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的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3 14:44:36

  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的一等奖说课稿

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的一等奖说课稿

1、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

  (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

  (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 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习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在这里,体现的习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我们说一说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钟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想出解决办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算法:计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拨计算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 上有了一颗珠子,是一个10,个位还剩4颗,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用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 7+9。第一个算式,根据创设的妈妈请笑笑带苹果给表弟的情境,要求用“凑十法”计算,不会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第二个算式让孩子摆摆小棒,学习用凑十法计算。

  (四)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目的是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重在让学生说说圈的方法。

  2、写一个自己喜欢的9加几的算式,然后计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

2、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的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几瓶牛奶》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

  (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

  (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1、 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 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习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在这里,体现的习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我们说一说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钟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想出解决办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算法:计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拨计算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 上有了一颗珠子,是一个10,个位还剩4颗,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用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 7+9。第一个算式,根据创设的妈妈请笑笑带苹果给表弟的情境,要求用“凑十法”计算,不会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第二个算式让孩子摆摆小棒,学习用凑十法计算。

  (四)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目的是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重在让学生说说圈的方法。

  2、写一个自己喜欢的9加几的算式,然后计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

3、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是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第一阶段。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2)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本课时的内容是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为基础的,同时又为本单元20以内的进位及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学前教育,有极少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因此这节“9+5”的课,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是“旧”知识,但是学生会计算得数,而不知晓计算过程或算理,这是本课时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1、 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 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 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学法: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交流。

  这里要用到的教具和学具是: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六、说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旧知引路

  开课时照例进行凑成十的划拳游戏,接着是用开火车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十加几,目的是为看让孩子学习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加法做好铺垫。

  (二)进入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笑笑碰到难题,要学生帮忙想办法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情境图后,给出几秒钟的时间观察情境图,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法的基础,已经基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在这里,体现的习惯培养点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谁会提一个问题”?体现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左边的牛奶比右边多(或少)几瓶?一共有几瓶?”这样的问题。这时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在指导学生列式前,让孩子把画面中呈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9+5=或5+9=。在这里,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只列出算式,有部分学生会说出得数,教师补急于肯定对错。

  3、算法探究

  (1)当学生口算出得数或是只列出算式时,教师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试着向同桌讲一讲你是怎样算的,等会我们说一说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小棒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钟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想出解决办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有这样几种算法:计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也许还有其他方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然后教师介绍拨计算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拨5个珠子,边拨边说: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 上有了一颗珠子,是一个10,个位还剩4颗,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用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 7+9。第一个算式,根据创设的妈妈请笑笑带苹果给表弟的情境,要求用“凑十法”计算,不会的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第二个算式让孩子摆摆小棒,学习用凑十法计算。

  (四)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练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目的是巩固凑十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反馈,重在让学生说说圈的方法。

  2、写一个自己喜欢的9加几的算式,然后计算。

  (五)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问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遗憾?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或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关于9加几的问题。

4、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第1课时》教案一等奖

  课标内容

  “9加几”的进位加法(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9+几”的进位加法。

  2.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计情境、引导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小棒.数字卡片。

  一、复习。

  1.24689

  ∧∧∧∧∧

  1()1()1()1()1()

  齐答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被分成了几和几?

  指出: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9+()=10

  问:9+几等于10?强调:9和1凑成10。

  3.抢答:9+1+1=

  9+1+3=

  9+1+8=

  9+1+5=

  抢答后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

  得出:9加1得几,10再加几就得十几,这种题目很好算。

  4.怎样相加才能算得快?为什么?291

  小结:先算凑成10的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这样就

  能很快算出结果是多少。这节课就要用这个方

  法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课

  1.教学9+5=14

  (1)出示有10个格的盒子:数一数里面有几个格?能放几瓶牛奶?老师放进9瓶,盒子外面放5瓶,要求一共有多少瓶?怎样列算式?板书:9+5=

  (2)问:你能通过怎样移动能使我们很快算出得几吗?(一人说,老师演示)

  A:9加5等于几,我是通过数出来的.。

  B:9加5等于几,把9分成4和5,5加5等于10,10

  教学过程

  加4等于14。

  C:9加5等于几,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3)理清计算过程:(老师再演示一次移动过程)

  为什么你移动一个放在格子里呢?(因为9和1凑成10)

  一个从哪儿来?(把5分成1和4)

  此时板书成:9+5=

  这时可以怎样算:9加1得几?10加4得几?所以9+5等于几?

  不看图谁能说说计算过程?(指一两名说)

  全班跟着老师说。

  同位互说。

  (因为:9和1凑成10,把5分成1和4,9加1得10,10加4得14,所以9加5等于14。)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就叫它为“9加几”

  2、同学们,你们还想学9加几?(指名回答)

  3、教学9+7=16(跟老师一起摆)

  (拿出方格纸,已有格子和黄圆)

  (1)数一数有几格?格子里放了几个黄圆?还空几格?

  (2)让学生拿出7个绿圆,放在方格纸的右边。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圆?怎样列算式?板:9+7=16

  B、全班齐说计算过程(因为9和1凑成10,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加6得16,所以9+7=16)

  (7)强调:为什么不把7分成2和5或3和4呢?(因为9和1凑成10)

  (8)刚才我们一起算出了9+5、9+7讨论一下,为什么都要分出1来?

  (分出1的目的是要把9凑成10,10再加几就是十几了。这样就能算得快,这种方法叫凑10法,凑10法可以把今天学的转化为10加几。)

  4、试一试:9+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9加几)

  计算9加几的题目要先想什么?(指着9问)(要先想9和1凑成10)

  分什么?(指着5、7、3问)(分第二个加数)

  都是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要看9分出1来凑成10后,加剩下的数,这样算比较简便,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凑十法)

  但要注意:分出1给9后剩下的几,不要忘了加。

  课间操

  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点儿累了,下面一起做课间操来轻松一下。

  师:休息休息

  生:轻松轻松

  师:下面学习

  生:更加用功

  三、练一练

  1、圈一圈,算一算。

  (独立完成,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左边鱼缸里有9条鱼,右边有8条,一共有几条鱼?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独立完成。

  四、数学游戏“找朋友”

  拿着算式9+几,问我的朋友在哪里?

  如:拿着卡片2的同学说:你的朋友在这里。齐说9+2=11,以此类推。

  五、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这样的题目是用什么方法算的?

5、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

  学具准备:

  每人20根小棒、算式卡片、数字牌。

  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编写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安排,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并恰当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为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设计力求改变以单纯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

  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看!谁来啦?齐天大圣孙悟空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

  指定学生戴上孙悟空头饰:孙悟空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

  (策略建议:游戏活动,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这可难倒了她。聪明的小朋友们能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一共有14瓶牛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一瓶一瓶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3)师小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一瓶一瓶地数;也有的同学用接数的方法,从9瓶接着数;还有的同学更聪明,从右边拿1瓶放到左边箱子里,使左边箱子里凑成10瓶,10瓶再加上右边剩下的4瓶,就是14瓶。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策略建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2、探究算法。

  (1)小芳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5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5=?)

  (2)师:怎样计算9+5=?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然后,把右边的1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与右边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

  生汇报9+5得几的计算方法。

  师板书:9+5=14

  (3)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成十吗?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5+5=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9=5=14

  (4)动手操作

  试一试:9+3=

  7+9=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策略建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教师先做示范,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反馈。

  2、比比谁算得快。

  9+5

  9+6

  9+9

  9+8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3、“小猫数鱼”

  指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4、数学游戏。

  乘车到兰溪公园去游玩:

  (1)师介绍兰溪公园。

  (2)4名学生当小导游,手中分别举着写有13、15、18、19的数字牌。

  (3)学生每人一张“9加几”的算式卡片。

  (4)请对号上车。(得数分别是上面几个数字的卡片就是车票。)

  (策略建议: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生动活泼,充满乐趣,有利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6、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课。

  教学目的: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加法。

  2、感知算法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计算道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前小研究、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数学小故事。

  《加号和减号》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2、如何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

  3、提出探究任务和探究要求,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四人小组汇报计算方法,同学和老师互相质疑、补充。

  汇报用摆小棒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里拿1根给9根,怎么不拿2根、3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2)看来,这1根小棒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3)为什么要从9根小棒里拿5根给5根,怎么不和刚才一样拿1根或是其他的根数?

  (4)看来,这5根小棒也是有任务的,你知道它的任务吗?

  (5)这种方法和刚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质疑:

  (1)为什么可以用十位上的1取代个位上的10?

  汇报用计数器计算时师补充:满十进一的计数法则。

  5、其他小组交流汇报。

  6、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数数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凑十法,推算法、计数器计算等方法算出了9+5=14,请大家大声读一读这个算式。

  7、练习:9+6=?怎样移动苹果,让我们很快看出苹果的总数?

  8、你喜欢哪种移动方法,为什么?

  9、计算4+9=? 9+2=?,你是怎样算的?

  10、观察刚才算的这几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特征?

  11、出示课题:9加几,9加几是怎样计算的?

  12、练习:9+3=

  9+7=

  9+8=

  9+9=

  13、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5、小组汇报。

  16、填一填:9+()=1()

  三、游戏巩固9加几的进位加法。

  四、全课总结。

  五、板书设计:

  9加几

  情境图

  9+2=11

  9+3=12

  9+4=13

  凑十法:9+5=14

  5+9=14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机械地强调让学生进行凑十练习,而是借助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为何要从5里面拿1给9的道理,又为何要从9里面拿5给5的道理,然后利用计数器上珠子动态变化过程,借助学生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真正达到了“授之以渔”。

  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肯定了学生把9凑成10,而且还引导学生用凑十法的原理把5凑成10这种不常见的凑十方法,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简便算法中的凑十、凑整等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同根同源的,那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运用这种凑十的基本方法来解决了,也就发挥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7、《有几棵树》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2、给小树浇了水,施了肥,还给小树带来了一个朋友,小草、小树快乐地生长,又活了两棵,长哪儿好呢?

  3、小朋友去树林玩,去跳皮筋, P树,摇树,还把小草带回家给自己的小兔朋友吃,小树又生病了,有3棵小树生病了,怎么办呢?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8+6  8+8  5+8  ……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8+6=14怎么来?

  (1)8+6=14    (2)8+6=14

  (3)9+6=15    (4)8+6=14

  8+6=14      看见8就减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4+8  8+7  8+5  2+8

  9+8  8+9  3+8  6+8  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P103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 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  游戏问题  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课外作业。

  课外研究:

  7+   6+  5+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