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生活中的透镜》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5 10:03:37

  《生活中的透镜》一等奖说课稿

《生活中的透镜》一等奖说课稿

1、《生活中的透镜》一等奖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的,能进一步使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4)会区分实像和虚像。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检测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慢慢的学会抓住重点与核心知识去看书、学习。

  (2)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和探究方法。

  5、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②能够认识和区别实像和虚像。

  (2) 难点

  ①理解凸透镜三种应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征。

  ②将本节课凸透镜三种应用推广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三学、三测、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实验法、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本节课,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检测、难点突破、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等环节以达到学生会学想学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透镜的相关知识点,引申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和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以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为例来研究《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和探究

  1、通过三学、三测、三讲的模式教育,让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2、让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成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大于物距)

  三、放大镜

  正立、放大、虚像

  四、实像与虚像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2、《生活中的透镜》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轻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课程之前,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提一个调查,哪些学生有摄影爱好?哪些学生擅长摄影?喜欢摄影的学生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吗?它是靠什么原理来记录美好瞬间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观察分析,动手验证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带领大家共同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学生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实验演示,深入探讨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喜悦之中时,将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让学生带着“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缩小还是放大?”这样的疑问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师进行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将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办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3、 手脑并用,引出概念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新知,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分析归纳,总结重点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拓展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七、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3、《生活中的透镜》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轻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课程之前,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提一个调查,哪些学生有摄影爱好?哪些学生擅长摄影?喜欢摄影的学生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吗?它是靠什么原理来记录美好瞬间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观察分析,动手验证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带领大家共同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学生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实验演示,深入探讨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喜悦之中时,将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让学生带着“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缩小还是放大?”这样的疑问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师进行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将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办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3. 手脑并用,引出概念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新知,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分析归纳,总结重点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拓展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4、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 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

  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

  2. 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1.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 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 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1.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5、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 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

  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

  2. 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1.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 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 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1.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6、《透镜》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用15分钟阅读课本90-92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B层全部完成,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习: (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 和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

  3. ________________ 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 ___ 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 ____ 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 __ 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 ___ 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 活动: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近)

  得到: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 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7、《透镜》的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8、《透镜》的教案一等奖反思内容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森林火灾之迷” 情景和展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触摸实物元件并进一步归纳透镜分为几类。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我采用幻灯机作为光源,这个光源的光通过光栅后经过处理后有三条光线非常明亮,接下来让几个学生上讲台放上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还是中薄间边缘厚,逆向思维地掌握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说: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反过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就平行于主光轴。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本节课的难点---焦点(F)和焦距(f)的区分和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学习中。因为器材的限制我采用演示实验和动画课件相结合,并让两个学生上黑板画图。学生讨论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比较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自主归纳测量方法也 1

  比较适合,然后我还详细地进行点评,这个内容用了15分钟左右,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经验告诉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另外,我在这节教学比赛中最后忘记前后呼应,即没有解释开头展示的“森林火灾之迷”,还有展示练习时渗透中考题型的题目比较少。总之,通过教学反思,本人觉得以后应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任其飞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9、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透镜》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透镜》,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10、《透镜》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