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3 14:44:34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具体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求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②、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③、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说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分数三类基本应用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此种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第一、二单元学习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基础上进行的继续学习,是一节新旧知识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识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基于这一点,我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不同的解法为教学重点,创识一种“复习——探究——应用”教学形式,以“自主学习”贯穿课中,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通过给出“5是8的几分之几,5又是8的百分之几”和“8是5的'几分之几,8又是5的百分之几”与“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两道题目,复习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同时说明更换单位“1”结果是不一样的。

  然后,出示“一个乡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条件相同,只是问题不一样,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新知

  ①、出示例题的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教师提出: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得出不同需要解答的问题,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所提的问题归纳成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出不同的解法,学生互相对照,探讨研究,总结方法,教师再给以指点和总结,然后再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新旧知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比较——探究——总结的过程,学生实际能力不一,提出的问题可能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及经验进行了一次有意义地探索过程。

  ②、新知识的应用

  练习的目的: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本途径,同时又是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步骤,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增加用数学的意识。

  3、结尾: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

2、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所以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3、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第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第三、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4、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5、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2课时 解决问题(一)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选择有效的数学信息,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检验解答结果是否正确,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注重对解题步骤和策略的巩固和强化。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之后,及时地对解决问题的经过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步骤及方法的掌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6、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 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 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 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 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7、二年级数学《总复习六解决问题》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2第13、14、题,P126第11、12、13、题。

  二、复习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过程: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教材P122第13、题)

  2、把上面的信息和问题串连起来,再读一读感受一下题意。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用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3、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注意书写格式)

  4、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8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为什么?”

  (2)教材P126第11、题。

  (3)比较(1)、(2)的异同点。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有同学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教材P122第14、题

  2、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1)你是怎么知道那一种便宜?(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各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四)根据各班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