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等奖说课稿
1、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新陈代谢一章中的重点内容。介绍了动物新陈代谢方面的重要知识,为我们了解动物新陈代谢的代谢的的物质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而使我们在学习了植物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对生物的新陈代谢有一个完整的了解。这节内容与初中所学的消化系统知识,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有紧密联系;需要第一章糖类、脂质的知识作基础;与第二章节中的线粒体的功能、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高三生物选修《血糖的调节》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糖类代谢过程
②识记脂类代谢过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回忆,复习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效果,使学生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和学会前后知识联系来进行生物学的学习方法。
②通过糖类、脂类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训练学生分析、理解、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生物知识来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联系自身及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糖类、脂质的代谢过程
2.难点:糖类、脂质的代谢过程,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复杂变化,学生由于化学知识不够丰富,有一定难度。
3.疑点:肝糖元、肌糖元在糖类代谢中重要作用。
4.解决办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听讲解,师生共同分析图表,共同解决问题。
②通过课堂训练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二、说教法
1、讲授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本节知识。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学习,共同学习有关的知识。
三、说学法
糖类、脂质的代谢的过程复杂、抽象,学生对相关的生化知识(物质的变化)理解困难,引导学生联系各种亲身体验及熟知的事例(如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来理解动物新陈代谢的特点;又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来理解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主要利用是用于氧化分解供能;人多食少动,导致肥胖等现象;人吃内脏过多,易患心血管疾病;人通过加大每天运动量,可达到减肥的目的等),充分理解我们摄入的糖类、脂肪进入细胞后的变化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师教学流程设计:
多媒体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站在旁边人的图片,引出动物新陈代谢的不同点。
多媒体显示食物消化、吸收过程,引出三大有机物代谢。并引导学生分析人和动物的物质代谢主要场所。
多媒体显示糖类代谢的过程,依据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后的`主要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多余,还有多余葡萄糖的变化层次,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糖类代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糖元储存备用(肝糖元)与供能用(肌糖元),故肝糖元可分解为葡萄糖,而肌糖元则是储存在肌肉中的能源物质,供给肌肉活动所需能量。
过渡: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是什么?储能的主要物质是什么?引出脂类代谢脂质代谢,通过举例如肥肉,板油等学生熟知知识,来理解甘油、脂肪酸进入人体细胞后的主要利用是再度合成的脂肪,在皮下结缔组织、腹腔大网膜、肠系膜等处储存起来。其次通过人通过加大每天运动量,可达到减肥的目的,来理解也可在肝脏、肌肉等处再度分解成甘油、脂肪酸,然后直接氧化分解成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通过分析,冬眠的动物、鸟类迁徙时的变化,来理解甘油、脂肪酸第三个变化为右转变成糖元.引导学生逐一掌握脂质代谢。
在此基础上,联系生活分析,食脂类物质过多,加上脂类代谢出现障碍,使血脂升高,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胆结石等心血管疾病,多媒体显示血管粥样硬化图片,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保健意识。
2、学生学习流程设计:
通过多媒体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站在旁边人的图片,思考并分析出动物新陈代谢与植物的不同点.
通过观察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了解动物的物质代谢必须经过消化、吸收,最终主要在细胞中完成代谢的变化。
通过多媒体显示糖类代谢的三个层次变化,对糖类代谢达到理解并掌握。
通过多媒体显示脂质代谢的三个层次变化,对脂质代谢达到理解并掌握。
联系生活分析,食脂类物质过多,动得又少,人易肥胖外,还使血脂升高,通过观看动脉粥样硬化图片,对此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了解对身体的影响,掌握一定保健知识。
3、练习巩固,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最后回顾本节知识重点。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二、脂类代谢
2、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构成的管道系统和管道内流动的血液三部分。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血管和心脏一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基础知识:
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2)能力培养: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示意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有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3、教学重点:
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按一定方向流动。那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把电、声、光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网络式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科学、简洁,符合生物学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设计:
Ⅰ、复习提问,引入新课(约2分钟)
Ⅱ、讲授新知识(约35分钟)
1、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真实生动地展现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教师把人体胸透的X光照片在银幕上播放,由于学生是首次看到人体胸透的真实情况,因而学生注意力能立即被吸引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配合放映人体心脏位置的绘画复合片,通过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最后用三句话归纳出心脏的确切位置(板书),紧接着,介绍个别心脏位置异常的现象(如:右位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2、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以及人体心脏模型,观察心脏的形态。教师将人体心脏外形的正面观、背面观放大在银幕上显示,指导学生观察、观看,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然后,教师打开人体半身解剖模型的胸腔,摘取心脏,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形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总结能力。
3、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及简易黑板图,讲授心脏的结构。教师先将人体心脏解剖图放大显示到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板书),然后,教师再播放人体心脏彩色解剖绘画复合片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板书)。接着单片分部放映和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并指导学生分层观察,最后,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示心房、心室及相连的血管,并用箭头标明血液流动的方向。这样的教学,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清楚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4、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的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可利用电脑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2第二自然段,通过指导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播放人体心脏纵剖放大片于银幕上,让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播放人体心脏横剖面的瓣膜放大片于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并介绍人类患风湿性心脏病造成心脏瓣膜异常的治疗手段,在此进行理想教育。为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播放了猪心解剖录象,使学生看到活生生的心脏,增强真实感,在看录像的同时,要求学生判定心脏的各个方位;学会识别心脏的四个腔;认识心脏瓣膜位置、形态、结构和开启方向,进一步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到了器官的解剖方法和观察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把“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多媒体动画课件”播放到银幕上,显示血液在心脏内和与其相连的血管间的流动与心脏瓣膜开闭关系的情况。在学生观看时,教师可设问:“同学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血液如何流动?心脏的瓣膜有何作用?”让学生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及瓣膜的作用。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牢固地、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5、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板书),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
Ⅲ、小结:(约3分钟)
播放心脏解剖放大图,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心脏的结构。
Ⅳ、课堂反馈:(约5分钟)
把练习题显示到银幕上,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选择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
3、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构成的管道系统和管道内流动的血液三部分。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血管和心脏一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基础知识:
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2)能力培养: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示意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有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3、教学重点:
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按一定方向流动。那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把电、声、光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网络式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科学、简洁,符合生物学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课堂设计:
Ⅰ、复习提问,引入新课(约2分钟)
Ⅱ、讲授新知识(约35分钟)
1、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真实生动地展现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教师把人体胸透的X光照片在银幕上播放,由于学生是首次看到人体胸透的真实情况,因而学生注意力能立即被吸引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配合放映人体心脏位置的绘画复合片,通过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最后用三句话归纳出心脏的确切位置(板书),紧接着,介绍个别心脏位置异常的现象(如:右位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2、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以及人体心脏模型,观察心脏的形态。教师将人体心脏外形的正面观、背面观放大在银幕上显示,指导学生观察、观看,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然后,教师打开人体半身解剖模型的胸腔,摘取心脏,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形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总结能力。
3、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及简易黑板图,讲授心脏的结构。教师先将人体心脏解剖图放大显示到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板书),然后,教师再播放人体心脏彩色解剖绘画复合片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板书)。接着单片分部放映和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并指导学生分层观察,最后,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示心房、心室及相连的血管,并用箭头标明血液流动的方向。这样的教学,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清楚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4、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的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可利用电脑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2第二自然段,通过指导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播放人体心脏纵剖放大片于银幕上,让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播放人体心脏横剖面的瓣膜放大片于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 膜的分布及组成,并介绍人类患风湿性心脏病造成心脏瓣膜异常的治疗手段,在此进行理想教育。为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播放了猪心解剖录象,使学生看到活生生的心脏,增强真实感,在看录像的同时,要求学生判定心脏的各个方位;学会识别心脏的四个腔;认识心脏瓣膜位置、形态、结构和开启方向,进一步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到了人体器官的解剖方法和观察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把“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多媒体动画课件”播放到银幕上,显示血液在心脏内和与其相连的血管间的流动与心脏瓣膜开闭关系的情况。在学生观看时,教师可设问:“同学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血液如何流动?心脏的瓣膜有何作用?”让学生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及瓣膜的作用。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牢固地、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5、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板书),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
Ⅲ、小结:(约3分钟)
播放心脏解剖放大图,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心脏的结构。
Ⅳ、课堂反馈:(约5分钟)
把练习题显示到银幕上,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选择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
4、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的高中二年级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糖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2、使学生掌握蛋白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3、使学生掌握脂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4、使学生理解糖类、蛋白质、脂类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的特点
5、使学生理解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训练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肝脏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观点的 教育。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科学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方面的 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人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五部分的内容。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
教材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而这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且这些变化又相当复杂。因此,处理这部分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向学生展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总体轮廓。
(1)糖类代谢
教材从细胞或血浆中的葡萄糖来源,葡萄糖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糖类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
主要内容有: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主要有三,即①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②血糖浓度低于80-120mg/dL时,由肝糖元分解产生③由其它非糖物质(如甘油、氨基酸、乳酸等)在代谢中转化产生;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②血糖浓度高于 100mg/dL时,在肝脏或骨骼肌中合成糖元③在细胞中转化为其它非糖物质。
(2)脂类代谢
教材选择了脂类物质的三个组成,即脂肪、磷脂和胆固醇中学生熟悉的脂肪作为重点,简要介绍了脂肪的代谢途径及其特点,并用表解的形式做了归纳总结,最后教材提了一下血脂和胆固醇相关知识。
(3)蛋白质代谢
教材也从细胞或血浆中的氨基酸来源,以及氨基酸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蛋白质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总结。
主要内容有:氨基酸的来源有三,即①从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获得②自身蛋白质分解产生③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合成各种组织蛋白和酶②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的蛋白质③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其中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糖类、脂肪等其它物质。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教材指出,细胞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在时间、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但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三类物质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还应通过实例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中,糖类代谢处于中心地位。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结合糖类代谢,教材简要地从人在饥饿初期和长期饥饿时血糖含量的'变化,不良的饮食或偏食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肥胖,阐述了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结合脂类代谢,教材从脂肪肝的产生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介绍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最后教材结合蛋白质代谢,介绍了有关氮平衡的知识,如足量的蛋白质供应对于婴幼儿、儿童少年和老年人的重要意义,以及食入各种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引言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但本节内容又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的突破口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身健康话题上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提起兴趣后,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素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膳食纤维(即纤维素)的有关问题。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让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一些与糖类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最后 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3、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脂肪代谢也应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归纳出脂肪代谢途径谢;最后 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4、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 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5、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然后 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
再如 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或者提问下面的问题: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才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6、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入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平;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 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成人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5、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
6、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
7、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一等奖
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与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都要通过茎来运输。因而继根和叶之后,安排有关茎的知识是很自然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演示实验不多,要尽量创造机会设计实验,并结合模型、挂图讲解,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
2.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了解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导管和筛管的作用。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茎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及导管和筛管的作用。
2.教学难点: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模型和挂图、单子叶植物茎的挂图、筛管和导管挂图、树枝上的节瘤挂图、一新鲜植物枝条、烧杯、红墨水、放大镜或投影仪、玉米茎和樟树茎各一段。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
植物叶制造的有机物,根吸收的无机盐和水要送到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器官,靠什么呢?靠茎。植物的茎不仅连接了根、叶、花、果实等器官,又能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最好在黑板上画一幅简图,用箭头表示物质流动方向,加深学生的印象。
㈡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1.取一段樟木茎,让学生仔细观察茎的横切面。
2 .结合模型(或挂图),落实双子叶植物茎各部分的名称:最外围是树皮,树皮靠外面部分是外树皮,靠里面称韧皮部。树皮内是木材,木材部分是木质部。韧皮部和木质部间是形成层。
3.介绍结构的特点及功能。
⑴外树皮:细胞干掉坏死,对茎有保护作用。
⑵内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和韧皮纤维。
结合筛管挂图,讲解筛管特点:筛管由直径略大的长筒形生活细胞构成,上下连接处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像个筛子,称为筛板。物质可通过小孔运输。韧皮纤维属机械组织,能增加茎的强度。
⑶木质部:有导管和木纤维。
结合导管挂图讲解导管特点:导管由一些直径较大的长筒形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成熟后,上下连接处的横壁消失,细胞死亡,形成一条条上下贯通的管道。
木纤维也属机械组织,增加茎的强度。
⑷形成层:在木质部外,韧皮部内。细胞能不断分裂增生,向外分裂产生的细胞发育成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的细胞发育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增粗。形成层细胞的细胞壁薄,在此处易把木质部和韧皮部剥离开来。形成层属分生组织。
4.提出几个问题对本部分内容及时巩固。
⑴双子叶植物茎由外向里分别有哪些结构?各部分分别属什么组织?
⑵导管和筛管的结构?构成他们的细胞有何不同?
⑶为什么双子叶植物茎能逐年增粗?
⑷为什么双子叶植物的树皮易剥离?
㈢物质运输的通道
1.演示。把带叶片的植物枝条插入红墨水中,待红墨水上升到茎中后,请学生把剪取的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或直接用投影仪)。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
学生答后,教师小结:;被染红的是茎的木质部,由此说明了茎的木质部能运输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他能不断的把水和无机盐由根输送到叶、花、果实等器官。
2.出示树枝上的节瘤挂图。提出以下的问题:
⑴为什么环割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
⑵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
⑶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帮助分析:去掉的树皮内有筛管上下连通。节瘤在环割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积聚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此处膨胀,形成节瘤。此实验说明:筛管的`作用是把有机物由上往下运输。若把树皮环割一圈,则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影响根的生理活动直至使植物死亡,所以我们平时要保护树木,保护树皮不受损伤。
3.小结
导管能由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由上往下运输有机物,他们都属输导组织,共同完成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㈣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1.取一段玉米茎,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横切面,并自学教材中相关内容。
2.教师提出几个问题:
⑴单子叶植物茎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吗?有导管和筛管吗?它们是怎么分布的?
⑵单子叶植物茎有无形成层?它的茎长成后能增粗吗?
⑶单子叶植物茎的茎皮易剥吗?
学生答后,教师结合挂图总结:单子叶植物茎也有韧皮部和木质部,同样有导管和筛管。但分布与双子植物不同,它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构成一束束的维管束。它无形成层,不能增粗,也不易剥离。
㈤小结
可由学生自行归纳。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双 树皮 外树皮:保护作用
子 内树皮 筛管:运输有机物,由活细胞构成
叶 (韧皮部)韧皮纤维:支持作用
植 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
物 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由死细胞构成
茎 木质部 木纤维:很强的支持力
单子叶植物茎 韧皮部和木质部构成维管束
无形成层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双子叶植物茎中,向内分裂形成木质部,向外分裂形成韧皮部的结构是( )
(A)树皮 (B)维管束 (C)形成层 (D)导管
⑵下列细胞属于活细胞的是( )
(A)木纤维 &nbs
p;(B)韧皮纤维
(C)构成导管的细胞 (D)构成筛管的细胞
⑶导管的作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筛管的作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与樟木茎相比,玉米茎中缺乏的结构是( )
(A)韧皮部 (B)木质部 (C)维管束 (D)形成层
⑸双子叶动植物的茎由外至内依次是( )
(A)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B)树皮、形成层、木质部
(C)树皮、韧皮部、木质部、形成层
(D)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
⑹给相应部分连线
①导管、筛管 ①保护组织
②木纤维、韧皮纤维 ②输导组织
③形成层 ③机械组织
④外树皮 ④分生组织
2.课后作业
⑺在暴风雨中,树干很难被折断的原因是什么?
⑻阅读小资料后,去仔细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年轮。
3.参考答案
⑴ C ⑵D ⑶由下到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由上到下运输有机物 ⑷D ⑸B ⑹①-② ②-③ ③-④ ④-① ⑺主要是因为树干的木质部中有大量的木纤维,木纤维有很强的支持力 ⑻略
4.简要分析
⑷玉米属单子叶植物,它的茎无形成层
七、参考资料
年轮与年轮线
年轮是同一年树干中所新生的木质部。每一年轮一般包括春材和秋材两部分。春材疏松,秋材致密,致使一个年轮从内到外有深浅不同的两个环带,但两个环带间并无明显的界线。由于第二年的春木材接着生长在第一年秋材的外围,至使两个年轮间出现明显的界限,这个界线叫年轮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