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耕生活一等奖说课稿
1、原始农耕生活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说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2、原始农耕生活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专家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
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用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就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等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7.练习内容安排: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练一练: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活动与探究:
目的:培养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动脑筋: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
动脑筋:
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学生口头回答。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2.讲新课
3.课堂小结
4.板书设计
3、原始农耕生活一等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XX学院**级美术系学生子航,我的学号是:20**1431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始人的创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原始人的创造》来自于湘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欣赏中国与西方比较有代表的原始美术作品,以及了解这些作品
与原始人生活、观念的关系。这是一节综合课,课堂主要以原始时期美术作品欣赏为主,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尝试探讨美术的起源。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历史素养,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历史观念,了解美术的演进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力
因此,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本课特点,我制订了两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所创造的美术作品、陶器、玉器、雕塑的材质、色彩、图形、造型、实用功能等表面特征及作品的内涵。
2、通过原始美术作品的赏析,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成就,扩大学生
眼界,增加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了解原始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的意义。
(4)教学难点:探讨艺术的起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 说教法
新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 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和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
③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
美术鉴赏课,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A、教具:多媒体、照片、
教学视频、
B、学具:笔记本、笔 、纸
(一)、 导入教学:
1、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绘
画出一个原始人壁画的纹样,提
问:同学们对老师在黑板上画的
图案是否熟悉?在哪里见过?
学生答:书本上,来自于“人
面鱼纹盆”的一个装饰,等
等?? 老师补充:人面鱼纹彩陶盆
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也就是一万多年前,(幽默的说:说不好也有可能是一万年前的今天我们的祖先制作了它)至于详细的介绍我们待会儿再讲
(二)、新课教学
1、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所有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本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播放一段讲述原始人生活状态的短片。
① 提出问题:(活动讨论) 原始人着装有何特点以及分析它们身上的'装饰品有哪些? ②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指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美术作品。 ③:提出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使用火这时候出现了哪些作品?
引出新石器时代原始美术作品陶器、玉器,雕像绘画 (石壁上)。
④: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同学见过的陶器,有白的、清的。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原始时期的彩陶有那些特征?
2、展示图片《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它的外形 、图案有何特点?
教师从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分析;之后总结彩陶纹饰特征 。
3、展示图片《玉龙》《玉琮》(cong)
提出问题: 最早的玉器有什么用途?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从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讲解、分析。
4、展示图片:《威伦道夫的维纳斯(雕塑奥地利 )》
教师从这作品的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讲解、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作品欣赏情景,学生积极欣赏、分析作品, 感受作品中不同形式的美感。
(三)、对活动以及课程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并指出重、难点,回顾这堂课所学内容。归纳原始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四)、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西方国家原始美术作品,思考: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还是起源于巫术?同时推荐各位同学放假回家可以陪父母或者朋友去电影院看看正在热映的《疯狂原始人》
4、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5、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一等奖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6、历史初一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一等奖
导语:俗话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对于同学们每天学习的新课时,都需要老师提前备好课,做好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
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
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7、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一等奖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8、历史初一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一等奖
导语:俗话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对于同学们每天学习的新课时,都需要老师提前备好课,做好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2.讨论法。3.联系讲述法。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
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ppt) 同学答:水稻
老师:是的没错,就是水稻。可是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们出土于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历史悠久啊!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又说明了什么?
同学答: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水稻,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来大家重复一遍,说明了什么,
板书: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师:那么,水稻种植需要什么来灌溉呢?
同学:水
老师:是的,是水,那么他们的水从哪里来呢?
同学疑问
老师:老师告诉你们,他们用水井里的水进行灌溉,那时他们已经学会了打造水井 板书: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老师:大家来看这张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们现在用的“镐”,是的,这就相当于“镐”的雏形,它有横孔,柄部,刃部,竖恐。这个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触土地的地方他们就用这耒耜耕地。(用ppt)
板书: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师:解决了吃的喝的问题,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呢?下面我们来看ppt,这就是他们住的干栏式房子,大家看这房子长得和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样?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呢?(用ppt)
同学:他们处于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
老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当时南方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通风防潮。而且这种房子上面住人,下面还可以养牲畜,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成就。
板书: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师:刚刚我们学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们就吃这些吗?咱们吃饭时还吃些菜肉配着饭吃。那么他们当然也会弄些好吃的,看,那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饲养猪,羊等家禽。看这些出土的陶猪陶羊,充分的的说明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顽强的与自然作斗争,过着幸福的生活。
板书:饲养家畜
老师:接下来我们会欣赏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这陶器看起来真旧哦,色
彩还挺单调,皮肤还挺粗糙。这是我们看来,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来的,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简直是技术精湛啊!他们心灵手巧,看,这是他们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们已经学会开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书: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老师: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老师提示:看老师的板书,总结在一起大体上这题就回答出来了)
同学们大体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过定居生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接下来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熟记黑板上的内容。做到当堂课,当堂清。然后老师问黑板上的内容,找同学们来回答。
本课第二部分(总计用时15分钟) 老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们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展现出来。现在大家开始阅读书第八页至第九页,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
同学准备时间5分钟
老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板书:食物种类丰富,鱼、肉、蔬菜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板书: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板书:种植粟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板书: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板书: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根据ppt展示,讲述分析同学们的扮演
老师:对,如同学们所说,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这是那时他们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师:看ppt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想一想请根据地理知识,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结构的房屋?
同学:他们地处黄河流域,那里比较干旱风大还冷
老师: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老师: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画的符号,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文字雏形。(用ppt)
老师:半坡原始居民也学会饲养猪狗等动物,他们还会用骨制箭头、渔叉鱼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他们还学会纺线织布制衣。大家看这是他们出土的纺轮骨针渔叉鱼钩(用ppt)
老师:这就是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说
明他们已经学会种植粟,而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老师:下面分成小组形势,探讨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探讨2分钟
学生:相似之处1、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并转向定居生活。2、都会依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会制造陶器。4、农耕外渔猎依然存在。不同之处: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长江流域。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农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黄河流域。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农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课第三部分(总计用时10分钟)
学生共同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师板书: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书依次分别为: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老师: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随葬品多少的现象出现?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填写表格。(用时5分钟) [投影显示]
(该表可在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填写)基本要求:
巩固运用
1.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决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农业的出现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业出现
解析:过定居生活的关键是要有固定的食物来源。以采集、狩猎为生,食物来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须经常迁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为开始了农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来源,因此,具备了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产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9、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 ,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打猎、采集。
展示图片(见课件)
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
学生:不方便。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图片(见课件),导入到新课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自然贴切。【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出示图片,展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回答如下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然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见课件)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别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体现课本主体知识,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纺线织布是才能。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理清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当堂检测:教师出示课件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出示答案,以达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纠正的目的。(见同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