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1 11:22:33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1、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设计理念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投影揭示下图)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

  领料单

  模型顶点

  (小圆球)棱(小棒)

  ABCD

  长方体个条条条条

  立主体个条条条条

  (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领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领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领料—制作—汇报等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深化

  请大家自己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老师的学习报告单来设计填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立方体

  面棱顶点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2、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 ,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

  领 料 单

  模 型 顶 点

  (小圆球) 棱(小棒)

  A B C D

  长方体 个 条 条 条 条

  立主体 个 条 条 条 条

  (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领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领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讨论—领料—制作—汇报等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深化

  请大家自己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老师的学习报告单来设计填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 立方体

  面棱顶点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3、长方体和立方体认识小学数学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不能,为什么?”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程序图: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设 计 意 图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判断题

  2、操作题

  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

  3、拓展提高题

  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

  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辩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练习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长8米,宽6米,高5米。

  (2)棱长40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V=abhV=a3

  8×6×5=240(立方米)40×40×40=6400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1.5分米,厚2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请学生说说”厚“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米=20分米

  20×1.5×2=60(立方分米)

  3、一块立方体石料,棱长50厘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4、一个底面是长方形的沙坑,底面积是24平方米,深0.5米。需要多少立方米的黄沙才能填满这个沙坑?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5=12(立方米)

  二、综合练习

  1、先求体积,再求质量的练习。

  一块立方体钢的棱长是2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2×2=8(立方分米)

  7.8×8=62.4(千克)

  教学过程

  备 注

  2、已知体积、长、宽、或底面积,求高的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8分米,宽6分米,体积是240立方分米。这个木箱的高是多少分米?

  (2)一块立方体石料的体积是512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4平方厘米,这块石料的高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8÷6=5(分米)

  512÷64=8(厘米)

  3、小结

  三、思考题

  把一个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油漆,如果按面上的线将它分割成27个小立方体,那么,

  三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两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一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没有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1、弄清题意

  2、看立体图想象

  3、反馈交流

  4、用实物验证

  四、学生总结

  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公式的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95%以上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30%的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68%的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正方体框架、长正方体物品、土豆

  学具:橡皮泥 小棒 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 透明胶条 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 我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观察中知道名称

  (1)同学们都准备了长方体物品,老师没有带来长方体物品,带来一个土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

  (2)切一刀

  你发现什么了?(出现一个面,平平的。)(板书:面)

  (3)(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你发现增加了什么?(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 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4)(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出现了几条棱?(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5)继续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2、游戏中掌握特征---突出重点环节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举一举:将你摸的长方体的物体高高的举起。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感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对边都相等

  摸得时候有八个角

  直上直下一边儿粗的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观察中感知虚线含义,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正方体特征。

  (2)观察你准备的长方体物品。思考讨论:长方体的棱、顶点、面各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填写学习记录单。

  面

  顶点

  棱

  个数

  形状

  大小关系

  个数

  条数

  长度关系

  (3)全班交流

  面:

  预设:①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有3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②长方体有6个面。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面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正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长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面是4个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指导学生按相对面有序的数)(师课件演示面的特征)

  棱

  预设:①长方体有12条棱,有3组相对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

  ②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12条棱,有8条棱长度相等(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物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8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①特殊的长方体有的学生按长度可能分为两组。

  ②一般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分为3组。

  每组棱的长度都相等。(课件演示棱的特征)

  ③ 按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为一组。引导学生观察这样数有重复的,上面的数法更合理。

  -----引出长、宽、高的概念。(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把倾斜向45°的棱叫做“宽”。

  ④如果学生没有按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分组。师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利用学生手中的.长方体物品,换一个方向摆放,指出他的长、宽、高。

  顶点:

  有8个顶点。

  师:从长方体一个顶点出发有3条棱,长方体有8个顶点,“三八二十四”。每个面有4条棱,长方体有6个面,“四六二十四”,可实际上一个长方体只有12条棱。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 这里我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3、操作中深化特征----突破难点环节

  (1)从老师准备的长方形硬纸片、小棒中先选择一类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框架,有时间再选择其它材料制作。

  边做边思考:

  ①你们选哪些材料,为什么这么选?

  ②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活动一:制作长方体的框架。

  材料:橡皮泥、小棒

  每个小组配发小棒如下:

  4根6cm

  12根10cm

  10cm

  8根15cm

  2根7cm

  预设: 各领4根,拼成一个长方体。

  其中一种领取8根,拼成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领取12根相同的,拼成正方体。

  领取的材料拼不出长方体,可以再来换。

  领取的材料多了或少了。

  ●活动二:制作长方体

  材料:长、正方形硬纸片、透明胶条

  每个小组配发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如下:

  预设:一般长方体

  特殊长方体

  正方体

  请你说一说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什么?

  师:长、宽、高都相等,我们把它都叫做棱,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板书:正方体)

  (2)全班交流:

  你是怎么做的?

  哪种材料一定不能选?

  有些不能选的,再给你几张长方形纸或几根小棒就能拼成长方体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意图有三:1、检验自己对长方体的特征是否清楚,对长方体特征的一个再认识。2、重点放在研究特殊的长方体上。特殊的长方体在学生认识上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操作中对特殊的长方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我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巧妙地引出了正方体。

  4、对比中沟通联系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状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

  体

  6

  个

  12

  条

  8

  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

  (也可能有两个相

  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

  面的面

  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

  行的四条棱的

  长度相等

  正方

  体

  6

  个

  12

  条

  8

  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

  的面积

  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

  都相等

  (2)  长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预设: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

6、五年级数学《长方体与立方体体积计算》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都能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能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学中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2、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为何都能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这节课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立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立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立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3、探索长方体与立方体的'通用体积公式

  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作业本》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