司在20xx年9月至20xx年5月间,利用隐匿账薄的方式销售收入1.62亿元,共查补增值税2348.82万元,企业所得税199.49万元,并处罚款20xx.31万元,加收滞纳金221.98万元。这起案件属于___行为。

  4、厦门某计算机有限公司因超过规定期限未履行纳税义务;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后,该公司逾期仍未缴纳。为此,厦门国税稽查局很快查处了这一家公司的违法行为。这起案件属于_________行为。

  5.个别企业和个人通过虚列出口货物数量、虚报出口货物价格等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这种行为属于___行为。

  6.某公司为了达到不缴税的目的,采用威胁、恐吓、围攻等手段,企图阻止税务机关依法工作。该公司的行为属于___行为。

  多媒体展示:(对抗赛结束后)表格形式总结违反税收行为的特征

  教师:因此对于公民来说,我们应该自觉诚信纳税,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并且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

  板书:

  3、公民要增强税收监督意识

  教师:请大家针对多媒体上的例子,谈一谈你的看法。

  多媒体展示:

  一名消费者在商场购买一件衣服。

  消费者:这件衣服多少钱?

  经营者:200元。

  消费者:衣服挺漂亮,就是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些?

  经营者:便宜是不能再便宜了。不过,如果你不要发票的话,可以180元卖你一件。

  消费者:让我想一想。(沉思一会)好吧,那我就不要发票了,给我买一件吧。

  学生:

  教师:(教师在加以点评后)当你在商店里购买商品时,你就已经纳了税,履行了一次纳税人的义务,这是因为你在购买商品时,所支付的钱款中就已经包含了税,即增值税。在购买商品后,一定要记得索要发票,因为发票既是一切商务活动的收付款凭据,又是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也是税务部门进行征管活动的基础和凭证,消费者是否向商家索要发票成了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的重要保障。索要发票时,你已间接地为国家的税收做出了贡献。

  教师进行课堂小节:通过多媒体展示的知识体系,进行总结。

  教师:接下来,布置这节课的作业。

  多媒体展示作业:

  为增强依法纳税意识,我们班级打算在全校范围内搞一次“税收宣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较为详细的活动方案:

  要求:拟定一个活动主题

8、高中生物课程教案一等奖

  一、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8。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

  〖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

  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

  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

  〖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

  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板书

  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

  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

  〖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

  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

  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

  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

  〖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 2.√。 3.×。

  拓展题

  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正是针对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而采取的生产措施。如果长期在同一块田里种植同种作物,地力就会下降(俗称伤地),即某些元素含量下降,这样就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9、高中课程表处理教案一等奖

  篇一: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精品)

  表格数据的处理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教科版高中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内容侧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探讨如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处理,它属于信息素养中信息加工范畴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课时安排为2节,本教案为第1课时,主要学习数据的排序,数据的计算。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面向我校高中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学习热情高,求知欲强,部分学生在初中对 Excel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基础参差不齐,实践操作能力仍待提高,如果能正确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学定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信息加工的重要性;掌握如何利用excel处理数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表格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归纳利用表格处理数据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据分析处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数据的排序

  2、数据的计算(公式计算和函数计算)

  3、分析挖掘数据间的关系

  难点:

  1、公式计算的方法

  2、数据间关系的挖掘

  五、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任务驱动,分层教学,综合评价

  六、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

  师:选修课的申请报名工作已经开始,上周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对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各班学生报名的情况做了调查和数据采集,现将两组数据采集整理后的结果展示出来,请同学们比较一下:

  生:高一组采用的是Excel表格,高二组采用的Word表格??

  师:Word我们已经学过,而Excel部分同学在初中也略有接触。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能对数据进行表格化处理,

  想一想:假如我们想了解各年级各门选修课的报名总人数,并找出报名人数偏多的课程以便于学校进行统一调剂?选择哪种形式更好呢?

  生:Excel。

  设计意图:

  ①检查学生课前数据采集的情况。

  ②通过两种表现形式的对比,复习Word知识以及部分学生已有的Excel知识,引出Excel对表格数据的处理。

  篇二:表处理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精品)

  表处理

  一、教材分析

  《表处理》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3.2.2节的内容。本课之前的字处理内容,为本课学习提供了技术迁移的基础,而本课之后将学习的数据分析内容,又以本课为基础,因此,本课承上启下,地位重要。

  二、学情分析

  对学生来讲,表处理是与单调的数据打交道,显得较为枯燥,学起来不像上网那么让人痴迷,不像Word那么丰富多彩。而老师教起来也不像其他内容那样可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使用公式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在公式中插入函数的基本方法,并能根据需求,选用恰当的函数。

  3. 熟练使用公式完成计算任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语言表达、互相交流的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过程中,培养分析、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4. 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的特点,提高信息素养。

  5. 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乐于与同伴交流等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相对引用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 课件演示与理性思考相结合,学生合作学习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的学习方法概括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六、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 多媒体教室

  软件资源:教学软件

  篇三:第二节《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精品)

  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表格数据的处理”教案设计

  一、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系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表格数据的处理》。在日常生活、单位工作、个人理财等方面,涉及到的要处理的表格数据很多,并且表格数据有存档的优势,也被用来比较历史数据,因而用excel来快捷的处理各种表格数据显得尤其迫切,运用也相当广泛,学会用excel的公式与函数处理各类数据成为了一个现代人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所以精心组织好这节课的导与学,让同学们掌握表格的数据处理,成为了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二、学情分析

  贫困山区高一新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基础较差,初中时仅限于会用电脑进行聊天等简单的技能。本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这种情况下采用小组协作,互相探讨的方式进度更快,也易实现难点的突破。

  三、设计思想

  通过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比赛排名的案例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运用渐进式的教与学活动将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从而掌握用excel处理日常数据的初步技能,进一步形成探索未知知识的'思维习惯,以此建立起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熟练用单元格名称填写正确的公式,正确调用excel的日常函数,并能完成函数参数的填写,实现相应表格数据的处理。掌握利用互联网来查询实现特定数据处理的函数,并能正确运用函数参数来处理数据,达到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利用情景设置,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等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同学们了解处理表格数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单元格的名称,公式的形式,常用函数的功能,。

  难点:运用网络查找合适的函数,函数单元格名称范围的选择。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设定,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渐进式启发教学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2012艺术节获奖学生的图片与影像;

  2 下发20个学生的由9个评委打了分的excel工作簿表格数据文件

  3 下发“问卷星”网站有教学效果调查题目的网页快捷方式文件;

  学生准备:

  笔,计算器

  八、课时建议

  1课时

10、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

  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粒子被弹回 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